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房企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中指研究院:20家出险房企化债总规模超12000亿元
第一财经· 2025-08-21 15:41
中指研究院发文称,截至2025年8月,20家出险房企债务重组、重整获批,化债总规模超过12000亿元人 民币。市场深度冲击,房企经营受到较大影响,2022年至今已有27家上市房企被动退市,另有几家房企 私有化退市。出于主动转型和被动保壳的需要,多家上市企业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退出房地产业务或 转型轻资产。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
西安民营房企,南下昆明收购2个项目!
搜狐财经· 2025-08-08 22:52
西安海荣集团昆明扩张 - 西安海荣集团通过控股子公司昆明海纳收购昆明两家公司100%股权 涉及金额分别为2 625亿元和1 2466亿元 [2][3] - 收购的两家公司持有昆明官渡区两宗住宅用地 面积分别为22 25亩和26 25亩 容积率分别为1 4和2 5 楼面地价约6000元/㎡ [3][5][7] - 两宗地块周边教育资源丰富 配套包括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 云南省大剧院等城市级资源 [5][7] - 此次收购后 西安海荣在昆明已布局3个项目 包括此前开发的45亩海荣滇池澜庭项目 [7] 西安本土房企转型现状 - 过去十年西安本土民营房企如天朗 海荣 荣华等逐步淡出地产开发 转向文旅 康养 物管等领域 [10] - 天朗转型为"中国城乡产业运营商" 重点开发文旅项目如太白山唐镇 长安唐村 [10] - 荣华聚焦物管和康养 旗下物业公司荣鑫股份计划主板上市 康养板块在管床位超1万张 [10] - 中登 雅荷等房企面临困境 旗下项目多次被司法拍卖 [11] 行业格局变化 - 十年前中国房企TOP20中民企占10家 2023年仅剩3家 [16] - 荣民地产2023年营收398亿元 未达千亿目标 主要开发商办项目去化困难 [13] - 龙记曾布局三四线城市实现弯道超车 但行业调整后面临压力 [15] - 陕北资本房企如泰发祥 德通等成为西安地产新势力 [15]
近两亿银行资金被冻结,这家“京派”国资房企怎么了?
第一财经· 2025-06-10 14:04
公司经营困境 - 公司两个银行账户资金被冻结,合计金额近2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的1.46%,占公司2025年一季度末货币资金的1.19% [1][3][4] - 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一年内发生的诉讼、仲裁事项金额合计14.25亿元,占公司2024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10.50% [5]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242.13亿元,同比下降49.31%,归母净利润亏损高达81.41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近150亿元 [7] - 公司2024年对房地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0.81亿元,投资性房地产减值损失301.69万元,计提信用减值损失4.86亿元,总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规模35.7亿元 [8] 财务与资金状况 - 公司2024年有息负债1161.97亿元,资产负债率74.4%,净负债率192.4%,期末持有现金188亿元,现金短债比为1.03倍 [8] - 公司其他应付款185亿,其中资金往来款约164亿,应付账款中货款、工程款约83亿 [8] - 公司毛利率从2021年的19.81%降至2024年的4.80%,净利率则从2.46%降至-38.90% [7] - 公司总资产从2021年的3138.59亿元降至2024年的2298.69亿元,净资产从665.68亿元降低至510.62亿元 [7] 市场与销售表现 - 公司2024年在北京市场全口径销售额为229.9亿元,排名第五位,2025年前五个月排名已降至第十位 [10] - 公司2024年签约金额400亿元,2025年计划实现签约金额278亿元 [9][12] - 公司在北京"大本营"的市场份额被压缩,面临更多央国企集体"抢食"北京市场的局面 [10] - 公司京内拥有主要项目74个,总规模1660万平方米,京外主要项目82个,总建筑面积约2770万平方米 [10] 战略与应对措施 - 公司推动存量项目去化盘活、多方争取融资资源、压降成本费用、梳理组织架构 [9] - "白名单"项目共获授信93.33亿元,实现55.9亿元经营性物业贷款及城市更新贷款投放,完成186亿元债券接续 [9] - 公司50个项目完成170项控本增效,降本6.76亿元,压减3个机关部室,完成19家二层级管理单位的整合重组 [9] - 公司计划通过发行中期票据、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融资不超过350亿元,拟发行私募债券90亿元 [11] 历史与行业地位 - 公司曾被称为"京城地产一哥",开发了回龙观文化居住区、方庄小区、望京新城等超大型居住社区 [3] - 公司是唯一参与了北京亚运、大运、奥运"三村",以及国家速滑馆、国家体育馆、五棵松篮球馆建设的"双奥"开发企业 [3] - 公司曾连续4年位居北京销冠,但2019年该位置被中海取代 [10]
“弃房”转型,酒店生意能否撑起华远20亿的盘子?
36氪· 2025-05-16 11:26
华远地产转型轻资产业务现状 - 公司宣布将名称变更为"北京华远新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改为"华远控股",经营范围新增物业管理、酒店管理及长租公寓经营等业务 [3] - 剥离占营业收入97.54%的地产开发业务后,轻资产业务规模仍有限,酒店和物业收入合计占比不足6% [2][12] - 酒店业务2024年营收2.18亿元(同比-15%),毛利率34.58%显著高于房地产业务的14.27% [12] 酒店业务具体表现 - 旗下长沙君悦酒店2024年入住率超80%,高于长沙市五星级酒店平均72.48%的水平,房价区间980-2025元/晚 [6] - 酒店产品线包括城市商务酒店(长沙君悦、空港凯悦嘉轩)、城市精品酒店(华瑞和、华中心),休闲度假酒店暂未披露代表项目 [3][6] - 2024年4月成立北京华远新航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被视为扩张酒店运营的重要举措 [7] 长租公寓布局进展 - 计划设立"北京华远新航住房租赁有限公司"运营长租公寓,但截至发稿未查询到注册信息 [9][10] - 控股股东华远集团拥有81万平方米经营类物业,含长租公寓资源 [8] - 长租公寓品牌定位中高端租赁社区,但财报中仅略有提及 [8] 行业转型趋势与对比 - 2024年华润置地经营性业务利润贡献突破40%,龙湖非开发业务营收占比超20%,其中长租品牌"冠寓"租金收入26.5亿元(同比+4%) [17][20] - 房企转型呈现多元化:龙湖形成6大运营品牌,涵盖长租公寓、产业办公、医养等业态 [17] -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房企系占据住房租赁企业规模排行榜的11席,占半壁江山 [18] 转型挑战与行业方向 - 投资者质疑公司轻资产业务难以支撑20亿流通盘,存在空壳化风险 [2] - 行业普遍面临转型困境:蓝光转型AI无建树,美好置业跨界装配式建筑未达预期 [17] - 行业正从土地红利转向运营红利,开发商向生态服务商进化,商业模式转向"赚长钱" [21]
从地产到“卡脖子”材料,宁波富达跨界转型按下“暂停键”
格隆汇· 2025-05-12 16:32
并购终止事件 - 宁波富达终止收购晶鑫材料不少于45%股权 交易因估值体系和资源整合路径分歧而终止[3] - 标的公司晶鑫材料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专注光伏银粉领域二十余年 产品涉及光伏电池效率关键环节[3] - 并购若成功将帮助公司切入光伏材料赛道 突破原有商业地产和水泥建材业务局限[3] - 公司承诺一个月内不再启动重组 强调终止不影响现有业务[3] 公司经营状况 - 宁波富达2024年营收17亿元 较2019年45.6亿元下降62.7% 净利润从4.3亿元下滑至2.1亿元[4] - 2024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9.75% 但水泥业务受基建放缓拖累[6] - 公司2018年剥离住宅开发业务 转型商业地产运营后业绩持续承压[4] 行业转型趋势 - 2023年以来超10家A股房企宣布转型新能源、半导体等战略新兴产业[7] - 当前A股具备转型意愿的房企达51家 转型方向与十年前金融、文娱路径显著不同[7] - 转型驱动因素包括行业盈利空间收窄和"退市新规"下营收低于3亿元企业的保壳压力[7] 资本市场反应 - 宁波富达披露并购意向后次日股价涨停 但随后四个月累计下跌25%[7] - 2023年9-12月公司股价从3.38元/股最高涨至8.06元/股[7] - 期间上海立龙资产旗下基金及自然人股东相继减持[7] 转型挑战分析 - 光伏银粉行业面临"去银化"技术变革 TOPCon/HJT新技术推动银浆耗量下降[9] - 银包铜、电镀铜等新工艺可能颠覆传统技术路线[9] - 跨界转型需突破管理机制、人才结构等现实障碍 产业逻辑转换难度大[9] - 当前房企转型多为业绩压力下的被动选择 与2015年主动多元化形成对比[9]
金融街: 多元业务协同发展,保障现金流安全
证券时报网· 2025-04-29 15:28
文章核心观点 2024年房地产市场在政策支持下改善,金融街营收增长但净利润亏损增加,2025年公司将立足稳定发展战略,通过去化和转型实现平稳经营,有望迎来结构性机会并实现高质量发展 [1][7] 行业情况 - 2024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楼市政策后,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出台,房地产市场发展得到有效改善 [1] - 经过长期调整,房地产市场在稳增长政策支持下进入筑底阶段 [2] - 供给侧改革深化、大宗消费定位升级、市场交易向好,上市房企推动转型意愿强化,后续政策有望向供需两端发力,利好“开发 + 商业运营”双轮驱动型地产公司 [7] 公司2024年经营情况 整体业绩 - 实现营业收入190.75亿元,同比增长51.74%;经营现金流净额59.98亿元,连续6年为正;但受部分项目毛利率下滑等因素影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同比增加 [1] 销售去化 - 紧盯市场变化,通过多元化销售策略加速项目销售去化、盘活存量资产,实现销售签约额约194.5亿元,签约面积约121.2万平米,签约额排名提升至第47位,部分项目实现整售变现,房产开发业务营业收入167.20亿元,同比上升65.98% [2] 资管业务 - 依托自持物业经营优势,整合资源,优化管理和经营策略,写字楼和商业板块重点项目出租率和租金领先,强化文旅板块内容建设,资管业务营业收入22.9亿元,息税前利润约12.4亿元,经营稳定 [3] 资金管理 - 加强精细化资金管理及多元化渠道融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严控费用支出,有息负债同比下降约23亿元,货币资金余额约128亿元 [3] 业务转型 - 资管业务聚焦核心城市优质资产,多个写字楼、购物中心出租率超90%,物业租赁业务营业收入17.29亿元 [5][6] - 文旅板块成为新增长引擎,慕田峪景区升级改造,接待游客211万人,同比增长34%,营业收入2.43亿元,同比增长28%,物业经营业务营业收入4.62亿元,同比增长5.52% [6] 公司2025年发展规划 稳健经营 - 强调资金安全和经营稳健,加大产成品销售去化力度,盘活存量资产,控费用、降成本,开源节流,保证平稳经营 [1][4] 业务转型 - 持续加大城市更新、文化旅游等业务转型发展力度,推动现有项目规划、内容建设和体验提升,挖掘存量项目价值,推动文旅业务转型试点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