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肉松小贝
icon
搜索文档
网红烘焙,正批量暴雷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7-31 16:33
烘焙行业现状 - 杭州烘焙品牌欢牛蛋糕屋于2025年6月宣布倒闭,拖欠供应商货款111万元,会员储值金无法兑付 [4] - 新加坡品牌面包新语成都11家门店集体歇业,消费者储值卡退款无门 [4] - "烘焙第一股"克莉丝汀2024年12月退市,拖欠供应商货款5700万元、消费者预付卡2.5亿元,千家门店全关 [4] - 熊猫不走蛋糕2024年3月陷入停业欠薪风波,全国门店关闭 [4] - 虎头局渣打饼行2024年1月破产清算,估值曾达20亿元,因激进扩张致资金链断裂 [7] 失败原因分析 - 同质化竞争严重,单品易被复刻,如虎头局和墨莉点心局的麻薯产品被大量模仿后失去竞争优势 [10][11] - 零售渠道挤压,盒马、山姆等商超通过"一站式购物"场景和供应链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12][13] - 爆品生命周期缩短,从6-8个月缩短至1个月甚至"周抛",复购率低下 [14][15] - 消费降级导致两极分化,高价精品烘焙和下沉市场平价品牌并存,中端定位品牌生存困难 [19][20] 成功案例与突围路径 - KUMO KUMO四年覆盖全国100座城市,门店近300家 [5] - 趁热集合2024年进入全国12个城市,门店数近30家 [5] - 好利来半熟芝士和鲍师傅肉松小贝等单品长期畅销,形成稳定复购 [23] - 下沉市场品牌如"十豆川超级糕工厂店"以9.9元低价策略快速扩张 [20] - 海底捞跨界品牌"拾㧚耍"以10-20元价格带打造精品烘焙平替,门店爆满 [20] 行业趋势与建议 - 烘焙消费向日常化、普及化发展,下沉市场迎来新机会 [21] - 产品力是关键,需打造具有长期复购价值的单品,如吐司、贝果等早餐场景产品 [23][24] - 避免互联网式快速扩张模式,应专注产品研发和品牌心智建设 [24]
江西农民,负债百万,做出香港人疯抢的“白月光”
创业家· 2025-07-21 18:10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鲍才胜1974年出生于江西资溪县农村,21岁在郑州开设首家面包店实现第一桶金,后因转型经销商失败负债100万[8][11][12] - 2004年在北京定福庄北街开设不足40平米的"鲍仔西饼屋",通过差异化经营(每日两次现烤、严选原料)积累口碑[18][19] - 2005年创新推出肉松小贝,该单品迅速贡献门店50%销售额,促使品牌转型为特色糕点专营店并更名"鲍师傅糕点"[19][20] - 2013年经北京电视台报道后爆红,2017年上海首店创7小时排队纪录,同年获天图投资A轮融资估值达10亿人民币[23][24] - 2021年门店突破100家,肉松小贝年销1亿个,品牌估值达100亿元;2023年成为香港反向代购TOP1品牌[30] 产品与运营策略 - 核心爆品肉松小贝历经多次迭代,从鸡肉松扩展至海苔肉松等,持续优化酱料配方[19] - 每年推出5-6款新品(如脆巧泡芙、芋泥奶贝),通过消费者反馈决定去留,小红书相关话题浏览量达113.3万[35][36] - 采用透明厨房设计,坚持手工制作,鸡蛋等原料从出厂到店严格时效管控[33] - 广告费用控制在营收千分之一以内,拒绝加盟模式,2024年全国直营门店仅200家[37] 国际化与市场反响 - 2024年5月新加坡首店试营业首日营收近9万元,引发全球粉丝开店请愿[5][6] - 海外扩张计划获多伦多、悉尼、墨尔本等地消费者强烈期待[3] 行业竞争与挑战 - 2017年遭遇专业商标侵权,山寨店数量一度达正版门店30倍(近3000家),经法律诉讼于2019年胜诉[26][27][29] - 对比同期网红品牌虎头局(已破产)、墨茉点心局(退出多城),公司通过"五年结论"提前布局产品创新实现长红[32][33] 创始人理念 - 定位为"农民糕点师",核心追求是提供安全、幸福的美食体验而非资本运作[39][40] - 提出"昙花一现的红非目标",强调食品安全为百年根基,要求团队提前5年规划创新方向[33][34]
烘焙界网红大盘点,千万别说你没做过!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7-09 14:41
网红烘焙的演变历程 - 上世纪80年代大陆烘焙业起步阶段以夫妻店为主,主打蜂蜜蛋糕、小面包等朴素产品 [11][12] - 90年代好利来引领连锁化浪潮,克莉丝汀、可颂坊等品牌扩张但产品同质化严重 [14][15][16] - 2013年徹思叔叔通过现烤现卖+饥饿营销成为首个现象级网红,39元芝士蛋糕引发山寨潮 [18][19][21][22] - 2015年社交媒体助推奶酪包、脏脏包等爆品,明星带货+视觉冲击成新营销模式 [24][28][32][33] - 鲍师傅肉松小贝通过产品迭代形成家族系列,现烤现卖+足料策略实现长红 [37][39][40][42] 当前行业创新趋势 - **加料升级**:可颂夹馅、韩式胖卡龙、万物皆夹贝果等西点创新,中点领域盘挞高度增加50%以上实现流心效果 [46][47][49][51][55] - **尺寸突破**:XXXXXL号芝士挞等超大单品通过视觉冲击吸引年轻人,比脸大蝴蝶酥成典型案例 [56][58] - **中西融合**:新中式烘焙将麻薯塞进拿破仑/蛋挞,芋泥/紫米/肉脯等传统食材应用增长300% [59][60][62][64] - **地域特色**:云贵川渝F4系列产品如酸汤肥牛面包、贵阳辣椒水恰巴塔成为差异化卖点 [67][68] 核心成功要素 - 社交媒体传播使"看到就馋"的视觉设计成为关键,色彩搭配需提升50%以上饱和度 [72][73][74] - 现烤现卖模式复购率比预包装产品高200%,但需持续迭代配方保持新鲜感 [21][39][76] - 长红品牌均建立产品矩阵,如鲍师傅小贝家族SKU扩展至8种以上 [40][42] - 行业淘汰率显示仅12%网红产品能存活超2年,需从流量驱动转向口味驱动 [77]
突然人山人海!上海市中心20岁老牌商超宣布回归!第六家“学习胖东来”嘉定开业,市民抢空货架
搜狐财经· 2025-06-05 09:45
门店调改模式 - 永辉超市嘉定宝龙店采用胖东来模式调改,成为上海第6家此类门店,开业前三天客流同比增长318%,销售同比增长716%[5] - 商品结构从原1万支精简至8868支,达到胖东来商品结构的80%以上,引入67支胖东来自有品牌商品[11][14] - 熟食烘焙区面积占比从3%提升至11%,引入烘焙商品100支、熟食商品400支,现制现售商品占比提高[23] 商品运营策略 - 胖东来专区以包装产品为主(白酒、燕麦片、洗衣液等),但缺乏烘焙熟食类爆款商品[9][11] - 实施严格限购政策:DL果汁每人限购1箱/种,精酿啤酒限购1提/种,白酒限购2箱,燕麦脆限购5袋/种[11][13] - 生鲜区增加中高端商品,包括有机蔬菜、定向种植和崇明特色菜,果切实施动态折扣机制(超4小时八折,8小时下架)[31][32] 服务与体验优化 - 借鉴胖东来服务细节:提供鲜肉切丝、商品打包、试吃试用等服务,货架旁配备放大镜和座椅[24][28] - 新员工培训不足导致服务响应滞后,但通过协作机制解决顾客需求,店内设置致歉标语说明情况[26] - 熟食烘焙区人气最高,试吃活动带动消费,记者购买10件商品仅花费约100元[17][19] 同业转型案例 - 世纪联华鲁班店通过"数智化转型+社区服务"调改,商品数量减至8000支,引入联华自有品牌如"八百里牛"牛肉和"麦丝瑞可"烘焙[34][38] - 创新推出"潮银俱乐部",针对50+人群提供健康官、价格官等角色,增强社区互动与精准采购[40][42] - 强化本地化运营,设立"沪上优品"专区销售南汇8424西瓜等地产农产品,新增理发染发等体验服务[38][40] 区域布局进展 - 永辉在上海完成6家胖东来模式门店调改,覆盖浦东、金山、闵行、青浦、嘉定五大核心区域[35] - 世纪联华在中环店调改基础上,鲁班店进一步探索社区商业转型,聚焦高频需求和银发经济[37]
吃不起的玉米蛋挞,到底谁在买?
投中网· 2025-06-01 11:40
玉米蛋挞现象分析 - 玉米蛋挞因48元高价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形成社会热议事件,5月下旬两次登上微博热搜[4] - 玉米收购价约1元/斤,但烘焙店将其作为原料后价格暴涨至20-48元/个,形成巨大价格反差[4] - 抖音玉米蛋挞话题播放量达7亿次,小红书相关浏览量6715.5万次,显示极高网络热度[7] 烘焙行业价格现状 - 高价烘焙品已成行业现象,128元黑山吐司、42元国王饼等"面包刺客"频现[5] - 消费者价格敏感度高,调查显示46%消费者将价格作为核心购买决策因素,仅15%愿为创新工艺买单[16] - 大众烘焙品价格保持稳定,如桃李吐司15元/千克、盒马4蛋挞9.9元,与网红产品形成鲜明对比[16] 网红产品生命周期 - 烘焙网红单品呈现明显周期性,黄油年糕热度消退后被玉米蛋挞取代[7] - 成功转型案例包括脏脏包(从120元降至18元)、鲍师傅肉松小贝等,均经历价格回落过程[17] - 长期存活产品需满足"口味大众化+价格合理化"公式,供应链规模化是关键成功因素[18] 蛋挞品类商业价值 - 蛋挞占烘焙品类搜索量35%,是TOP1引流单品,某品牌年销量突破2亿个[13] - 蛋挞具有强产品延展性,从9.9元/4个到36.8元/个蜜桃挞,价格带跨度极大[13] - 60%消费者因蛋挞进店,连带购买面包饮品概率达75%,显示其重要引流作用[13] 玉米蛋挞市场反应 - 商家定价差异显著,网红店20-48元/个,鲍师傅仅8元/个,团购价可低至6元[8] - 供应链信息显示40g玉米蛋挞原料成本约5-6元,与终端售价存在较大价差[9] - 消费者呈现矛盾心理,28%跟风购买后产生负面评价,但社交传播仍推动销量[8] 行业发展趋势 - 烘焙创新依赖"铁打底座+流水浇头"模式,蛋挞成为最佳创新载体之一[14] - 盒马通过中央工厂实现供应链优化,在"移山价"中成功压低榴莲千层价格[18] - 行业最终将回归本质竞争,网红光环褪去后需依靠规模效应和供应链效率取胜[18]
吃不起的玉米蛋挞,到底谁在买?
凤凰网财经· 2025-05-30 20:32
玉米蛋挞现象分析 核心观点 - 玉米蛋挞因48元高价引发消费者对烘焙行业定价的广泛争议,成为社交媒体热议话题[1][2] - 现象反映消费者对网红食品高溢价的不满情绪,本质是行业性价格问题而非单一产品问题[1][5] - 烘焙行业存在周期性网红单品更替规律,玉米蛋挞接替黄油年糕成为新流量焦点[3][5] 市场表现与消费行为 产品热度 - 抖音玉米蛋挞话题播放量达7亿次,小红书相关话题浏览量6715.5万次[5] - 美团外卖平台显示,某门店35.5元黄皮玉米蛋挞销量超过招牌可颂蛋挞[4] - 青岛某店48元定价引发网友集体吐槽,店家以"黑红也算红"回应争议[4] 价格分层 - 网红店定价20-48元/个,鲍师傅等连锁品牌定价6-8元/个[9] - 供应链数据显示40g玉米蛋挞原材料成本约5-6元[9] - 消费者自制成本可降至2-3元/个(20元材料制作8个)[9] 行业运作逻辑 产品创新机制 - 蛋挞占烘焙品类搜索量35%,60%消费者因蛋挞进店并产生75%连带购买[13] - 浇头创新形成价格梯度:盒马9.9元/4个普通蛋挞 vs 专门店36.8元/个蜜桃挞[13] - 韩国传入与DIY起源两种说法并存,社交媒体传播加速破圈[11] 网红产品生命周期 - 46%消费者为价格敏感型,仅15%愿为创新工艺支付溢价[15] - 成功案例:脏脏包从120元/个降至18元/个,肉松小贝等成为长青产品[16][17] - 规模化生产是关键:桃李面包通过全国终端保持15元/kg吐司价格稳定[18] 商业模式验证 成功要素 - 存活产品需满足"口味大众化+价格回归合理"双重要求[18] - 盒马通过中央工厂实现供应链规模化,压低榴莲千层等产品价格[18] - 消费者实测显示高价产品存在"口感与价格不符"问题[6][8] 消费心理 - 跟风尝鲜心理显著:28元玉米蛋挞因排队效应促成冲动消费[6] - 社交属性驱动:争议越大,用户参与测评/吐槽的积极性越高[5][6] - 短期热度难持续:消费者复购意愿低,转向鲍师傅等性价比品牌[8][9]
吃不起的玉米蛋挞,到底谁在买?
虎嗅APP· 2025-05-29 21:20
玉米蛋挞现象分析 核心观点 - 玉米蛋挞因48元高价引发消费者对烘焙行业定价的广泛争议 成为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抖音玉米蛋挞话题播放量达7亿次 小红书浏览量6715.5万次 [3][7] - 高价现象集中于网红店铺(20-48元/个) 而连锁品牌如鲍师傅定价仅6-8元/个 原材料成本约5-6元/40g [10][11] - 事件本质反映消费者对烘焙产品"浇头创新+溢价"商业模式的质疑 蛋挞作为引流TOP1单品(占烘焙搜索量35%) 价格带差异显著(9.9元/4个至36.8元/个) [16] 行业动态 产品生命周期 - 网红烘焙品呈现明显周期性 黄油年糕热度消退后玉米蛋挞接棒成为新流量单品 韩国起源说与DIY创意说并存 [6][14][15] - 成功转型案例:脏脏包从120元/个降至18元/个 肉松小贝等通过"口味+合理定价"成为长青产品 [21] 消费行为 - 46%消费者对面包价格敏感 3-8元为主流接受区间 仅15%愿为创新工艺支付溢价 [19] - 跟风消费显著 广州面包节28元玉米蛋挞因排队效应促成购买 但复购率低 [8][10] 供应链逻辑 - 规模化生产决定价格竞争力 桃李面包通过全国终端网络维持15元/kg吐司价格 盒马中央工厂实现榴莲千层成本优化 [22] - 预制烘焙供应链服务商提供5-6元成本方案 但手工开酥等复杂工艺可能提升原料成本 [11][15] 商业模式 - 蛋挞"浇头经济"形成价格分层:基础款(盒马9.9元/4个) vs 创新款(蜜桃挞36.8元/个) 附加材料决定溢价空间 [16] - 社交媒体放大争议效应 山东青岛商家48元定价引发吐槽后以"黑红也算红"策略应对 [7]
吃不起的玉米蛋挞,到底谁在买?
36氪· 2025-05-28 21:07
玉米蛋挞现象分析 - 玉米蛋挞因48元高价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 成为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5月下旬两次登上微博热搜 小红书上相关分析词条涌现[3][5][9] - 抖音玉米蛋挞话题播放量达7亿次 小红书相关浏览量6715.5万次 争议越大关注度越高[10][11] - 不同商家定价差异显著 网红店售价20-48元 连锁店如鲍师傅仅售8元 自制成本约5-6元[14][15] 烘焙行业价格争议 - "面包刺客"现象已持续两年 128元黑山吐司 42元国王饼等高价产品频现[4] - 美团数据显示蛋挞占烘焙搜索量35% 是引流TOP1单品 某品牌年销量破2亿个 单店日均200+个[21] - 消费者价格敏感度高 51调查网显示46%消费者属价格敏感型 3-8元为合理面包价格区间[24] 网红烘焙产品生命周期 - 烘焙网红单品呈现周期性 两个月前黄油年糕是"顶流" 现已被玉米蛋挞取代[7] - 成功转型案例:脏脏包从120元降至18元 肉松小贝等成为长青产品[25] - 长期存活公式:口味大众化+价格回落 需规模化生产和高效供应链支持[26][27] 蛋挞产品创新模式 - 蛋挞是百搭创新"底座" 盒马4个普通蛋挞9.9元 专门店蜜桃挞可达36.8元[21] - 浇头决定最终价格 从奶油水果到开心果面包丝 创新空间大但易引发价格争议[21][22] - 韩国起源说与DIY创意说并存 社交媒体传播是走红关键因素[18][20]
吃不起的玉米蛋挞,到底谁在买?
创业邦· 2025-05-28 17:37
玉米蛋挞现象分析 - 玉米蛋挞因48元高价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形成社会热议事件,5月下旬两次登上微博热搜,小红书相关搜索词条热度达6715.5万浏览量[4][5] - 该产品形成强烈价格反差:产地玉米收购价约1元/斤,而烘焙店单品售价达48元,被网友称为"蛋挞刺客"[4][5] - 抖音玉米蛋挞话题播放量达7亿次,形成"黑红"营销效应,部分商家借势推出35.5元/个的改良款并成为美团外卖平台销量冠军[7] 烘焙行业价格现状 - 烘焙行业存在系统性高价现象,128元黑山吐司、42元国王饼等案例频出,被消费者戏称为"现代三大奢侈品店"之一[5] - 美团数据显示蛋挞占烘焙品类搜索量35%,是引流TOP1单品,某品牌年销量破2亿个,单店日均销量200+个,60%消费者因蛋挞进店并产生75%连带购买[16] - 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占比达46%,3-8元是普遍接受的面包价格区间,仅15%消费者愿为创新工艺支付溢价[19] 产品差异化定价 - 网红店定价20-48元/个,而鲍师傅等连锁品牌定价8元/个,团购价可低至6元,供应链端40g产品原材料成本约5-6元[11] - 高端版本采用卡仕达酱、玉米奶油等复杂工艺,与普通"玉米+蛋挞液"版本形成本质差异[11] - 盒马普通蛋挞4个装9.9元,肯德基葡式蛋挞8.5元/个,达美乐榴莲蛋挞12元/个,某专门店蜜桃挞达36.8元/个[16] 网红产品生命周期 - 烘焙网红单品呈现明显周期性,两个月前顶流黄油年糕已降温,被玉米蛋挞取代[7] - 成功转型案例:脏脏包从120元/个降至18元/个,肉松小贝、草莓盒子蛋糕等成为长青产品[20] - 长寿产品公式=大众口味+价格回落,需摆脱高溢价属性进入3-8元日常消费区间[20] 行业供应链关键 - 规模化生产是控制成本核心,桃李面包通过全国零售终端实现15元/千克吐司的稳定定价[21] - 盒马通过中央工厂建设在"移山价"战中实现榴莲千层降价,证明供应链效率决定价格竞争力[21] - 行业趋势显示网红产品需最终转向标准化生产才能持续生存[21]
吃不起的玉米蛋挞,到底谁在买?
虎嗅· 2025-05-28 08:13
玉米蛋挞价格争议 - 玉米蛋挞产地收购价约1元/斤,但烘焙店售价高达48元/个,价差悬殊引发消费者不满 [2] - 5月下旬两次因价格登上微博热搜,小红书相关话题浏览量达6715.5万次 [2][11] - 不同商家定价差异显著:网红店20-48元/个,连锁店如鲍师傅仅售8元/个,团购价低至6元/个 [16] 行业现象与消费者行为 - 烘焙行业存在"面包刺客"现象,如128元黑山吐司、42元国王饼等高价单品持续引发争议 [5] - 消费者跟风心理显著:五一期间广州面包节28元玉米蛋挞因排队效应促成冲动消费,但复购率低 [13][15] - 原材料成本约5-6元/个(40g规格),但部分商家采用复杂工艺导致成本上升 [18][19] 产品生命周期与市场规律 - 网红烘焙品呈现周期性更替:黄油年糕热度消退后玉米蛋挞接棒成为新流量单品 [7] - 脏脏包案例显示,从120元高价回落至18元后成功转型为常规产品 [36][37] - 美团数据显示蛋挞占烘焙品类搜索量35%,引流效果显著且连带购买率达75% [28] 供应链与定价逻辑 - 规模化生产是关键:桃李面包通过全国零售终端实现15元/千克吐司的稳定定价 [34][42] - 盒马通过中央工厂供应链将榴莲千层价格压低,验证规模化对成本控制的作用 [42] - 预制烘焙供应链服务商提供低成本解决方案,如空气炸锅自制蛋挞成本不足3元/个 [17][18] 产品创新与市场接受度 - 蛋挞成为创新载体:从9.9元/4个的基础款到36.8元/个的蜜桃挞,价格带跨度极大 [29] - 韩国流行文化影响国内烘焙趋势,但本土化工艺差异导致口感争议 [22][23] - 消费者价格敏感度高:46%受访者认为3-8元是合理面包价格区间,仅15%愿为创新工艺溢价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