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股指期货升贴水
icon
搜索文档
股指分红点位监控周报:市场短期调整,IF、IC及IM主力合约贴水幅度加深-20251104
国信证券· 2025-11-04 23:18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关于量化模型和因子的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模型名称: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11][39]** - **模型构建思路**:为了准确计算股指期货的升贴水幅度,需要精确估计指数成分股分红导致的指数点位自然滑落,该模型通过对分红点位测算的各个部分进行精细化处理来实现这一目标[11][39]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模型的核心是计算从当前时刻t到期货合约到期日T期间,指数成分股分红带来的点数影响[39] 具体计算公式为: $$分红点数 = \sum_{n=1}^{N} \frac{成分股分红金额}{成分股总市值} \times 成分股权重 \times 指数收盘价$$ 其中要求个股除权除息日τ满足 t < τ ≤ T[39] 模型构建流程包括以下步骤[40][42]: - 获取指数成分股及其日度权重数据 - 对每只成分股进行分红判断:若已公布分红金额,则继续判断是否公布除息日;若未公布分红金额,则需要对其分红金额进行估计 - 分红金额估计可分解为对净利润的估计和对股息支付率的估计两步 - 最后对除息日进行估计 **2.模型子模块:成分股权重精确计算模型[45][46]** - **模型构建思路**:为了精细刻画个股分红对指数的影响,需要对成分股权重进行日度修正,从非精确估算到精确获取[45]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采用中证指数公司每日披露的日度收盘权重数据来保证准确性[46] 对于权重估算,假设当前日期为t日,指数公司最近一次公布成分股权重的日期为t₀,该日成分股n的权重为w_n0,t到t₀期间个股n的非复权涨跌幅为r_n,则当前日期个股的权重表示为: $$W_{n,t} = \frac{w_{i0} \times (1 + r_{n})}{\sum_{i=1}^{N} w_{i0} \times (1 + r_{n})}$$[45] **3.模型子模块:净利润预测模型[47][50]**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历史净利润分布进行动态预测,将上市公司分为盈利分布稳定和盈利分布不稳定两类分别处理[50]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分红金额 = 净利润 × 股息支付率[47] 对于已公布年报、快报或业绩预告数据的公司,直接采用已公布的归母净利润数据(业绩预告数据取上下限均值)[48] 对于未披露相关报告的公司: - 根据季度盈利分布情况将公司分为盈利分布稳定和盈利分布不稳定两类 - 盈利分布稳定的公司按照历史盈利分布规律进行预测 - 盈利分布不稳定的公司使用上年同期盈利作为预测值[50] **4.模型子模块:股息支付率预测模型[51][53]**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企业经营稳定性假设,采用历史股息支付率数据来预测本年股息支付率[51]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若公司去年分红,则以去年股息支付率作为今年预测值 - 若公司去年不分红,则以最近3年股息支付率平均作为预测值 - 若公司过去从未分红,则默认今年不分红 - 当预期股息支付率大于100%时,进行截尾处理[53] **5.模型子模块:除息日预测模型[51][56]**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历史间隔天数稳定性的线性外推法来预测除息日[51]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若公司已公布分红除息日,直接采用公布值 - 若未公布分红预案,判断去年或前年是否分红,采用历史分红日期作为估计 - 若已公布分红预案,根据所处阶段(预案或决案)判断历史间隔天数的稳定性,采用线性外推法 - 设置默认日期规则:7月底前设为7月31日,7月22日-8月21日设为8月31日,其他设为9月30日[56] 模型的回测效果 **1.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61]** - 对上证5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全年预测准确度较高,误差基本在5个点左右 - 对中证500指数的预测误差稍大,基本稳定在10个点左右 - 对三类股指期货合约(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都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 - 上证50和沪深300股指期货的预测效果最好,中证500股指期货的偏离度稍大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因子名称:股息率因子[14][16]** -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计算个股分红金额与市值的比率,反映公司的分红回报水平[14]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已实现股息率与剩余股息率的计算方法为统计指数成分股中已现金分红和尚未现金分红的公司情况[16] 具体对于各指数的计算结果显示: - 上证5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2.46%,剩余股息率0.23% - 沪深3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1.96%,剩余股息率0.20% - 中证5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1.21%,剩余股息率0.07% - 中证10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0.92%,剩余股息率0.04%[3][16] **2.因子名称:行业股息率因子[2][14]** - **因子构建思路**:按行业分类统计已披露分红预案个股的股息率,识别高股息行业[2]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对各行业已公布分红预案的股票股息率进行中位数统计[14] 结果显示煤炭、银行和钢铁行业的股息率排名前三[2][14] 因子的回测效果 **1.股息率因子[3][16]** - 上证5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2.46%,剩余股息率0.23% - 沪深3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1.96%,剩余股息率0.20% - 中证5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1.21%,剩余股息率0.07% - 中证10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0.92%,剩余股息率0.04% **2.行业股息率因子[2][14]** - 煤炭行业:股息率排名第一 - 银行行业:股息率排名第二 - 钢铁行业:股息率排名第三
IC及IM主力合约贴水小幅收窄【股指分红监控】
量化藏经阁· 2025-10-30 08:08
在以机构投资者参与为主的股指期货交易市场中,期货合约的升贴水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构投资者的市场情绪与风险偏好。然而在价格指数的编制过程中, 成分股分红除息将会导致指数点位的自然滑落,因此在计算股指期货升贴水幅度时,必须将指数成分分红带来的影响考虑在内。 在我们2021年4月15日发布的专题报告 《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方法全解析》 中,针对股指分红点位测算的各个部分进行了精细化处理,并对股指分红点位测算准确度 进行了介绍。从本周开始,我们将对股指期货的升贴水水平进行定期跟踪,在扣除分红影响后,对股指期货每日基差、主力合约升贴水走势、不同合约的基差期限 结构及当前基差在历史分位点水平等方面进行跟踪,以供投资者参考。 一 股指期货升贴水情况跟踪 表1展示了基于2025年10月22日收盘后的数据测算得到的指数分红点位,其中: 上证50指数中,有0家公司处于预案阶段,0家公司处于决案阶段,0家公司进入实施阶段,0家公司已分红,3家公司不分红; 沪深300指数中,有0家公司处于预案阶段,0家公司处于决案阶段,0家公司进入实施阶段,0家公司已分红,20家公司不分红; 中证500指数中,有0家公司处于预案阶段,0家公司处于决 ...
股指分红点位监控周报:IC及IM主力合约贴水小幅收窄-20251029
国信证券· 2025-10-29 22:42
根据研报内容,以下是关于量化模型与因子的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11][39] * **模型构建思路**:该模型旨在精确测算股指期货合约存续期内,其标的指数因成分股分红除息而导致的理论点位下跌幅度,以更准确地计算期货合约的升贴水情况[11][39]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模型的核心是计算从当前时刻(t)到期货合约到期日(T)之间,指数所有成分股分红所导致的点位下降总和[39] 具体流程如下[40][42]: * **步骤1**:获取指数成分股及其精确的日度权重[45][46] * **步骤2**:对每只成分股,判断其是否已公布分红金额[42] * 若已公布分红金额,则使用公布值,并判断是否已公布除息日;若未公布,则预测其除息日[42] * 若未公布分红金额,则需要预测其分红金额,公式为:`分红金额 = 净利润 × 股息支付率`[47] 预测过程包括: * **净利润预测**:采用基于历史净利润分布的动态预测法[47][50] 若公司已公布年报、快报或业绩预告,则直接采用(业绩预告取上下限均值);若未披露,则根据其历史季度盈利分布稳定性进行分类预测[48][50] * **股息支付率预测**:[51][53] * 若公司去年分红,则采用去年股息支付率 * 若去年不分红,则采用最近3年股息支付率平均值 * 若从未分红,则默认今年不分红 * 若预测值大于100%,则进行截尾处理 * **步骤3**:预测除息日[42][51] 若公司已公布除息日,则直接采用;否则: * 若已公布分红预案,则根据其所处分红阶段(预案或决案),利用历史从预案公告日/股东大会公告日到除息日的间隔天数的稳定性进行线性外推预测[51][56] * 若未公布分红预案,则参考去年或前年的分红日期进行预测,并判断其合理性(如预测日期是否在当前日期之前或太近)[56] * 若上述方法不适用,则采用默认日期(根据历史经验,大部分公司在7月底前分红,默认日期设为7月31日、8月31日或9月30日)[56] * **步骤4**:汇总计算指数分红点数。最终指数的分红点数计算公式为: $$分红点数 = \sum_{n=1}^{N} \frac{成分股分红金额}{成分股总市值} \times 成分股权重 \times 指数收盘价$$ 其中,求和针对所有除息日在 t 和 T 之间(t < 除息日 ≤ T)的成分股进行[39] * **模型评价**:该模型对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分红的预测准确度较高,对中证500指数的预测误差稍大但基本稳定[61] 对于股指期货分红点位的预测也具有较好的准确性[61] 2. **因子名称:股息率因子**[2][14] *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计算个股的股息率(预案分红金额与当前总市值的比率),来衡量公司的分红回报水平,并用于比较不同行业或公司的分红吸引力[2][14]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因子计算公式为: `股息率 = 预案分红金额 / 当前总市值`[14] * **因子评价**:研报指出,煤炭、银行和钢铁行业的股息率排名靠前,表明这些行业在当时具有较高的分红吸引力[2][14] 3. **因子名称:已实现股息率与剩余股息率**[3][16] * **因子构建思路**:将指数的全年总股息率拆分为已经发生的(已实现)和尚未发生的(剩余)两部分,以动态跟踪指数的分红进程和预期回报[16]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已实现股息率**:计算指数中今年已经完成现金分红的公司所产生的股息率总和[16] * **剩余股息率**:计算指数中今年尚未进行现金分红的公司其预测股息率的总和[16] 具体而言,若指数中已分红公司数量为N1,未分红公司数量为N2,则[16]: `已实现股息率 = Σ(已分红公司的股息率)` `剩余股息率 = Σ(未分红公司的预测股息率)`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61] * 2023年及2024年,对上证5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全年分红点位的预测误差基本在5个点以内 * 2023年及2024年,对中证500指数全年分红点位的预测误差基本在10个点左右 * 2023年及2024年,对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股指期货主力合约存续期内分红点位的预测与实际值较为接近,显示模型对期货合约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其中对上证50和沪深300合约的效果最好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股息率因子**[2] * 截至2025年10月29日,各行业已公布分红预案的股票股息率中位数显示,煤炭、银行、钢铁行业排名前三 2. **已实现股息率与剩余股息率**[3][16] * 截至2025年10月29日: * 上证5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 2.45%,剩余股息率 0.10% * 沪深3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 1.96%,剩余股息率 0.11% * 中证5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 1.20%,剩余股息率 0.05% * 中证10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 0.92%,剩余股息率 0.04%
股指分红点位监控周报:IC及IM主力合约年化贴水均超10%-20251023
国信证券· 2025-10-23 09:48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关于量化模型与因子的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该模型旨在精确测算股指期货合约存续期内,因指数成分股分红除息导致的指数点位自然滑落,从而更准确地计算期货合约的升贴水幅度[12][39]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模型的核心是计算从当前时刻(t)到期货合约到期日(T)之间,指数所有成分股的分红对指数点位的总影响。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分红点数 = \sum_{n=1}^{N} \left( \frac{成分股分红金额}{成分股总市值} \times 成分股权重 \times 指数收盘价 \right)$$ 其中,求和针对所有满足条件(当前日期 t < 除息日 ≤ 合约到期日 T)的成分股进行[39]。构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精细化处理步骤[40][42]: 1. **数据获取与权重计算**:获取指数成分股及其日度权重。研报强调采用中证指数公司每日披露的精确日度收盘权重数据,以替代传统的基于上期权重和涨跌幅的估算方法($$W_{n,t}={\frac{w_{i0}\times(1+r_{n})}{\sum_{i=1}^{N}w_{i0}\times(1+r_{n})}}$$),确保权重的准确性[45][46] 2. **分红金额确定**:若公司已公布分红金额,则直接采用;若未公布,则需进行预测。预测方法是将分红金额分解为净利润与股息支付率的乘积进行估计:`分红金额 = 净利润 × 股息支付率`[42][47] 3. **净利润预测**:采用基于历史净利润分布的动态预测法。若公司已公布年报、快报或业绩预告,则直接采用(业绩预告取上下限均值);若未披露,则根据其历史季度盈利分布的稳定性进行分类预测:对于盈利稳定的公司,按其历史分布规律预测;对于盈利不稳定的公司,使用其上年度同期利润作为预测值[48][50] 4. **股息支付率预测**:采用历史数据替代。若公司去年分红,则用去年股息支付率;若去年不分红,则用最近三年平均股息支付率;若从未分红,则默认今年不分红;对预测值大于100%的情况进行截尾处理[51][53] 5. **除息日预测**:采用基于历史间隔天数稳定性的线性外推法。若已公布除息日,则直接采用;若未公布,则根据公司是否已公布分红预案、所处阶段(预案/决案)以及历史从预案公告日/股东大会公告日到除息日的间隔天数的稳定性,选择使用线性外推或直接采用历史分红日期;若无可靠历史参考,则根据大多数公司在7月底前分红的现象,设置默认日期(如7月31日、8月31日等)[51][56] **2. 已实现及剩余股息率计算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该模型用于分别计算指数在本年度已经实现的股息率以及未来尚待实现的股息率,以评估指数的分红进度和预期收益[17]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模型将指数成分股分为已分红和待分红两组,分别计算其股息率并按权重加总。 - 全年已实现股息率计算公式: $$全年已实现股息率 = \sum_{i=1}^{N1} \left( \frac{个股已分红金额}{个股总市值} \times 个股权重 \right)$$ 其中,N1 表示今年已现金分红的公司数量[17] - 全年剩余股息率计算公式: $$全年剩余股息率 = \sum_{i=1}^{N2} \left( \frac{个股待分红金额}{个股总市值} \times 个股权重 \right)$$ 其中,N2 表示尚未现金分红的公司数量[17]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 - **预测准确度(2023年)**:模型对上证5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预测误差基本在5个点左右,对中证500指数的预测误差基本稳定在10个点左右[61] - **预测准确度(2024年)**:模型对上证5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预测误差基本在5个点左右,对中证500指数的预测误差基本稳定在10个点左右[61] - **股指期货预测效果**:模型对上证50、沪深300及中证500股指期货当月主力合约的预测股息点与实际股息点较为接近,其中上证50和沪深300股指期货的预测效果最好,中证500股指期货的偏离度稍大[61] **2. 已实现及剩余股息率计算模型** - **截至2025年10月22日的计算结果**: - 上证5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2.26%,剩余股息率为0.29%[3][17] - 沪深3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1.86%,剩余股息率为0.20%[3][17] - 中证5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1.17%,剩余股息率为0.06%[3][17] - 中证10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0.91%,剩余股息率为0.03%[3][17]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行业股息率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统计各行业内已披露分红预案的个股的股息率,比较不同行业的股息回报水平[2][15]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计算各行业内已公布分红预案的股票的当前股息率(预案分红金额/当前总市值),并取该行业所有股票股息率的中位数作为该行业的代表值[15][16]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行业股息率因子** - **测试结果(截至报告时)**:各行业已公布分红预案股票的股息率中位数排名显示,煤炭、银行和钢铁行业的股息率排名前三[2][15][16]
股指分红点位监控周报: IC 及 IM 主力合约年化贴水均超 10%-20251023
国信证券· 2025-10-23 09:34
根据研报内容,以下是关于量化模型与因子的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39][40][42] * **模型构建思路**:为准确计算股指期货的升贴水幅度,必须精确估计指数成分股分红除息导致的价格指数点位自然滑落。该模型旨在精细化预测从当前时刻到股指期货合约到期日期间,指数因成分股分红而减少的点数。[12][39]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模型的核心计算公式为: $$分红点数 = \sum_{n=1}^{N} \frac{成分股分红金额}{成分股总市值} \times 成分股权重 \times 指数收盘价$$ 其中,求和针对所有除权除息日介于当前日期(t)和期货合约到期日(T)之间的成分股(t < 除息日 ≤ T)[39]。具体构建流程如下[40][42][44]: 1. 获取精确的日度成分股权重:采用中证指数公司每日披露的日度收盘权重数据,而非估算,以确保准确性[45][46]。估算公式曾为: $$W_{n,t}={\frac{w_{i0}\times(1+r_{n})}{\sum_{i=1}^{N}w_{i0}\times(1+r_{n})}}$$ 其中,$W_{n,t}$ 是当前日期t的估算权重,$w_{i0}$ 是最近一次公布权重日期t_0的权重,$r_{n}$ 是股票n从t_0到t的非复权涨跌幅[45]。 2. 预测成分股分红金额:若公司已公布分红金额,则直接采用;否则需预测。分红金额 = 净利润 × 股息支付率[47]。 * **净利润预测**:采用基于历史净利润分布的动态预测法。若公司已公布年报、快报或业绩预告(取上下限均值),则直接采用;否则,根据其季度盈利分布稳定性进行分类预测(流程见图17)[48][50]。 * **股息支付率预测**:若去年分红,则用去年股息支付率;若去年不分红,则用最近3年平均;若从未分红,则默认今年不分红;预测值大于100%时进行截尾处理[51][53]。 3. 预测除息日:若已公布则直接采用;否则根据公司分红阶段(预案或决案),结合历史间隔天数的稳定性进行线性外推,或采用历史分红日期,均不合理时则采用基于大部分公司分红规律的默认日期(流程见图18)[51][56]。 * **模型评价**:模型对于上证5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全年的预测准确度较高,对于中证500指数的预测误差稍大但基本稳定。对三类股指期货合约(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都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61]。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已实现股息率**[17] * **因子构建思路**:计算指数成分股中今年已实施现金分红的公司,其分红总额相对于其总市值的加权平均比率,反映年内已实际到账的分红收益[17]。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全年已实现股息率 = \sum_{i=1}^{N1} \frac{个股已分红金额}{个股总市值} \times 个股权重$$ 其中,N1 表示指数成分股中今年已现金分红的公司数量[17]。 2. **因子名称:剩余股息率**[17] * **因子构建思路**:计算指数成分股中尚未进行现金分红的公司,其预计待分红金额相对于其总市值的加权平均比率,反映年内剩余潜在的分红收益[17]。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全年剩余股息率 = \sum_{i=1}^{N2} \frac{个股待分红金额}{个股总市值} \times 个股权重$$ 其中,N2 表示指数成分股中尚未现金分红的公司数量[17]。 3. **因子名称:年化升贴水率**[13]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股指期货合约价格相对于其标的指数价格(已调整分红影响)的偏离程度,并将其年化,以反映市场情绪与风险偏好[12][1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首先计算扣除分红影响后的含分红价差(合约收盘价 - 指数收盘价 + 分红点数),然后计算升贴水率(含分红价差 / 指数收盘价),最后根据合约到期天数进行年化处理[13]。具体计算过程体现在表1的“升贴水”和“年化升贴水”列[13]。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2023年及2024年,对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指数的预测股息点与实际股息点之差基本稳定,上证50和沪深300误差约在5点以内,中证500误差约在10点以内[61]。对股指期货合约的预测也与实际值较为接近[61]。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已实现股息率因子(截至2025年10月22日)**:上证50指数为2.26%,沪深300指数为1.86%,中证500指数为1.17%,中证1000指数为0.91%[3][17]。 2. **剩余股息率因子(截至2025年10月22日)**:上证50指数为0.29%,沪深300指数为0.20%,中证500指数为0.06%,中证1000指数为0.03%[3][17]。 3. **年化升贴水率因子(主力合约,截至2025年10月22日)**:IH主力合约年化升水0.55%,IF主力合约年化贴水2.85%,IC主力合约年化贴水10.08%,IM主力合约年化贴水12.15%[4][13]。
IC及IM主力合约年化贴水均超10%【股指分红监控】
量化藏经阁· 2025-10-23 08:34
成分股分红进度 - 截至2025年10月22日,主要宽基指数中不分红的公司数量分别为:上证50指数有3家,沪深300指数有25家,中证500指数有59家,中证1000指数有174家 [1] - 所有指数成分股均无公司处于预案、决案或实施阶段,也无公司已完成分红,表明分红活动尚未大规模开始 [1][3] - 成分股分红基本集中在11月至12月进行 [18] 行业股息率比较 - 在已披露分红预案的个股中,煤炭、银行和钢铁行业的股息率排名前三 [2][5] - 行业股息率统计基于预案分红金额与当前总市值的比值 [5] 指数股息率情况 - 截至2025年10月22日,上证5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2.26%,剩余股息率为0.29% [9] - 沪深3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1.86%,剩余股息率为0.20% [9] - 中证5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1.17%,剩余股息率为0.06% [9] - 中证10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0.91%,剩余股息率为0.03% [9] - 已实现股息率计算涵盖今年已现金分红的公司,剩余股息率则针对尚未现金分红的公司 [8][9] 股指期货升贴水情况 - 截至2025年10月22日,IH主力合约年化升水0.55%,IF主力合约年化贴水2.85%,IC主力合约年化贴水10.08%,IM主力合约年化贴水12.15% [4] - 股指期货升贴水幅度反映了机构投资者的市场情绪与风险偏好,计算时需扣除成分股分红对指数点位的影响 [2] - 随着标的指数覆盖的市值区间变小,股指期货的贴水幅度越深,例如中证1000指数期货贴水幅度大于上证50指数期货 [12] - 当前IH主力合约升贴水处于历史49%分位点,IF主力合约处于历史24%分位点,IC主力合约处于历史12%分位点,IM主力合约处于历史8%分位点 [13] 分红点位测算方法 - 准确测算指数分红点位对评估股指期货升贴水至关重要,因股指期货跟踪的价格指数会因成分股除息而自然滑落 [24] - 测算模型采用中证指数公司每日披露的日度收盘权重数据,以确保成分股权重的准确性 [27][28] - 分红金额通过预测净利润和股息支付率得出,已公布分红方案的公司直接采用披露值,未公布的公司则进行估算 [29][30][33] - 除息日预测结合了历史间隔天数的稳定性分析,采用线性外推法进行估计 [37] - 模型对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期货的预测准确度较高,误差基本在5个点以内,对中证500指数期货的预测误差稍大,约10个点 [39][40]
10月合约即将到期,IC及IM合约深度贴水【股指分红监控】
量化藏经阁· 2025-10-15 15:08
成分股分红进度 - 截至2025年10月14日,各主要指数中不分红的公司数量分别为:上证50指数有3家,沪深300指数有20家,中证500指数有47家,中证1000指数有140家 [1] - 所有指数成分股均无公司处于预案、决案或实施阶段,也无公司已完成分红 [1] - 成分股分红基本集中在11月进行 [17] 行业股息率比较 - 在已披露分红预案的个股中,煤炭、银行和钢铁行业的股息率排名前三 [2][4] 指数股息率水平 - 截至2025年10月14日,上证5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2.22%,剩余股息率为0.40% [3][8] - 沪深3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1.78%,剩余股息率为0.29% [3][8] - 中证5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1.14%,剩余股息率为0.09% [3][8] - 中证10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0.88%,剩余股息率为0.05% [3][8] 股指期货升贴水情况 - 截至2025年10月14日,IH主力合约年化升水3.27%,IF主力合约年化贴水2.66%,IC主力合约年化贴水16.39%,IM主力合约年化贴水18.17% [4] - 随着标的指数覆盖的市值区间变小,股指期货的贴水幅度越深 [10] - 当前IH主力合约升贴水处于历史72%分位点,IF主力合约处于历史73%分位点,IC主力合约处于历史27%分位点,IM主力合约处于历史36%分位点 [11] 分红点位测算方法 - 股指分红点位测算的核心指标包括:成分股权重、成分股分红金额、成分股总市值、指数收盘价 [26] - 成分股权重采用中证指数公司每日披露的日度收盘权重数据,以保证准确性 [28] - 分红金额通过“净利润×股息支付率”公式进行估计,若公司已披露分红方案则直接采用披露值 [29][30] - 对于未披露分红金额的公司,其净利润预测基于历史净利润分布进行动态预测 [31] - 股息支付率预测采用历史数据:若去年分红则用去年支付率,若去年不分红则用最近3年平均支付率,若从未分红则默认今年不分红 [34] - 除息日预测基于历史间隔天数的稳定性进行线性外推 [37] 模型预测准确度 - 模型对上证5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全年股息点的预测误差基本在5个点以内,对中证500指数的预测误差基本稳定在10个点左右 [39] - 模型对上证50、沪深300及中证500股指期货合约的股息点预测均表现出较好的准确性,其中对上证50和沪深300股指期货的预测效果最佳 [40]
IF、IC及IM合约均处于贴水状态【股指分红监控】
量化藏经阁· 2025-09-25 08:08
成分股分红进度 - 截至2025年9月24日,上证50指数中24家公司已完成分红,占指数成分股的48%,另有16家公司处于预案阶段[1] - 沪深300指数中174家公司已分红,占成分股的58%,不分红公司数量为25家[1] - 中证500指数中339家公司已分红,占成分股的67.8%,不分红公司数量为71家[1] - 中证1000指数中682家公司已分红,占成分股的68.2%,不分红公司数量达202家[1][3] 行业股息率比较 - 煤炭、银行和钢铁行业的股息率在所有行业中排名前三,基于已披露分红预案的个股股息率统计结果[4] - 行业股息率比较采用预案分红金额与当前总市值的比值进行计算[4] 已实现及剩余股息率 - 上证5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2.20%,剩余股息率为0.57%,总股息率达2.77%[8] - 沪深3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1.75%,剩余股息率为0.39%[8] - 中证5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1.12%,剩余股息率为0.12%[8] - 中证10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为0.88%,剩余股息率为0.07%,为四大指数中最低[8] 股指期货升贴水情况 - IH主力合约年化升水2.47%,IF主力合约年化贴水1.71%,IC主力合约年化贴水8.34%,IM主力合约年化贴水12.52%[4] - 随着标的指数覆盖市值区间变小,股指期货贴水幅度加深,小盘股指数期货贴水更显著[11] - IH主力合约处于历史71%分位点,IF合约处于历史38%分位点,IC合约处于历史29%分位点,IM合约处于历史15%分位点[12] 分红点位测算方法 - 指数分红点位测算需要核心指标包括成分股权重、分红金额、总市值和指数收盘价[26] - 采用中证指数公司每日披露的日度收盘权重数据保证个股权重准确性,避免估算偏差[28] - 分红金额测算采用"净利润×股息支付率"方法,对未披露分红公司进行预测[29][30] - 除息日预测采用基于历史间隔天数稳定性的线性外推法,对预案和决案阶段公司分别处理[37] 预测模型准确度 - 模型对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全年预测准确度较高,误差基本在5个点以内[39] - 中证500指数预测误差稍大,但基本稳定在10个点左右[39] - 对三类股指期货合约都具有较好预测准确性,上证50和沪深300期货预测效果最优[40]
股指分红点位监控周报:IH及IF主力合约升水,IC及IM主力合约贴水-20250918
国信证券· 2025-09-18 09:44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 - **模型名称**: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11][44]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精确预测指数成分股的分红金额、除息日及权重,计算期货合约存续期内指数因成分股分红导致的点位下降值,以更准确评估股指期货的升贴水幅度[11][44]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获取成分股权重**:采用中证指数公司每日披露的日度收盘权重数据,保证每日个股权重的准确性,避免使用历史权重估算带来的偏差[49] 2. **预测分红金额**:若公司已公布分红金额,则直接采用;若未公布,则需预测。分红金额 = 净利润 × 股息支付率[50] - **净利润预测**:基于历史净利润分布的动态预测法。若公司已公布年报、快报或业绩预告,则直接采用(业绩预告取上下限均值);若未披露,则根据其季度盈利分布稳定性进行分类预测[53] - **股息支付率预测**:若公司去年分红,则用去年值;若去年不分红,则用最近3年平均;若从未分红,则默认今年不分红;若预测值>100%则进行截尾处理[56] 3. **预测除息日**:[54][58] - 若已公布除息日,则直接采用 - 若未公布,则判断公司是否已公布分红预案 - 若处于预案阶段,检查过去三年从预案公告日到除息日的间隔天数的稳定性。若稳定,则用该间隔天数均值与今年预案公告日进行线性外推;若不稳定,则采用历史分红日期判断 - 若处于决案阶段,检查过去三年从股东大会公告日到除息日的间隔天数的稳定性。若稳定,则用该间隔天数均值与今年股东大会公告日进行线性外推;若不稳定,则采用历史分红日期判断 - 若采用历史日期不合理(在当前时点之前、距当前不足10天或在股东大会日前),则采用默认日期:7月31日(预测日在7月22日前)、8月31日(预测日在7月22日至8月21日)、9月30日(其他情况) - 若过去两年未分红,也采用默认日期 4. **计算分红点数**:汇总从当前时刻t至期货合约到期日T之间所有成分股的分红影响。公式为: $$分红点数 = \sum_{n=1}^{N} \left( \frac{成分股分红金额}{成分股总市值} \times 成分股权重 \times 指数收盘价 \right)$$ 其中,要求个股除权除息日满足 $t < \text{除息日} \leq T$[44] 2. 年化升贴水计算模型 - **模型名称**:年化升贴水计算模型[12]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股指期货合约价格、指数价格及预测的分红点数,计算扣除了分红影响后的实际价差,并年化以衡量其升贴水幅度[11][12]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计算当前价差:合约收盘价 - 指数收盘价[12] 2. 计算含分红价差:当前价差 + 分红[12] 3. 计算升贴水幅度:含分红价差 / 指数收盘价[12] 4. 年化升贴水幅度:$$年化升贴水 = \left(1 + \frac{含分红价差}{指数收盘价}\right)^{\frac{365}{到期天数}} - 1$$[12] 或采用线性年化近似:$$\text{年化升贴水} = \frac{含分红价差}{指数收盘价} \times \frac{365}{到期天数}$$[12]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 - 预测误差(2023年):上证50指数误差基本在5点以内,沪深300指数误差基本在5点以内,中证500指数误差基本在10点以内[64] - 预测误差(2024年):上证50指数误差基本在5点以内,沪深300指数误差基本在5点以内,中证500指数误差基本在10点以内[64] - 对股指期货合约的预测准确性:上证50和沪深300股指期货的预测效果最好,中证500股指期货的偏离度稍大[64] 2. **年化升贴水计算模型**(截至2025年9月17日数据)[12]: - **IH2510.CFE合约**:年化升水1.66% - **IF2510.CFE合约**:年化升水1.19% - **IC2510.CFE合约**:年化贴水9.49% - **IM2510.CFE合约**:年化贴水11.25%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股息率因子 - **因子名称**:股息率[2][14] - **因子构建思路**:计算上市公司预案分红金额与其当前总市值的比率,用以衡量其分红回报水平[14]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股息率 = \frac{预案分红金额}{当前总市值}$$[14] - **因子评价**:股息率是衡量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因子,高股息率通常吸引追求稳定现金流的投资者[2] 2. 已实现股息率因子 - **因子名称**:已实现股息率[3][16] - **因子构建思路**:计算指数中已实施现金分红的成分股,其已分红金额按权重加总后与指数总市值的比率,反映已兑现的分红收益[16]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已实现股息率 = \sum_{i=1}^{N_1} \left( \frac{个股已分红金额}{个股总市值} \times 个股权重 \right)$$[16] 其中,$N_1$ 表示指数中今年已现金分红的公司数量[16] 3. 剩余股息率因子 - **因子名称**:剩余股息率[3][16] - **因子构建思路**:计算指数中尚未实施现金分红的成分股,其预计分红金额按权重加总后与指数总市值的比率,反映未来潜在的分红收益[16]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剩余股息率 = \sum_{i=1}^{N_2} \left( \frac{个股预计分红金额}{个股总市值} \times 个股权重 \right)$$[16] 其中,$N_2$ 表示指数中尚未现金分红的公司数量[16]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股息率因子**(截至2025年9月17日,各行业已公布预案股票的股息率中位数)[2][14]: - 煤炭行业:排名第一 - 银行行业:排名第二 - 钢铁行业:排名第三 2. **已实现股息率因子**(截至2025年9月17日)[3][16]: - 上证50指数:2.18% - 沪深300指数:1.75% - 中证500指数:1.10% - 中证1000指数:0.85% 3. **剩余股息率因子**(截至2025年9月17日)[3][16]: - 上证50指数:0.57% - 沪深300指数:0.40% - 中证500指数:0.14% - 中证1000指数:0.09%
IH及IF主力合约升水,IC及IM主力合约贴水【股指分红监控】
量化藏经阁· 2025-09-18 08:47
成分股分红进度 - 上证50指数中21家公司处于预案阶段 2家处于决案阶段 0家进入实施阶段 24家已分红 3家不分红 [1] - 沪深300指数中86家公司处于预案阶段 13家处于决案阶段 9家进入实施阶段 167家已分红 25家不分红 [1] - 中证500指数中59家公司处于预案阶段 30家处于决案阶段 17家进入实施阶段 323家已分红 71家不分红 [1] - 中证1000指数中76家公司处于预案阶段 41家处于决案阶段 24家进入实施阶段 657家已分红 202家不分红 [1] 行业股息率比较 - 煤炭 银行和钢铁行业股息率排名前三 [4] - 行业股息率统计基于已披露分红预案个股的预案分红金额与当前总市值之比 [4] 已实现及剩余股息率 - 上证5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2.18% 剩余股息率0.57% [8] - 沪深3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1.75% 剩余股息率0.40% [8] - 中证5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1.10% 剩余股息率0.14% [8] - 中证10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0.85% 剩余股息率0.09% [8] 股指期货升贴水情况 - IH主力合约年化升水1.66% IF主力合约年化升水1.19% IC主力合约年化贴水9.49% IM主力合约年化贴水11.25% [1] - IH2509合约年化升水21.14% IH2510合约年化升水1.66% IH2512合约年化升水2.07% IH2603合约年化升水1.50% [4] - IF2509合约年化升水9.46% IF2510合约年化贴水1.19% IF2512合约年化贴水1.51% IF2603合约年化贴水1.74% [4] - IC2509合约年化贴水18.35% IC2510合约年化贴水9.49% IC2512合约年化贴水9.12% IC2603合约年化贴水9.12% [4] - IM2509合约年化贴水17.25% IM2510合约年化贴水11.25% IM2512合约年化贴水11.25% IM2603合约年化贴水11.08% [4] 历史分位点水平 - IH主力合约处于历史63%分位点 IF主力合约处于历史66%分位点 IC主力合约处于历史67%分位点 IM主力合约处于历史68%分位点 [19] 分红时间分布 - 成分股分红基本集中在9-10月 [26] 测算方法论 - 采用中证指数公司每日披露的日度收盘权重数据保证个股权重准确性 [37] - 对未披露分红金额公司采用历史净利润分布动态预测法 [39] - 股息支付率预测采用历史股息率替代 [42] - 除息日预测采用基于历史间隔天数稳定性的线性外推法 [45] - 模型对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预测误差在5个点左右 中证500指数误差在10个点左右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