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择时策略
icon
搜索文档
金工策略周报-20251019
东证期货· 2025-10-19 21:3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上周股指期货市场跌幅较大,基差受市场情绪影响走弱,各套利和择时策略表现分化,建议关注跨期正套建仓机会和多近空远展期策略;国债期货基差与跨期震荡,利率择时预测下行,多因子择时和跨品种套利策略信号中性;商品市场多数品种下跌,量价趋势和价值类因子表现突出,部分CTA策略收益为负 [4][5][7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股指期货行情与策略 - **行情简评**:市场上周跌幅大,电子、电力设备贡献跌幅,银行贡献涨幅,各品种合约成交环比上涨,基差显著走弱 [4] - **基差策略**:IH升水、IF浅贴水、IC和IM深贴水,套保需求以空头为主,预计IC、IM深贴水格局维持,建议市场情绪驱动贴水收敛时关注跨期正套建仓机会,展期策略多近空远 [4] - **套利策略跟踪**:跨期套利策略上周表现分化,年化基差率、正套和动量因子分别亏损0.6%、盈利0.4%、盈利0.8%(6倍杠杆),年化基差率因子转向正套信号;市场风格转向大盘,跨品种套利时序合成策略净值上周亏损0.6%,最新信号推荐IC/IF空仓、50%仓位多IM空IC [5] - **择时策略跟踪**:日度择时策略上周总体盈利,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上周分别盈利2.2%、亏损1.0%、盈利0.4%、盈利2.0%,择时模型最新信号看多各指数 [6] 国债期货量化策略 - **本周策略关注**:期债基差方面,本周期债IRR下行,跨期价差震荡偏强,后续正套空间有限,预期维持震荡;利率择时信号预测利率下行,宏观、生产、库存、价格因子均看空,套保建议选高久期品种;多因子择时策略信号中性,看多因子有基差、高频因子等,看空因子有利差、量价因子;国债期货跨品种套利策略TS - T和T - TL最新信号中性 [56] 商品CTA因子及跟踪策略 - **商品因子表现**:上周商品市场多数品种下跌,仅黄金、白银及多晶硅等少数品种上涨,量价趋势类因子及价值类因子表现突出,期现基差类因子、仓单类因子均下跌超0.5%,商品总体走势可能因外部宏观因素扰动波动偏高,中长周期趋势类CTA策略有风险 [71] - **跟踪策略表现**:各策略年化收益、夏普比率、Calmar、最大回撤等指标不同,上周部分策略收益为负,如CWFT策略最近一周收益 - 0.50%,C_frontnext & Short Trend策略最近一周收益 - 0.67%等 [71]
一买就跌、一卖就涨?为什么市场总在针对我?
雪球· 2025-09-23 21:01
文章核心观点 - A股市场波动率高,对投资者长期持有构成挑战,需通过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来管理波动与回撤,实现与投资组合的“同甘共苦” [4][6][22][35][37][38] 投资者行为与市场表现 - 在市场调整期间(2022年至2024年),全市场偏股基金净申购规模持续萎缩,2023年起连续多个季度呈现净流出,2024年一季度和四季度净赎回达到阶段性峰值 [6] - 上证综指自1990年成立至今复合增长率为11.6%,但年化波动率达43.71%,显著高于其他国家主要指数 [10] - 自2014年以来,沪深300与偏股基金指数年度最大回撤超过15%的年份占比约为60%,而创业板指数该指标达100% [11][13] 择时策略的有效性 - 从2014年至今,坚持持有偏股基金的年化平均收益约为15%,但若错过涨幅最大的5天,年化收益降至9.02%;错过涨幅最大的30天,年化收益转为负值 [16][18] - 2020年至2025年8月15日,偏股基金指数在总计2053个交易日中,约19%的交易日(390天)贡献了超过80%的涨幅,凸显择时难度 [16][18] 大类资产配置的效果 - 不同资产(如偏股基金指数、MSCI世界指数、中长期纯债基金指数、黄金)在2014年至2024年间年度收益率表现各异,存在低相关性或负相关性 [23][24] - 模拟测算显示,渐进式增加资产类别(如加入红利指数、MSCI指数、黄金、债券指数)能显著平滑组合净值曲线,降低最大回撤 [27][30][32][33][35][37] - 最终配置组合(30%偏股基金指数+30%债券指数+20%红利指数+10%MSCI指数+10%黄金)相比全仓权益基金,波动大幅降低,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 [35][37]
【金工周报】(20250915-20250919):部分指数本周翻空,后市或中性震荡-20250921
华创证券· 2025-09-21 17:15
根据研报内容,以下是关于量化模型和因子的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成交量模型**[11]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市场成交量的变化来判断短期市场趋势[11]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研报未提供具体构建过程和公式 2. **模型名称:低波动率模型**[11] * **模型构建思路**:利用市场波动率的高低来判断市场状态[11]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研报未提供具体构建过程和公式 3. **模型名称:特征龙虎榜机构模型**[11]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分析龙虎榜上机构的买卖行为特征来预测市场动向[11]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研报未提供具体构建过程和公式 4. **模型名称:特征成交量模型**[11]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具有特定特征的成交量数据来构建择时信号[11]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研报未提供具体构建过程和公式 5. **模型名称:智能算法沪深300模型**[11] * **模型构建思路**:应用智能算法对沪深300指数进行择时判断[11]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研报未提供具体构建过程和公式 6. **模型名称:智能算法中证500模型**[11] * **模型构建思路**:应用智能算法对中证500指数进行择时判断[11]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研报未提供具体构建过程和公式 7. **模型名称:涨跌停模型**[12]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分析市场中涨跌停股票的数量或比例来判断中期市场情绪[12]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研报未提供具体构建过程和公式 8. **模型名称:月历效应模型**[12]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历史数据中存在的特定月份或时期的规律性效应进行择时[12]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研报未提供具体构建过程和公式 9. **模型名称:长期动量模型**[13] * **模型构建思路**:根据资产的长期价格动量趋势来判断未来走势[13]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研报未提供具体构建过程和公式 10. **模型名称:A股综合兵器V3模型**[14] * **模型构建思路**:综合多种择时信号或因子,形成对A股市场的综合判断[14]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研报未提供具体构建过程和公式 11. **模型名称:A股综合国证2000模型**[14] * **模型构建思路**:综合多种择时信号或因子,形成对国证2000指数的综合判断[14]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研报未提供具体构建过程和公式 12. **模型名称:成交额倒波幅模型**[15] * **模型构建思路**:结合成交额和波动率(波幅)的倒数关系来构建港股择时模型[15]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研报未提供具体构建过程和公式 13. **模型/因子名称:杯柄形态**[40][43][44] * **构建思路**:识别价格图表中类似“杯子和杯柄”的特定看涨形态,预期形态突破后价格将继续上涨[40][43][44] * **具体构建过程**:形态识别涉及寻找价格走势中的特定阶段: * **A点(杯底)**:下跌趋势的末期或阶段性低点[44] * **B点(杯沿)**:价格从A点反弹至前期高点附近[44] * **C点(柄部)**:价格从B点小幅回调形成柄部,通常成交量萎缩[44] * **突破点**:价格放量突破B点与C点连线(柄部上沿)时视为买入信号[44] * **模型/因子评价**:是一种经典的技术分析形态,用于捕捉趋势延续的机会[40] 14. **模型/因子名称:双底形态**[40][47][49] * **构建思路**:识别价格图表中形成两个近似低点(W底)的看涨反转形态,预期形态突破颈线后价格将上涨[40][47][49] * **具体构建过程**:形态识别涉及寻找价格走势中的特定阶段: * **A点(第一个底)**:第一次下跌的低点[49] * **B点(反弹高点/颈线位)**:从A点反弹后遇阻回落的点[49] * **C点(第二个底)**:价格再次下跌,但在A点附近获得支撑形成第二个底,且低点不低于或略低于A点[49] * **突破点**:价格放量突破B点(颈线)时视为买入信号[49] * **模型/因子评价**:是一种常见的技术分析反转形态,用于判断趋势可能发生转变[40] 15. **模型/因子名称:倒杯子形态**[55] * **构建思路**:识别价格图表中类似倒置杯子的特定看跌形态,属于负向形态,预期形态突破后股价可能延续下跌趋势[55] * **具体构建过程**:形态识别涉及寻找价格走势中的特定阶段: * **A点(顶部)**:一波下跌后的反弹高点[55] * **C点(筑顶完成点)**:反弹后形成的顶部区域[55] * **E点(突破点)**:价格向下跌破关键支撑位(如A-C区间下沿)[55] * **模型/因子评价**:是典型的负向形态,用于提示潜在的下行风险[55]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杯柄形态模型**,截至2020年12月31日至今,组合累计上涨70.2%,跑赢上证综指指数58.38%[40] 2. **双底形态模型**,截至2020年12月31日至今,组合累计上涨34.23%,跑赢上证综指指数22.41%[40]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研报中未明确列出独立于上述模型的量化因子构建细节) 因子的回测效果 (研报中未提供独立因子的具体测试结果取值)
为什么总是赎回在上涨前?
天天基金网· 2025-09-03 18:34
文章核心观点 - A股市场高波动特性使投资者难以长期持有 导致在市场上涨前提前赎回 错失收益机会[2][3][7][8] - 择时策略在A股市场有效性低 因少数交易日贡献大部分涨幅 错过关键上涨日会显著降低收益[11][14][16] - 大类资产配置通过组合低相关性资产可降低波动 改善投资体验 帮助投资者长期持有[20][30][33][35][36] 市场波动与投资者行为 - 2022-2024年A股调整期间偏股基金连续多季度净流出 2024年一季度和四季度净赎回达阶段性峰值[3] - 上证综指自1990年成立年化波动率达43.71% 显著高于其他国家指数[7] - 2014年以来沪深300与偏股基金指数年度最大回撤超15%年份占比约60% 创业板指该指标达100%[8] - 偏股基金指数2014-2025年最大回撤分布:41.67%年份回撤15-30% 16.67%年份回撤30-50%[10] 择时策略有效性分析 - 2014年至今坚持持有偏股基金年化收益约15% 但错过最大涨幅30天会导致年化收益转为-2.03%[14][16] - 2020-2025年2053个交易日中仅19%交易日贡献超80%涨幅 体现二八定律[16] - 理想择时难以实现 实际操作易出现追涨杀跌[14] 大类资产配置解决方案 - 配置80%偏股基金+20%红利指数:组合跌幅略微收窄但变化不显著[24][25] - 配置70%偏股基金+20%红利+10%MSCI指数:净值曲线更平滑 下跌区间跌幅收窄[26][27] - 配置60%偏股基金+20%红利+10%MSCI+10%黄金:首段下跌从30%降至21% 第二段从32%降至17% 第三段仅10%[30][32] - 配置30%偏股基金+30%债券+20%红利+10%MSCI+10%黄金:组合波动显著平滑 提升投资者持有概率[33][35] - FOF产品可通过多元资产配置实现动态组合管理 覆盖权益、固收、商品、黄金及海外资产[37]
华夏基金吴凡:被机构大举增持的固收择时派
搜狐财经· 2025-07-31 09:45
核心观点 - 华夏基金吴凡管理的固收+产品通过自上而下择时策略实现低回撤和高收益 其中华夏希望债券2024年机构加仓41亿元 最大回撤控制在-1%以内 绝对回报达6.43% [1] - 产品采用双基金经理分工模式 权益部分由吴凡负责 纯债部分由同事管理 双方共同对收益和回撤目标负责 [7] - 投资框架强调宏观驱动 通过仓位调整、风格择时和低估值资产选择控制风险 避免高估值品种 [4][9][15] 产品表现与机构认可 - 华夏希望债券2024年获机构投资者增持41亿元 位列固收+产品机构加仓前三 [1] - 产品2024年实现6.43%绝对回报 最大回撤不超过1% [1] - 2024年超额收益来自权益和纯债双贡献 权益端通过仓位择时跑赢偏股基金中位数 纯债端通过久期偏离获得较高回报 [22] 投资策略框架 - 以自上而下择时为主 自下而上个券选择为辅 优先考虑低估值品种 [4][15] - 择时涵盖股票仓位、板块和风格 如2021年重点配置小市值风格 2025年把握港股红利机会 [2][9] - 根据市场定性(牛市、熊市或震荡市)决定含权资产仓位 再选择行业板块 最后通过自下而上研究填充债券 [5] - 在系统性高估或低估时采取反人性操作 如2022年初减持高估转债 2024年初底部加仓转债 [17][18] 仓位管理方法 - 通过风险预算约束仓位调整 低波产品最大回撤不超过2% [7] - 以战术性仓位偏离积累收益 例如10%权益仓位中枢下 悲观时降至5%-6% 特别悲观时降至5%以下 市场超跌时小仓位抄底 [11] - 2020年初疫情后大仓位抄底 2022年起持续低仓位运行 2024年三季度抄底转债 2025年4月关税调整后抄底 [1][9] 资产配置偏好 - 规避高估值资产 持仓以低估值转债和股票为主 重仓股估值均不高 [2][15] - 偏好胜率高于赔率的投资 选择1到10成长机会而非0到1机会 因前者盈利增长可跟踪 [15] - 红利资产配置注重细分贝塔 2025年侧重港股红利(恒生红利指数+16.4%) 而非中证红利(-1.2%)或红利低波(+5.2%) [20] 市场展望与配置方向 - 当前A股处于牛市中段 剔除金融后PE处于历史偏高位置 企业盈利从负增长转为个位数正增长 未来盈利走向将主导市场波动 [25][26] - 宏观流动性宽松 债券收益率下行空间有限 红利资产成为必要配置 尤其港股红利股息率更高 [27] - 看好消费端政策支持领域(家电、轻工、食品)以及反通缩相关板块(光伏、地产、金融) 规避高估值高成长行业 [27] 团队与产品演进 - 华夏固收+投资进入3.0时代 产品按波动分层为低波稳健、中波平衡和高波激进策略 匹配不同投资者需求 [6] - 基金经理成长经历涵盖宏观、信用债、转债和股票研究 形成全面的固收投资能力 [4][5] - 机构化时代下 超额收益依赖勤奋度和心态匹配 低波固收+产品趋势性空间扩大 due to利率下行背景下理财资金需求替代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