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市场出清机制
icon
搜索文档
治标还是治本,探求价格低迷背后的原因|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10-06 21:14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价格持续低迷的困局不能单纯依赖宏观经济政策解决,需要从供需两端进行结构性改革 [2][3][6] - 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是价格低迷的核心原因,需要通过稳就业、稳房地产、重构市场出清机制等多维度措施破解困局 [4][5][6][7] - 政策建议包括财政政策从"重投资"转向"重消费",稳定房地产市场,以及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市场化退出机制 [7][8][10][12] 需求端分析 - 有效需求不足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不增或下降导致消费难以起色 [4][5] - 年轻群体失业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就业质量下滑表现为劳动时间缩短导致加班费减少,以及年收入30万-80万元的中产阶级工资水平显著下降 [5] - 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家庭资产负债表恶化,预期收入下降,居民为应对不确定性提高储蓄率抑制消费 [5] - 投资需求不足表现为企业部门因市场低迷和"内卷"加剧导致营收下滑、利润压缩,地方政府因土地出让金减少和财政纵向失衡导致投资能力下降 [6] 供给端分析 - 产能过剩是"内卷"现象的直接体现,背后深层次症结在于市场出清机制的缺失 [6] - 价格下跌未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淘汰过剩供给,特殊体制导致企业"活不活,死不了",优胜劣汰机制失灵 [6] - 部分国有企业凭借市场支配力密集进入热点产业导致过度供给,在预算软约束下对价格信号不敏感形成"僵尸产能" [10] - 地方保护主义通过贷款展期、税收返还等方式延缓低效企业退出,人为阻断市场出清 [10] 政策建议 - 稳价格关键是稳收入,稳收入核心是稳就业,稳就业基石是稳企业,需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和切实保护民营经济改善营商环境 [7] - 财政政策应由传统"重投资"转向"重消费",通过发放消费券、财政补贴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等方式"投资于人" [7] - 急需在房地产供给端与需求端同步出台密集政策,地方政府应更旗帜鲜明地放开限购限贷措施 [8] - 构建市场出清机制需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硬化预算约束,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在更多领域引入竞争政策 [10][12] - 若能在"十五五"期间将价格水平推回约2%的温和上涨区间,可为年均5%左右的潜在增长提供名义支撑 [12]
杨瑞龙:稳价格关键是稳收入,提振消费的关键是增加收入
和讯· 2025-10-06 12:17
宏观经济基本面分析 - 宏观经济基本面在底部徘徊并处于探底之中,具体表现为CPI连续三年左右在零左右徘徊,PPI持续负增长,国民总支出平减指数连续8个季度为负 [4] 价格持续低迷的原因:需求端 - 有效需求不足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抑制消费需求 [5] - 年轻群体失业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就业质量下滑,表现为劳动时间缩短导致加班费减少,或工资水平下降,尤以年收入30万-80万元的中产阶级收入降幅显著 [5] - 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家庭资产负债表恶化,预期收入下降,居民为应对不确定性倾向提高储蓄率,从而抑制消费 [5] - 投资需求不足表现为企业部门投资减弱,市场低迷与内卷加剧导致企业营收下滑、库存累积、利润压缩,叠加资产负债表恶化和预期转弱 [5] - 地方政府投资能力下降,受房地产下行影响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税收大幅减少,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导致财政亏空严重,加之制度约束削弱投资激励 [5][6] 价格持续低迷的原因:供给端 -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是内卷现象的直接体现,其深层次症结在于市场出清机制缺失,价格机制未能有效淘汰过剩供给 [6] - 特殊的体制原因导致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失灵,企业活不活死不了 [6] 促使价格反弹的路径 - 稳价格关键是稳收入,稳收入核心是稳就业,稳就业基石是稳企业,需企业具备可持续盈利能力和扩张意愿以带动工资性收入内生增长 [7] - 财政政策取向应由重投资转向重消费,强调投资于人,通过发放消费券、财政补贴及提升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水平等方式 [7] -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对稳就业和促价格回升有积极意义,因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主力军 [7] - 稳定房地产市场是稳投资、稳消费、稳预期的关键,需在供给端与需求端同步出台密集政策,促进触底反弹 [8] - 内卷治理核心在于构建市场出清机制,关键在于健全企业退出机制或优胜劣汰机制,特别是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两大主体的退出意愿与能力 [8][9] - 部分国企凭借市场支配力及融资优势进入热点产业导致过度供给,在预算软约束下对价格信号不敏感,亏损后仍可获得支持,导致僵尸产能难以退出 [9] - 地方保护主义妨碍市场出清,地方政府常通过贷款展期、税收返还等方式延缓地方龙头企业退出,人为阻断市场出清 [9] 结构性改革方向 - 构建市场出清机制需推进三方面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硬化预算约束;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使其匹配;在更多领域引入竞争政策保障平等准入与退出 [10] - 扩张性政策可缓冲短期冲击,但无法替代结构性改革,稳定价格中枢需沿稳企业-稳就业-稳收入路径展开,并以房地产市场回稳修复各方资产负债表 [10] - 若能在十五五期间借助市场出清将价格水平推回约2%的温和上涨区间,可为年均5%左右的潜在增长提供名义支撑 [10]
“反内卷”:三重目标下如何去产能、提物价
东吴证券· 2025-07-28 14:02
核心观点 - “反内卷”价格治理有短期治理“价格战”、中期去产能、长期推动PPI回升三个目标,中性假设下PPI回正需11 - 12个月,明年9月达1.9%左右高点[1] 去产能推进 - 去产能分关停限产式和政策引导式,趋势是前者减少后者增加,本轮以引导式为主、关停限产式为辅[1][13][14][15] - 上轮供给侧改革起点与当前相似,7月以来市场启动“去产能交易”,但当前供给侧环境更复杂[8] - 本轮“去产能”政策或有提升行业标准、规范补贴退税、部分上游行业减产量化目标[1] 反内卷方向 - 除去产能,短期治理“价格战”,长期要打通市场出清机制堵点,关键是规范政府行为[1][22][24] 物价影响 - 上轮去产能带动PPI强势回升,本轮预计回升幅度略低于2015 - 16年,给出乐观、中性、悲观三种假设[3] - 靠“去产能”推动GDP平减指数回升难度大于PPI,需“去产能”和“促消费”双管齐下,后者更重要[3] 风险提示 - “反内卷”政策细节待明确,影响价格因素多且难把控,经济变化或使政策有变[3]
紫天科技三度被查陷退市倒计时 财务造假链条遭监管重锤 审计机构同步领罚
新浪证券· 2025-05-07 10:57
公司治理与财务造假 - 公司自2023年以来三次被立案调查,系统性财务造假集中暴雷导致2023年巨亏12 1亿元[1] - 2016年实控人变更后通过激进并购制造账面繁荣,2022年末应收账款达21 94亿元超过当年营收[2] - 2022年伪造8 12亿元服务器预付款并转为无凭据存货,通过子公司间重复购销虚构收入[2] - 在云计算服务未开工情况下确认收入,2023年计提商誉减值5 69亿元[2][6] 监管对抗与处罚 - 2024年4月福建证监局现场检查遭遇公司拒绝提供资料、高管失联等全方位对抗[3] - 2024年9-10月证监会两次立案,2025年3月17日股票停牌[3] - 审计机构合伙人田梦珺因拒交底稿被处100万元罚款及6年市场禁入[5] - 实际控制人姚小欣等高管被集体处以80万元罚款及10年市场禁入[5] 市场反应与退市风险 - 停牌前5个交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 4亿元,4月30日机构单日净卖出超1100万元[4] - 若两个月内无法披露年报将触发退市风险警示,再逾期两个月则终止上市[4] - 2023年4月28日至2024年9月8日期间持股投资者可启动索赔程序[4] 业务转型失败 - 从传统锻压机械向互联网广告、云服务、算力租赁的激进转型缺乏实质业务支撑[6] - 算力业务预付8 1亿元采购服务器被证实虚假,互动影游布局沦为股价炒作工具[6] - 失控的应收账款和商誉减值成为压垮企业的关键因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