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工艺
搜索文档
台积电新建四座1.4nm晶圆厂!
国芯网· 2025-10-31 12:48
投资计划与规模 - 公司计划投资约1.5万亿元新台币用于建设四座工厂 [1] - 单座工厂的初期预计营收将超过5000亿元新台币 [3] - 四座工厂全部满负荷运转后年营收可达650.4亿美元 [3] 技术进展与生产规划 - 公司计划量产1.4nm晶圆主要生产据点为台中F25厂 [1] - 其中一座工厂预计将于2027年底开始试生产量产计划于2028年下半年启动 [3] - 公司计划代号晶圆25厂规划设立四座主要厂房第一期已取得三张建造牌照 [3] 生产成本与设备策略 - 每片1.4nm晶圆的成本可能高达4.5万美元 [3] - 490亿美元的初始投资并非用于购买ASML下一代高数值孔径极紫外光刻设备 [3] - 公司认为无需购买价值4亿美元的设备也能实现1.4nm工艺并将采用光掩模薄膜来提高良率 [3] 客户与市场动态 - 苹果很可能成为公司首个1.4nm工艺客户 [3] - 英伟达目前是公司A16工艺1.6nm工艺的唯一客户而苹果尚未展开洽谈 [3] - 公司的巨额投资可能是为了让苹果公司预购首批1.4nm晶圆 [4]
三星HBM4,责任重大
半导体芯闻· 2025-10-13 18:26
HBM4性能标准提升的背景 - NVIDIA决定提高第六代高带宽内存HBM4的运行速度标准,是三星电子推动的结果,该公司确信其能在HBM4性能上确保优于竞争对手的优势[2] - 三星电子向NVIDIA提出,其HBM4运行速度可以超越国际半导体标准化组织JEDEC的标准,尽管在首批样品交付方面落后于SK海力士和美光[2] - SK海力士和美光交付的最终样品符合NVIDIA提高后的速度标准,但对这一要求感到吃惊,因他们未预料到NVIDIA会大幅提高速度,通常HBM的散热问题比运行速度更重要[2] 三星电子的HBM4技术战略 - 三星电子将未来押注于HBM4,其内置的DRAM将采用第六代1c工艺,即10纳米级工艺,领先竞争对手一代[3] - 作为HBM4大脑的"逻辑芯片"将采用三星代工厂的4nm工艺,而SK海力士采用台积电的12nm工艺,美光则采用其DRAM工艺[3] - 公司正展现出通过应用先进工艺迅速打入NVIDIA供应链的坚定决心,尽管在开发和量产方面投入的成本巨大[3] - 三星电子积极将1c DRAM工艺应用于HBM4项目以稳定其技术能力,1c DRAM市场预计最早将于明年开放[3] 三星电子的生产与市场策略 - 三星电子在设备投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已抢先建立能够立即响应市场需求的量产系统[3] - 该系统旨在执行"向市场大量供应"的战略,并确保价格竞争优势,这让人想起该公司在DRAM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时的策略[3] - 预计DRAM市场明年将进入供不应求的"繁荣期",三星电子加速下一代产品的商业化进程或许是一个机遇[3] HBM4面临的验证与风险 - 在NVIDIA系统上安装HBM4进行样品验证的过程仍然存在,HBM4将安装在NVIDIA的Rubin平台上进行最终测试[4] - 最终测试阶段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质量问题,如果质量测试因此而推迟,迄今为止的大规模投资可能会适得其反[4] - 在HBM3E尝到失败的滋味并进行了大胆的冒险之后,三星电子现在必须用HBM4的最终成果来回报股东的期望[4]
财说| 在建工程超58亿元,燕东微想要盈利有点难
新浪财经· 2025-09-29 07:04
核心观点 - 公司作为国内罕见兼具自研生产半导体产品、晶圆代工和封测服务能力的半导体企业 但上市后业绩急转直下 2024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首亏超2.8亿元 2025年上半年亏幅扩大至3.9亿元 面临制造业务负毛利、盈利支柱崩塌、营运能力垫底的三重挤压 叠加未来巨量资产转固压力 正经历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生存挑战[1] 业绩表现 - 2022年营收21.75亿元 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65亿元 为短期盈利高点[2] - 2023年营收微降至21.27亿元 同比下降2.21% 扣非后净利润大幅缩水20%至2.92亿元[2] - 2024年营收同比骤降19.89%至17.04亿元 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亏损2.88亿元 较2023年盈利状态相差近6亿元[2] - 2025年上半年扣非后亏损额从上年同期7354.3万元激增至3.9亿元 一年间亏损幅度扩大超4.3倍[2] - 2023-2024年全球半导体行业处于去库存周期 但公司表现远弱于国内头部企业 如同期华虹公司和中芯国际均盈利[2] 业务结构 - 业务分为产品与方案和制造与服务两大板块 2024年二者营收占比分别为47.18%和43.91%[3] - 制造与服务业务自2023年起长期负毛利 产品与方案业务独自贡献全部毛利[3] - 晶圆制造占制造与服务收入超97% 是亏损核心[3] - 2024年产品与方案业务营收8.04亿元 毛利率47.92% 制造与服务业务营收7.48亿元 毛利率-19.13%[4] 制造业务困境 - 2023-2024年晶圆制造业务毛利率均低于-19% 意味着每卖1元晶圆成本超1.19元[6] - 产线建设节奏不慢但工艺爬坡明显滞后 6英寸产线2019年建成 8英寸产线2021年量产 12英寸产线2024年7月才完成第一阶段达产[6] - 产品以低附加值简单工艺为主 缺乏定价权 无法切入汽车半导体等高端市场[6] - 2022-2024年晶圆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9.11%、78.35%、77.58% 逐年下滑[6] - 2024年产能利用率77.58% 若提升至95% 单位固定成本可降约18.3%[7] - 12英寸产线后续建设将扩大固定资产规模 若利用率无改善成本压力将持续加剧[7] 盈利支柱崩塌 - 产品与方案业务分为高稳定集成电路及器件、分立器件及模拟集成电路两类[8] - 分立器件业务2024年毛利率提升至35.92% 但营收占比仅15%-25% 难以承担盈利重任[8] - 高稳定集成电路及器件业务2022-2024年在产品与方案业务中营收占比超75% 2023年毛利率42% 贡献毛利7.06亿元 占公司总毛利超100%[8] - 2024年高稳定业务收入同比骤降47%至6.07亿元 毛利率下降近10个百分点 毛利从7.06亿元跌至3.14亿元[9] - 盈利支柱崩塌后公司失去主要毛利来源 叠加制造业务亏损导致2024年陷入亏损[10] 营运能力 - 截至2025年6月末应收账款周转率0.528次 在申万半导体行业中第六低[11] - 应收账款排名前五的客户中有四个为特种行业客户 回款周期较长[11] - 2024年高稳定集成电路及器件业务应收账款周转率0.7次 低于可比公司平均值0.97次[12] - 2024年分立器件及模拟集成电路业务应收账款周转率3.31次 低于行业可比公司均值5.08次[13] - 2024年制造与服务应收账款周转率2.87次 远低于行业可比公司均值8.30次[13] - 2025年上半年末存货周转率0.566 远低于中芯国际同期1.154的存货周转率[14] 资产与折旧压力 - 上市后在建工程快速增长 从2020年不足10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58.82亿元 超过同期固定资产55.16亿元 成为A股唯一在建工程超固定资产的晶圆制造企业[15] - 58.82亿元在建工程全部转固后 按15%折旧率每年新增折旧约8.8亿元 占2024年营收17.04亿元超51%[16] - 目前总毛利仅3.14亿元 远无法覆盖新增折旧 若工艺与利用率无改善转固后亏损将进一步扩大[16] 发展挑战 - 最紧迫任务不是扩张产能而是收缩战线、聚焦核心 需突破晶圆制造细分工艺或重塑高稳定业务竞争力[18] - 在半导体行业强者恒强格局下 若无法快速破局不仅扭亏无望 还可能被竞争对手挤压市场份额[18]
高密度DTC硅电容量产上市——森丸电子发布系列芯片电容产品
36氪· 2025-07-04 13:31
硅电容技术特性 - 采用单晶硅衬底与半导体工艺实现三维微结构,具备高纯度电介质层,性能显著优于传统MLCC [3] - 容值稳定性比MLCC高10倍以上,温度/偏压/老化引起的容值漂移极低 [3] - 厚度可低于50微米,单位面积容量提升10倍,ESL和ESR极低,保障信号完整性 [3] - 单晶硅结构无晶界缺陷,彻底解决MLCC的微裂纹、压电噪声等问题 [3][5] 硅电容应用场景 - 5G/6G通信领域需高频特性与小型化,01005尺寸成为研发重点 [7] - 汽车电子中ADAS、LiDAR等应用要求耐高温(-55℃至+250℃)与耐高压 [8] - HPC与AI数据中心依赖超低ESL电容解决PDN供电网络挑战 [9] - 医疗设备、光通信等领域通过减少元件数量提升系统可靠性 [4][12] 硅电容与MLCC性能对比 - 电容稳定性:硅电容全工况无衰减,MLCC存在标称值与实际值差异 [5] - 高频阻抗:硅电容ESR/ESL超低,自谐振频率(SRF)更高 [5] - 可靠性:硅电容无压电效应,MLCC易因应力产生微裂纹 [5] - 供应链:硅电容可本土化生产,MLCC曾多次出现全球缺货 [5] 森丸电子产品矩阵 - **DTC沟槽硅电容**:深硅刻蚀工艺,容值0.08-4.6nF,ESR低至13mΩ,击穿电压150V,应用于光通信PDN网络 [11][14] - **MIM表贴硅电容**:平面薄膜工艺,容值0.2-15pF,温漂系数70ppm/°C,适合射频匹配电路 [20][23] - **MIS硅电容**: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结构,容值0.8-100nF,耐压>150V,用于耦合/滤波器 [24][28] - **玻璃电容(GMIM)**:玻璃基材机械稳定性强,容值0.1-2nF,击穿电压100-300V,适用高频射频领域 [30][33] 行业技术趋势 - 电容器向"五高一小"发展:高容、高频、耐高温、耐高压、高可靠性及小型化(如0201/01005尺寸) [6] - CPO封装技术推动超低ESL电容需求,HPC芯片功耗增长驱动电源完整性创新 [9] - 半导体工艺赋能无源元件集成,硅电容成为高性能电子系统的"性能心脏" [4][10]
曝三星1.4nm推迟至2028年!
国芯网· 2025-06-25 21:50
三星半导体工艺进展调整 - 三星原定第二季度动工的1.4nm测试线建设计划推迟 投资延至年底或明年上半年[1] - 1.4nm工艺服务可能延期 量产时间预计推迟至2028年左右[1] - 推迟主因是晶圆代工业务市场低迷 第一季度部门亏损约2万亿韩元[1] 三星投资策略变化 - 年度设备投资计划从10万亿韩元削减至5万亿韩元 因客户订单减少和销售额下滑[1] - 采取更保守的投资策略 重心转向"强化内部结构"[1] - 集中资源于年底量产的2nm工艺[1] 2nm工艺进展 - 系统LSI部门采用2nm工艺生产年底发布的Exynos 2600应用处理器[1] - 考虑在Galaxy S26智能手机中搭载该处理器 提升2nm量产可能性[1] - 积极争取北美大型科技公司订单 包括特斯拉和高通等企业的2nm订单[2] 美国工厂规划 - 考虑在新建的美国泰勒工厂部署2nm工艺 相关工艺推进需加快[3]
台积电2nm工艺良率公布!
国芯网· 2025-04-28 21:10
台积电N2工艺进展 - 台积电首次披露N2(2nm制程)工艺缺陷率(D0)信息,表现优于7nm、5nm及3nm等制程 [2] - N2工艺首次引入GAAFET全环绕晶体管技术,预计年底实现大规模量产,目前距量产还有两个季度 [4] - N2试产近两个月的缺陷率与同期N5/N4工艺相当甚至略低,显著优于N7/N6和N3/N3P工艺 [4] 工艺缺陷率趋势对比 - N7/N6工艺在试产到量产半年周期内综合缺陷率相对较高 [4] - N3/N3P工艺自量产起便保持较低缺陷率水平 [4] - N5/N4工艺从试产阶段开始缺陷率明显更低,表现最为出色 [4] N2工艺发展前景 - 若N2延续N5/N4的改善趋势,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4] - 缺陷率快速下降取决于设计/技术本身,也与制造芯片数量和产能规模密切相关 [4] - N2工艺已流片的芯片数量显著增加,这是其能迅速降低缺陷率的重要原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