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据采集
icon
搜索文档
王兴兴回应“限制机器人爆发的核心问题”:数据采集处在模糊阶段
贝壳财经· 2025-09-11 13:33
行业观点 - 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涉及数据和模型架构两方面 均非常重要[1] - 当前行业核心问题包括难以判断优质数据的标准 以及优质数据采集方法和规模不明确[1] - 行业应尽可能提高对数据的利用率以推动技术发展[1] 技术挑战 - 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模糊阶段 包括采集标准和规模确定[1] - 模型架构与数据质量共同影响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1]
自动驾驶转具身智能有哪些切入点?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8-25 07:32
算法技术延续性 - 具身智能领域基本延续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的算法 包括训练与微调方式以及大模型技术[1] - 具体任务存在差异 主要体现在数据采集方式以及重执行硬件与结构方面[1] 技术研究方向 - 主要技术方向涵盖VLA(视觉语言行动) VLN(视觉语言导航)和Diffusion Policy(扩散策略)[1] - 涉及强化学习 机械臂抓取 位姿估计和机器人仿真技术[1] - 包含多模态大模型 芯片部署 sim2real(仿真到现实)以及机器人硬件结构研究[1] 行业生态建设 - 建立具身智能全栈学习社区 持续分享算法与软硬件方案[1] - 日常更新行业动态与招聘信息 形成技术交流与人才发展平台[1]
又帮到了一位同学拿到了VLA算法岗......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8-23 00:03
具身智能行业发展趋势 - 具身智能行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对标自动驾驶行业2017-2018年阶段 仍存在窗口期机会 [83] - 技术发展重点从传统SLAM转向大模型和端到端方案 传统机器人从业者与具身感知技术派系分化明显 [83] - 行业平均薪资水平较高 初创公司1-2年工作经验人员总包可达70-80万 但稳定性较差 [83] 技术发展重点 - 视觉语言模型(VLA)和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成为技术热点 应用涵盖机器人抓取与规划任务 [2][58] - 强化学习与VLA结合(VLA+RL)成为重要技术方向 [40][42] - 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 涵盖理解与生成两大方向 包括Image+Text到Text等多种模态组合 [52][54] - 仿真技术(sim2real)和数据采集成为关键环节 存在real2sim2real等解决方案 [2][66] 人才需求与就业情况 - 企业招聘偏好有实习经验的候选人 机器人创业公司普遍要求实习经历 [81] - 自动驾驶领域人才向具身智能领域迁移 技术栈通用性较高 [80][83] - 算法岗位需求旺盛 VLA算法岗位薪资较高 某案例显示强化学习岗位薪资达(N+6000)*15水平 [1][81] 技术社区生态 - 具身智能之心知识星球为国内首个具身全栈技术社区 成员近2000人 目标2年内达到近万人规模 [1][16] - 社区汇聚40+开源项目 60+数据集 30+技术路线 覆盖感知、交互、导航等全方位技术领域 [16] - 社区成员来自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和智元机器人、优必选等头部企业 [16] - 建立企业内推机制 与多家具身公司合作提供岗位对接服务 [10] 技术资源体系 - 汇总国内外40+高校实验室资源 提供读研、申博参考 [18][20] - 汇总国内外具身机器人公司 涵盖教育、工业、医疗等多个应用方向 [21] - 整理机器人相关书籍 包括导航、动力学、运动学等基础学习资料 [26] - 汇集零部件制造厂商信息 涵盖芯片、激光雷达、相机等核心部件 [28] 技术应用方向 - 视觉语言导航成为自动驾驶与机器人的重要应用领域 [48] - 触觉感知为前沿应用方向 包括传感器应用和多模态算法集成 [50] - 机械臂技术涵盖抓取、位姿估计和策略学习等多个环节 [69] - 双足与四足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 提供从零搭建机器人的完整方案 [71] 学习与培训体系 - 为入门者提供完整技术栈和学习路线 [11] - 为从业者提供产业体系和项目方案 [13] - 社区提供问答交流、直播分享等多元学习方式 [76][78] - 建立专家答疑机制 数十位产业界和工业界大佬提供技术支持 [2]
无人谈论的AI堆栈:数据采集作为基础设施
36氪· 2025-08-07 15:23
人工智能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 人工智能行业正从追求模型规模转向重视数据质量与新鲜度,数据成为性能提升的关键因素而非单纯增加参数数量[1] - 模型规模翻倍带来的边际收益成本高昂且环境不可持续,电力与水资源消耗难以规模化[1] - 实时、高质量数据可显著提升AI产品准确性,Salesforce以80亿美元收购Informatica以增强Agentforce平台的实时数据处理能力[2][5] 高质量数据的定义与特征 - 领域特定性:数据需精准匹配应用场景,如零售定价AI需竞争对手数据而非无关噪声[4] - 持续更新:数据需反映最新动态,过时信息会导致模型失效[4] - 结构化与去重:干净、一致的数据能减少计算浪费并增强信号强度[5] - 实时可操作性:价格变动、新闻等实时数据需通过合规方式规模化采集[5] 数据基础设施的行业实践 - IBM以23亿美元收购StreamSets,整合混合数据源为Watsonx提供实时信号,实现10倍效能提升[5] - Dataweps采用Bright Data的API生态系统为电商客户收集实时定价数据,支持AI驱动的动态定价系统[6] - Bright Data提供代理优先的数据基础设施,涵盖自动化工具与合规性支持,成为AI系统基础组件[6][16] 数据采集技术的演进 - 现代AI数据栈需支持动态UI、验证码处理及多模态数据(PDF、视频等)采集[14][21] - 采集管道需具备定时更新、增量刷新及TTL感知路由能力,以维持数据新鲜度[14][20] - 事件驱动架构(如Kafka)成为处理时间敏感数据的核心,替代传统静态数据湖[21] 数据驱动的竞争壁垒 - 未来AI系统竞争力取决于上下文管理能力,实时数据与动态记忆比模型规模更重要[23][24] - 将数据采集视为基础设施的团队能以更低成本实现更快迭代,形成长期护城河[25] - 开源模型(如Gemma 3)在特定领域超越GPT-4的案例显示精选数据对检索系统的决定性作用[16]
人形机器人也要“进校学习”?数据采集成必答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21:53
行业现状 - 真实场景数据稀缺制约具身智能行业发展,数据被认为是"卡脖子"问题 [1] - 不同于大语言模型可使用互联网数据,具身智能模型需专门采集视觉、触觉、力觉等多源异构数据 [1] - 单个场景训练需百万量级数据,行业早期缺乏高质量统一格式数据库 [4] 解决方案 - 德马科技与智元机器人合作建立全球首家人形机器人物流训练工厂,部署数十台机器人采集真实物流场景数据 [1] - 行业出现两种思路:英伟达等通过仿真数据生成,智元机器人等通过大规模真实数据采集厂 [4] - 企业搭建实景工厂依靠人工遥操采集真机数据,单个项目POC需2个月,高准确性需半年以上 [4] - 一套完整数据采集解决方案售价40万-50万元,包含机器人、硬件、软件、云服务等 [5] 市场动态 - 去年下半年以来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厂密集落地,智元机器人数据采集中心2023年9月启用 [3] - 帕西尼具身智能超级数据工厂2024年6月投入运营 [3] - 合肥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采集预训练场2024年6月启用 [1][4] -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2024年1月启用全国首个异构训练场 [4] 政府参与 - 工业与人工智能产业发达地区政府主导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数据采集中心 [5] - 政府平台采集数据归政府所有,积累后可提供给辖区企业使用 [5] - 青瞳视觉2023年开启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业务,覆盖政府、学校、企业端 [5] 行业挑战 - 硬件方案未收敛:轮式/双足方案、手部结构、传感器方案等尚未统一 [7] - 人形机器人快速迭代:每周模组修改,数月局部改造,半年更新一代 [7] - 当前数据采集集中在关节层,硬件不统一导致数据平台依赖性强、可复用性低 [7] - 本体精度问题和自由度不匹配导致真实数据采集精度不足,有效数据比例较低 [8]
入门具身离不开3个要素,数据+算法+本体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6-23 21:54
具身智能技术核心要素 - 入门具身智能需掌握数据+算法+本体三大要素 其中数据采集依赖遥操和retargeting方案 机械臂适用VR遥操+动捕手套方案 成本20-30万[1] - 主流算法包括VLN、VLA、Diffusion Policy和强化学习 技术迭代快需持续跟踪论文[1] - 硬件配置分两档:实验室级20-30万本体 预算有限可采用3D打印或高性价比平台[1] 社区建设目标 - 计划3年内建成万人规模技术社区 已吸引斯坦福、清华等高校及智元、优必选等企业成员[6] - 构建学术+产品+招聘完整生态链 形成课程+硬件+问答的教研闭环体系[2] - 重点关注本体改进、数据采集效率提升、sim2real等前沿问题[2] 技术资源储备 - 汇总40+开源项目与60+数据集 覆盖机械臂抓取、双足机器人等23个技术方向[9] - 包含国内外50+高校实验室和具身公司信息 涉及教育、医疗等应用领域[6][14] - 整理机器人导航、动力学等专业书籍PDF及零部件厂商资料[18][20] 学习体系架构 - 设计16条专项学习路线 包括强化学习全栈、视觉语言导航等细分领域[9] - 建立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矩阵 涵盖理解/生成/微调/部署全流程[40][42][44][51] - 提供仿真平台汇总 包含通用机器人和真实场景两类解决方案[28] 行业服务功能 - 定期组织行业大佬直播 内容可回看 主题覆盖前沿技术与产业应用[58][59] - 提供30家头部公司研报和岗位推荐 实现产学研直通[11][16] - 建立自由问答机制 解决研究方向选择等实际问题[62]
机器人数据采集助力智能化进阶
快讯· 2025-06-19 07:29
公司动态 - 智元数据采集中心在上海浦东运营 通过"数据+AI"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 [1] - 自2024年9月启动以来 该中心已采集超百万条高质量数据 覆盖多种真实场景 [1] - 智元机器人开源了百万真机数据集AgiBot World [1] - 发布了通用具身基座模型GO-1 提升机器人学习效率 [1] - 今年4月推出Genie Studio平台 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1] - 预计2025年将进入量产化元年 推动产品商用 出货量达数千台 [1] - 公司已完成新一轮融资 支持其智能化进程 [1]
机器人动捕设备专家
2025-05-20 23:2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机器人动捕设备行业 - **公司**:海外的 Tesla、Adesso;国内的小鹏汽车、腾讯、谥源公司 [4][13][16]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数据采集模式 - 四种主要模式为真实动捕训练本体、动捕结合虚拟引擎、纯动捕系统和模拟合成数据,有效数据比例差异显著,影响训练效果和成本 [1] - 真实动捕训练本体采集的数据最真实有效,但成本高,有效数据比例约 30% - 50%;动捕结合虚拟引擎成本低,一天可采集 15 - 20 分钟数据,但缺验证过程;纯动捕系统可采集大量数据,但有效数据比例低,映射效果待验证;模拟合成数据用于大规模训练,备受争论 [2] 海内外公司数据采集手段 - 海外公司如 Tesla 批量采购 Adesso 设备,采用真人动捕训练和虚拟仿真 DNF 模式 [1][4] - 国内公司多处于技术验证阶段,采用遥操动捕设备和少量设备结合真人动捕与虚拟 YDF 模式 [1][4] 数据有效性衡量 - 通过真人动作初步验证和机器人反向验证姿态衡量,行业内尚无统一标准,涉及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确保评估结果可靠性 [1][5] 数据积累与复用 - 简单动作如抓水杯需 3 - 5 小时数据积累,通用泛化性需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小时 [5] - 数据复用关键在于重定向过程,将人的高自由度数据映射到机器人,难点是末端精度协调和自然衔接 [1][6] 数据采集效率与成本 - 数据采集效率极低,1300 秒数据需经验丰富动捕专家用上百万设备连续工作十几天,核心问题是虚拟本体软件不成熟,与真实物体交互有挑战 [1][6] - 数据采集成本按秒计算,有效数据每秒约 300 元,重复数据每秒约 60 元,预计未来 1 - 3 年成本降至 200 元左右,大量用学生参与有望降至百元以下 [3][14][22] 动作捕捉技术问题与解决 - 主要问题是映射问题,即人的动作和机器动作协调性,解决核心是提升数据映射算法,常用方法是舍弃姿态追求精度 [3][7][9] 数据工厂作用 - 可实现高效数据收集,一家企业建数据工厂可用上百到千套设备采集数据,每天采 3 万分钟,一年积累 300 多万分钟,建设需政府或大型企业牵头 [10] 数据采集优先级排序 - 根据客户需求和应用场景决定,如家政、厨房、护理、救援等领域,而非按具体动作分配 [11][12] 国内大厂数据采集方向 - 集中在家政、医疗、陪伴救援等方面,如搭建家政环境、偏生产环境、展示陪伴或家政类应用 [13] 机器人本体厂商结算 - 除购设备外,需支付数据采集费用,计费方式按秒或按条,一条数据 5 - 10 秒 [15] 动捕数据与传感信息融合 - 动捕数据与力控、视觉传感信息融合是互相验证和学习过程,动捕设备用于优化和验证视觉算法 [17] - 动补、力矩和触觉信息可三合一融合,如手套采集多种数据信息 [18] 数据采集模式对训练效果影响 - 真实设备驱动真实本体最有效,但成本高、过程慢;真实动捕设备驱动虚拟人体节省成本、增加采集量;其他方法简单但有效性可能欠缺 [19] 动捕数据应用流程 - 前期结合真人操作采集数据初步训练,接着用纯合成或纯动捕数据强化训练,再用真实人和真实数据进一步训练,最后通过动环设备检验学习情况 [20] 数据采集降本方式 - 通过批量化生产降低硬件成本,与学校合作利用廉价劳动力和场地,采用半买半送模式共享数据和利益分成 [21] 动捕设备精度与应用场景 - 当前动捕设备误差度在毫米级别,映射到机器人后仍有误差,未形成精度与应用场景一一对应关系 [23] 映射算法重要性 - 对机器人性能至关重要,影响最终数据精度和训练效果,多数企业自研或委托开发映射算法 [2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谥源公司下了 1000 套订单但未交付,2025 年绝大多数公司处于验证阶段,零散购买设备测试 [16] - 动补企业帮其他公司设计映射方案时面临理解人体 XYZ 轴向问题,部分公司前期自研无果后转向专业公司求助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