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争夺

搜索文档
一周6名顶尖人才被“抢”!美国高薪留人太突然,更倾向清北人?
搜狐财经· 2025-07-04 12:16
看似是零星跳槽,实则更像是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人才收割。 4 位华人科学家中,赵晟佳毕业于北京大学,任鸿宇毕业于清华大学,毕树超毕业于浙江大学,余佳辉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他们带走的不仅是GPT-4的研发经验,更是中国AI界近十年的人才培养结晶。 几乎同一时间,英伟达官宣朱邦华、焦剑涛两位清华系科学家入职。 前者主导的Athene-V2-Chat模型曾被业内视为"GPT-4o平替"。 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的签约金数字曝光,整个科技圈都为之震动。 赵晟佳、余家辉等4位华人科学家,多位业内人士透露四人中至少有两人拿到了1亿美元的签约金,其余年薪也都在几千万美元级别。 有硅谷猎头透露,Meta为挖人,直接包机送某候选人参观扎克伯格的私人住宅会谈,招揽方式在行业内也算少见。 清北人才外流,从"出国深造"到"系统性流失"的危险蜕变一组数据撕开残酷现实。 近五年清华计算机系毕业生中,不少人最终留美进入科技巨头,早已不似前些年"学术交流"的氛围。 这早已不再是前些年"学术交流"的范畴。 当英伟达AI研究院里清华校友能组起完整研发团队,当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首批17人核心团队中7人来自中国高校。 赵晟佳从北大计算机系到 ...
AI招聘工具渗透率飙升至77%,顶尖人才争夺升级——2025春招白皮书新趋势
金投网· 2025-06-30 16:34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 2025届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 其中1075万来自211/985及C9高校顶尖人才成为企业争夺重点 [1] - C9高校本科升学率攀升至775% 企业端499%提升985/211人才需求 262%抬高硕士需求 [1] - AI招聘工具渗透率飙升至77% 超半数企业用AI完成简历初筛 超三分之一部署AI面试系统 [1] 企业招聘策略演变 - 算法工程师岗位硕士学历平均月薪达27K 显著领先其他岗位 [2] - 头部企业提供年薪+股权+科研资源组合式福利包抢夺顶尖人才 [2] - 211高校本科生薪资下滑03-05K 学历带来的薪酬分化加剧 [2] 学生就业策略调整 - 374%的2026届学生转向企业竞赛(49%)和导师课题(379%)积累可验证成果 相比2025届765%依赖传统实习的模式发生转变 [3] - 新一线城市如杭州南京加速崛起 中西部吸引人才回流 浙江大学赴中西部就业人数同比增长1638% [3] 校招竞争新趋势 - 企业需构建人才-业务-技术协同生态 利用动态数据绘制人才地图 通过开放日等内容增强情感连接 [4] - AI面试成为标配 数据驱动策略和技术重构流程是矛 人才温度是稳固人心的盾 [4]
稀土高管48小时集体蒸发:一场比矿脉更危险的“人才争夺暗战”
搜狐财经· 2025-06-29 11:51
行业现状 - 中国稀土行业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5名掌握核心工艺的高级管理人员在48小时内同时失踪 [3][5] - 行业内部存在技术机密泄露风险,半年前另一家南方稀土企业副总因向境外泄露技术机密被判刑11年 [7] - 中国拥有全球超60%的稀土供应,核心工艺是经过四五十年积累形成的"技术护城河" [12] 技术价值 - 稀土加工技术价值巨大,一个浸取效率提升方案曾使美国相关项目节省研发经费超20亿美元 [10] - 稀土元素在多个高科技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永磁体用于电动车电机、精纯稀土用于高端手机镜头 [12] - 国外竞争对手的技术突破与中国企业核心技术高度相似,如美国能源部的高纯度钷分离效率和澳大利亚的重稀土连续分离塔专利 [14] 人才竞争 - 国外竞争对手提供数倍至十几倍的高薪,以及一步到位的移民政策吸引中国技术人才 [16] - 中国稀土行业核心技术团队规模小,仅两三百人,个别人才流失就会严重影响研发进度 [16] - 人才流失相当于从中国产业根基中抽走基石,威胁行业长期发展 [17] 应对措施 - 中国工信部发布《关键技术保护名录》,将十余类核心工艺列入国家秘密与技术秘密双重保护名单 [20] - 南方省份试点建立"稀土技术专家保护岗",通过特殊津贴和责任制稳定关键技术人才 [20] - 行业认识到几十年积累的工艺经验一旦流失,可能需要三十年才能恢复 [20] 行业影响 - 稀土行业竞争焦点已从矿产资源转向技术人才和工艺经验 [16][20] - 人才与技术保卫战关系到未来产业的控制权和竞争力,而不仅是短期经济利益 [20]
OpenAI华人AI大牛集体跳槽Meta!清华北大浙大中科大校友各一位,多模态后训练、感知团队负责人全走了
量子位· 2025-06-29 09:43
人才流动 - Meta近期从OpenAI挖走4名顶尖AI研究员,均为华人背景,使Meta从OpenAI累计挖走人数增至8名[1][3] - 四位研究员分别来自清华、北大、浙大、中科大,均在OpenAI担任核心团队负责人或关键项目贡献者[6][13] - 四位研究员内部Slack账户已被OpenAI停用,显示人才流动已成既定事实[22] 研究员背景 - 清华校友赵盛佳全程参与从初代ChatGPT到o3的预训练开发,2022年斯坦福博士毕业后即加入OpenAI[7][13] - 北大校友任泓宇领导OpenAI后训练团队,是o3-mini核心贡献者,原计划负责今年夏季开源模型发布[9][10][13] - 中科大校友于佳慧为OpenAI感知团队负责人,曾担任谷歌Gemini多模态视觉联合负责人[13][16] - 浙大校友毕树超为OpenAI多模态后训练主管,曾任谷歌工程总监及Youtube Shorts联合创始人[13][20] 行业竞争态势 - Meta本月已向至少45名OpenAI研究员发出邀请,显示人才争夺战持续升级[25] - OpenAI被迫提高薪酬以挽留人才,反映行业人才竞争成本显著上升[4] - 人才争夺战实质是开源阵营(Meta)与闭源阵营(OpenAI)的正面交锋[26] 技术影响 - 被挖人才集中在多模态训练、强化学习后训练领域,均为带团队经验的专家级人才[27] - Meta可能加速开发具备多模态深度思考能力的开源Llama模型[28] - 北大校友任泓宇离职可能影响OpenAI原定夏季发布的开源模型计划[10]
传苹果(AAPL.US)探讨竞购AI新贵Perplexity 以应对垄断审查与竞争落后
智通财经网· 2025-06-21 08:44
苹果可能收购Perplexity AI - 苹果高管已就可能竞购人工智能初创企业Perplexity AI进行内部讨论,旨在解决对更多人工智能人才和技术的需求问题 [1] - 讨论由公司并购业务负责人Adrian Perica、服务部门主管Eddy Cue及顶尖人工智能决策者共同参与,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 [1] - 该收购将有助于苹果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搜索引擎,以应对与谷歌可能终止长期合作关系的潜在影响 [1] 收购背景与动机 - 苹果与谷歌的合作协议(包括默认浏览器设置)每年为苹果带来约200亿美元收入,目前正受到美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威胁 [1] - Perplexity近期完成一轮融资,估值达140亿美元,若达成将成为苹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收购交易 [2] - 苹果最大收购交易目前仍是2014年以30亿美元收购Beats [2] 行业竞争格局 - Meta今年早些时候曾试图收购Perplexity,后以143亿美元收购Scale AI公司49%股份 [2] - 苹果和Meta正在进行更广泛的人才争夺战,Meta近期与AI公司Safe Superintelligence联合创始人Daniel Gross商谈 [3] - 苹果曾于2013年收购Gross的初创公司Cue,为iOS早期人工智能功能奠定基础 [3] 技术整合与替代方案 - 收购Perplexity可为苹果带来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知名品牌及消费产品,有助于未来招聘 [4] - 苹果考虑与Perplexity合作而非收购,包括在Safari浏览器中添加Perplexity作为AI搜索引擎选项,并整合到Siri中 [5] - 苹果人工智能团队一直在积极评估Perplexity技术,表明考虑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6] 潜在障碍与挑战 - 重大障碍在于Perplexity与三星电子正在筹备深度合作关系,三星是苹果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最大竞争对手 [6] - 人工智能功能已成为苹果和三星争夺的关键新领域 [6] - 苹果在推出AI平台Apple Intelligence方面行动迟缓,关键功能仍落后于竞争对手 [4] 公司人工智能战略 - Eddy Cue在谷歌反垄断案庭审中表示行业正从传统互联网搜索转向人工智能工具 [4] - 苹果正在开发名为Knowledge的项目,目标是打造能与OpenAI的ChatGPT抗衡的产品 [3] - 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仅公布有限的新人工智能改进措施,包括实时翻译功能和与OpenAI的更深入合作 [4]
前主编Global丨外媒:金融业复兴,全球银行在日本争抢顶尖人才
搜狐财经· 2025-06-11 22:10
在日本招聘银行家有多难? 一家华尔街公司将一名求职者堵在房间里两个小时,试图说服其加入。一些日本银行拒绝让员工辞职,各银行正在为前雇员举办派对以吸引他们 回归。 这些只是全球最紧张的劳动力市场之一正在上演的几幕场景,金融机构正采取极端措施来寻找和留住人才。当贸易战扰乱市场导致从香港到伦敦 等金融中心的银行家们准备迎接裁员时,东京的金融人才却仍然供不应求,因为如此众多的全球公司正涌向日本。 "竞争异常激烈,"投资银行BDA Partners Inc.的东京合伙人Jeff Acton表示。"日本现在受到超级关注,每个人都在试图扩大规模以利用市场趋势。" 招聘热潮正在推高工资,虽然日本工资通常低于其他金融中心,但其增速更快。根据招聘人员的估计,2024年固定收益交易员的薪酬平均上涨了 15%。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过去三年,投资银行家的薪资报价每年增长约10%。猎头公司称,在某些情况下,国际金融服务公司一直向顶尖交 易员提供价值100万至150万美元的保证薪酬。 日本独有的几个因素同时出现,为寻求招聘的公司创造了一场完美风暴——对银行家而言,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通胀回归、相对较低的借贷成本以及日元疲软,使金融业数十 ...
在变革、混战、逆袭之间,「辅助驾驶汽车人」又有了新故事
36氪· 2025-05-31 15:05
行业人才竞争现状 -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公开指责新势力企业大量挖角吉利人才,称"没有吉利的人才他们造不出车"[1] - 特斯拉为应对人才流失采取隐藏AI部门名单+审查离职骨干电脑等措施[2][6] - 2025年智驾平权大战引发跨领域人才争夺战,涉及新势力/传统车企/合资车企/供应链[2][5] 新势力企业技术路线与人才策略 - 理想汽车2023年至今三次切换智驾技术路线:高精地图→端到端→VLA模型,伴随21职级员工夏中谱离职及团队调整[8][11] - 蔚来组建800人芯片自研团队,成员来自华为海思/联发科/哲库,2025年校招智能驾驶类硕士年薪30万+[12] - 小鹏开放"老员工回归"通道,智驾泊车负责人刘懿从比亚迪回归后获更高薪资[12][13] 传统车企智能化转型路径 - 比亚迪通过自研方案实现10万元级车型标配NOA,奇瑞将高阶智驾下探至6.59万元小蚂蚁车型[14] - 奇瑞半年内引入博世ADAS总监赵姝岩/极氪前副总裁谢保军/华为智驾总监张晓洪[16] - 吉利整合极氪智驾团队至中央研究院,姜军/陈奇分任首席座舱/智驾科学家[17] - 长城设立硅谷自动驾驶中心,首位女性CTO吴会肖成为智能化战略代言人[18][19][21] 合资车企本土化变革 - 日产/丰田调整中国区管理架构:马智欣统管中国委员会,李晖升任丰田首位华人总经理[23] - 东风日产N7项目中期被中国团队叫停后与Momenta合作,成为合资品牌首款端到端高阶智驾车型[24][26] - 日系三强(日产/本田/丰田)全面接入Momenta系统,本田中国直接跳过过渡阶段部署全场景城区NOA[26] 智能驾驶供应链格局 - 行业形成"四强"格局:Momenta(130款量产车型/30万辆交付)/华为/地平线/大疆车载[31][33] - Momenta交付效率提升:从400人2年/车型优化至10人3-6个月/车型[33] - 华为乾崑方案硬件成本下降,ADS 4.0版本可落地20万元级合资车型[35] - 地平线整合高阶智驾团队,大疆车载聚焦10-20万元价格带纯视觉方案[35] 组织架构与人才流动特征 - 新势力倾向高薪引进尖端人才(如蔚小理硅谷挖角特斯拉团队),传统车企多采用内部轮岗/架构调整[6][19] - 猎头反馈新势力与传统车企间人才流通存在文化/工作强度障碍[19] - 供应商面临核心人才流失挑战,如地平线副总裁张玉峰/软件总裁余轶南离职创业[36]
特朗普痛击哈佛,德国向哈佛大学提供“流放校园”,港科大抛出橄榄枝
华尔街见闻· 2025-05-24 09:11
特朗普政府对美国顶尖大学的政策影响 - 特朗普政府对哈佛等顶尖大学采取强硬政策,包括削减至少26亿美元资金、威胁非营利地位、要求对学术项目加强监管 [1][2] - 政策重点打击哈佛、哥伦比亚、康奈尔和普林斯顿等院校,理由是这些学校未能有效应对亲巴勒斯坦抗议活动 [3] - 哈佛大学取得阶段性胜利,获得临时法院禁令阻止政府禁止招收国际学生,听证会定于5月29日举行 [2] 全球高校对美国科研人才的争夺 - 德国文化部长公开邀请哈佛在德设立"流放校园",香港科技大学承诺接纳所有哈佛国际学生 [1][2] - 欧盟启动5亿欧元(5.69亿美元)吸引外国研究人员计划,法国投入1亿欧元,西班牙拨款4500万欧元,英国计划推出5000万英镑(5900万欧元)方案 [4] - 《自然》杂志调查显示,1600多名美国研究人员中四分之三正考虑申请海外工作,欧洲大学收到大量美国学者询问 [4] 美国科研人才的流动障碍 - 美国理工科研究生中约一半来自海外,外籍学者担心成为签证打击目标,例如哈佛医学院俄罗斯籍生物学家因未正确申报被拘 [2] - 欧洲较低的平均薪资和研究经费是主要障碍,法国资深研究人员月薪通常不超过5000欧元净收入,低于美国水平 [5] - 搬迁实验室设备费用需200-300万美元,欧洲薪酬结构难以匹配美国研究经验 [5] 资金与资源差距 - 哈佛拥有530亿美元捐赠基金,常春藤盟校资源远超非美国机构 [4] - 法国科学家表示,收入从美国的6100美元降至不到4000欧元,但欧洲较低生活成本可部分抵消差距 [5] 全球科研创新重心 - 学术人才争夺战结果将决定未来十年全球科研创新重心 [6]
OpenAI、谷歌与xAI上演“抢人大战”,顶尖AI人才年薪达千万美元
36氪· 2025-05-22 18:16
行业动态 - 硅谷AI人才争夺战进入新阶段,从常规招聘演变为"明星争夺战",各大科技公司争抢为数不多的"超级个体贡献者"(IC)[1] - 真正具备颠覆性影响力的"超级人才"极其稀缺,全球范围内能够对大语言模型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IC人数可能仅有几十人到1000人左右[5] - AI顶尖人才的极度稀缺促使企业在招聘上祭出更具创意的策略,例如借鉴体育数据分析法寻找有潜力但尚未被发掘的AI人才[6] 公司策略 - OpenAI、谷歌等公司竭力网罗IC人才,这些人对AI模型的突破性进展至关重要,有时甚至能直接决定一家公司在AI赛道中的成败[1] - OpenAI为留住研究人员开出200万美元的留任奖金,附带2000万美元以上的股权激励,且仅需工作一年便可全部兑现[2] - 谷歌旗下的DeepMind为顶尖研究人员提供高达2000万美元的年薪包,并特别发放非周期性股权激励,同时将部分股票行权周期从常规的4年缩短至3年[3] 人才竞争案例 - OpenAI顶级研究员诺姆·布朗曾受到业界大佬的盛情招揽,包括与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共进午餐、在山姆·奥特曼的家中打扑克,甚至有投资人乘坐私人飞机登门拜访[2] - 被Eleven Labs挖角的部分OpenAI研究人员收到了至少100万美元的留任奖金,目前OpenAI的顶级研究员普遍年薪超过1000万美元[3] - OpenAI前首席技术官米拉·穆拉蒂离职创业后,从OpenAI和其他实验室挖来更多研究人员,团队规模已达60人左右[5] 薪酬对比 - 大型科技公司顶尖工程师的平均年薪为28.1万美元,股票激励部分为26.1万美元[3] - OpenAI顶级研究员普遍年薪超过1000万美元[3] - DeepMind为顶尖研究人员提供高达2000万美元的年薪包[3] 人才影响 - 顶尖AI研究员的产出和影响力远超普通研究员成千上万倍,被称为"万倍级研究员",是真正的"游戏规则改变者"[5] - 一些极其优秀的数学家因AI领域近期取得的快速进展而进入这个行业,公司正在从各个学科吸引顶级人才[6] - Anthropic倾向于招聘具有理论物理背景的研究人员,而其他AI公司则从量子计算领域引入人才[6]
中欧争夺困境中的美国科研人员,日本谨慎
36氪· 2025-05-22 18:15
美国研究人员外流现象 - 75%的美国研究人员因特朗普政府削减科研预算而考虑离开美国 [2] - 东京大学和北海道大学开始尝试接纳美国研究人员,但日本整体反应迟缓 [2][4] - 中国和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已采取政府主导的积极人才引进政策 [6][9] 日本面临的挑战 - 东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1200万日元)仅为美国教授(15.5万美元)的一半 [8] - 日本外籍教师占比不足10%,远低于美英的50% [6] - 日本研究机构与美国合作薄弱,国际合著论文占比仅5.7%(全球第8) [8] 资金与制度障碍 - 每接纳一名研究人员需年投入1000万至数千万日元,日本研究预算不足 [4] - 北海道大学计划采用"交叉任职制度"以灵活吸引人才 [5] - 日本文部科学省态度谨慎,未明确新增预算支持 [6] 国际竞争态势 - 法国启动专项项目支持研究机构接纳外国研究人员 [9] -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将与美国合建研究中心并提供所长职位 [9] - 中国企业通过社交媒体定向招聘被解雇的美国科学家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