Workflow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
icon
搜索文档
浦发银行南宁分行成功落地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业务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05 18:35
政策实施与业务落地 - 浦发银行南宁分行于2025年9月2日成功落地首笔享受贴息政策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 [1] - 政策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 持续至2026年8月31日 [2] - 分行小微及个人贷款中心成立专项工作小组 制定实施方案并明确分工与时间节点 [1] 贴息政策具体内容 - 居民通过指定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的优惠 [2]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经办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2] - 政策覆盖两类消费:5万元以下的日常消费和5万元及以上的重点领域消费 [2] - 重点领域消费包括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民生相关场景 [2] 业务开展与服务优化 - 首笔贴息贷款与家用汽车消费结合 客户经理向购车客户解读政策细则并介绍"浦闪贷"产品优势 [2] - 分行小微及个人贷款中心于2025年6月26日揭牌成立 致力于打造全流程一站式高效服务模式 [4] - 公司持续优化个人消费信贷服务 简化办理流程并扩大信贷覆盖范围 [4] - 积极探索场景化、数字化金融服务新模式以满足居民多样消费需求 [4]
个人消费贷如何申请“贴息”?银行:线上线下均可办理
华夏时报· 2025-09-02 18:48
政策实施与范围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 持续至2026年8月31日 覆盖居民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银行可识别交易信息的部分 [2] - 政策要求贷款资金必须用于真实消费场景 转账给个人、取现、刷信用卡或虚假交易均不符合贴息条件 [6] - 4家消费金融公司被纳入贴息经办机构 与银行形成互补 覆盖更丰富消费场景和更广泛客群 [9] 银行执行措施与流程 - 多家银行简化线上申请流程 在手机银行APP醒目位置设置贴息专区 嵌入协议签署功能 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通过系统自动抵扣利息方式实施贴息 [3] - 线下办理流程仍在完善中 部分银行需等待分行确定具体细节 贴息资金需在还款后到账 提前还款可能影响贴息 [2] - 银行通过系统自动识别消费行为 对无法识别的交易要求用户提交实名发票等材料进行人工审核 [5][6] 用户受益与案例 - 消费者可通过贴息显著降低利息支出 例如贷款利息从6000元最高减少约2000元 降幅达33% [1] - 蚂蚁消费金融针对"花呗分期"场景提供贴息 招联消费金融采用"自动贴息+申请审核"双轨制 花呗6期分期单笔可节省8.27元 [9][11] 机构策略与行业影响 - 建设银行等机构通过简化流程、深化场景融合推动政策落地 预计有效降低借贷成本并促进消费贷款增长 [7] - 消费金融公司凭借场景化优势(如海尔消费金融推出"0利息"智家分期服务)和技术能力实现自动识别与即时贴息 [11] - 行业未来将聚焦教育、医疗、绿色消费等场景化产品创新 并通过智能化服务与风控提升政策实施效率 [12]
个人消费贷贴息明日开闸!多家银行启动预热,五大热点答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31 13:45
政策核心内容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1]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按符合条件的实际消费贷款本金计算) 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每名借款人在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 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对应10万元消费金额) [2] 银行产品覆盖情况 - 中国银行推出中银E贷和随心智贷两款贴息产品 河南省分行推出即日起至12月31日签约赠送50元微信立减金活动 [2] - 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推出快贷和建易贷贴息产品 最高可享受3000元财政贴息 [5] - 浦发银行支持i车贷和浦闪贷参与贴息服务 [6] - 华夏银行龙e贷和菁英贷纳入贴息业务范围 [7] - 交通银行贴息产品清单包括惠民贷/惠民就医/惠民装修贷/惠民家居贷/场景惠民贷/质押贷(消费)/线上抵押贷(消费)/交享贷/交银车贷 第三方平台申请的惠民贷暂不支持贴息 [7] - 中信银行自营个人消费贷款涵盖房抵消费贷款/金融资产质押消费贷款/线下信用消费贷款/信秒贷/贝壳信秒贷/尊享信秒贷/固定场景消费贷(装修场景)/汽车消费贷款/车辆附加贷款 平台合作类贷款(如花呗/借呗/放心借/美团生活费)贴息方案尚未落实 [8] 申请流程与操作机制 - 客户申请流程与普通贷款无显著差异 多家银行系统可自动识别账户消费交易信息并自动开展贴息操作 [9] - 农业银行要求客户签署补充协议并授权查询贷款发放账户 系统自动识别消费信息或通过发票人工审核后贴息 未签署协议不影响正常贷款申请 [9] - 平安银行客户需在手机银行签署《贷款事项补充协议》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自动识别流水 单笔5万元及以上需上传发票审核 [9] - 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在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财政贴息资金 简化客户操作流程 [10][11] 客户范围与资格 - 政策覆盖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实际用于消费的贷款 交通银行明确此期间发放的贷款符合贴息条件 [10] - 浦发银行允许政策实施前已审批未提款的浦闪贷和i车贷产品在政策实施期间享受贴息 [10] 办理渠道与费用 - 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强调不委托任何第三方办理贴息业务 客户需通过营业网点或手机银行等官方渠道申请 [12] - 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均声明在办理贴息业务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 [12] 银行宣传与系统准备 - 银行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银行专窗/智能客服优化等多渠道开展宣传 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已发布宣传海报或推文 [2][5][6][7] - 华夏银行在手机银行首页新增"消贷贴息服务"直达窗口 需签署《个人信息处理授权书》 [7] - 多家银行优化智能客服系统 预设贴息相关热门问题解答 提升客户信息获取效率 [7][8]
息差、资产质量、不良率、消费贷贴息……邮储银行中期业绩会回应了这些问题
第一财经· 2025-08-29 22:49
核心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末资产总额18.1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47% [1] - 实现营业收入1794.46亿元,同比增长1.50% [1] - 净利润494.15亿元,同比增长1.08% [1] - 净息差1.70%,资本充足率14.5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52%,分别较上年末提升0.13和0.96个百分点 [1] 资本管理与分红策略 - 完成A股定向增发1300亿元,全面提升资本充足水平 [2] - 2025年全年分红比例保持30%,分红总额147.72亿元(含税) [2] - 分红策略综合考虑监管要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利润增长及资本充足率等因素 [2] - 资本使用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走轻资本之路,优化信贷与非信贷资产摆布 [3] 投资与资产配置 - 债券投资优先配置政府债等综合收益性价比较高券种,合理摆布利率债和信用债结构 [3] - 控制信用债集中度,精选企业,根据市场走势灵活调整配置规模 [3] - 2024年上半年总付息负债平均付息率1.26%,较上年末下行25个基点 [4] 息差管理 - 净息差1.70%,环比下降1个基点 [4] - 一季度息差降幅较大主要因按揭贷款占比较高,重定价影响显著 [4] - 二季度息差展现较强韧性,受益于一次性影响消退和主动管理成效 [4] - 负债端自营存款付息率在低位基础上进一步稳定下行,资产端公司贷款利率保持优势 [4][5] 信贷业务发展 - 客户贷款总额9.5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99% [6] - 零售贷款增加887.93亿元,增长1.86%,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6] - 对公贷款增加5410.98亿元,增长14.83%,同比多增2229.24亿元 [6] - 积极落实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强化消费场景合作与批量获客 [6] 资产质量与风险管控 - 不良贷款率0.92%,较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7] - 零售信贷风险是资产质量主要承压点,上半年实施四项管控措施 [7] - 措施包括推进零售信贷集约化作业、强化催收队伍、落实纾困政策、加强内部文化建设 [7] - 房贷高评高贷风险明显下降,风险防控成效显著 [7]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9月新规,一起来看!
新华社· 2025-08-29 10:37
免费学前教育政策 - 免费学前教育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逐步推进 [1] 养老金领取渠道 - 新增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电子社保卡、掌上12333App等全国统一线上服务入口申请领取养老金 [4] - 保留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户银行及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渠道 [4]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 - 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财政贴息 [4]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4] - 贷款经办机构需通过发放账户识别消费交易信息 [4]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 - 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h且超速时电动机需停止动力输出 [4] - 塑料使用总质量不得超过整车质量的5.5% [4][5] - 新增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防篡改要求 [5] 住房租赁规范 - 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等非居住空间禁止单独出租用于居住 [5] - 出租住房需符合建筑消防标准且不得危及人身安全健康 [5] - 单间租住人数及人均租住面积需符合市级以上地方政府标准 [5] 人工智能内容监管 - 要求对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进行标识以提醒用户辨别虚假信息 [5] - 明确服务主体标识责任义务并规范制作传播环节标识行为 [5] - 禁止恶意删除、篡改、伪造、隐匿生成合成内容标识 [5] 农村公路治理 - 加大对农村公路超限运输行为的治理力度 [5]
9月起,这些新规正式施行
新华财经· 2025-08-29 10:06
教育政策 - 免费学前教育从今年秋季学期起逐步推进 [1] 养老金服务 - 新增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电子社保卡、掌上12333App等全国统一线上服务入口申请领取养老金 [4] - 参加人可通过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 [4] 消费贷款贴息 - 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部分可享受贴息政策 [4]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4] 电动自行车标准 - 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h且超过时电动机应停止提供动力输出 [4] - 电动自行车使用的塑料总质量不应超过整车质量的55% [4] 住房租赁规范 - 《住房租赁条例》规定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地下储藏室、车库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 [6] - 租赁住房单间租住人数上限和人均最低租住面积需符合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标准 [6] 人工智能内容管理 -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恶意删除、篡改、伪造、隐匿生成合成内容标识 [6] - 办法明确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并规范内容制作、传播各环节标识行为 [6] 农村公路治理 - 加大对农村公路超限运输行为治理力度 [6]
多银行上线个人消费贷款贴息问答 套取贴息资金要承担哪些后果
贝壳财经· 2025-08-21 16:48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落地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将于9月落地 各家银行正在制定细则 部分国有大行已在官方渠道上线问答 [1] - 工商银行将在手机银行设立贷款贴息专区 功能于政策执行前上线 并划定纳入贴息的贷款产品范围 [1][3] - 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表示 对系统可自动识别消费交易信息的账户将自动开展贴息 [1][4][5] 贴息政策具体内容 - 贴息利率为年化1% 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2]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对应消费金额30万元) 单笔5万元以下贷款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对应消费金额10万元) [2] - 贴息并非直接降低利率 而是在产生真实消费后进行补贴 [2] 银行贴息申请流程 - 工商银行客户需在贴息专区授权获取账户交易信息 系统将自动识别消费信息并定期自动贴息 [3] - 农业银行客户需签署补充协议并授权查询贷款发放账户 系统可自动识别或通过发票人工审核 [4] - 交通银行对可自动识别消费信息的账户自动贴息 未授权则不享受贴息 [5] - 多家股份制银行正在制定操作指引 后续将通过官方渠道发布 [6] 贴息资金管理 - 银行均表示不收取任何贴息服务费用 [7] - 贴息业务不委托任何第三方办理 客户应通过官方渠道申请 [7] - 对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行为将纳入个人征信记录 [9][10] 政策影响分析 - 政策具有普惠性和普适性 优质客户消费贷实际利率将降至3%以内 [11][12][13] - 根据测算 贴息金额在74亿元到248亿元之间 每100亿元财政支出可撬动1万亿元消费需求 [15] - 政策避免了银行内卷性竞争 保护息差同时刺激贷款需求 [15] - 增量信贷需求真实性有保障 资金违规挪用现象将减少 零售信用风险或边际修复 [15]
消费贷贴息落地倒计时 有大行App即将上线“贴息专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0 20:50
政策实施与银行响应 - 六大行及多家全国性股份行宣布依法合规推进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工作 具体办理渠道和操作指引将通过银行官网及营业网点公布 [1] - 工商银行计划在手机银行设立贷款贴息专区 该功能将于贴息政策执行前上线 客户可通过专区授权交易信息以便自动识别符合贴息的消费贷款 [2] - 多家银行已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手机银行智能客服渠道解答客户关注的贴息范围、办理时间、贴息标准和申请流程等问题 [1][2] 银行筹备进展与现状 - 一线网点普遍回应称尚未接到具体实施细则通知 数位客户经理表示行内尚未组织开展政策学习 有大行称内部仍在沟通协商细则 [2] - 部分银行预计相关操作指引和实施细则将在月底出台 [2] - 当前上海地区银行消费贷利率坚守3%红线 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最低利率为3% 工商银行利率根据客户资质浮动最低3%但多数在3.2%~3.7% 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最低利率3.05% 中国银行最低3.1% [4] 贴息申请流程与机制 - 申请流程分为三个环节:申请消费贷款、交易信息授权、定期自动贴息 [3] - 客户需签署补充协议授权银行查询贷款发放账户或指定账户的消费交易信息 银行自动识别符合条件的消费金额并贴息 系统未能识别的可通过提供真实消费发票申请人工审核 [3] - 贴息对象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 未实际用于消费部分不予贴息 银行按政策规定的贴息比例和上限计算贴息金额 在贷款结息日直接扣减贴息资金 [3] 贴息范围与资金用途监管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5] - 多家银行提示合规使用贷款资金 工商银行和平安银行建议优先使用放款账户进行消费 [5] - 银行严禁提供假资质、假材料、假担保、假交易、假用途或通过不法中介办贷 包括"包装贷""职业背债人""高评高贷"等行为 [5] - 对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 银行将按规定扣减或追回资金 并纳入个人不良征信记录依法处理 [6] 潜在风险关注点 - 贴息后消费贷利率低至3%以下 需警惕以低息贷款置换利率更高的按揭贷款(当前存量按揭利率约3.1%) 可能提升按揭早偿率水平 [5] - 个人消费贷借贷成本显著降低 叠加股票市场赚钱效应明显 需防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 [5] - 经补贴后的较低贷款利率与外币资产收益率存在价差 需警惕跨币种套利行为 [5]
个人消费贷“国补”谁能领?怎么领?有银行率先公布贴息细则!
金融时报· 2025-08-20 17:47
政策核心内容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于9月1日起实施 年化贴息利率为1% 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1] - 每名借款人在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对应合格消费金额30万元 其中5万元以下贷款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 对应消费金额10万元 [1] - 贴息采用"先拨后贷"模式 财政部门预拨资金 贷款机构在收取利息时直接扣减贴息金额 [3] 银行执行进展 - 农业银行率先披露业务细则 要求客户签署补充协议并授权查询贷款账户以识别合格消费交易 [2] - 工商银行正在优化贴息办理流程 梳理消费贷款产品 额度 期限等核心要素 [3] - 数十家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大行 股份制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已火速响应政策 [1] 消费者影响 - 优质客户实际借贷利率可降至2%左右 显著减轻借贷压力 [3] - 以20万元消费贷款为例 年利率3%时 贴息后年利息从6000元降至4000元 [4] - 北京地区多数全国性银行消费贷利率最低为3%左右 [4] 风险管控 - 贴息仅适用于贷款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 未消费部分不予贴息 [4] - 严禁通过假资质 假交易 不法中介等方式套取贴息资金 [4] - 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将纳入个人不良征信记录并追回资金 [4] 行业建议 - 消费者需通过商业银行 消费金融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才能享受贴息红利 [5]
长三角半年瞰:江苏社零规模全国第一,上海整体回暖、餐饮收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6 20:56
长三角社零数据表现 - 江苏上半年社零总额2.39万亿元,同比增长5%,规模全国第一 [1][2] - 浙江社零总额18979亿元,同比增长5.3% [1][2] - 安徽社零总额12051亿元,同比增长5.5% [1][2] - 上海社零总额8260.41亿元,同比增长1.7%,二季度扭转一季度负增长 [1][5][6] 以旧换新政策效果 - 中央2024年安排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以旧换新,2025年增至3000亿元 [3] - 上海以旧换新补贴带动消费额超540亿元 [3] - 浙江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增长84.5%,通讯器材增长70.6%,新能源汽车增长15.7% [3] - 安徽以旧换新补贴80亿元,带动限上零售额增长11.2%,家电类增长超20% [4] - 江苏以旧换新商品限上零售额3847亿元,同比增长9.4%,拉动限上增长3.7个百分点 [4] 餐饮消费分化 - 上海餐饮收入991.42亿元,同比下降2.6% [6][9] - 江苏餐饮收入2461.6亿元,同比增长5.7% [6] - 浙江餐饮收入1841亿元,同比增长5.8% [6] - 安徽餐饮收入1733.8亿元,同比增长5.2% [6] 上海消费回暖因素 - 商品零售额7268.99亿元拉动社零增长 [2][6] - 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超410万人次,同比增长37.6% [6] - 下半年计划发放5亿元消费券,含3.5亿元餐饮券 [9] 苏超赛事经济效应 - 前六轮赛事带动旅游、餐饮等场景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 [10] - 省外游客支付占比:出行28.8%、餐饮19.7% [10] - 体育产业销售收入增加4200万元,拉升全省体育业销售增幅5个百分点 [10] - 6月铁路旅客运输收入增长90.7%,航空增长46.5%,艺术表演场馆收入增长超8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