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DM技术

搜索文档
电动化的尽头,是更大的油箱?
晚点LatePost· 2025-06-19 23:43
电动化战略调整 - 奥迪撤回2033年停售燃油车计划,不再设定明确终止时间表,转向提供纯电、插混和内燃机多样化产品组合[4] - 中国车企从专注纯电转向插混车型,因插混车型纯电续航达300公里以上(2019年平均水平的3-6倍),且成本结构更具韧性[4] - 2024年前5个月插混车型零售销量同比增长76.9%,比纯电车型高54.3个百分点,占新能源整体销量42.1%[5] 油箱容积趋势 - 新能源车油箱容积显著增大:领克06新能源油箱从35升增至51升,海豹06 DM-i配备65升油箱(A+级轿车)[6] - 插混车型油箱普遍大于同级别燃油车:海豹06 DM-i油箱大于轩逸/朗逸,问界M9油箱大于途观L[7] - MPV领域GL8新能源油箱73升超过燃油版,越野车方程豹豹8油箱91.5升超过普拉多23.5升[12][13] - 2017-2024年新能源车型油箱容积累计增加52.6%至58升,与燃油车持平[14] 技术驱动因素 - 电池技术突破:增程式车型电池容量累计增加113.9%,插混车型增加68.1%[21] - 动力电池价格下降:碳酸锂价格不足2022年底九分之一,磷酸铁锂电池价格累计降幅57%[24][26][27] - 发动机热效率提升被重新重视,工程师认为其发展空间大于三电系统[30] 市场结构分化 - 插混车型在10-20万元区间占优(2024年1-5月累销113.7万辆),增程车型在20万元以上更易爆发(累销37.2万辆)[32][33] - 自主品牌成为最大赢家:2024年插混销量250.4万辆(同比+80.2%),比亚迪插混销量达2021年9.1倍[39] 政策与体验优化 - 新能源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7年且不区分纯电/插混,推动插混发展[39] - 技术改进显著: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百公里油耗2.9升,长城Hi4实现四驱节油,骁遥电池支持充电10分钟补能280公里[42]
从口水仗到握手言和?内卷式竞争该到头了!
电动车公社· 2025-06-09 13:37
行业竞争与内卷现象 - 车企高管在论坛上激烈讨论"反内卷"、"技术安全"、"出海"等话题,现场火药味浓烈[2] - 吉利高管批评行业过度内卷,呼吁同行遵守规则、公平竞争[4] - 比亚迪回应欢迎监督但反对恶意竞争行为[6] -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警示行业存在"车圈恒大"风险,批评过度资本化[8][10] 比亚迪财务健康度分析 - 2024年比亚迪资产负债率74.54%,但有息负债仅286亿元,占总负债5%,远低于上汽(15%)、吉利(17%)等同行[11][15] - 净现比达330%(1335亿元现金/402.5亿元净利润),利润率5.18%,显示较强盈利能力[18] - 存货占比从12.9%升至14.81%,在建工程占比从5.11%降至2.55%,反映产能扩张节奏调整[17] 行业历史参照与转型路径 - 智能手机行业2015年内卷后仅剩6家主流品牌,预示汽车行业可能经历类似洗牌[23][30] - 奇瑞董事长提出行业需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强调技术研发是关键[32] - 2024年研发投入排名:比亚迪531.9亿元居首,小米(240.5亿)、上汽(176.5亿)分列二三位[33] - 比亚迪连续14年研发投入高于净利润,第五代DM技术、云辇底盘等突破国外封锁[35][36] 出海战略与全球化布局 - 比亚迪2024年全球销量427万辆仍排第五,落后于Stellantis(569万)、现代起亚(723万)等全球化车企[48][49] -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585.9万辆(+19.3%),单车均价从1.45万升至1.83万美元[53] - 出口量排名:奇瑞114.4万辆(19.5%份额)、上汽92.9万辆(15.9%)、长安53.6万辆(9.1%)[55] - 行业呼吁避免海外价格战,应注重品质与服务生态建设[60]
2024Q4、2025Q1业绩综述:总体符合预期,内外需均有韧性
东吴证券· 2025-05-06 15:32
行业整体观点 - 2024Q4和2025Q1汽车行业业绩总体符合预期,内外需均有韧性,5月优先关注AI智能化+机器人方向,优选小鹏汽车和地平线[1][2] - 中美贸易战或趋于缓和,有助于缓解市场对汽车行业的担忧,假期期间美股特斯拉和港股汽车表现强势[2] 乘用车板块 - 2025年初至今小鹏、零跑、比亚迪、吉利录得正超额涨幅,2024Q4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持续显现,零售同比涨幅较高,2025Q1行业零售、出口、批发均同比正增长[3][21] - 2024Q4新能源零售渗透率环比降1.2pct,2025Q1渗透率环比下行且改善幅度低于往年,整体表现略低于预期[3][30] - 车企ASP在2024Q4和2025Q1环比下滑,毛利率2024Q4表现分化、2025Q1普遍下滑,费用率无一致性趋势,单车利润未显著改善,25Q1汇兑为利润重要支撑[3][34][41] 零部件板块 - 2024Q4&2025Q1业绩整体符合预期,板块内部表现延续分化,2024Q4营收兑现度较高,2025Q1部分产业链公司营收承压,智能化汽零受益[7] - 拥有“好格局+好客户+好管理”的零部件企业盈利能力兑现度更高,“三好赛道”盈利稳健,轻量化和智能化板块内部分化[7] 重卡板块 - 批发销量连续环比回升,24Q4略超预期,25Q1较平稳,24Q4/25Q1批发销量同比分别+7.2%/-2.8%,环比分别+22.7%/+21.0%[10] - 看好国四政策刺激下全年板块行情,预计政策拉动作用持续显现,销量同比增长,龙头业绩释放[10] 客车板块 - 2024年以来股价、销量、业绩共振,龙头宇通客车表现领先,行业进入内外需共振的量利齐升阶段[13] - 2025年内外需共振逻辑有望持续,看好龙头企业兑现销量及业绩,关注二三线企业利润弹性[13]
6大突破,造就史上最强比亚迪|深度
24潮· 2025-03-31 07:02
市场突破力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增长34.4%和35.5%,连续十年全球第一 [2] - 公司2024年产销分别为430.41万辆(同比增长125.52%)和427.22万辆(同比增长41.265%),市场占有率超33% [2] - 2020-2024年乘用车和商用车销量分别增长26.21倍和2.25倍 [2] - 2024年乘用车销量达425.04万辆,商用车销量2.18万辆 [4][19] 全球突破力 - 2025年全球销量目标从427万辆增长至550万辆,其中海外市场80万辆以上 [7] -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 [8] - 公司海外销量41.7万辆(同比增长71.9%),占国内新能源汽车出口比例32.48% [8] - 海外收入从0到100亿元用22年,100亿到千亿用6年,千亿到2000亿仅用1年 [8] 投资与产能突破力 - 2008-2024年累计对外投资6676.06亿元,2022-2024年三年投资合计4271.58亿元 [13] - 国内五大园区投资预算合计1120亿元 [16] - 乘用车年产能从2020年60万辆增至2024年428万辆,增长6.13倍 [17] - 海外工厂布局包括泰国(15万辆)、乌兹别克斯坦(5万辆)、匈牙利(15万辆)等 [13] 一体化与盈利突破力 - 2024年归母净利402.54亿元(同比增长34%),连续三年刷新记录 [20] - 新能源汽车业务毛利率22.31%(同比上涨1.29%),高于特斯拉(14.64%)、蔚来(13.07%) [23][24] - 锂矿自供率超70%,IGBT芯片自供率超80%,动力电池自供占比超90% [24] - 乘用车销售均价12.38万元/辆(同比下降8.31%),为2020年以来最低 [20] 研发突破力 - 2008-2024年研发投入合计1806.52亿元,2017-2024年研发投入是同期净利润的1.53倍 [24] - 2024年末研发人员12.16万人,较十年前增长4.69倍 [27] - 推出第五代DM技术,实现全球最低百公里亏电油耗2.9L和最长综合续航2100公里 [30] - 发布"整车智能"战略,天神之眼C智驾系统BOM成本最低4000元 [31] 资本凝聚与突破力 - 2024年末资产负债率74.64%(同比下降3.22%),资金储备1432.50亿元(同比增长20.73%) [32] - 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规模2440.27亿元(同比增长22.95%),周转天数125.38天 [35][36] - 特斯拉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规模896.68亿元(同比下降12.27%),周转天数60.36天 [36]
晚点独家丨比亚迪成立先进技术研发中心,加码 AI、大模型投入
晚点LatePost· 2024-12-16 22:02
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升级 - 公司成立先进技术研发中心,整合AI实验室、AI超算开发部、大数据平台部等部门,主攻AI算法、基础设施及大模型技术,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双模业务提供支持 [5] - 该中心目前团队规模500人,计划扩充至千人,由原整车仿真技术部总监朱福堂负责,向新技术院院长杨冬生汇报 [5] - 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双模业务被列为新技术院三大核心业务,其中智驾团队超千人,已投入大模型研发 [6] 组织架构与研发模式调整 - 采用"主战主建"研发策略,先进技术研发中心作为"技术中台"提供算力规划、算法开发等基础能力,业务部门负责具体应用落地 [7][8] - 智能化部门级别提升:年初成立虚线组织"智能技术研究院",整合智驾研发中心、智能座舱研发中心等部门 [8] - 双模技术研发中心升格为研究院,二级部门升级为一级部门,反映技术商业化成功后资源倾斜的决策逻辑 [9] 智能化技术应用规划 - 计划两年内在10万元以下车型普及高阶智驾功能,2025年多款车型将配备高速导航辅助 [10] - 第五代DM技术研发投入近万名工程师耗时三年,体现公司对已验证技术的资源集中投入模式 [9] - 2023年起明确将智驾升级为核心战略,认为电动化优势确立后需补足智能化短板 [10] 行业竞争与资源投入 - 智驾领域已形成以端到端大模型为主的技术路线共识,进入资源密集型竞争阶段 [11] - 对比新势力厂商:理想计划投入10亿美元级算力资源,小鹏规划2025年云端算力较2024年增长2.6倍 [11] - 公司凭借高销量(11月超50万辆)带来的现金流优势,宣布投入1000亿元用于汽车智能化技术研发 [10][11]
比亚迪要有 20 万工程师,因为低端、高端、海外都得靠智能
晚点LatePost· 2024-06-07 20:03
核心观点 - 比亚迪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实现销量快速增长,2023年销量达3024万辆,连续两年位居全球新能源车企第一 [4] - 公司正面临来自吉利、长城、长安等竞争对手的挑战,需通过经销商体系优化、智能驾驶研发和海外扩张等多维度应对市场竞争 [5][6][7][8][11] - 高端品牌建设和智能化技术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计划投入1000亿元用于智能驾驶研发 [7][8][10] 销量与产品策略 - 2022年销量1877万辆,2023年增长至3024万辆,同比增长61% [4] - 2024年2-3月推出12款"荣耀版"车型,价格低至798万元,5月发布第五代DM技术,首搭车型起售价998万元 [4] - 产品布局聚焦15-16万元主流市场,同时布局仰望(100万元以上)、腾势、方程豹等高端品牌 [7] - 插电混动和纯电车型销量各占50%,定位分别为家庭第一部车和第二部车 [11] 经销商体系 - 经销商数量达3000多家,较2021年增长超3倍 [6] - 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单个投资人平均开店数从11家提升至4-5家,最大投资人经营50-60家4S店 [6] - 建立"铁军训练营"培训体系,推行"进店一瓶水"等标准化服务规范 [6] - 部分经销商受价格战影响盈利下滑,公司将通过产品力提升和规模效应改善经销商盈利能力 [6] 技术研发 - 智能驾驶领域已投入4000多名研发人员,计划总投资1000亿元 [8] - 重点布局算法、芯片和产业链,目标达到与"三电"技术同等的行业领先水平 [8] - 工程师团队规模约10万人,计划10年内扩至20万人 [8] - 将AI技术应用于智能制造,替代部分产线工人(现有60万蓝领工人),降低人力成本(月工资支出约100亿元) [10] 海外扩张 - 已在欧洲、南美、东南亚等地建厂,国内建厂周期缩短至12个月(行业平均24个月) [11] - 未来资本开支将保持两位数增长,重点投向海外市场 [11] - 通过插电混动和纯电技术组合推动全球化,获多国政要关注 [11] 保险业务 - 2023年5月全资收购易安财险,成为首家拥有保险资质的中国车企 [12] - 新能源车险业务目前亏损,主因电池等部件维修需整体更换 [12] - 计划通过可拆件设计降低赔付成本,利用3000家4S店销售渠道减少营销费用 [12] 高端品牌规划 - 仰望U8已量产,U9、U7即将推出 [7] - 腾势Z9 GT将于7-8月上市,定位对标宝马5系/奔驰E级,搭载三电机技术平台 [7] - 高端化路径强调技术创新而非营销,用最新新能源科技打造品牌形象 [7]
比亚迪调整竞争策略,冲出包围圈
晚点LatePost· 2024-06-01 17:08
比亚迪市场份额与竞争策略 - 2024年头两个月比亚迪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从35%下滑至30 9% 同比下降4 1个百分点 [5] - 公司通过降价策略在1个月内推出12款荣耀版车型 最高降价4万元 将月销量拉回30万辆水平 [5] - 2024年前两个月销量分别为20 1万和12 2万辆 8万-25万元市场仍是主力但面临竞品围攻 [5] 第五代DM技术核心参数 - NEDC工况下亏电油耗2 9升/百公里 搭配65升油箱实现综合续航2100公里 国产混动最高 [6] - 发动机热效率从43 04%提升至46 06% EHS电混系统功率密度提升70 28% [11] - 技术应用于秦L DM-i和海豹06 DM-i 起售价下探至9 98万元 [7] 技术迭代与市场影响 - 第四代DM技术(2021年)使插混车型销量从2020年4 8万辆增长至2023年143 8万辆 市场份额51% [8][18] - 第五代技术通过提升电池包体积利用率20% 释放空间增大油箱容量 [12] - 2021-2024年插混车型累计销售316万辆 占16年总销量360万辆的88% [8] 价格战与行业格局 - 2024年4月43家车企128个车型降价 次数超2023全年 [15] - 秦PLUS荣耀版降价至7 98万元后 轩逸/朗逸终端价跌破9万元 3月比亚迪份额止跌回升 [16] - 公司将2024年销量目标从400万辆下调至360万辆 一季度插混份额从51%降至36% [18] 产品策略与竞品对比 - 秦L DM-i车身尺寸(4830mm)和轴距(2790mm)达中型车标准 配置多连杆悬架/IPB制动系统 [22] - 同价位竞品轩逸入门版无辅助操控配置 朗逸全系非独立悬架 银河L6定价高于秦L [23] - 欧洲市场计划2025年推出2万欧元车型 2030年目标成为欧洲最大电动车商 [24] 行业竞争环境 - 吉利银河E8对标汉EV并便宜2万元 长城/吉利等混动技术已缩小与比亚迪代际差距 [19][13] - 行业进入新周期:产品库存上升但需求过峰 乘用车销量连续两月环比下滑 [18] - 公司策略从"颠覆燃油车"转向定义行业规则 竞争对手扩展至所有分食份额的车企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