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链延伸
搜索文档
(乡村行·看振兴)房前屋后遍栽“致富果” 枣庄石榴产业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中国新闻网· 2025-11-18 14:01
石榴种植产业规模与模式 - 张庄村石榴连片种植面积达2.2万亩,村民房前屋后栽种石榴树3万余株 [1] - 村民通过托管模式(每株缴纳3元托管费)获得销售收入,该模式带动村集体年增收9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3万元 [1] - 张庄村拥有超过1000年的石榴种植历史,几乎家家户户种植石榴,被誉为"石榴山庄" [1] 石榴产业链延伸与多元化发展 - 沙沟镇发展石榴精深加工企业7家,产品涵盖石榴饮品、化妆品等33个系列 [2] - 该镇布局"石榴+旅游"业态,建成国家3A级石榴风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 [2] - 沙沟镇鲜果、石榴皮、石榴苗等产业年产值约1.5亿元,而加工与文旅产业潜力突出,一家本地企业截至9月产值超5000万元,年底预计达7000万元,若获批乳制品生产许可证,2026年产值有望突破1.2亿元 [2] 科技创新与盆景产业附加值提升 - 峄城区石榴精品种植示范园智能温室种植27个优良品种共6000余株石榴树,采用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及水肥药一体化自动喷淋系统,年产石榴种苗30万株、鲜果18万公斤 [2] - 榴园镇和顺庄石榴盆景园聚集36户盆景艺人,石榴盆景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成为农民增收新渠道 [4] - 石榴产业从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发展到连片规模种植,从单一鲜果销售延伸至深加工、文化旅游全产业链 [4]
特色产业唤醒新疆沃野
人民日报· 2025-10-14 10:33
产业发展模式转变 - 新疆特色农产品产业正经历从高产量向高品质、高标准转变的深刻变革 [1] - 产业发展模式从“原字号”和“初加工”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引擎转变,旨在延长产业链并提升附加值 [1] - 突破传统“有啥卖啥”的思维,转向“要啥卖啥”,以提升产业价值 [2] 精深加工的价值提升 - 通过引进龙头加工企业进行精深加工,农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例如新梅被转化为果酱、果酒等22种精深加工产品,价格翻了几番 [1] - 精深加工企业不仅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将资源“吃干榨尽”,还创造了就业岗位,增加了群众收入 [1] - 伽师县新梅产业通过精深加工,将小果、次果等原料转化为高价值产品 [1]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 奇台县腰站子村通过获得国际有机认证,将产品发展为有机面粉、手工拉面等50多种产品,实现线上线下供不应求,其村办拉面企业日产手工拉面3吨,年产值突破亿元 [2] - 品牌建设使农产品从“无名商品”升级为“有身份的精品”,通过提升品质和延伸产业链满足市场对安全、健康的需求 [2] - 疏勒县“鲁疆情”食用菌生态科技示范园年产食用菌干品超300吨,并依托经销商渠道销往山东等外地市场,实现产品远销 [2] 产业链协同与基础设施支持 - 伽师县依托总库容50万吨的冷链仓储体系,将新梅销售期从20多天拓展至6个月,为市场行销留出充足时间 [2] - 在硬件提升、渠道扩展、仓储运输等方面下功夫,推动产业从单纯种植向产销一体转变,实现“种得好”又“卖得远” [2] - 政府、企业、农户需协同发力,政府优化顶层设计和基础设施,企业敢于创新并精准对接市场,农户通过合作社融入产业体系 [3]
种田更智慧 产业更融合 增收更多元
南京日报· 2025-09-23 10:03
科技蝶变:智慧农业发展 - 智能温室大棚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年产蔬菜150多吨,销售收入400多万元,亩均产值20多万元,从种到收仅需6人 [2] - 大棚通过物联网感知技术实时监测蔬菜长势,实现智能水肥调控,工作人员可远程精准控制温度、光照、湿度等生长条件 [2] - 水稻田安装100多个智能阀门,利用水位仪和流量计实时监测,结合作物需水模型自动调控灌溉,确保产量品质均匀 [3] - 建成智慧农业(渔业)园区5个,数字农场(牧场、渔场)11个,打造市级数字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创新与示范项目21个 [3]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 [3] 思维蝶变:产业融合升级 -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由主食型向多元化转变,肉蛋奶、果蔬菌、水产品等多样化食物需求增长 [4] - 合作社从单纯养虾蟹发展为种植蔬菜、食材配送、电商直播等融合模式,并引进7D菜籽油生产线,年产菜籽油80—100吨 [5] - 合作社除一产外,从事虾蟹即食加工、粮油蔬菜配送等,去年总产值达4000多万元 [5] - 按照链式思维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8个特色产业链,去年三产融合总产值超470亿元、同比增长超17% [5] - 建议挖掘特色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健全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并重视流通销售环节的分级包装和创意设计 [6] 效益蝶变:农民增收模式 - 村民在自家小院培育花卉盆栽,由村里统一展销或租摆,收益归种植户,一户村民种植近300盆,通过展销和企业购买增加收入 [7] - 返乡村民在村里民宿工作月工资4000多元,加上闲置农房出租年租金6000元,年实际收入近6万元 [8] - 建设庭院经济试点村51个、示范户1020户,带动145户试点农户户均年增收约5000元 [9] - “莱斯乡村”乡村旅游服务平台上半年上线产品近200款,平台直接营业额近300万元,带动各类主体增加销售1400多万元 [9]
国网山西电力“链”动农业增效新希望
新华财经· 2025-05-23 17:12
电力支持农业发展 -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通过提供全链条电力供应和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重点保障农产品冷链储存等关键环节用电需求 [1] - 运城市临猗县已建成600多座冷链果库 电力支撑使水果延迟上市3-9个月 收益提升30%-40% [1] - 绛县供电公司4天内完成200千伏安变压器安装 支持草莓育苗基地建设 使种苗成本降低10% 成活率提高15% [2] 农业产业链延伸案例 - 运城绛县大交村草莓育苗基地年育苗30万株 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万元/年 增强产品价格优势和抗风险能力 [2] - 大同花倾城公司拥有2条全自动黄花菜生产线 年加工鲜菜1800吨 干菜500吨 酱类50万瓶 电力保障覆盖6000平米车间和1000平米冷库 [2] - 花倾城公司每年为2个村分红100万元 带动600多户种植户增收 解决78人长期就业 [3] 农业现代化升级 - 左云县宏丰康合作社流转9000亩土地种植葵花 每年为470户农户带来户均7600元收入 [3] - 合作社投资240万元新建全自动化生产线 供电公司两周内完成12基杆塔和500米线路架设 [3] - 电力基础设施快速响应支持农业机械化升级 包括筛选 去石 分级 色选等全流程自动化 [3]
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
人民日报· 2025-05-22 05:59
高质量发展与对外开放 - 坚定信心应对复杂外部环境,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2] - 河南郑州航空港区构建世界级物流枢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2] - 洛阳轴承集团加强新能源汽车轴承等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路线 [2] - 安徽临泉县粮油全产业链产值达57.8亿元,计划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制造业,如新能源汽车轴承新赛道 [2] - 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如龙门石窟实现预防性保护 [2] - 林下经济(草珊瑚等中草药)和康养旅游成为优质产业方向 [7]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宁夏黄河干流保持Ⅱ类优水质,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3] - 安徽利用引江济淮工程跨区域调水11.64亿立方米缓解旱情 [5][6] 社会治理与基层建设 - 四川眉山提升新兴领域党建质量,引导参与社会治理 [4] - 宁夏同心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4% [4] - 福建加快研究全省诚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4] 民生服务与基层减负 - 河南郑州金水区便民服务中心升级,实现社保医保高频事项一站办结 [8] - 四川成都推动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明确113项整治措施 [7] - 基层干部更多投入产业发展(如林下经济),形式主义整治见效 [7]
支农为农播希望——国网山西电力助力农业产业链延伸侧记
中国能源网· 2025-05-21 16:24
农业产业链延伸 - 山西夏县夏乐西瓜种植基地通过供电公司助农服务实现网络销售 西瓜产值预计超过6亿元 [1] - 运城作为农业大市 小麦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 近年大力发展果树种植 苹果 油桃 香梨 草莓 樱桃等优质水果产量创新高 [3] - 临猗县水果种植面积达160万亩 建有600多座冷链果库 延迟上市3-9个月可使收益增加30%-40% [4] - 绛县大交村草莓种植面积664亩 新建育苗基地使种苗单价降低10% 成活率提高15% 年育苗30万株 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万余元 [6] - 大同花倾城公司年加工1800吨黄花新菜 制成500吨干菜和50万瓶黄花酱 拥有2条全自动生产线和6000平米加工车间 [7] - 左云县宏丰康合作社流转9000亩土地 新上全自动化生产线后日加工能力达50吨 节约人工70% 葵花籽售价每千克增加2元以上 [9][10] 电力服务支持 - 国网运城供电公司为冷库提供充足可靠电力 并开展线路巡视确保果农利益 [3] - 绛县供电公司4天内完成200千伏安变压器安装 满足草莓育苗基地用电需求 [6] - 大同云州区供电公司为黄花菜加工企业提供周到服务 保障生产用电 [7] - 左云县供电公司两周内完成宏丰康合作社新生产线送电任务 包括新立12基杆塔和架设500米线路 [9] - 供电公司建议合作社申请小微企业用电以降低用电成本 [9]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大同花倾城公司每年为两个村各分红50万元 为600多户种植户带来户均15000元收入 解决78人就业 其中64人为脱贫户等特殊群体 人均年增收30000元 [9] - 宏丰康合作社土地流转每年为470户村民带来户均7600元收入 [9] - 电力支持使农业产业链延伸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增加农民收入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