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护肤

搜索文档
艾柠美携 UV 智能镜登陆云街 TECH ON,展现美妆科技力量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8 10:09
公司动态 - 深圳艾柠美科技有限公司携明星产品艾柠美 UV 小紫镜与艾柠美 UV 小梦镜亮相深圳罗湖科技展,主题为"防晒潮流新物种",展示智能美妆工具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1] - 公司以"场景枢纽"理念推动行业变革的战略布局,集中呈现品牌实力 [1] - 公司产品获得CBE美博会获奖殊荣,并在罗湖科技展再度亮相 [3] 产品创新 - 紫外线可视化预警:小紫镜外壳采用光敏材料,紫外线越强则外壳颜色越深;小梦镜通过显示图案反馈紫外线强度 [1] - 检测技术革新:与北京优彩科技(UVlook)独家合作的专利UV检测技术,通过镜头捕捉皮肤表面防晒霜分布,解决"肉眼难辨"的盲区问题,并具备卸防晒检测功能 [2] - 场景化妆护闭环:设备内置700lux医疗级灯珠(远超化妆间照明标准)与三色柔光补光灯,支持180度任意悬停 [3] - 将紫外线检测、补光、化妆镜等功能集成于手掌大小的设备中,实现"一镜多能" [3] 市场定位 - 针对Z世代"悦己消费"需求,小紫镜与小梦镜分别以"专业级防护"与"轻量化设计"覆盖不同客群 [3] - 满足通勤、旅行、户外活动等多元场景需求 [3] 行业影响 - 在"颜值经济"与"功效护肤"双轮驱动的市场环境下,公司通过技术重构与场景再造,开创防晒美妆全新路径 [1] - 公司创新实践为行业提供"技术落地消费场景"的标杆案例 [3] - "检测+防护+妆护"的全链路创新重新定义美妆仪器的产业价值 [3] - 未来加速布局"AI+美妆"领域,或将引领行业进入"数据驱动、体验至上"的新纪元 [3]
不止于A醇第一,HBN的科研深潜与功效版图
FBeauty未来迹· 2025-07-23 20:46
品牌定位与市场表现 - 公司以A醇抗老切入功效护肤赛道,现加速构建"真功效"版图 [2] - 2025年上半年跻身天猫国货美妆护肤店铺TOP4、抖音国货护肤品牌TOP5,是唯一在两大平台均进入TOP5的新一代品牌 [2] - 王牌产品"双A醇晚霜"奠定抗老基石,"早C晚A"水乳全网销量超3000万瓶 [2] - 获得中国市场"A醇护肤"和"精华水"双品类销量第一的沙利文市场地位认证 [2] 科研创新与成果 - 近期完成四款功效新原料备案 [2] - 以第一单位身份发布三篇关于α-熊果苷创新研究的SCI论文,被全球顶刊收录 [5] - 首次系统性研究α-熊果苷在抗光损领域的作用机制,突破传统美白研究局限 [8] - 发现α-熊果苷具有抗炎、保护线粒体、修复DNA损伤的多维修护能力 [8] - 完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全链路验证,相关成果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9] - 累计发表逾30篇SCI顶刊论文,涉及机制研究、应用研究等前沿科学维度 [20] - 自主研发累计备案4项中国原创功效新原料 [21] 产品功效验证 - 联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开展防晒产品活性成分在人体血液中残留量研究 [16] - 在新疆吐鲁番库木塔格沙漠发起行业首个"沙漠防晒SGS实测挑战" [16] - 累计完成4000+人次的第三方权威人体功效实测,实现全产品线100%覆盖 [18] 研发体系与能力 - 2023年自建科研实验室获得CNAS国家级检测认证 [20] - 实验室扩展至5000多平方米的"肌发灵感"研发中心,汇聚逾百位科研人才 [20] - 与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江南大学等近50家国内外顶尖学府与机构组建"科研同盟" [21] 市场定位与品牌理念 - 被《2024中国护肤品消费趋势报告》肯定为首个"真功效"理念倡导者 [23] - 国内最早宣布只做能被权威验证的"真实有效"抗老护肤品的先驱品牌之一 [23] - 倡导科学、健康的焕白观,反对破坏性和速效美白 [15] - 与潘通合作发布「HBN原生白色卡」,建构属于中国人的"肌肤色彩体系" [13] 行业影响与趋势 - 公司路径为行业带来新启发,特别是在功效护肤专业化背景下 [3] - 通过跨领域技术突破与多维度功效验证,实现「功效护肤体系化」 [2] - 在竞争激烈的功效护肤赛道持续脱颖而出,依托系统性科研投入 [23]
The Ordinary中国“首秀”,「成分党鼻祖」掀起功效护肤理性革命?
FBeauty未来迹· 2025-07-11 19:14
品牌定位与核心价值 - 品牌以科学对话为核心定位,强调透明定价与高效护肤理念,打破行业过度营销现状[7][9] - 坚持"成分+浓度"命名法,如10%烟酰胺与1%锌精华,定价59元仅为同类产品1/4[9] - 品牌价值观强调"护肤无需门槛",通过临床实证成分与理性定价重构行业标准[13][26] 产品研发与供应链 - 建立160人跨学科研发团队,实现原料筛选至生产全链路闭环控制[11] - 采用1-2种成分的针对性配方与4种以上复合配方并行开发策略[19] - 针对中国市场调整配方,如5%甘醇酸爽肤水添加麦角硫因优化温和性[19] 中国市场战略 - 2025年7月开设天猫旗舰店,成为首个AI赋能美妆店,提供肤质诊断与成分匹配服务[21] - 已完成28个单品中国备案,与SGS等机构合作强化安全合规性[18] - 定位"护肤知识传播者",通过科学内容输出建立长期消费者信任[17][22] 品牌发展历程 - 2016年创立即挑战行业溢价,首年即获用户自发组建500万人社群[11] - 2024年被雅诗兰黛集团全资收购,加速全球化布局[15] - 当前拥有280万Instagram粉丝,位列TikTok 2023年护肤品牌搜索量第二[13] 行业影响与差异化 - 推动行业从浓度竞赛转向科学配比,拒绝营销热度成分与动物实验[26][17] - 首创"预防-调理-锁润"三部曲护肤体系,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19] - 通过"万物皆化学"等活动破除天然崇拜,挑战美妆焦虑营销套路[31] 技术应用与创新 - 天猫店AI导购实现三大场景:肤质匹配、使用场景建议、成分对比[21] - 该技术为雅诗兰黛集团"重塑美妆新境"战略关键落地项目[22] - AI应用涵盖从产品推荐到护肤教育全流程,开创零售新范式[21][22]
护肤行业的“功效叙事”,隐忧渐显
虎嗅· 2025-07-10 10:09
行业技术趋势 - 护肤行业上游供应商技术内卷严重,几乎每家企业都推出独家成分和完备证书[1] - 活性蛋白技术(如丝素蛋白肽、重组三螺旋胶原蛋白)成为明星成分,各厂商差异化开发修护、抗老等功效[12][15] - 植物萃取技术重新升温,诺斯贝尔推出"植物细胞智能制造平台"解决活性不稳、透皮率低等问题[18] - 活性蛋白热度受医药/医美行业背书及资本驱动,但部分企业存在跟风现象[15] 行业问题与挑战 - 行业标准缺位导致成分检测、添加浓度等缺乏统一规范,存在概念混淆和证书办理灰色地带[6][24][26] - 夸大营销盛行,医疗级技术应用于护肤品时副作用被弱化,导致消费者过敏等问题[30][31] - 技术迭代过快引发消费者脱敏,对"独家成分"信任度下降,转向关注使用体验[34][35] 品牌竞争策略转型 - 头部企业竞争焦点从成分转向产业生态建设能力,需整合技术、渠道与用户运营[37][49] - 情绪价值成为新护城河,通过品牌叙事(文化/美学)、产品体验(包装/香味)和可持续议题构建差异化[43][44][46] - 细分赛道如男性护肤、银发族护肤及个护"护肤化"趋势显现,成为新增长点[47][48] 市场动态与未来方向 - 技术内卷短期内推动高性价比产品,但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的技术话语权争夺暴露行业乱象[5][25] - 功效叙事进入瓶颈期,品牌需平衡技术规范与创新,同时强化综合实力以对标国际企业[39][51] - 植物萃取技术因活性蛋白内卷及负面舆论或迎来新机遇,技术创新推动应用扩展[20][19]
2025高品质消费品牌TOP100行业趋势观察⑧ | 618大促功效护肤霸榜 国际品牌卷土重来!成分营销埋隐患
南方都市报· 2025-06-16 22:27
行业趋势 - 功效护肤成为市场主流,抗衰、修护、舒缓成为热门功效,相关产品销售额环比增长75%-98% [4][11][25] - 防晒和洗护等细分赛道快速增长,2023年中国防晒化妆品市场规模148亿元同比增长12.3%,预计2028年达224亿元 [12][13][17] - 线上渠道占比持续提升,2024年中国化妆品线上渠道销售额4055亿元占比52.4%,预计2025年将达57% [22][23] 公司表现 - 珀莱雅2024年营收107.7亿元成为首个破百亿国货美妆品牌,线上收入占比95.06% [7][22]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4亿元同比增长57.2%,可复美品牌贡献82%收入 [7][33] - 上美集团2024年营收67.93亿元同比增长62.1%,韩束品牌抖音GMV达67.49亿元 [10][35] 产品策略 - 头部品牌强化核心成分营销,如华熙生物的玻尿酸、巨子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韩束的环六肽 [7][10][11] - 品牌矩阵化布局明显,珀莱雅旗下已形成护肤、彩妆、洗护多品牌矩阵 [28][29] - 国际品牌加速成分创新,如兰蔻推出含β-葡聚糖的小黑瓶升级版,欧莱雅引入重组胶原蛋白 [11][31] 渠道动态 - 内容电商成为增长新引擎,韩束、珀莱雅等品牌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表现突出 [24][35] - 国际品牌重新发力线上渠道,618期间天猫美妆TOP20中国际品牌占比75% [30][31] - 线上渠道成本高企,珀莱雅2024年销售费用51.61亿元占营收47.88% [35][36] 市场数据 - 2024年5月化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4%,1-5月累计增长4.1% [1] - 抖音美妆5月销售额破亿品牌达25个,7个品牌销量超100万件 [2] - 功效护肤产品中抗衰、修护类商品销售额环比增长82%-98% [3]
泡泡玛特珠宝店首店开张;永辉“胖东来模式”调改完成100店;星巴克中国降价 | 品牌周报
36氪未来消费· 2025-06-15 15:58
泡泡玛特IP珠宝店首店开张 - 泡泡玛特旗下独立珠宝品牌popop全球首店在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开业,产品价格区间319-2699元,覆盖HIRONO、SKULLPANDA等热门IP [2] - 公司瞄准全球500亿美元时尚珠宝市场,依托70-75%女性用户基础和IP品牌力拓展欧美市场 [2] - 泡泡玛特市值达3600亿港元,创始人王宁提出2025年营收目标200亿元(较2024年增长50%),海外收入目标100亿元 [2] Zara母公司Inditex业绩不及预期 - 2025年Q1营收82.7亿欧元(低于预期的83.6亿欧元),净收入仅增长0.8%至13亿欧元 [3] - 夏季销售增速放缓:5月1日-6月9日销售额同比增6%(去年同期为12%) [3] - 全球门店达5562家,但业绩疲软反映服装零售行业去高增长趋势,竞争对手H&M同期销售额仅增1%-2% [4] 永辉超市胖东来模式调改 - 全国完成100家门店调改,聚焦"人货场"升级:员工转型为"零售工匠"、商品转向"质价比"、门店升级为"品质生活中心" [5] - 计划2026年春节前完成300家调改,2024年6月-2025年分三阶段推进,对标胖东来商品品质与价格策略 [5] - 胖东来2025年预估净利润15亿元,员工税后月均收入9000元,管理层人均分配70万元 [25] 欧莱雅收购护肤品牌Medik8 - 收购英国功效护肤品牌Medik8多数股权,强化奢侈品部门,补充视黄醇、维C等活性成分产品线 [6] - Medik8明星产品Crystal Retinal抗老精华为英国市场第一,并入奢侈品部门体现高端护肤功效化战略 [7] - 此前25亿美元收购Aesop同样并入奢侈品部门,与赫莲娜、兰蔻等形成矩阵 [7] 星巴克中国业务动态 - 考虑出售中国业务部分股权以支持门店从8000家扩至2万家,高盛牵头进程但尚未确定投资者 [8] - 非咖啡饮品平均降价5元,调整定价策略应对茶饮市场竞争(最低售价7元) [30] 饮料与食品行业创新 - 果子熟了无糖茶年销量从2亿瓶增至4亿瓶,联名武林外传推周边,通过"中国茶+中国花"配方改善口感 [9][10] - 农夫山泉推出0糖碳酸茶饮料"冰茶",茶多酚≥200mg/瓶,单价5元,采用赤藓糖醇和无菌冷灌装技术 [18] - 让茶×京东推联名款橙C乌龙茶,含90mg维生素C/瓶,结合明星代言与渠道专供模式 [13] 零售与餐饮行业动向 - 海底捞部分门店推22元工作日自助午餐,含3热菜+3凉菜+2主食,探索产品细分化增长 [26] - 萨莉亚将在广东设中国总公司,中国大陆门店达500家(广州222家),加速本土化布局 [22][23] - 日清方便面转向四川等内陆市场,中国1000名销售人员中抽调数十人开发新区域 [27] 品牌合作与市场拓展 - HELLY HANSEN官宣王一博为全球代言人,与雅戈尔合资公司深耕中国航海、滑雪、户外场景 [11] - lululemon与设计师Saul Nash合作2025夏季系列,采用Mesh网面与Swift功能面料 [17] - 热雪奇迹第十座雪场正定项目开业,面积3万㎡含385米雪道,垂直落差46米 [19] 财务与资本动态 - Dr Martens年收入跌10%至7.9亿英镑,净利润锐减至450万英镑(去年同期6920万) [21] - 百菲乳业IPO受理,2024年营收14.23亿元、净利润3亿元,主打水牛乳制品 [24] - 通用磨坊考虑出售哈根达斯中国门店业务,潜在交易价值数亿美元 [28][29]
2025年中国护肤品行业:白皮书:皮肤经济学:解码千亿护肤市场的成分革命与功效争夺战
头豹研究院· 2025-05-27 20:3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近年来中国护肤品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多元人群消费诉求细化,技术创新等因素重塑竞争格局与研发逻辑,报告旨在梳理行业生态等助力企业把握机会推动可持续发展 [4] - 中国男士护肤市场向个性化护肤进阶,植萃护肤品迈入革新阶段,AI技术升级护肤行业,理念护肤和精简护肤成为新趋势 [6][7][8][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护肤品市场全景解析 - 护肤品定义:以保湿等为主要目的、注重长期皮肤健康的化妆品,与彩妆品在功能、成分等方面存在差异 [20][21][22] - 护肤品分类:按作用部位分为面部和非面部护理产品,消费者关注度排名为脸部>身体>眼部>手部>唇部>足部;按功效分为普通和特殊护肤品,“功效护肤”理念深入人心,保湿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功效 [23][27][31] - 护肤品品牌:国产护肤品牌包括专营厂商、原料厂旗下品牌等,大多以垂直概念抢占市场;市场集中度上升,线上渠道带动国产头部及腰部品牌逆势上涨,珀莱雅、韩束、薇诺娜占据国产品牌半壁江山,谷雨、可复美竞争力不断上升 [33][36][40] - 护肤品市场规模:2024年中国护肤品交易额下滑,未来随着敏感肌护肤、抗衰老需求爆发及男性护肤崛起,市场有望回暖并扩大,预计2029年交易额超5300亿元 [41][46][47] 护肤品细分矩阵解构 - 护肤品品牌全景图:按作用部位分为面部和身体护理,消费者对前者关注度更高,欧莱雅、珀莱雅等头部品牌多聚焦面部护理产品开发 [51] - 面部护理市场现状:面部护理套装占细分市场20%+份额,国际品牌主导淘天市场,国产品牌在抖音占据60%以上份额;乳液/面霜交易额占面部护肤市场18%,赫莲娜等以“熬夜”“抗老”为主推卖点,珀莱雅引领抖音增长,薇诺娜针对敏感肌打造“大单品”;2024年护肤品新品销售额约180亿元,老品升级贡献80%,除眼部护理外其他类别新品以国产品牌为主,消费降级使新品定价下滑,仅面膜定价高端化趋势明显 [54][68][71] - 身体护理市场现状:身体乳/霜/精油等占据身体护理75%以上份额,局部专护成为新增长点;身体乳/霜以国际品牌为主导,国产品牌仅有半亩花田、水之蔻跻身TOP10;新品呈现细分化和多元化特点,消费场景向送礼、运动等延伸,复合功效产品备受青睐 [77][82][91] 护肤品功效矩阵解码 - 护肤品功效分类与市场动态趋势:护肤品按功效分为普通和特殊品类,“泛成分党”兴起促进功效护肤品关注度和用户数量增加 [99][100][102] - 消费者偏好与现状:报告未提及相关内容 - 功效护肤品品牌全景图:报告未提及相关内容 - 护肤品功效矩阵:滋养保湿类护肤品通过三重原理调控角质层水合状态,使用率高达96.4%;舒缓修护类护肤品满足干敏肌和油敏肌不同诉求,舒缓与修护协同作用恢复肌肤健康稳态 [106][114] 护肤品未来发展趋势 - 新兴用户画像:报告未提及相关内容 - 成分科技树:报告未提及相关内容 - 技术融合创新:报告未提及相关内容
从资生堂到欧莱雅,美妆巨头为何集体押注“微针”?
FBeauty未来迹· 2025-05-26 21:12
美妆巨头跨界医美器械 - 资生堂推出全新微针产品MicroClick Concentrate,1.4ml售价36300日元(约1791元人民币),配备18根一次性微针,含烟酰胺和屏障修复成分 [2][4] - 欧莱雅即将推出兰蔻400 BOOSTER微针美容仪,定价250英镑(约2394.7元人民币),采用400个纳米级尖端微针模块 [3][7] - 两款产品均主打家用场景,突破传统医美需专业机构操作的限制 [3][13] 微针技术原理与优势 - 微针通过物理穿刺皮肤形成微通道,显著提升活性成分渗透效率,资生堂测试显示烟酰胺渗透速度远超普通外用方式 [6][7] - 欧莱雅微针技术可促进成分渗透角质层,临床验证对皱纹、紧致度等四维度有显著改善,且无需恢复期适合敏感肌 [8][11] - 相比化学促渗剂更安全,较注射类医美操作更便捷,成为轻医美消费新宠 [13] 市场背景与增长潜力 - 中国医美市场2017-2024年CAGR达17.5%,预计2026年达4000亿元规模,轻医美占比超50% [13] - 2022年轻医美市场规模超千亿,但微针仅2亿规模,存在巨大增长空间 [13] - 消费者对功效护肤吸收技术关注度提升,透皮吸收成为行业新趋势 [12][15] 技术合作与研发进展 - 欧莱雅微针技术联合中国纳生微电子研发,临床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IJCS [11] - 中国微针技术发展迅速,可溶性微针工艺已接近日韩水平,应用场景扩展至颈部等多部位 [12][17] - 资生堂微针创新在于双重作用机制:既输送成分又刺激基因表达改善胶原蛋白 [6] 行业合规挑战 - 中国监管明确将微针列为二/三类医疗器械,2023年广东市场监管局否认存在"微针化妆品" [19] - 家用微针操作存在安全风险,需加强消费者教育确保规范使用 [22][25] - 专家建议微针长度控制在300μm内以满足化妆品合规要求 [25] 战略布局意义 - 美妆企业通过微针技术升级护肤品"给药手段",突破表面涂抹的功效局限 [16] - 跨界医美可发挥美妆企业C端营销优势,产生行业鲶鱼效应 [26] - 微针作为低门槛切入点,助力企业实现"生活美容+医学美容"双美布局 [27]
醉象退出日本市场,资生堂及时止损?
北京商报· 2025-05-26 20:07
公司动态 - 醉象将于6月30日全面退出日本市场,包括线上渠道及6家线下店铺 [2] - 资生堂2019年以8.45亿美元收购醉象,将其定位为集团增长关键 [3] - 2021年醉象30个SKU进入日本市场,目标将其培养成仅次于美国市场的第二大市场 [3][4] - 2024年资生堂将醉象划入"五大未来品牌"之一,同年进入中国市场 [4] - 资生堂中国总裁强调醉象进入中国市场对集团品牌组合多元化的重要性 [5] 业绩表现 - 2020年一季度醉象销售额同比增长14%,而资生堂其他三大品牌均为双位数下跌 [5] - 2023年醉象全年销售额同比大涨77%,成为资生堂增长最快品牌之一 [5] - 2024年醉象全年销售额同比下滑25%,2025年一季度同比下滑65% [5] - 2025年一季度醉象美洲市场跌超60%,欧洲市场跌超70% [5] - 资生堂2024年净销售额9905.86亿日元(+1.8%),营业利润75.75亿日元(-73.1%),净利润-108.13亿日元 [7] - 2025年一季度资生堂美洲市场因醉象表现不佳同比下滑14.5% [7] 市场分析 - 纯净护肤领域竞争加剧,差异化难以维持 [6] - 醉象在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上落后于竞争对手 [6] - 日本市场美妆消费趋势与醉象"纯净护肤"理念偏离 [7] - 功效护肤概念(重组胶原蛋白、玻尿酸等)更受市场关注 [8] - 资生堂旗下已有多个知名高端品牌,使醉象在日本市场处于竞争劣势 [7] 战略调整 - 醉象退出日本市场被视为资生堂的及时止损举措 [7] - 退出目的是集中资源发展更可能成功的市场 [7] - 资生堂未回应是否会逐步退出其他地区市场 [8]
功效护肤碾压下的纯净美妆:一场未爆发就熄火的概念狂欢
36氪· 2025-05-23 17:39
纯净美妆行业现状 - 纯净美妆概念未达预期爆发,反而进入"退潮期",爆款单品未出现[1] - 多个国际纯净美妆品牌在中国市场收缩或退出:TATCHA关闭中国线上平台[1],The Body Shop英国及美加业务破产[1],REN被联合利华关闭[1][5] - 国内头部美妆品牌将纯净理念作为附加宣传点,非核心卖点[11] 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表现 - TATCHA中国线上渠道表现不佳:2024年天猫GMV同比下滑19%,抖音GMV和粉丝量一般[3] - The Body Shop中国区业务难见起色,受本土性价比品牌挤压[7] - Aesop伊索中国线下扩张遇挫,2024年连开12家店后关闭上海首店[8] 市场挑战与问题 - 纯净美妆卖点过时,难以匹配中国市场功效护肤主流趋势[2][8] - 品牌定位模糊:REN产品页面罗列过多热门功效关键词,核心卖点不清晰[5] - 运营问题频出:REN被投诉售卖临期产品(用户收到3-4年前生产)[6] - 渠道策略单一:多数品牌仅通过丝芙兰或天猫国际进入中国[7] 企业战略调整 - 联合利华加速品牌精简:2024年销售额132亿欧元(+5.5%)但净利润下滑10.8%,关闭低效品牌聚焦核心业务[3][4] - TATCHA保留丝芙兰渠道,计划两年内推出5款单价超800元抗衰新品[4] - 联合利华任命新高管,计划通过技术创新巩固美妆业务护城河[4] 行业发展趋势 - 纯净美妆功效词集中于基础需求:角质、黑头、舒缓、保湿等[10] - 技术驱动转型:贝泰妮结合医研背景推修护精华,华熙生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11] - 国内缺乏统一认证标准,难以建立消费者信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