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争夺

搜索文档
300万年薪抢AI应届生,大厂卷疯了
虎嗅APP· 2025-08-20 21:34
以下文章来源于投中网 ,作者张雪 投中网 . 投中网是领先的创新经济信息服务平台,拥有立体化传播矩阵,为创新经济人群提供深入、独到的智识 和洞见,在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和创新商业领域拥有权威影响力。官网:www.chinaventure.com.c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中网 (ID:China-Venture) ,作者:张雪,题图来自:AI生成 硅谷抢人大战正酣,国内新一轮校招又硝烟四起。 AI领域的"抢人"早就是个显性命题了,不过现在有愈演愈烈的架势。与海外相同,这场争夺是由大 厂发起的,其中字节尤甚。 单从最新发布的校招信息来看,字节今年的研发岗需求量增加了23%,其中算法、前端和客户端增幅 最明显。在非研发招聘领域与产品相关的,像是产品经理、数据分析等方向,offer量翻了一倍。 另外,前些日子被曝出开出日薪5000元招算法实习生的公司,也是字节。 这不算完,不管是AI创业公司高管还是这两年求职的AI从业者,普遍体感就是"字节太凶猛,给钱太 夸张了"、"周围大部分人都选择去了字节"。这些反馈正好应了MiniMax闫俊杰所说"字节是 (中国 AI领域) 人才密度最高的公司,其他公司都差一个档。" 除字节 ...
华尔街大行和私募股权抢人才!要求新员工上报"跳槽邀约"
华尔街见闻· 2025-07-22 04:05
华尔街人才争夺战升级 - 花旗集团开始要求新入职的投资银行分析师披露是否已接受其他公司的工作邀约 这项新规旨在阻止私募股权公司挖走初级人才 [1] - 高盛 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等华尔街投行已采取类似策略 形成统一战线遏制人才早期流失 [2][3] 花旗内部战略调整 - 花旗正处于新领导层建设期 银行业务主管Vis Raghavan从摩根大通和高盛聘请多位资深银行家 旨在提升与私募市场投资者的业务份额 [2] - 私募市场投资者积极挖角初级分析师 花旗需在建立业务关系的同时保护年轻人才储备 使得人才策略尤为关键和复杂 [2] 行业惯例与防御措施 - 高盛要求新入职分析师每三个月确认一次是否接受外部工作邀约 [3] - 摩根大通采取严厉措施 表示将解雇任何在入职18个月内接受外部工作机会的分析师 [3] - 摩根士丹利要求初级银行家在接受外部工作邀约后立即披露 不遵守规定可能被解雇 [3] 行业动态与应对策略 - 私募股权公司常提前锁定投资银行初级分析师未来数年的工作合同 而培训成本由投行承担 [2] - 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已表示将缩减早期招聘活动 回应投行集体压力 [3] - 高盛计划向部分精选实习生提供保证 在投行部门工作两年后可转至资产与财富管理部门 作为留人激励 [3]
“芯片女皇”当科长,这座城市“抢人”正进入next level
第一财经· 2025-07-12 19:18
深圳人才战略升级 - 深圳将吸引、培养和留住"高精尖"人才作为战略重点,头部科技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均朝此方向发力 [1] - 深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2024年营收达2839.6亿元,提前一年超额完成2500亿元目标 [8] - 2024年上半年深圳半导体产业规模达1424亿元,同比增长16.9%,创历史同期新高 [9] 华为人才举措 - 华为任命半导体业务总裁何庭波兼任高级人才定薪科科长,强化高端人才薪酬竞争力 [2][3] - 华为参与共建全球数智人才发展创新基地,计划5年内培养20万名ICT人才,聚焦云计算、AI等新兴技术领域 [5][6] -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持续升级,2024年发布智能汽车等5大领域挑战课题,提供百万年薪吸引顶尖青年人才 [12] 政企协同人才生态 - 深圳设立50亿元"赛米产业私募基金",推出10条半导体产业支持政策,同步催生高端人才需求 [9] - 深圳90%以上创新要素集中在企业,华为、腾讯等90余家企业获授权自主评价技能人才超10万人次 [11][14] - 深圳实施"顶才汇"项目,对集成电路、AI等领域顶尖人才采取"一事一议"引进政策 [14] 人才引进成果与规划 - 深圳人才总量突破700万,其中高层次人才2.6万,2024年920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14][15] - 深圳每2年遴选不超过10名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提供每人5年1000-2000万元经费支持 [14] - 深圳计划推出人才直认、紧缺岗位清单等超常规举措,进一步扩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 [15]
“芯片女皇”当科长背后,这座城市“抢人”正进入next level|湾区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7-12 12:06
深圳人才战略与科技企业发展 - 深圳市政府上半年频繁举办发布会讲解科创生态、营商环境和人才政策,多部门"一把手"轮番上阵 [1] - 深圳科技企业积极全球招募高端人才,7月上旬至少3条与顶尖人才相关的新闻爆出 [1] - 华南智库专家分析深圳将重点吸引、培养和留住"高精尖"人才,头部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将集中发力 [1] 华为高端人才管理举措 - 华为任命半导体业务部总裁何庭波兼任高级人才定薪科科长,体现对高端人才管理的重视 [2] - 高级人才定薪科成立于2021年,负责高端人才薪酬定级,任正非要求提供有竞争力的Offer [2] - 何庭波上任后有望通过"天才少年"计划吸引芯片设计、EDA工具等领域的稀缺人才 [2] 全球数智人才发展创新基地 - 华为与深圳人社局、深圳人才集团共建全球数智人才发展创新基地,5年内计划培养超20万名高质量数智人才 [3] - 基地聚焦ICT根技术人才培养,填补国内系统性培养空白 [3] - 2025年全国ICT认证人才缺口预计超2000万,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供给不足突出 [4] 深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 - 深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2024年底营收达2839.6亿元,提前超额完成2025年目标 [6] - 2024年上半年产业规模达1424亿元,同比增长16.9% [7] - 深圳设立50亿元"赛米产业私募基金",推出10条支持举措强化产业链 [7] 企业主导的人才吸引计划 - 深圳创新"6个90%"现象显示企业是吸引"高精尖"人才的主力军 [8] -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提供百万年薪招募全球顶尖青年人才,2024年课题涉及智能联接、基础研究等领域 [8] - 深圳头部企业如荣耀、腾讯推出全球招聘计划,提供高薪高端岗位 [9] 深圳高层次人才政策与成果 - 深圳人才总量突破700万,但高层次人才仅2.6万 [10] - 深圳实施"顶才汇"项目,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引进全球顶尖人才 [10] - 2024年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11]
奥特曼30亿刀收购案黄了!谷歌迅速出手:Windsurf核心团队打包带走
量子位· 2025-07-12 09:49
收购事件动态 - OpenAI原计划以30亿美元收购AI编程初创公司Windsurf但交易终止 [2] - 谷歌迅速行动将Windsurf核心团队整体纳入麾下采用雇佣式收购策略 [3][11] - 谷歌未控股Windsurf但获得其部分技术的非独家授权具体金额未披露 [11] 交易终止原因 - 微软与OpenAI协议允许微软访问后者所有知识产权导致潜在利益冲突 [9] - 微软旗下GitHub Copilot与Windsurf存在直接竞争关系使收购陷入僵局 [10] - OpenAI最终未能完成30亿美元收购计划 [10] Windsurf公司背景 - 由MIT毕业生Varun Mohan和Douglas Chen于2021年创立前身为Codeium [15] - 累计融资超2亿美元最近一轮融资估值达12.5亿美元 [16] - 拥有超80万开发者用户及约1000家企业用户为全球头部AI编程初创公司之一 [17] 行业人才竞争态势 - 谷歌DeepMind负责人哈萨比斯确认Windsurf团队将参与Gemini项目开发编程Agent [7] - 大模型领域人才争夺白热化Meta曾开出上亿薪酬包挖角OpenAI [19] - 英伟达通过收购OmniML、Lepton等初创公司整合人才资源 [20] - 谷歌持续吸纳高端人才包括Transformer作者Noam Shazeer及前OpenAI员工Logan Kilpatrick [21][22]
一周6名顶尖人才被“抢”!美国高薪留人太突然,更倾向清北人?
搜狐财经· 2025-07-04 12:16
人才流动与签约金 - 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以1亿美元签约金挖走赵晟佳、余家辉等4位华人科学家,其余年薪达几千万美元级别[2] - 硅谷猎头透露Meta为挖人采取包机送候选人参观扎克伯格私人住宅等罕见招揽方式[8] - 英伟达为朱邦华、焦剑涛提供"年薪+项目分红"复合薪酬,并承诺技术接入H100芯片底层优化链路[19][38] 人才背景与教育根源 - 4位华人科学家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 - 赵晟佳从北大计算机系到斯坦福博士,焦剑涛从清华特奖得主到UC伯克利博导[10] - 清华姚班、北大图灵班输出的AI人才构成硅谷华人科研圈中坚力量[24] 技术价值与行业影响 - 四位科学家曾主导ChatGPT多模态模型开发,其技术决定Meta能否在2025年落地130万个GPU算力矩阵[15] - 朱邦华团队Athene-V2-Chat模型被英伟达纳入"企业级AI加速计划",补足"芯片+模型"生态[6][17] - 科学家掌握的模型压缩、多模态对齐技术可使算力利用率提升,带走GPT-4核心方法论而非代码[22] 国内企业应对措施 - 腾讯通过算法大赛(如2019广告算法大赛、2023开悟AI公开赛)设置高额奖金吸引人才[30] - 腾讯启动三年新增28000个校招岗位计划,其中60%面向技术人才[40] - 国内企业尝试以"场景化优势"和千万亿次算力支持争夺人才[32] 人才流失现状与趋势 - 近五年清华计算机系毕业生大量留美进入科技巨头,流失模式从"学术交流"转为"系统性流失"[8][10] - 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首批17人核心团队中7人来自中国高校,英伟达AI研究院清华校友可组完整团队[10] - 当前保研面试中多数优秀学生将出国深造作为首选,可能影响国内未来人才储备[28] 技术成果转化与竞争格局 - 赵晟佳参与的GPT-4o视觉理解模块已应用于美国自动驾驶安全系统[26] - 中国学者在注意力机制等领域展现深厚数学底蕴(如公式推导至第六层)[24] - 人才培养优势正转化为对手技术壁垒,科研成果成为"卡脖子"武器[24][26]
在变革、混战、逆袭之间,「辅助驾驶汽车人」又有了新故事
36氪· 2025-05-31 15:05
行业人才竞争现状 -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公开指责新势力企业大量挖角吉利人才,称"没有吉利的人才他们造不出车"[1] - 特斯拉为应对人才流失采取隐藏AI部门名单+审查离职骨干电脑等措施[2][6] - 2025年智驾平权大战引发跨领域人才争夺战,涉及新势力/传统车企/合资车企/供应链[2][5] 新势力企业技术路线与人才策略 - 理想汽车2023年至今三次切换智驾技术路线:高精地图→端到端→VLA模型,伴随21职级员工夏中谱离职及团队调整[8][11] - 蔚来组建800人芯片自研团队,成员来自华为海思/联发科/哲库,2025年校招智能驾驶类硕士年薪30万+[12] - 小鹏开放"老员工回归"通道,智驾泊车负责人刘懿从比亚迪回归后获更高薪资[12][13] 传统车企智能化转型路径 - 比亚迪通过自研方案实现10万元级车型标配NOA,奇瑞将高阶智驾下探至6.59万元小蚂蚁车型[14] - 奇瑞半年内引入博世ADAS总监赵姝岩/极氪前副总裁谢保军/华为智驾总监张晓洪[16] - 吉利整合极氪智驾团队至中央研究院,姜军/陈奇分任首席座舱/智驾科学家[17] - 长城设立硅谷自动驾驶中心,首位女性CTO吴会肖成为智能化战略代言人[18][19][21] 合资车企本土化变革 - 日产/丰田调整中国区管理架构:马智欣统管中国委员会,李晖升任丰田首位华人总经理[23] - 东风日产N7项目中期被中国团队叫停后与Momenta合作,成为合资品牌首款端到端高阶智驾车型[24][26] - 日系三强(日产/本田/丰田)全面接入Momenta系统,本田中国直接跳过过渡阶段部署全场景城区NOA[26] 智能驾驶供应链格局 - 行业形成"四强"格局:Momenta(130款量产车型/30万辆交付)/华为/地平线/大疆车载[31][33] - Momenta交付效率提升:从400人2年/车型优化至10人3-6个月/车型[33] - 华为乾崑方案硬件成本下降,ADS 4.0版本可落地20万元级合资车型[35] - 地平线整合高阶智驾团队,大疆车载聚焦10-20万元价格带纯视觉方案[35] 组织架构与人才流动特征 - 新势力倾向高薪引进尖端人才(如蔚小理硅谷挖角特斯拉团队),传统车企多采用内部轮岗/架构调整[6][19] - 猎头反馈新势力与传统车企间人才流通存在文化/工作强度障碍[19] - 供应商面临核心人才流失挑战,如地平线副总裁张玉峰/软件总裁余轶南离职创业[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