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中式烘焙
icon
搜索文档
地域文化出圈样本:风起西南,席卷烘焙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7-24 13:28
行业趋势分析 - 西南地区风味(云贵川渝)在烘焙行业形成流行趋势,木姜子、酸汤、菌菇、玫瑰、云南火腿、花椒、折耳根等地方特色食材正成为全国烘焙店新品研发的核心元素 [1][6][9][13] - 消费者口味从单一甜咸转向复合型味觉偏好,酸、麻、辣、酒香、涩感、发酵感等复杂风味需求显著增长,过去三年复合风味产品占比持续提升 [19][20][23] - 地方风味与文化认同形成消费新动力,年轻消费者对非一线地区食材的高级化表达产生强烈共鸣,"家乡味"成为继法式、日式后的新主流 [28][30] 产品创新路径 - 风味提炼形成核心记忆点:木姜子(柠檬香+辛辣)、贵州酸汤(发酵酸)、花椒(触电麻感)、菌菇(山野鲜)成为最具辨识度的西南风味标签 [33] - 产品研发需注重"风味转译",将地方食材与烘焙工艺深度结合,典型案例包括花椒巧克力(甜+麻)、菌菇芝士包(奶香+野性)、酸汤恰巴塔(发酵酸+麦香) [34][36] - 文化叙事增强产品厚度,通过讲述食材产地故事(如云南山林木姜子、贵州山间刺梨)提升消费体验的情感价值 [37] 市场发展机遇 - 区域性食材应用重新定义"新中式烘焙",行业从造型视觉竞争转向味觉真实性与文化自洽性竞争 [42] - 地方原料品牌与农业IP可能成为产业链合作热点,需建立从风味创新到标准化生产的系统转化能力 [43][45] - 烘焙行业呈现三大转变:舶来品转向本地化表达、消费者要求风味真实性、复合感/记忆感/情绪感成为产品开发关键词 [43] 消费者行为洞察 - 社交媒体推动西南风味破圈,西南F4风味等话题热度飙升,但消费者反馈呈现两极分化 [15] - 年轻消费群体偏好"反套路、微个性、有趣好玩"的产品特性,西南风味因文化包袱轻、接受门槛低而快速渗透 [30] - 地域情怀与尝鲜心理形成消费双驱动,产品需在熟悉味道中植入"意外彩蛋"但保持适口性基础 [16][36]
茶咖日报|特朗普对巴西加征关税反噬自身,美国人喝咖啡或变贵
观察者网· 2025-07-11 19:17
特朗普对巴西加征关税影响咖啡市场 - 特朗普政府宣布自8月1日起对巴西商品征收50%关税,咖啡作为核心商品首当其冲,可能导致巴西暂停对美供货并推高美国咖啡价格 [1] - 美国是全球最大咖啡消费国,近2亿人每天饮用咖啡,2024年自巴西进口814万袋(每袋60公斤),占消费总量三分之一 [1] - 贸易商认为高关税将切断巴西咖啡流通,美国需转向哥伦比亚、洪都拉斯等产地,但无法获得巴西的供应量和价格优势 [1] - 终端消费者也将受到咖啡价格上涨的影响 [2] 金象复星旗下耀咖啡扩张 - 耀咖啡新增2家医院门店,分别位于北京复兴医院和广外医院,装修以白与原木色为主,配备独立空间 [3] - 该品牌自2022年首店开业以来已扩展至5家门店,产品融合中药饮品与咖啡,此前4月还开设了结合药店、诊所的东单和虎坊桥店 [3] 茶颜悦色跨界烘焙 - 茶颜悦色推出新品牌"茶颜饼坊",涵盖面包、可颂、蛋挞等20余种SKU,会员单价3.3元至9.9元,部分商品提供买三送一优惠 [4] - 目前该品牌仅在长沙万家丽地铁口游园店试点,尚未全面推广 [4] 蜜雪冰城香港市场布局 - 蜜雪冰城在香港小西湾蓝湾广场开设第8家分店,2023年底进入香港市场后已覆盖铜锣湾、尖沙咀等核心区域 [5][6] - 截至2025年7月,香港门店数量较2024年底新增3家 [6] 奈雪的茶回应门店事故 - 武汉泛悦城奈雪的茶PRO店因小米SU7冲入导致玻璃破裂,事件发生在非营业时间,未造成人员受伤,门店仍正常营业但暂停堂食 [7]
5个江西人,统治了中国面包界半壁江山
创业邦· 2025-05-12 18:06
江西面包产业概况 - 江西资溪被称为"面包之乡",在全国1000多个城镇拥有16000多家面包蛋糕店,年创产值超300亿[5] - 江西面包产业覆盖全国,从黑龙江到海南,从上海到新疆均有布局[5] - 江西面包产业代表性企业包括鲍师傅、詹记、泸溪河等[6] 鲍师傅发展历程 - 创始人鲍才胜1974年生于江西金溪,早期跟随家人经营面包店[9] - 1997年首次创业失败亏损100万,2004年还清债务后在北京开设面包店[10][12] - 2005年推出爆款产品"肉松小贝",后转型为糕点专营店[14][17] - 2017年遭遇山寨危机,全国出现超1000家山寨店[21] - 2021年门店突破100家,年销1亿个肉松小贝,估值达100亿[25] 鲍师傅成功因素 - 严控品质:选用高价优质原料,如价格翻倍的鸡蛋[26] - 大单品战略:专注肉松小贝等创新产品[26] - 直营模式:保障品牌一致性,专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27] 詹记发展情况 - 创始人詹振华为江西鹰潭人,1999年在合肥创业[31] - 创新改良传统桃酥工艺,开发无水蜂蜜蛋糕[32][34] - 2022年门店近200家,日销桃酥75万片,年售蜂蜜蛋糕1.3亿枚[36] - 2025年初门店近300家,员工超3000人[36] 詹记经营策略 - 场景化营销:主打家庭消费和高性价比[37] - 技术传承:建立标准化培训体系[38] - 差异化定位:专注二三线市场和社区场景[38] 泸溪河发展概况 - 创始人黄进1980年生于江西鹰潭,15岁开始学习烘焙[40][41] - 2013年在南京创立品牌,2025年直营门店突破500家[47] - 被称为"南有泸溪河",与稻香村齐名[47] 泸溪河核心策略 - 产品创新:将桃酥升级为年轻化产品[48] - 供应链建设:自建原料工厂实现成本控制[49] - 区域深耕:初期聚焦华东城市形成密集网络[50] 资溪面包产业起源 - 核心人物张协旺、洪涛1987年退伍后创办鹭江面包店[53][54] - 通过"亲帮亲"模式带动5万余人从业[52][56] - 2018年成立面包科技公司,年销售额超20亿[57] 江西面包产业成功原因 - 先发优势:早期接触台湾烘焙技术并快速复制[62] - 政府支持:成立行业协会,提供政策扶持[62] - 创业文化:形成"一户带一村"的传帮带模式[62]
5个江西人,统治了中国面包界半壁江山
36氪· 2025-05-10 18:17
江西面包产业概况 - 江西资溪被称为"中国面包之乡",当地面包军团在全国1000多个城镇开设16000多家门店,年创产值超300亿[7][68] - 江西不产小麦且交通不便,但通过"亲帮亲、邻带邻"模式形成产业集群,占据中国烘焙业半壁江山[5][77][82] 核心企业分析 鲍师傅 - 创始人鲍才胜从负债百万起步,2021年品牌估值达100亿元,年销1亿个肉松小贝[10][30] - 成功要素:严控原材料品质(鸡蛋成本为市价2倍)、大单品战略(肉松小贝占比超50%)、全直营模式保障品控[32] - 2017年遭遇山寨危机,全国出现1000多家仿冒门店,正牌仅20余家,通过法律维权后门店突破100家[25][30] 詹记 - 创始人詹振华1999年从江西鹰潭到合肥创业,2025年初门店近300家,日销桃酥75万片[35][46] - 产品创新:改良传统桃酥工艺,研发无水蜂蜜蛋糕(年售1.3亿枚),定位家庭消费场景[39][41][47] - 差异化布局:专注二三线城市社区市场,避开与头部品牌直接竞争[49] 泸溪河 - 创始人黄进15岁师从资溪面包帮,2013年创立品牌,2025年直营门店超500家,被誉为"南派烘焙龙头"[50][63] - 经营策略:将桃酥年轻化(低糖配方+现烤工艺),自建原料工厂控制成本,初期聚焦华东区域扩张[64][65][66] 资溪面包 - 核心人物张协旺、洪涛1987年退伍后创办首家面包店,带动5万资溪人形成"面包大军"[69][76] - 产业整合:2018年成立面包科技公司,打造全产业链基地,年销售额超20亿,上千家门店连锁经营[79] 成功因素分析 - 先发优势:1980年代通过福建台商引入烘焙技术,成为产业萌芽契机[83] - 政府支持:成立行业协会、提供创业贷款、建设产业城等政策推动规模化发展[84] - 文化基因:江西人"亲带亲"的传帮带传统和吃苦耐劳精神形成产业扩散动力[77][85][86]
虎头局的“兴衰启示录”:从现象级品牌到全线暴雷,一场新消费浪潮下的行业缩影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4-21 13:57
虎头局发展历程 - 2019年创立,以"中式点心年轻化"切入市场,主打麻薯老虎卷、Q提子麻薯等产品,通过国潮视觉设计吸引Z世代 [5] - 2021年成为分水岭,凭借"新中式糕点"概念获得红杉中国等机构投资,估值超20亿元,单月新开14家门店 [7] - 2023年陷入倒闭危机,4年品牌寿命浓缩了资本狂热与行业泡沫特征 [1] 成功因素 - 踩中新消费黄金定律:国潮风口+中式点心复兴+网红属性+社交货币价值 [7] - 产品创新:将传统桃酥、麻薯零食化小型化,融合咸蛋黄、肉松等元素 [5][7] - 营销策略:通过排队打卡形成炫耀仪式感,门店长龙成为城市风景线 [7] 经营问题 - 激进扩张:2021年覆盖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单店投入200-300万元但坪效不足万元 [9] - 成本结构:人力与租金占比超60%,单店盈利模型未经验证即大规模复制 [9] - 产品短板:生命周期短且复购率低,爆品被快速复制导致特色稀释 [11][12] - 供应链缺陷:工业化与冷链体系不成熟,原料断供致核心产品缺货 [16] 行业痛点 - 品类局限:酥类点心属高热量低频复购产品,难成日常口粮 [14] - 资本催熟:A轮融资后定150家店目标,但现金流无法支撑运营 [16] - 管理失衡:重营销轻研发,联名投入未提升产品品质 [18] - 场景错配:30元客单价集中一线商圈,难以下沉二三线城市 [30] 消费者洞察 - 初期吸引Z世代三大情绪:国潮情怀+轻奢需求+新鲜猎奇 [33] - 复购率降至不足30%,因产品实际高糖高油与宣传低糖低脂不符 [28] - 年轻消费者最终需求:品质稳定+情绪价值+日常场景适配 [36] 行业启示 - 产品矩阵:需构建丰富产品线而非依赖单一爆款 [40] - 文化深耕:超越表面国潮包装,深入诠释文化IP [40] - 盈利模型:降低融资依赖,建立自造血能力 [40] - 技术核心:烘焙师研发能力决定品牌创新力 [40] 竞品对比 - 好利来通过半熟芝士建立强品牌关联,持续更新维持消费者印象 [25] - 传统品牌在节庆礼盒市场占据优势,文化深度与礼品属性更强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