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插混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增程式汽车再加速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7 09:57
车企增程式技术布局 - 宝马计划2026年推出iX5增程版,综合续航1000km,并将技术扩展至第六代iX3和第七代iX7 [2] - 广汽丰田宣布生产汉兰达和赛那增程版,上汽大众发布IDERA概念车进军增程市场 [2][5] - 现代汽车开发续航超900km增程车,日产考虑推出中型/大型SUV增程版,小鹏加速增程车型研发 [2][13] - 宝马曾于2019年停产i3增程版,现因纯电市场增速放缓重新回归增程路线 [4] 市场表现与竞争格局 - 2024年前5月增程车销量同比增50%,远超插混停滞和纯电增速 [4] - 理想汽车2024年销量超50万辆,成为首家盈利新势力车企 [5] - 零跑汽车转型增程后销量从2022年439万辆飙升至2023年806万辆,2024年一度登顶新势力榜首 [13] - 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同比增407%,其中增程车销量同比增幅达787% [12] 技术优势与用户需求 - 增程车采用"大电池+小增程器"架构,发电功率控制在30kW内,馈电油耗接近燃油车水平 [10] - 增程车5年平均折旧率456%,低于纯电车588%的折旧率 [18] - 用户偏好增程车的纯电驾驶体验+燃油备用方案,中高端车型智能化配置更具吸引力 [14] - 增程技术结构简单利于降成本减重,低速工况节能优势显著 [9]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2023年增程车销量同比增111%,2024年增幅扩大至167%,增速远超插混和纯电 [12] - 固态电池商业化将提升增程车性能,多家企业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 [17] - 宝马/丰田/大众等计划2026-2027年集中推出增程产品,行业竞争将加剧 [18] - 专家认为增程非过渡技术,未来将与纯电/插混长期共存 [18]
汽车视点 | 进口量同比大跌33%,仅占出口6%!中国汽车进出口“冰火两重天”
新华财经· 2025-06-24 20:55
中国汽车进出口格局逆转 - 2025年1-5月中国汽车出口量达283万辆同比增长16%同期进口量仅18万辆同比下降33%进口规模仅为出口的6%创历史新低[1] - 2014年进口量143万辆为出口量90万辆的1.6倍2025年进出口比例完全逆转标志着产业从技术引进转向全球输出[1] 进口市场持续萎缩 - 2025年1-5月汽车进口量较2014年峰值缩水70%日德品牌仍占61.5%份额但绝对量下滑至11万辆[2] - 超豪华品牌劳斯莱斯宾利等跌幅超20%德系豪华车进口量同比下滑18%奔驰5月单月降幅达23%[2] - 大排量燃油车进口量暴跌4.0L以上车型降74%3.0-4.0L车型降41%新能源车中纯电动进口量下滑81%插混降64%[3] 出口市场量质齐升 - 2021-2024年汽车出口年均增速超50%2025年1-5月出口283万辆5月单月68.2万辆相当于2014年全年出口量的75%[4] - 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从2020年27%升至2025年46%1-5月出口116万辆同比增长33%四驱SUV出口销量同比激增8.6倍[4][5] - 出口均价从2021年1.6万美元升至2023年1.9万美元2025年回调至1.7万美元中高端车型逐渐成为主力[4][5] 全球化产能布局优化 - 中国车企在墨西哥泰国巴西推进本地化生产2025年5月墨西哥阿联酋巴西成为前三大出口国俄罗斯跌出前三[5] - 小鹏在德国建研发中心零跑通过反向合资Stellantis拓展欧洲市场长安比亚迪加速海外工厂落地[8][9] 技术路线与竞争压力 - 插混车型出口持续高增长2025年1-5月增速达140%纯电动车增速10%电池成本下降推动插混海外份额扩大[8] - 欧美车企混动技术迭代可能收窄中国插混技术窗口期部分国家推迟燃油车禁售令影响电动车需求[6] - 智能驾驶技术进入输出周期反向合资模式助力中高端车型冲击海外市场[9] 未来展望 - 预计2025年乘用车出口达570万辆技术+本地化双轮驱动下自主品牌出海空间广阔[9]
新技术追赶日企优势,产品力打出良好影响,从欧洲到中东,中国插混汽车销量激增
环球网资讯· 2025-05-20 06:48
中国汽车产业出海转型 - 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出海多元化转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插混)技术成为关键杠杆 [1] - 插混车型凭借高性价比、长续航里程和灵活动力解决方案,在欧洲、中东市场热销 [1] - 中国车企实现从技术跟随到创新引领的跨越,以电驱动技术突破为要点 [1] 欧洲市场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品牌汽车在欧洲注册量同比增长78%,达15万辆,市场份额4.5% [2] - 插混车型销量同比激增368%,纯电动车占比下降 [2] - 比亚迪在欧洲14国销量达11123辆,大幅领先特斯拉的6253辆 [2] - 德国消费者因充电设施不足和高昂电价转向插混车型,中国品牌插混轿车综合续航超1000公里,价格约4万欧元 [2] 中东市场表现 - 阿联酋消费者对奇瑞、比亚迪等中国品牌插混车型兴趣显著上升 [3] - 丰富智能配置和高性价比是中国品牌的核心卖点 [3] 政策与市场机遇 -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最高35.3%反补贴税,但插混车型未被列入,中国车企调整对欧出口策略 [4] - 欧洲混动汽车渗透率不足10%,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4] - 中国插混技术以电驱为核心,与日系燃油混动系统形成差异化竞争 [4] 技术优势 - 中国插混技术以电为主,纯电模式下行驶距离更长,保留燃油补充灵活性 [5] - 某国产插混车一箱油可跑2000多公里,燃油车仅1000公里,油耗是插混车的3-4倍 [5] 充电基础设施 - 全球充电基础设施滞后为中国插混创造机遇,欧盟和美国车桩比远逊于中国 [6] - 中国2024年增量市场纯电动车车桩比接近1:1 [6] 竞争态势 - 日系车企在欧洲发起反击,丰田2025年一季度售出25.8万辆插混车型,同比增长155% [7] - 日系品牌占据全球80%混动车市场 [7] - 中国品牌需加快技术创新,完善服务网络 [7] 本地化战略 - 比亚迪在土耳其投资1000亿美元建设年产15万辆新能源汽车工厂 [8] - 奇瑞等品牌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完善销售和服务网络 [8]
增程+插混占比超50%,新能源车市“销量与减碳”如何兼得?
36氪· 2025-05-19 17:50
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性变化 - 2025年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增程式与插混车型合计销量占比首次突破50% [1] - 2024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1126.2万辆,其中插混与增程式车型贡献451.9万辆,同比增速85.2%,远超纯电车型15%的增速 [1] - 2025年混动车型市场份额逼近50%,纯电渗透率从60%降至58% [1] 用户需求驱动因素 - 增程式车型通过大容量电池(CLTC纯电续航200公里左右)和燃油增程器组合,满足城市通勤低成本与长途出行无焦虑需求 [3] - 理想L系列综合续航突破1000km,纯电模式下每公里成本不足0.1元,精准匹配家庭用户经济性与实用性需求 [3] - 插混车型如比亚迪DM-i在馈电状态下油耗控制在3L/100km以内,兼顾动力性与经济性 [3] 技术路线与成本优势 - 增程式结构研发成本较插混低40%,生产线改造成本仅为插混三分之一 [5] - 理想汽车2024年凭借单一增程路线实现年销超50万辆,问界M7单车型交付量突破19万辆 [5] - 插混技术通过规模化降本优势价格下探至10万元区间,比亚迪DM-i车型年销超百万辆 [5] 环保争议与技术博弈 - 增程式技术因"油→电→动能"两次能量转换,高速工况能耗较插混高15%-20%,引发碳排放争议 [6]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指出增程产品节油率可达30%-50%,在三四线城市充电基建不足时仍是用户刚需 [6] - 欧盟政策支持插混而对增程式施加更严格碳排放核算标准,大众中国CEO批评增程式为"最糟糕的解决方案" [6] 车企战略分化与融合 - 新势力如理想、问界、零跑以增程式为突破口,传统车企如比亚迪、吉利深耕插混技术构建专利壁垒 [7] - 理想推出纯电车型Mega,小鹏、极氪加码增程赛道,比亚迪计划将800V高压平台与DM-i技术结合 [9] 未来技术迭代影响 - 800V高压平台普及可将充电时间缩短至15分钟,续航提升20%,阿维塔07增程版已支持3C快充且纯电续航达245公里 [9] - 固态电池若2027年量产可能解决纯电续航焦虑,但2025-2030年混动技术仍将是市场主流 [11][12] 行业共识与市场选择 - 增程与插混的爆发是用户需求与技术现实妥协的产物,填补纯电车型短板但陷入环保争议 [12] - 充电基建完善前市场选择"最优解"而非"完美技术",混动技术共存竞合将是短期常态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