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效应

搜索文档
深市龙头企业引领行业格局 多领域上半年经营保持稳健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16 18:47
本报记者 田鹏 随着A股2025年半年报预告进入密集披露期,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以下简称"深市")上市公司的"期 中答卷"渐显轮廓。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全文数据来源),截至7月16日记者发稿,共有802家深市公司披露2025年半年 度业绩预告,其中486家公司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 占比60.60%。值得一提的是,218家公司预计净利润增幅超100%,占比近三成。此外,另有4家公司披 露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快报,且净利润均实现同比增长。 在深市公司中,龙头企业展现出强劲的引领力与稳定性,多家公司凭借技术壁垒、市场份额优势,预计 上半年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以自身的稳健增长为锚点,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 展,成为深市多领域上半年保持经营稳健的重要支撑。 龙头引领增势 业绩亮点纷呈 数据显示,截至7月16日收盘,深市流通市值前一百的公司中,有25家公司披露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 告,其中24家预计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股份")、成都新易盛 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申万宏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世纪华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两个中国狠人,拯救7万亿特斯拉
36氪· 2025-07-07 16:28
特斯拉上海独资建厂 - 2018年特斯拉面临严重产能危机和低良品率 在美国市场被华尔街做空 同时在中国市场因进口车高价(49.9万起步价Model 3)导致月销量仅120辆 [2] - 马斯克坚持独资建厂 拒绝合资模式 通过任宇翔(2015年加入特斯拉)的政府关系 推动"技术独立性"与"产业链带动效应"理论 最终2018年4月中国取消新能源车外资股比限制 [3][6] - 任宇翔促成三项关键条款:1)土地以市场价1折(9.8亿元)获取86万平方米 2)获得160亿元3.9%低息贷款 3)半年完成审批 上海工厂10个月建成投产 2年后贡献全球50%产能且成本降65% [7] - 上海工厂解决产能与盈利问题 推动特斯拉市值2021年突破1万亿美元 [8] 朱晓彤的角色与贡献 - 朱晓彤2014年加入特斯拉 2018年负责上海工厂建设运营 创造3天立项选址 5个月审批 10个月投产的"中国速度" [12][14] - 2022年上海封控期间驻厂2个月 实现单月交付10万辆 全年产量75万辆占全球50% 2023年晋升为汽车业务高级副总裁 获34万股奖励 [16][17][18] - 2025年接管全球制造业务 下属包括加州 奥斯汀和上海工厂 面临销量连续下滑挑战(2024年179万辆降1.1% 2025Q2交付38.94万辆同比降12%) [9][10] 特斯拉当前市场挑战 - 2024年中国市场面临小米等新势力竞争 2025年朱晓彤推动Model 3/Y进入"新能源汽车下乡"目录 [19][20] - 欧洲市场前5个月新车注册量暴跌37% 马斯克接管欧美销售业务遭市场质疑 [22][23] - 公司市值跌破1万亿美元(9686亿美元) 股价跌至300.7美元(单周蒸发1万亿人民币) [9][26] - 公司转向Robotaxi和Neuralink芯片等新技术领域 但需解决销售端疲软问题 [25]
上半年地方发债超5万亿元,这些资金投向了哪里
第一财经· 2025-07-03 23:15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达5.5万亿元,同比增长57% [1] - 新增债券发行2.6万亿元(同比增长43%),再融资债券发行2.9万亿元(同比增长73%) [1] - 再融资债券占比过半,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本金或置换隐性债务 [1][2] 债券资金用途分析 - 新增债券资金投向重大项目及民生项目,专项债中2.2万亿元为新增专项债(同比增长45%) [2] - 专项债投向放宽,部分用于化解隐性债务及拖欠企业账款,其余投向项目 [2] - 项目投向分布: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28%)、交通(19%)、土地储备(11%)、农林水利(5%)、医疗卫生(5%) [3] - 土地储备专项债投入力度加大以稳定房地产市场 [3] 区域发行规模排名 - 江苏省发债规模居首(约5500亿元),山东、广东、四川均超3000亿元 [3] - 湖北、北京、浙江、安徽、河北发债规模超2000亿元,湖南接近2000亿元 [3] - 江苏、山东、广东因经济发达及隐性债务置换需求,发债总额持续领先 [3] 债券期限与利率变化 - 2025年1-5月地方政府债券平均发行期限16.4年,较2024年延长2年 [4] - 平均发行利率1.95%,较2024年(2.29%)显著下降,降低融资成本 [4] 债务风险与政策动向 - 截至2025年5月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51.25万亿元,低于限额57.99万亿元 [4] - 财政部计划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及专项债发行,推动"两重""两新"工作 [4] - 三季度专项债或加速发行以形成实物工作量,为四季度预留政策空间 [4]
从“苏超”出圈透视赛事经济
证券日报· 2025-06-10 00:28
赛事经济核心观点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通过门票绑定消费场景实现流量高效转化 线下吸引超18万观众 线上话题浏览量以亿计 [1] - 赛事经济通过乘数效应 融合效应 带动效应构建消费增长新范式 形成短期热度与长效IP价值并存的发展模式 [2][3] 乘数效应 - 苏超门票作为消费通行证带动周边消费 南京赛事后盐水鸭搜索量周环比增74% 订单量增58% [1] - 贵州村超2023-2024年累计吸引游客1700万人次 2025年1-5月游客量241万人次 同比增11.77% [2] - 苏超衍生商品如纪念徽章 球队盲盒通过线上商城持续热销 验证IP价值沉淀能力 [2] 融合效应 - 北京奥运场馆改造后融合商业 艺术 娱乐业态 首钢园增设滑梯 攀岩等项目创造新消费场景 [2] - 苏超打破产业壁垒 实现体育与文旅 商业多领域深度交融 美团数据显示江苏景区预订同比增305% [1][2] 带动效应 - 苏超筹备阶段拉动建筑 制造业消费 运营期带动交通 住宿 餐饮行业高峰 [3] - 佛山龙舟赛事端午假期接待游客134.18万人次 同比增52.69% 营收6073.78万元 同比增37.36% [3]
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赛事经济如何跑出“新赛道”?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05 14:01
赛事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 - "五一"假期期间国际顶级赛事如跳水世界杯总决赛、钻石联赛、苏迪曼杯等在多地举办,形成"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消费趋势,拉动"一日比赛,多日停留"的矩阵效应 [1] - 成都大运会带动住宿、餐饮、零售消费438.3亿元,杭州亚运会相关消费达489.6亿元,赛事衍生产品热销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繁荣 [5][6] - 河北省2024年发布20条"跟着赛事去旅行"精品线路及339项京津冀体育赛事,通过"体育+文旅"模式激活消费 [4] 赛事经济与城市产业升级 - 北京冬奥会推动首钢园工业遗产改造为体育消费空间样板,京张高铁等基础设施将张家口纳入"首都1小时生活圈",奥运场馆赛后用于全民共享及高端赛事 [3] -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成为多产业融合载体,通过"体育赛事进景区、进商圈"等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 [4] - 体育赞助作为企业战略投资行为,通过奥运会等顶级赛事提升品牌知名度,如杭州亚运会数字会徽特许商品成为重要收入来源 [14][15] 赛事资源配置与区域协同 - 2023年全国体育竞赛计划总数仅268场,较2019年1681场大幅下降,需加大供给构建多层次赛事体系 [10]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通过橄榄球邀请赛、自行车穿越赛等区域合作优化资源,2025年粤港澳将联合承办全运会 [11][12] - 崇礼168国际越野赛吸引国外参赛者,自主赛事国际化助力城市形象塑造,如"京味儿"马拉松等差异化赛事增强城市文化共生性 [16][17] 绿色技术与赛事创新 - 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技术实现零碳排放,杭州亚运会场馆运用BIM技术降低能耗 [13] - 北京冬奥会通过林业碳汇捐赠、绿色金融工具等构建碳中和体系,绿色交通减少赛事阶段碳排放 [13] - 数字技术如VR、区块链应用于低碳场馆建设,提升赛事绿色转型效率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