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保险+期货
icon
搜索文档
期货和衍生品法实施三周年 期货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
证券日报· 2025-08-02 00:12
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以下简称"期货和衍生品法")正式实施,至今已满 三周年。三年来,我国期货市场整体运行平稳、交易活跃、业务模式持续创新,国际吸引力与影响力显 著增强。 期货及期权新品种的推出进一步完善衍生品工具链,不仅为市场提供更加健全和完善的风险管理工具, 也大大丰富实体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三农"、提升国家定价权等方面具有 重要意义,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我国期货市场在加大新品种供给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品种的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更多境外机构参与交 易,提高"中国价格"的国际影响力。 期货和衍生品法在促进与国际接轨、保护投资者权益、支持金融创新以及强化风险防控等多方面制定了 系列规定,为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推动了期货市场向更高水平、更广领域的国 际化发展。银河期货大宗商品研究所副所长蒋洪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期货和衍生品法为我国期 货市场制度型开放提供了系统性、制度化的保障,进一步拓宽了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各期货交易所大幅放宽了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 外机构 ...
期货和衍生品法实施 三周年 期货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
证券日报· 2025-08-02 00:09
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以下简称"期货和衍生品法")正式实施,至今已满三 周年。三年来,我国期货市场整体运行平稳、交易活跃、业务模式持续创新,国际吸引力与影响力显著 增强。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三年来,在期货和衍生品法的指引下,我国期货市场深度发挥价格发现、套期保值 和资源配置三大功能,为各类实体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精准的市场决策 依据。 品种不断上新 国际化步伐提速 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期货和衍生品领域的法律空白,为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制度 保障。 "期货和衍生品法明确新品种实行备案制,是期货市场的重要制度创新,具有多重积极作用。"中粮期货 副总经理杨英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具体来看,一是简化上市流程,加速新品种推出;二是激发 市场创新活力;三是增强市场透明度与规范性;四是促进国际接轨,提升市场竞争力;五是强化风险管 理,保障市场稳定。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各期货交易所大幅放宽了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 构投资者)可交易范围品种,加速对外开放步伐。 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QFI ...
期货和衍生品法实施‌三周年 期货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
证券日报· 2025-08-02 00:02
期货市场发展概况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实施三周年 市场运行平稳 交易活跃 国际吸引力显著增强 [1] - 期货市场深度发挥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和资源配置三大功能 为实体企业提供稳定经营环境 [1] - 期货市场品种总量达152个 三年来新增50个 覆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等重要领域 [3] 品种创新与国际化 - 新品种实行备案制 简化上市流程 加速推出 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促进国际接轨 [2] - 衍生品工具链进一步完善 提供健全风险管理工具 丰富实体企业策略 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3] - QFII、RQFII可交易品种总数91个 商品类83个 金融类7个 指数类1个 今年新增45个 较去年底增长近一倍 [4] - 国际化品种交易活跃 市场流动性良好 国际社会对期货市场认可度提升 [4] 市场生态与业务创新 - 全市场有效客户总量达254万个 环比增长1.8% 连续两年保持季度环比正增长 [5] - 机构交易者参与度显著提升 法人新开客户数较5年前增长55% [5] - 期货市场资金总量约1.69万亿元 较2024年底增长3.9% 期货公司客户权益合计约1.6万亿元 较2024年底增长4% [5] - "保险+期货"项目蓬勃发展 2023-2024年投入1.8亿元开展36个项目 覆盖270余万亩种植面积 为17万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近百亿元 [6] - 2024-2025年"保险+期货"项目聚焦地方特色农产品 支持资金1亿元 开展27个项目 覆盖33个主产县 财政资金支持比例超40% [6] 市场影响与未来展望 - 产业客户持仓占比在多个重要品种上稳步增长 国际定价中心地位增强 "中国价格"成为全球大宗商品贸易重要基准 [7] - 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工具重要性凸显 成为保障企业平稳经营、助力产业升级的推动器 [7]
创新服务“三农”结硕果!2024年申银万国期货郑商所“保险+期货”项目斩获多个奖项
期货日报网· 2025-08-01 14:48
公司荣誉与项目成果 - 申银万国期货"新疆麦盖提红枣"项目荣获郑州商品交易所2024年度优秀项目、最佳宣传奖及最佳赔付奖三项荣誉 [1] - 申银万国期货"陕西富县苹果"项目同时获得优秀项目和最佳宣传奖两项荣誉 [1] - 获奖项目由申银万国期货牵头,联合多家期货公司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支持下完成 [1] 项目模式与实施特点 - 项目采用创新的"保险+期货"模式设计 [1] - 项目获得所在地政府主导推动,形成多方合作机制 [1] - 项目展现出显著的支农惠农成效和良好的示范效应 [1] - 项目体现了扎实的风险管理能力 [1] 行业意义与社会价值 - 项目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1] - 项目代表金融创新精准服务"三农"的典范成果 [1] - "保险+期货"模式有效管理农业风险并保障农民收入 [1] - 项目彰显期货行业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责任的担当 [1]
黑土地上的金融智慧——期货市场助力构建农业种植全链条风险保障体系
上海证券报· 2025-07-30 01:53
大豆玉米种植与期货工具应用 核心观点 - 大豆和玉米作为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其稳定供给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价格波动成为困扰农户的关键因素 [4] - 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大豆期货及衍生品工具(如订单农业、套期保值、基差点价)正被广泛用于管理价格风险,覆盖种植、加工全产业链 [5] 种植成本与收益动态 - 地租成本从高位回落,育种技术进步提升单产,补贴政策持续完善,但价格波动仍显著影响农户积极性 [4] - 2023年玉米收购价从0.89元/斤跌至0.82元/斤,2024年进一步从0.79元/斤跌至0.73元/斤,部分农户出现亏损 [6] - 绥化地区玉米种植综合成本约0.75元/斤,价格下跌导致2024年改种现象普遍,预计种植面积下降 [6] 订单农业模式创新 - 源发粮食物流推出"惠民保价"项目:春播后锁定收购价(如2023年0.93元/斤),帮助农户姚玉柱增收20万元,种植面积从2000亩增至6000亩 [6][7] - 象屿农产采用"夏季一口价+增收宝"组合:农户支付权利金购买看涨期权,既保底价格又可分享上涨收益,2025年模式已定型 [7] 加工企业风险管理 - 维维东北食品年采购5万吨大豆(成本占比超40%),通过期货套保锁定原料成本(如2024年3900元/吨低位采购),并利用基差点价调整库存和采购节奏 [8][9][10] 综合性金融保障项目 - 大商所"银期保"项目整合期货公司、保险、银行、收粮企业: - 春播期提供收入保险+远期订单+低息贷款 - 秋收后按"期货价格+基差"结算粮款,并赋予6个月二次点价权 [11] - 嫩江市科洛合作社2024年投保6万亩大豆(自缴保费132.55万元),获赔256.14万元,2025年大豆玉米投保面积分别增至8万亩和3万亩 [12]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生猪“保险+期货”项目收官
证券日报网· 2025-07-29 17:44
据了解,作为贵州省此前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赫章县2020年成功脱贫摘帽后,生猪产业成为稳固县域 经济的关键支柱。此次"保险+期货"模式的落地,不仅为生猪产业筑起市场化的风险防护墙,更以金融 创新为"金钥匙",打通了服务深山特色产业的"最后一公里"。徽商期货表示,未来将延续国企担当,持 续擦亮"金钥匙"党建品牌,以党建引领金融服务下沉,把赫章县的成功经验推广至更多山区,让"保险 +期货"模式覆盖种植、养殖全链条价格风险,让金融"阳光"照亮更多乡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 力。 本报讯(记者王宁)近日,由大连商品交易所支持、徽商期货携手中国平安财险贵州分公司落地的贵州省 毕节市赫章县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圆满收官,40万元理赔金精准送达养殖户手中,为这片深山里的生 猪产业筑起了一道抵御市场风浪的坚固防线。 今年以来,面对猪价大幅波动,徽商期货为赫章县上万头生猪量身打造了3个月期的价格风险保障方 案。当市场价格跌破预期区间时,项目迅速启动理赔机制,40万元理赔金及时填补了养殖户的收入缺 口,对于生活在大山里的养殖户而言,这笔资金不仅守住了生计底线,更像一剂"强心针",让他们在市 场波动中稳住了养殖信心,真切感受 ...
好果卖好价 致富路子宽
金融时报· 2025-07-24 09:13
苹果产业在延长县的经济地位 - 延长县苹果种植总面积30.58万亩,覆盖147个行政村,果农7.4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64% [3] - 2024年苹果产量42.52万吨,产值近24亿元,果农人均收入3.19万元 [3] - 果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7%,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70%,占果农总收入的80%以上 [3] "保险+期货"模式的运作机制 - "保险+期货"模式涉及农户、保险公司、期货公司、政府、期货交易所等多方协作 [4] - 农户支付部分保费购买价格保险,保险公司通过购买期货公司的场外期权对冲价格理赔风险 [4] - 期货公司通过期货市场动态对冲自身风险,最终通过期货市场的对冲交易化解系统性价格风险 [5] "保险+期货"项目的实施效果 - 延长县连续8年实施苹果"保险+期货"价格险项目,累计承保面积20.32万亩,赔付金额5200余万元,惠及果农1.39万户 [5] - 2024年果农苏大爷投保20多亩果园,每亩自缴保费约140元,最终获赔超1.3万元 [3] - 自2022年起试点苹果"保险+期货"收入险项目,为4500余亩果园提供产量、价格"双保险" [6] "订单收购+保险+期货+交割"模式的创新 - 2024年试点苹果"订单收购+保险+期货+交割"项目,覆盖全产业链风险管理 [7] - 延长果业以不低于每公斤5元的价格保底收购苹果,2024年完成1974吨苹果现货收购 [8] - 该模式首次实现从采购端到销售端的风险覆盖,形成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9] 期货行业对延长县的帮扶举措 - 2017年以来期货行业开展"'长''期'携手、一司一产"精准帮扶活动,累计培训近万人 [11] - 2025年6月五家期货公司与延长县签署乡村振兴框架合作协议,从产业帮扶、金融帮扶、人才培训等多方面注入新动能 [12] - 期货公司通过消费帮扶直接采购延长县苹果,防止规模性滞销 [11] 苹果期货对产业标准化的推动 - 苹果期货交割标准对果形、硬度、糖度等有明确规定,推动果农追求"优果优价" [9] - 期货交割将延长县苹果推向全国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议价能力 [9] - 果农逐步学会利用期货价格指导现货销售,按照期货交割标准进行种植 [11]
“银期保”打造覆盖农作物全周期综合保障方案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20 18:02
银期保项目模式创新 - 项目采取"龙头企业+银行+保险+期货"的创新模式,为农户提供从种到卖的全周期综合保障方案 [1] - 相较于传统"保险+期货"项目,增加了二次点价环节,使农户能享受后期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 [1] - 通过"收入险+期货"模式,综合考虑产量和价格波动的双重影响,为农户提供双重保障 [2] 项目参与方收益 - 农户通过购买收入保险降低价格下跌和产量损失风险,同时获得银行低息贷款 [3] - 保险公司通过场外期权将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分散系统性风险 [3] - 银行基于保单和订单提供低息贷款,还款来源与保险赔付、粮款挂钩,降低坏账率 [3] 项目实施效果 - 黑龙江省嫩江市科洛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两家银行共600万元贷款,种植面积从8万亩扩大到15万亩 [1] - 2024年新季玉米大豆上市后价格低于预期,项目为合作社6万亩大豆提供260万元理赔 [2] - 农户通过项目提前锁定订单和保底价,降低经营风险并提高市场意识 [3] 项目运作机制 - 实现"保险+期货+信贷+订单"联动,形成风险闭环管理 [3] - 农户与收储企业签订远期收购协议,锁定销售渠道 [3] - 通过市场化手段将风险从农户转移至期货市场 [2]
甘肃省静宁县2025年苹果“保险+期货”项目启动
证券日报网· 2025-07-20 17:47
苹果"保险+期货"项目成效 - 静宁县苹果"保险+期货"项目已成为果农抵御风险、稳定增收的坚实保障,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1] - 截至2024年,郑商所静宁苹果县域覆盖项目累计服务果农6.24万户(含脱贫户1.75万户),承保苹果33.23万吨,项目金额26.31亿元,总赔付1.43亿元 [1] - 2024年赔付3523.74万元,赔付率高达176.19%,位居全国同类项目榜首 [1] 项目运营模式 - 银河期货与静宁县探索"因地制宜、特色主导、金融赋能、产业振兴"之路,持续深化"保险+期货+N"模式 [1] - 项目由银河期货联合华泰期货、金瑞期货及人保财险甘肃公司等承保 [2] - 2025年项目继续保持2000万元保费规模,预计覆盖苹果5万亩、6万吨,惠及约2万户果农 [2] 产业升级效应 - 苹果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增强果农议价权,期货交割标准促进种植、分选、储藏等环节标准化水平跃升 [2] - 参考期货标准种苹果已成为龙头企业和果农的广泛共识 [2] - 静宁县依托资本市场优势,深入开展金融赋能特色产业行动,"金融+产业"模式不断优化完善 [2] 未来发展计划 - 静宁县将抢抓国家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创建等政策机遇,全力推动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2] - 2025年苹果"保险+期货"项目成为郑商所在甘肃省的唯一"品牌类项目" [2] - 目标打造"保险+期货"精品惠民工程,续写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静宁篇章" [2]
“桂”在稳产 生猪“保险+期货”筑牢肉篮防线——南华期货广西桂平生猪养殖专项项目
期货日报网· 2025-07-18 17:54
项目背景 - 广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20%,2024年生猪出栏3651 35万头,同比增长3 8%,年末存栏2434 14万头,同比增长7 3% [1] - 桂平市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生猪养殖已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政府支持大型企业全产业链布局 [1] - 项目旨在落实乡村振兴政策,通过"保险+期货"模式解决价格波动问题,完善市场风险应对机制 [1] 业务模式 - 项目覆盖桂平市白沙镇、大湾镇、社坡镇等地养殖户,涉及存栏量约5万头 [2] - 采用价格保险机制,养殖户购买保险后,保险公司通过南华资本购买看跌期权转移风险 [3] - 项目总保费150万元,单位保费29 8元/头,总金额8108万元,保障8名养殖户 [3] 项目运行特点 - 采用增强亚式期权方案,以期权存续期内每日收盘价与增强价格均价作为结算价,有效平抑价格波动 [3] - 大连商品交易所与地方政府提供支持,南华期货联合保险公司开展线下活动优化方案 [3] - 项目于2025年6月启动,实现保险与期货市场功能无缝衔接 [3] 政策支持与成本分担 - 大连商品交易所补贴35%,市级财政补贴25%,南华出资15%,显著降低农户投保成本 [4] - 财政补贴机制实现"小补贴撬动大资金",构建市场化风险管理体系 [4] 行业价值 - 模式将灾后补偿升级为产前风险防控,推动农业从"靠天吃饭"转向"凭险管理" [4] - 金融工具与农业深度融合,成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核心金融基础设施 [4] - 为广西生猪产能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范本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