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党

搜索文档
钟睒睒,投了山西女首富
创业家· 2025-07-01 18:01
核心观点 - 钟睒睒通过旗下公司投资锦波生物34亿元,持股比例达10.58%,成为第二大股东 [5][8][9][10][14] - 锦波生物专注于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研发,核心产品"薇旖美"美容针已覆盖4000家医疗机构,累计销售超200万支 [22][23] - 公司2024年营收14.43亿元(+84.92%),净利润7.32亿元(+140%),毛利率高达92% [23] - 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快速增长,成为医美行业新热点,与玻尿酸形成竞争 [26][29] 交易细节 - 锦波生物向养生堂定向增发717.57万股(6.24%股权),融资20亿元,创北交所最大现金定增记录 [8] - 创始人杨霞转让575.33万股给杭州久视,单价243.84元/股,总价14.03亿元 [9] - 两家受让方实控人均为钟睒睒,合计持股将达10.58% [10][14] - 募集资金将用于人源化胶原蛋白FAST数据库与产品开发平台项目 [13] 公司背景 - 创始人杨霞原为山西医科大学教师,2008年创业研发人工合成胶原蛋白 [20] - 2014年推出重组Ⅲ型胶原蛋白产品,2016年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22] - 2023年7月北交所上市,发行价49元/股,现股价348.80元,市值超400亿 [23] - 核心产品毛利率92%,动态市盈率超50倍,为北交所市值最高公司 [23] 行业趋势 - 重组胶原蛋白在小红书有超2亿浏览,欧莱雅等品牌已推出相关产品 [26][27] - 巨子生物2022年港股上市,市值曾破900亿港元,与锦波生物形成双龙头格局 [29] - 行业面临功效争议,巨子生物曾因产品质疑市值蒸发300亿港元 [29] - 医美行业复购率高,被视为黄金赛道,成分创新持续推动市场增长 [30] 战略合作 - 养生堂将助力锦波生物在研发、生产、商业化等多方面发展 [12] - 合作有望产生协同效应,养生堂旗下拥有万泰生物(HPV疫苗)和化妆品业务 [11] - 锦波生物需扩大产能应对竞争,2025Q1账面资金仅9.59亿元 [12]
国货美妆“一哥”,陷入“造假风波”
36氪· 2025-06-13 09:24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陷入"成分造假"风波,第三方检测显示其明星产品"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2%,远低于宣称标准[1][3] - 事件背后涉及与竞争对手华熙生物的博弈,华熙生物通过关联博主"大嘴博士"发起非典型"做空",导致巨子生物股价下跌30%,市值蒸发250亿港元[2][3][22] - 双方竞争本质是成分话语权争夺,巨子生物以重组胶原蛋白为核心卖点,华熙生物则以透明质酸为主打,近年市场地位发生戏剧性逆转[5][12][13] 事件发展 - 5月24日博主首次发布检测报告称产品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6月12日二次检测结果0.02%验证初检数据[1][3] - 巨子生物股价从87港元跌至60港元,市值从900亿港元缩水至650亿港元[3][22] - 华熙生物公开承认持有博主公司32.4%股份,形成"第三方机构+企业"联合攻势[4][5] 企业竞争格局 - 巨子生物2021年成为中国第二大专业皮肤护理公司,胶原蛋白细分市场连续三年第一[16] - 华熙生物市值从巅峰1500亿元跌至200亿元,巨子生物反超成为行业市值第一[5] - 双方恩怨可追溯至招股书互踩:巨子生物宣扬"玻尿酸过时论",华熙生物反击"资本新题材"论调[6][9][10] 产品与市场 - 可复美品牌贡献巨子生物82%收入,核心产品依赖重组胶原蛋白概念[16] - 行业呈现"成分党"趋势,功能性成分成为品牌竞争核心,国产护肤品牌借此崛起[14][15] - 巨子生物营销费用达20.08亿元(占营收36.3%),研发仅1.07亿元(1.9%),华熙生物研发占比8.68%[18] 资本表现 - 巨子生物当前市盈率29.5倍,显著高于消费股平均水平,华熙生物因盈利下滑市盈率达800倍[21] - 公司深度绑定顶流主播,李佳琦曾为可复美拍摄专题宣传片强化成分认知[19][20] - 事件暴露依赖单一成分的高估值风险,可能动摇消费者对国货品牌的信任基础[21][22]
电商运营:2024年中国化妆品年鉴
搜狐财经· 2025-06-03 21:02
行业概况 - 2024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受经济环境影响略有下滑,呈现结构性调整特征 [1] - 政策层面加强原料管控与科学传播规范,《化妆品检查管理办法》等政策推动行业合规化发展 [1] - 消费者需求向功效化、精细化倾斜,敏感肌护理、抗衰老、美白祛斑等品类增长显著,防脱类产品同比下滑35.6% [1] 市场竞争格局 - 本土品牌表现亮眼,珀莱雅、可复美、薇诺娜等通过技术研发与全渠道营销跻身主流 [1] - 线上渠道成为核心战场,抖音、淘天贡献主要销售额,直播带货与达人合作模式重塑消费链路 [1] - 精华/精华油市场规模达1148.29亿元(+13.61%),成为护肤类第一大品类,男士护肤增速达36% [1] 供应链与创新 - 原料创新与"医研共创"模式成为焦点,巨子生物、贝泰妮等企业通过专利成分与临床合作提升产品力 [2] - 行业加速绿色转型,可持续包装与低碳生产获政策支持 [2] - 国际品牌在高端市场维持优势,但面临本土高端线的竞争压力 [2] 未来趋势 - 科学传播、生物科技、智能化与全球化将成为行业增长关键 [2] - 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应用重塑化妆品行业各个环节,从产品研发到市场营销 [14] - 医研共创模式成熟,促进护肤品领域创新,特别是在敏感肌肤护理、抗衰老等专业领域 [14] 品类表现 - 洁面、面膜等基础品类受消费降级影响规模收缩 [1] - 护肤类目中以精华/精华油增长最为显著,面霜/乳液、眼部护理等品类保持稳定 [28] - 彩妆香水类目中,面部彩妆、唇部彩妆、眼部彩妆等细分市场表现突出 [28] 渠道分析 - 天猫+淘宝、抖音等线上渠道成为主要销售战场 [29] - CS渠道(化妆品专营店)仍有一定市场份额,但面临线上渠道的竞争压力 [29] - 拼多多渠道增长迅速,成为下沉市场的重要销售渠道 [29] 消费者调研 - 面膜、精华、防晒等品类消费者调研显示,功效和成分成为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29] - 银发美妆、敏感肌、男士护肤等细分市场需求增长显著 [29] - 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产品需求增加,轻医美普及带动围治疗期护肤品选择 [16] 新质生产力与创新 - 新质生产力驱动行业高速发展,案例包括AI预测流行趋势、VR/AR提供沉浸式购物体验 [30] - 创新原料备案数逐年增长,2024年化妆品行业创新原料案例分析显示技术突破显著 [31] - 本土品牌在ESG实践方面取得进展,可持续包装与低碳生产成为行业焦点 [31] 出海战略 - 化妆品出海整体态势积极,东盟成为国货化妆品出海新目的地 [31] - 主要目的国的出口情况显示,东南亚、中东等市场增长潜力大 [31] - 2025年中国化妆品出海5大趋势包括科学传播、生物科技等方向的全球化布局 [31]
2025年中国护肤品功效研究:科技赋能新边界,解码功效成分与市场应用密码
头豹研究院· 2025-05-30 21:0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护肤需求增长,护肤品市场呈现功效细分化、成分专业化趋势,报告聚焦构建科学的护肤品功效分类体系[2] - “泛成分党”时代消费者选购更注重产品成分透明度和功效宣称科学性,2021 - 2023年功效型护肤市场关注度增358%,核心用户群体规模扩23%[5][21] - 消费者护肤需求从基础保养向精准修护升级,敏感性皮肤护理向综合管理转变[6][23] - 各功效护肤品有其独特成分、机理和市场需求,如滋养保湿类高使用率体现其重要性,美白祛斑类呈现“烟酰胺阻断转运 + 植物成分多效协同”路线等[33][6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护肤品功效全息图 护肤品功效分类与市场动态趋势 - 护肤品按功效分为普通与特殊品类,普通需备案,特殊需注册审批,体现风险管控原则[17] - 普通护肤品包括滋养、保湿等功效,特殊护肤品包括防晒、美白祛斑等功效[18] - “泛成分党”使消费者科学决策,2021 - 2023年功效型护肤市场关注度和核心用户群体规模显著增长[21] 消费者偏好与现状 - 消费者护肤需求从基础保养向精准修护升级,75.27%消费者将舒缓维稳列为首要需求[23][25] - 敏感性皮肤护理向综合管理转变,修护与舒缓需求占比高,防晒需求位列第二层级[26][28] 功效护肤品参与者图谱 - 普通护肤品有滋养、保湿等功效,特殊护肤品有防晒、美白祛斑等功效[30] 护肤品功效矩阵 滋养保湿类 - 通过仿生机制与三重促渗原理调控角质层水合状态,2023年使用率达96.4%[33] - 油脂类、吸湿类、亲水性聚合物和屏障修复成分发挥不同保湿作用[36][38][39] 舒缓修护类 - 舒缓与修护协同恢复肌肤健康稳态,2024年部分成分添加增强排名靠前[41][42] - 干敏肌和油敏肌用户对护肤品期望不同[42] 抗皱紧致类 - 消费者选择含肽类等成分的护肤品改善暗沉松弛问题,54%抗皱需求聚焦改善暗沉,40%解决皮肤松弛[44][46] - 不同成分通过不同机理发挥抗皱紧致作用[48] 控油祛痘类 - 氨基酸类成分应用占比首位,植物/草本类成分在祛痘产品中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52] - 通过促进角质代谢、调节皮脂分泌和缓解炎症刺激来控油祛痘[51] 去角质类 - 通过多种作用机制精准剥离废旧角质,实现多维焕肤效果[54] - 不同类型去角质成分适用于不同肤质和场景[57] 防晒类 - 防晒机制分为物理和化学防晒,消费者对复合功效防晒产品需求增加[61][67] - 新型防晒剂应用呈增长态势[66] 美白祛斑类 - 呈现“烟酰胺阻断转运 + 植物成分多效协同”技术路线,2024年葡萄籽提取物成热销成分[68][70] - 烟酰胺、熊果苷等成分通过不同方式抑制黑色素生成[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