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质酸

搜索文档
市值蒸发300亿后,陕西女首富“认输”了,但市场仍在追问真相
凤凰网财经· 2025-07-02 21:50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因"大嘴博士"质疑其重组胶原蛋白含量问题而陷入舆论风波,最终发布声明承认公司现有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标签标识存在局限性[2][4] - 事件导致巨子生物市值蒸发超330亿港元,创始人范代娣持股价值缩水约169.2亿元人民币[10] - 618期间可复美品牌排名下滑,从去年双11美妆热销榜第4跌至今年618天猫榜单第16名[10] - 事件背后是巨子生物与华熙生物两大医美护肤巨头的成分之争,涉及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的市场竞争[14][15] - 行业缺乏统一的重组胶原蛋白检测标准,暴露了监管滞后与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17][19] - 华熙生物借机推动行业标准建立,提出"以检测结果为宣传依据"的新时代[21][22] 事件经过 - 5月24日:美妆博主"大嘴博士"发视频质疑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标注值0.1%,导致巨子生物市值当日蒸发近120亿港元[9] - 5月24日晚:巨子生物回应称产品胶原蛋白含量高于0.1%,质疑检测方法权威性[9] - 6月1日:巨子生物公布检测机构道歉声明,但被指内容篡改[9] - 6月1日深夜:华熙生物公开发声支持"大嘴博士"[9] - 6月2日:"大嘴博士"指出巨子生物误导公众,重申HPLC氨基酸定量法的科学性[9] - 6月4日:巨子生物再次公布检测结果坚持产品合规[9] - 6月11日:"大嘴博士"复测结果仍显示含量仅0.02%[9] - 6月13日:"大嘴博士"相关内容被平台下架[9] - 6月23日晚:巨子生物发布声明承认体系存在局限性[9] 市场影响 - 巨子生物股价从87.1港元跌至53.9港元,市值蒸发超330亿港元[10] - 创始人范代娣持股价值缩水约169.2亿元人民币[10] - 可复美618表现不佳,未进入短视频平台美妆品牌榜前十,天猫排名从去年第12下滑至第16[10] - 事件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核心用户群体产生质疑[12] 行业竞争 - 华熙生物是全球透明质酸原料市场龙头,占据44%市场份额[14] - 巨子生物自诩"全球重组胶原蛋白领导者",2009年实现量产[14] - 两者业务结构差异:华熙生物覆盖原料、药品、医疗器械等多板块;巨子生物主要依赖可复美和可丽金两大护肤品牌[14] - 券商研报曾将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对立,称后者更具前景[15] - 华熙生物指出"重组胶原蛋白优于玻尿酸"说法缺乏科学依据[15] 研发与标准问题 - 巨子生物2024年销售费用20.08亿元,研发投入仅1.07亿元,占比不足2%,显著低于同行[17] -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缺乏统一检测标准,不同机构检测技术差异大[17] - 行业存在将成分功效放大或模糊化宣传的现象[17] - 华熙生物联合国家级机构进行检测方法学验证,推动行业标准建立[21] 行业趋势 - 消费者认知从"为概念买单"向"查成分、看数据"转变[23] - 事件可能加速行业监管补课,引发行业洗牌[22] - 缺乏核心研发能力、依赖概念营销的企业将面临淘汰[22] - 具备技术积累与质控体系的企业将在新竞争中占据优势[23]
华熙生物:质疑重组胶原蛋白并非针对竞争对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8 18:47
行业争议与市场反应 - 医美行业围绕"重组胶原蛋白"的学术概念之争演变为龙头企业股价剧烈波动,华熙生物股价累计上涨23.65%,巨子生物同期跌幅超过31% [1] - 截至6月18日收盘,巨子生物市值约514亿元人民币,华熙生物市值245亿元,不足前者一半 [1] - 华熙生物否认针对竞争对手的"商战"传言,强调反对成分命名上的"名称游戏" [1][5] 技术争议与产业数据 - 华熙生物指出"重组的"胶原蛋白只是胶原蛋白研究和产业转化的一小部分,蛋白质组学研究制高点仍掌握在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和医药企业手中 [3] - 2024年中国透明质酸出口量达161吨(医药级11.8吨),重组胶原蛋白出口量不到0.02吨,仅为透明质酸的千分之一点二 [3][6] - 国际上尚未有基于重组胶原蛋白的医美三类械证书获批,华熙生物拥有11张三类医疗器械证 [3][6] 资本市场沟通问题 - 资本市场对产业企业技术理解存在偏差,行业分析师多为消费、零售类别出身,缺乏生物学学术背景 [4] - 资本市场追求新题材的本性与科研和产业转化的艰难历程相悖,需要经历多次市场泡沫洗礼才能成熟 [4] - 华熙生物未来将强化与资本市场的专业沟通 [4] 业务表现与业绩澄清 - 华熙生物透明质酸业务年增幅超10%,医药级透明质酸呈现超20%的高速增长 [6] - 公司净利润率保持在50%左右,业绩下滑主要源于消费品业务下滑及一次性资产减值 [6] - 市场上业绩良好的企业并非因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兴起,而是得益于电商运营能力等因素 [6] 行业标准与检测争议 - 部分企业将非胶原蛋白的多肽甚至二肽冠以"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误导消费者 [7] - 美妆博主郝宇检测显示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标注的0.1% [9] - 巨子生物否认指控并公布自检结果,双方就检测方法和结果持续交锋 [9][12] 事件发展时间线 - 5月17日起华熙生物连续发文质疑券商研报,并向证监会反映研报误导问题 [8] - 6月1日华熙生物声明支持郝宇,披露持有其创办公司32.4%股权 [11] - 6月13日郝宇微博账号被禁言,多条视频下架 [13]
华熙生物谈重组胶原蛋白检测:没细分标准不等于没科学方法,和稀泥只会埋下风险
财经网· 2025-06-15 10:15
行业现状与市场认知 - 资本市场对透明质酸和重组胶原蛋白的认知存在误导性偏差,偏离科学和产业发展基本面 [1] - 重组胶原蛋白仅是胶原蛋白研究和产业转化中的小分支,制高点仍掌握在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和医药企业手中 [1] - 国际上尚未批复基于重组胶原蛋白的医美三类械证书,表明该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 [1] - 2024年中国透明质酸出口量达161吨(医药级11.8吨),而重组胶原蛋白出口量不足0.02吨,仅为透明质酸的千分之一点二 [2][3] - 国内市场对重组胶原蛋白的热度缺乏真实数据支持,部分品牌实际采购透明质酸和其他活性物的数据与宣传不符 [2] 华熙生物业务表现 - 透明质酸业务未受重组胶原蛋白影响,国内外市场实际年增幅超10%,医药级透明质酸增速超20% [3] - 公司拥有11张医美三类医疗器械证,为行业最多,质疑方尚未取得相关资质 [3] - 活性物原料业务和医疗终端业务营收均达十几亿元,保持50%左右净利润率 [3] - 业绩下滑主因是消费品业务下滑及一次性资产减值,剔除后公司盈利能力依然卓越 [3] 行业竞争格局 - 近期业绩良好的企业主要依靠电商运营能力而非单一成分,重组胶原蛋白赛道部分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 [4] - 部分企业利用消费者认知漏洞,将非胶原蛋白的多肽或二肽冠以"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进行营销 [5] - 网络平台存在压制真实消费者评价的现象,正常学术探讨和预警内容被违规下架 [5] 技术与标准问题 - 当前行业缺乏对重组胶原蛋白的有效检测标准,存在概念滥用现象 [8] - 部分产品虽标榜"重组胶原蛋白"但无法形成胶原蛋白序列和高级结构,不具备生理学功能 [8] - 检测工作需要专业人士、检测机构、媒体等多方共同参与,建立科学可验证的标准体系 [7][8] 资本市场沟通 - 资本市场分析师多归类于消费零售领域,缺乏生物学背景,导致对技术路线理解偏差 [6] - 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同属细胞外基质物质,应研究其交互作用而非简单视为竞争赛道 [6] - 资本市场追求新题材的特性与科研产业转化复杂历程存在天然矛盾 [6] 行业发展建议 - 行业可信度不应建立在概念滥用和水军营销基础上,需回归科学和产业基本规律 [5] - 需要建立多方参与的检测标准讨论机制,移去产业泡沫和错误方向 [7] - 良性生态需要杜绝不合规经营行为,保障企业间的公平竞争环境 [9]
国货美妆“一哥”,陷入“造假风波”
36氪· 2025-06-13 09:24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陷入"成分造假"风波,第三方检测显示其明星产品"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2%,远低于宣称标准[1][3] - 事件背后涉及与竞争对手华熙生物的博弈,华熙生物通过关联博主"大嘴博士"发起非典型"做空",导致巨子生物股价下跌30%,市值蒸发250亿港元[2][3][22] - 双方竞争本质是成分话语权争夺,巨子生物以重组胶原蛋白为核心卖点,华熙生物则以透明质酸为主打,近年市场地位发生戏剧性逆转[5][12][13] 事件发展 - 5月24日博主首次发布检测报告称产品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6月12日二次检测结果0.02%验证初检数据[1][3] - 巨子生物股价从87港元跌至60港元,市值从900亿港元缩水至650亿港元[3][22] - 华熙生物公开承认持有博主公司32.4%股份,形成"第三方机构+企业"联合攻势[4][5] 企业竞争格局 - 巨子生物2021年成为中国第二大专业皮肤护理公司,胶原蛋白细分市场连续三年第一[16] - 华熙生物市值从巅峰1500亿元跌至200亿元,巨子生物反超成为行业市值第一[5] - 双方恩怨可追溯至招股书互踩:巨子生物宣扬"玻尿酸过时论",华熙生物反击"资本新题材"论调[6][9][10] 产品与市场 - 可复美品牌贡献巨子生物82%收入,核心产品依赖重组胶原蛋白概念[16] - 行业呈现"成分党"趋势,功能性成分成为品牌竞争核心,国产护肤品牌借此崛起[14][15] - 巨子生物营销费用达20.08亿元(占营收36.3%),研发仅1.07亿元(1.9%),华熙生物研发占比8.68%[18] 资本表现 - 巨子生物当前市盈率29.5倍,显著高于消费股平均水平,华熙生物因盈利下滑市盈率达800倍[21] - 公司深度绑定顶流主播,李佳琦曾为可复美拍摄专题宣传片强化成分认知[19][20] - 事件暴露依赖单一成分的高估值风险,可能动摇消费者对国货品牌的信任基础[21][22]
华熙生物回应争议:透明质酸业务并未承压 重组胶原蛋白尚需验证
证券时报网· 2025-06-09 16:55
重组胶原蛋白争议 - 公司质疑资本市场对重组胶原蛋白的热捧偏离科学逻辑,认为误导性认知会影响行业经营环境和资源配置[1] - 指出重组胶原蛋白仅是胶原蛋白研究中很小的分支,蛋白质组学制高点仍掌握在科研机构而非化妆品公司[1] - 强调国际上尚无重组胶原蛋白医美三类械证书获批,产业成熟度远低于透明质酸(2024年中国透明质酸出口161吨vs重组胶原蛋白不足20公斤)[2] 透明质酸业务现状 - 公司透明质酸业务年增幅超10%,医药级和海外出口业务增速超20%,与市场传言承压不符[3] - 拥有11张医美三类医疗器械证,基于ECM衰老干预技术已建立竞争壁垒[3] - 活性物和医美业务营收均达十几亿规模,净利率保持在50%左右[3] 业绩下滑原因 - 消费品业务下滑及资产减值导致亏损,而非透明质酸业务承压[4] - 指出近期业绩良好企业多因电商运营能力强,重组胶原蛋白赛道中也有大量亏损企业[4] 学术标准争议 - 强调重组胶原蛋白需满足特征氨基酸序列和三螺旋结构两大标准,当前多数概念产品无法实现[4] - 认为重组胶原蛋白在护肤品中添加比例极低,难以成为关键技术支撑[5] - 指出ECM(含透明质酸、胶原蛋白、弹性蛋白)才是全球科研重点,过分强调重组胶原蛋白分支不符合科研趋势[6] 行业生态建设 - 反对学术名称滥用和标准疏漏,认为会扭曲资源配置[7] - 批评网络平台压制真实评价和学术探讨的现象[7] - 呼吁行业遵循科学发展规律,避免制造"神话"式发展预期[7] 资本市场沟通 - 指出分析师缺乏生物学背景导致将透明质酸与胶原蛋白错误归类为竞争赛道[8] - 认为资本市场追求新题材的特性与科研转化复杂性存在根本矛盾[8] 检测验证目的 - 希望通过检测验证产品功效安全性和添加标准真实性[9] - 倡导多方参与检测标准讨论以提升行业认知和辨识能力[9] - 强调举措旨在改善生态环境而非短期市场竞争[9]
10天蒸发百亿,陕西“最强夫妻店”深陷造假漩涡
盐财经· 2025-06-03 18:42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创始人夫妇成为陕西首富,持股市值超450亿元,但公司近期陷入成分造假和舆论风波,市值10天内缩水174亿港元[4][6][7] - 公司主打产品"重组胶原蛋白"被质疑成分不实,明星产品胶原棒被检测出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标注的0.1%[13][16] - 公司面临来自竞争对手华熙生物的公开指责,称其通过误导性信息引导市场认知[6][18] - 公司线上直销份额从2019年的16.5%增至2021年的41.5%,2024年净利润达20.62亿元,毛利率高达82%[10][11] 公司发展历程 - 2000年由范代娣夫妇创立,前9年亏损5000万元,曾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10] - 2008年生产基地投入使用,2009年实现重组胶原蛋白量产并创立可丽金品牌,2011年推出可复美品牌[10] - 2019年抓住直播电商红利,与李佳琦等头部主播合作,胶原棒在李佳琦直播间3分钟预订量达50万件[7][10] - 2022年港股上市后业绩快速增长,2024年可复美品牌贡献营收45.42亿元,占总营收82%[11][17] 产品争议事件 - 5月24日被美妆博主郝宇质疑胶原棒成分造假,检测显示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且缺少必需成分甘氨酸[13] - 公司回应称已按行业标准检测,胶原蛋白含量大于0.1%,但未公布第三方检测结果[13][15] - 4月曾被曝面膜含违禁成分表皮生长因子,虽经药监局检查未发现,但仍引发消费者讨论[18] - 胶原棒产品已下架1.0版本,2.0版本仍在销售[7] 行业竞争态势 - 华熙生物公开指责巨子生物与券商结盟,通过贬低透明质酸来抬高重组胶原蛋白[6][18] - 华熙生物2024年净利润暴跌70.59%,市值不足250亿元,而巨子生物净利润增长42%,市值突破730亿港元[19] - 两家公司营销投入巨大:巨子生物2024年营销开支超20亿元,研发1.06亿元;华熙生物营销24.64亿元,研发4.66亿元[21] - 行业专家指出检测方法不统一是争议焦点,目前缺乏权威检测标准[17]
10天蒸发百亿,陕西“最强夫妻店”深陷造假漩涡
凤凰网财经· 2025-06-01 22:27
公司动态与市场表现 - 巨子生物创始人严建亚及范代娣夫妇以超过450亿元持股市值成为"陕西首富",较去年胡润百富榜的245亿元排名大幅提升[1] - 公司市值在10天内从909亿港元缩水至735亿港元,跌幅达19%,主要受成分造假风波影响[3] - 2024年公司净利润达20.62亿元,同比增长42%,毛利率高达82%,被称为"美妆界茅台"[10] - 旗下品牌可复美2024年营收45.42亿元,占总营收82%,明星产品胶原棒3年销售额超5.15亿元[16] 核心技术与发展历程 - 范代娣博士1994年研发"类人胶原蛋白"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构建与人体高度相似的重组胶原蛋白[6] - 2000年成立巨子生物,前9年亏损5000万元,2009年实现重组胶原蛋白量产并创立可丽金品牌[9] - 2019年抓住电商红利,线上直销份额从16.5%跃升至2021年的41.5%,主要通过与李佳琦等头部主播合作[10] 行业竞争与舆论风波 - 华熙生物公开指责券商研报贬低其透明质酸产品,同时鼓吹巨子生物重组胶原蛋白的安全性优势[3] - 美妆博主郝宇指控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低于标注的0.1%,引发成分造假争议[11] - 可复美回应称采用行业标准检测显示含量达标,并指控遭遇有组织的"黑公关"攻击[3][11] - 华熙生物2024年净利润暴跌70.59%,市值缩水至不足250亿元,与巨子生物形成鲜明对比[19] 营销与研发投入 - 2024年巨子生物营销费用超20亿元,研发投入1.06亿元,营销费用是研发的19倍[19] - 华熙生物同期营销费用24.64亿元,研发投入4.66亿元,研发占比显著高于巨子生物[19] - 行业观察指出医美产品功效认知高度依赖宣传,存在"广告科技"现象[19] 产品与市场反应 - 可复美胶原棒1.0版本被质疑后下架,2.0版本仍正常销售,该产品去年双十一在李佳琦直播间创下3分钟50万件、销售额破亿记录[4][16] - 4月曾曝出可复美面膜含违禁成分EGF的争议,经药监局多次检查未获证实[17]
自称“香港大学化学博士”的博主质疑巨子生物产品造假!公司深夜发长文回应:不实!将依法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5 01:06
公司声明与检测结果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发布声明,严正驳斥"产品未添加重组胶原蛋白成分"的不实指控,强调所有产品均严格遵循化妆品监管法规并通过药监部门审核备案 [1][4] - 公司提供多批次产品检测数据,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具体批次2502025B/2503034B为0.27%,2504042B为0.28%),远高于网传的0.0177% [5] - 产品成分标注符合国家药监局《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可溶性胶原"因添加量大于0.1%被列于成分表第七位,未归类为"其他微量成分" [5][6] 第三方质疑与行业争议 - 博主"大嘴博士颜究所"(自称香港大学化学博士)通过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声称产品中重组胶原蛋白氨基酸总含量仅0.0177%,质疑成分造假 [9][10][14] - 华熙生物此前发文暗指巨子生物,批评券商研报夸大重组胶原蛋白优势(如安全性优于透明质酸),并指责资本市场炒作"玻尿酸过时论" [19][21][22] - 行业技术路线争议:透明质酸产业化早于重组胶原蛋白(华熙生物2000年启动 vs 巨子生物2006年探索产业化),但两者技术优劣尚无官方结论 [21][24] 公司经营与市场表现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57.17%),归母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42.06%),其中可复美与可丽金品牌贡献97.2%营收 [25] - 公司股价5月23日下跌5.72%,市值821.38亿港元,事件发酵后市场反应显著 [26] - 公司定位为"全球重组胶原蛋白领导者",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及国家技术发明奖,产品覆盖护肤品、医疗器械及功能性食品 [7][25]
反腐!炮轰!正名!华熙生物在焦虑什么?
北京商报· 2025-05-22 21:30
公司动态 - 华熙生物两度在微信公众号发文回应市场对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的讨论,强调透明质酸对胶原蛋白的先导牵引作用[1][4] - 公司指出获批三类医疗器械数量是评估成分安全性和技术壁垒的关键指标,并强调其透明质酸相关医美注射类产品三类医疗器械证数量行业最多[4][5] - 华熙生物认为市场上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本质属于多肽,与人体内胶原蛋白存在差异,不应混为一谈[5] 业绩表现 - 2024年华熙生物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归属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70.59%[6] - 公司医美业务表现较好,原料业务收入12.36亿元同比增长9.47%,医疗终端业务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32.03%[7] - 消费品相关业务收入25.69亿元同比下降31.62%,是业绩主要拖累因素[7] - 2024年一季度营收10.78亿元同比下降20.77%,归属净利润1.02亿元同比下降58.13%[7] 行业趋势 - 医美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市场需求增长,服务质量提高[8] - 行业未来需要从"流量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需强化监管、技术赋能和科学引导[8] - 市场热点从透明质酸向重组胶原蛋白转移,相关企业股价和业绩表现优异[1][6] 管理变革 - 2024年华熙生物进行管理变革,组织架构升级、薪酬体系变革等费用超过7000万元,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约1.89亿元[7] - 公司2024年3月开展反腐行动,要求贪腐人员在3月31日前主动交代问题,否则移交司法部门[9] - 公司调整高管团队,刘爱华不再担任副总经理职务,徐桂欣与栾依峥改任业务副总裁,同时聘任汪卉、相茂功为副总经理[10]
华熙生物:目前重组胶原主要需通过注射才有效果,涂抹类产品效果不可一概而论
财经网· 2025-05-20 14:18
行业倡议 -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与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联合发布医美和美妆行业健康生态倡议书 提出五大倡议方向:科学理性 科普认知 包容创新 诚信宣传 行业自律 [1] - 倡议要求以临床数据和国际研究共识为产品功效背书 抵制虚假宣传 组建行业自律联盟对不文明行为进行评议公示 [1] 技术路线争议 - 华熙生物公开质疑部分研报中"胶原蛋白强于玻尿酸"的结论 认为这类误导性结论与"玻尿酸过时论"形成舆论共振 损害中国透明质酸产业基础 [2] - 公司澄清对重组胶原蛋白的质疑主要针对涂抹类护肤品功效夸大 强调注射类三类械证产品才有效果 其投资的重组胶原企业产品为骨科注射类 [2] 产品功效定位 - 华熙生物旗下夸迪修复贴为二类医疗器械 按监管要求不应具有药理或代谢作用 功效限于创面保护而非组织反应 [3] - 公司战略仍以透明质酸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 向糖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延伸 认为细胞外基质ECM才是兼容多种物质的关键研究方向 [3] 科研证据评估 - 华熙生物指出当前科研证据显示重组胶原蛋白在抗衰老机制中未达透明质酸的作用等级 因此未将其作为消费品主流技术路线宣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