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式创新
搜索文档
地缘经济论 | 第十章 产业创新:从国家竞争力看并行产业发展
中金点睛· 2025-09-27 08:06
文章核心观点 - 并行产业是指中美各有所长、并行发展的行业,典型代表包括人工智能、平台经济、创新药和商业航天,这些产业虽中国相对美国有所落后但不存在严重卡脖子风险,共处全球第一梯队 [3] - 并行产业的竞争不仅是企业间的商业竞争,更是为国家提供地缘经济权力的竞争 [3][10] - 当前中国并行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面临内需增长乏力、外需拓展受限、融资约束明显及技术标准话语权待提升等挑战 [3][28] - 政策重点应更多考虑如何扩大市场需求,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需求,并辅以供给侧的优化措施 [3][77] 并行产业的定义与地缘经济意义 - 并行产业属于能够为国家提供地缘经济权力的战略产业,对应美国《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清单中的技术领域,与面临去中心化风险的清洁能源产业和面临卡脖子风险的芯片等产业并列 [5] - 人工智能被视为事关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关键通用技术,具有提升生产率和军事应用潜力,其竞争被美国视为必须赢得的竞争 [11] - 平台经济在信息和资源配置方面具有准公权力特征,其内容平台可影响社会舆论,交易和支付平台则关系到全球供应链和金融网络的影响力 [12] - 创新药能力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中具有战略价值,关乎全球健康治理主导权和新药定价权 [13] - 商业航天正催生卫星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太空已成为战略制高点,具有军事应用潜力和国家软实力竞争意义 [14] 中国并行产业的规模优势与挑战 - 在AI用户规模上,中国生成式AI用户达2.49亿,超过美国的1.001亿,但美国头部产品ChatGPT的周度日均活跃用户达1.94亿,远超中国豆包的3713万和DeepSeek的2969万,且美国AI海外渗透力和商业化更成熟 [15][16] - 平台经济方面,中国头部平台如腾讯、阿里巴巴月活用户超10亿,但美国Meta全球月活用户近30亿,且美国头部平台企业年均研发投入接近700亿美元,约为腾讯的8倍 [17] - 商业航天方面,2024年美国SpaceX完成134次轨道发射,发射航天器2390个,总重量186万吨,分别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2.8倍、12.8倍和11.3倍,SpaceX 2025年预计收入达155亿美元 [19][23] - 创新药方面,中国药品市场规模为2315亿美元,约为美国5979亿美元的40%,但中国创新药I-III期临床试验启动数量全球占比从2014年的5%跃升至2024年的30%,首创新药数量全球占比从2015年不足10%提升至2024年30%以上 [23] - 中国在人才规模、制造基础方面具备优势,但共性挑战在于内需增长乏力、外需拓展困难、融资环境遇冷及高质量数据缺乏 [28][30] 需求端挑战:内需与外需 - 平台经济内需面临用户规模饱和瓶颈,中国网民超11亿,互联网普及率近80%,电商用户规模达9.7亿,线上渗透率37%,行业进入存量竞争 [33] - 商业航天内需挑战在于民营企业高度依赖公共部门订单,市场份额偏低,缺乏多元民用需求,对比SpaceX的Starlink服务已覆盖118个国家、住宅用户近350万 [34][35] - AI和创新药面临付费能力不足问题,仅0.2%的中国受访者愿意每月支付100元以上用于数字内容,而美国用户订阅率高,中国商业保险在医疗总支出中占比仅约4%,远低于美国30%的水平 [36][39][40] - 外需拓展受地缘竞争限制,中国平台企业海外收入占比普遍不足10%,而美国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可达一半,并面临数据隐私、网络安全及生物安全法案等非经济动机的监管约束 [45][46][51] 供给端问题:资本市场与技术标准 - 资本市场活力不足,2018年后中国在AI、创新药、商业航天等领域的新增独角兽企业数量与美国差距拉大,投资规模差距日益扩大 [55][57] - 中小企业引领式创新作用关键,但中国并行产业中100人以下中小企业所获投资支持力度有待提升,天使轮和种子轮投资占比自2018年以来有所下降 [61][62] - 构建社会资本主导的包容性创新生态至关重要,浙江由社会资本主导,其创投资本总量不及江苏、北京一半,但投出项目数量全国首位,显示出更高风险偏好和多样性 [70] - 技术标准话语权有待提升,中国需实现由"规则接受者"向"规则共塑者"转变,例如在AI领域通过积极参与开源生态(如DeepSeek采用MIT协议)来提升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71][72][73] 政策思考与启示 - 应对内卷现象的政策重点应聚焦扩大市场需求,宏观层面可通过增加财政投放货币力度来提升民众购买力,行业层面采取针对性需求扩张措施 [77] - 对于AI,可适度放松金融科技、医药健康等领域监管释放应用场景优势,并加强公共采购对AI产品的支持 [78] - 对于平台经济,可像支持制造业那样支持平台企业走出去,适当优化跨境支付等监管,释放其技术与效率优势 [78] - 对于创新药,需优化审批制度鼓励前沿创新,建设商保等多元支付体系为创新支付合理溢价,并支持License-out等模式推动国际化 [79] - 对于商业航天,需积极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向民营企业开放更多国家重大创新项目订单,提升产业进步速度 [80] - 供给侧需着力构建社会资本主导的资本市场创新生态,并利用大湾区优势吸引国际顶尖科研人才,特别是在美国科研经费削减的背景下吸引生命科学等领域人才 [81][82][83]
美的,谋变
中国基金报· 2025-07-15 12:33
公司变革与简化管理 - 公司近期推行"以简化促增长"战略,内部文件要求简化工作方式,包括禁止使用PPT、代写材料和形式主义加班等[2][3] - 简化措施源于公司营业收入从21世纪初不足100亿元增长至2024年超4000亿元后出现的大公司病,无效工作方式和冗余业务模式阻碍发展[3] - 家电业务策略转向聚焦主航道,关停并转不具备能力或经营价值的产业,减少SKU冗余[3] 业务转型与第二增长曲线 - 公司从To C业务转向To C与To B并重,长期目标为两者各占营业收入50%[5] - 2024年To B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045亿元,占营业收入25%[6] - 楼宇科技业务从暖通设备扩展至电梯和数字化控制,能源业务推出"储能+热泵+AI"三维驱动战略[7][8] - 储能业务利用家电领域积累的电控技术快速切入电池管理系统和储能PCE研发[8] 全球化与海外战略 - 2023年确立OBM优先出海战略,2024年OBM占智能家居海外收入43%[11][12] - 2024年海外收入达1690亿元占营业收入42%,长期目标为海外收入占比超50%[13] - 海外制造基地从2018年15个增至2025年6月41个,覆盖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区域[14] - 2024年港股上市助力全球突破,通过股权激励绑定3.5万名海外员工利益[14] 研发与创新布局 - 公司构建38个全球研发中心(海外22个),研发人员超2.3万名[16] - 采用"三个一代"研发模式和"四级研发体系"机制,重点突破医疗、机器人、储能等前沿技术[18] - 截至2024年拥有16个国家级科创平台,全球专利申请量超15万件,专利授权维持量超9万件[19] - 过去10年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聚焦高端重载及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18][19]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恒生科技指数成份股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实现从"追随者"到"引领者"转变[21] - 中国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占收入比重超10%(如腾讯、百度),构建技术护城河[21] - 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较纳斯达克存在折价,估值吸引力显著[22]
价值港|美的,谋变!
中国基金报· 2025-07-15 12:00
美的集团战略转型与业务发展 核心观点 - 美的集团通过简化工作方式、聚焦主航道业务、加速To B转型及全球化布局,实现从家电巨头向科技驱动型企业的跨越 [3][4][10][17] - 2024年公司营收超4000亿元,To B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占比25%),海外收入达1690亿元(占比42%) [11][19] - 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全球布局38个研发中心,专利授权量超9万件,推动从"效率创新"向"引领式创新"升级 [21][22][24] 业务策略与组织变革 简化管理 - 2024年初推行"以简化促增长"战略,禁止PPT汇报、形式主义加班等冗余流程,旨在解决营收规模扩大带来的大公司病 [4][8] - 家电业务收缩非核心SKU,关停并转低效产业,聚焦空调等主航道产品 [7] To B转型 - 战略目标为To B与To C业务各占营收50%,2024年To B收入1045亿元,重点布局楼宇科技(电梯数字化)、能源(储能+热泵+AI)、机器人等高技术领域 [10][11][13][16][22] - 技术协同:家电电控技术延伸至储能系统研发,构建能源全链路解决方案 [16] 全球化与资本运作 海外扩张 - OBM战略成效显著,自主品牌占智能家居海外收入43%,计划未来海外收入占比超50% [17][18][19] - 海外制造基地从2018年15个增至2025年41个,覆盖东南亚、中东等区域,推动"区域供区域"本地化运营 [20] - 2024年港股上市强化全球资本平台,通过股权激励绑定3.5万名海外员工 [20] 技术创新体系 研发投入 - 构建"四级研发体系"和"三个一代"模式,22个海外研发中心聚焦医疗、机器人等前沿技术 [21][22] - 人形机器人领域突破高精尖整机技术,16个国家级科创平台支撑技术领先战略 [22][24] 行业与市场观察 科技投资趋势 - 恒生科技指数成长性受技术突破(如AI、自动驾驶)、高研发投入(腾讯等企业研发占比超10%)及估值折价(较纳斯达克低)三重驱动 [26][28][29] - 高股息策略在波动市场中具备防御性,优质企业可提供超6%股息收益率及稳健增长潜力 [25]
特稿|彭文生:以科技金融促进创新发展
第一财经· 2025-06-18 09:28
科技金融与规模经济 - 科技金融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加速实体经济发展,金融业本身也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1]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首,强调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1] - 规模经济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供给侧人力资本规模(中国超2亿高等教育人口)和需求侧大市场回报激励创新 [2] 创新模式与挑战 - 全球创新G2模式中,美国主导前沿科技,中国通过大市场降低商业化成本,但当前面临供给侧"卡脖子"和需求侧"去中心化"挑战 [3] - 追赶式创新需集中突破关键技术(如半导体),引领式创新需实现技术/商业模式颠覆性变革 [3] -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动态促进技术进步,分内部规模经济(单个企业)和外部规模经济(产业链协同)两类 [4] 金融支持创新机制 - 政策性金融通过信贷期限/利率优惠支持大企业追赶式创新,新版《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将服务国家战略列为首要目标 [7][8] - 资本市场通过注册制改革(科创板/创业板)促进引领式创新,需完善信息披露和集体诉讼制度防范逆向选择 [9][10][11] - 风险投资期限差异显著(中国平均3.3年 vs 美国8.2年),导致突破性技术研发(如新药/清洁能源)投入不足 [12] 金融结构优化 - "产融分离、分业经营"监管框架阻断政府信用担保延伸,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14][15] - 分业经营虽限制金融机构内部规模经济,但通过多市场协同促进外部规模经济 [16] - 混业经营可能削弱资本市场功能,培育一流投行应聚焦专业化而非牌照扩张 [16]
独家对话美的方洪波:我只是一个过客,不需要被任何人记住
晚点LatePost· 2025-05-19 11:46
公司治理与传承 - 公司强调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是企业生生不息的核心而非依赖个人 [5][67] - 创始人何享健在2012年将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方洪波,交接时方洪波定位自己为"美的发展历史中的过客" [3][67] - 接班13年来公司收入增长4倍至4000亿,市值增长8倍超5000亿,位列A股民企市值第三 [4][67] 经营策略与管理风格 - 推行"以简化促增长"战略,削减95%以上形式主义加班,严禁下班时间开会 [7][8] - 采取"关停并转"策略,砍掉亏损业务如部分小家电,减少非核心业务SKU [9][18] - 高度分权管理模式,CEO仅负责战略方向,日常运营由各事业部自主决策 [60][61] 业务转型与创新 - 从传统家电制造商转型为科技驱动多元化集团,To B业务收入已超1000亿 [4][42] - 2016年以292亿收购德国库卡进军工业机器人,2021年收购万东医疗进入医疗影像 [19][21] - 坚持不进入汽车、手机等不具备能力的行业,专注已有优势领域 [18][19] 国际化发展 - 海外收入占比超40%,拥有3.5万名海外员工,推行OBM优先战略替代代工模式 [23][24] - 吸取日韩企业教训,实行本土化团队管理,60多个海外主体中业绩优秀者均为本土团队 [25][26] - 2020年后加速全球化布局,重新配置资源并调整国际化方法 [23][24] 组织与人才 - 员工第一理念,投入建设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改善员工生活环境 [55][56] - 建立完善人才梯队,200多名中高层每年两次一对一访谈,强制高管参加全球商学院培训 [12][59] - 实施"继任者计划",每个岗位明确3位后备人选,保持组织活力 [62][63] 行业洞察与竞争 - 将小米视为重要竞争对手但战略上不畏惧,已完成十几万字小米研究报告 [16][17] - 认为家电行业格局固化需要新竞争者激活市场,积极应对小米等跨界竞争者 [16][17] - 扫地机器人业务持续亏损但仍坚持投入,等待技术迭代稳定后的破局时机 [20] 企业哲学与文化 - 强调"自我颠覆、自我否定"的企业家精神,认为这是持续成功的关键 [27][29] - 倡导"混乱是阶梯"的发展理念,在变革中寻找成长机会 [52][53] - 公司展厅不悬挂现任领导照片,避免个人崇拜文化 [5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