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产配置策略调整
icon
搜索文档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03:53
货币政策调整 - 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 [2] - 这是自2024年12月以来的首次降息,继2024年三次合计降息100个基点后的又一次调整 [2] - 美联储强调此次降息是“风险管理式”调整,暗示并非进入持续性降息周期 [6] 降息决策背景 - 美国就业市场呈现疲软,截至2025年3月的一年间新增就业人数下调91.1万,相当于每月平均少增近7.6万个工作岗位 [4] - 2025年8月非农就业仅增加2.2万个岗位,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5万个,失业率从4.2%上升至4.3% [4] - 截至2025年8月的一年间,美国PCE上涨2.7%,核心PCE上涨2.9%,均高于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 [5] - 美联储在抵御通胀和保证就业的“双重使命”中重心微调,稳就业成为重点 [5] 政策分歧与未来路径 -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投票结果为11:1,一位理事主张应直接降息50个基点 [5] - 若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恶化,不排除美联储在10月再次降息25个基点或在明年增加降息幅度的可能性 [7] -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关税效应等因素可能使2026年美国核心PCE通胀保持相对高位 [7] 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 美联储降息叠加市场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对美元指数形成下行压力 [9] - 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可能促使美元指数继续走弱 [9] - 美元指数回落使人民币对美元呈现走强趋势,中国外汇市场保持平稳运行 [11] - 8月外国投资者向新兴市场投入近450亿美元,为近一年最高规模,其中向中国净投入约390亿美元 [12] 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 中美利差收窄在客观上为中国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多操作空间 [12] - 中国可能把政策重心更多放在财政政策和多项改革举措上,以抵消出口增速放缓的影响 [14] - 需警惕进一步降息可能增加商业银行息差压力,并激励储户加速“存款搬家” [14] 资产配置策略 - 随着美联储降息重启,建议跨资产类别、跨行业和跨地区的多元化配置 [15] - 可通过加入黄金、基础建设等相关性较低的资产强化多元化配置策略 [15] - 美联储降息或在未来几个月压低美元现金利率和债券收益率,持有美元现金资产的机会成本或将上升 [16]
美联储降息后国际资本流动“再平衡”,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18:45
美联储降息决策背景 - 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 00%-4 25% 为2024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 符合市场预期 [1] - 降息主要基于就业市场疲软:2025年3月年度非农新增就业人数下调91 1万(月均少增7 6万) 8月非农仅增2 2万(低于预期的7 5万) 失业率从4 2%升至4 3% [2] - 通胀压力仍存:截至2025年8月PCE同比涨2 7% 核心PCE涨2 9% 均高于2%目标 但美联储认为通胀压力属阶段性且受关税政策一次性冲击 [2] 货币政策立场与分歧 - 美联储强调"风险管理式"调整 非持续性降息周期 重心从抗通胀微调至稳就业 因消费占GDP增长68%且就业影响消费能力 [2][3] - FOMC投票结果11:1 唯一反对票主张降息50个基点 外部存在白宫要求降息刺激经济的政策压力 [3] - 汇丰认为若劳动力市场恶化(如失业救济申领人数上升) 可能10月再降息25基点或2026年加大降息幅度 [4] 对全球金融市场影响 - 美元指数震荡回落 主因降息叠加财政可持续性及美联储独立性担忧 欧元区降息周期结束、英国降息空间有限、日本温和加息等货币政策分化加剧美元走弱 [5] - 人民币走强:银行结售汇连续三月顺差 8月外资向新兴市场投入450亿美元(近一年最高) 其中中国净流入390亿美元 资本流入+结汇增加+美元走弱共同推升汇率 [6] - 中美利差收窄为中国货币政策提供操作空间 但需警惕降息加剧银行息差压力及储户存款搬家引发的金融波动 [7] 资产配置策略调整 - 建议跨资产类别、行业和地区多元化配置 加入黄金、基建等低相关性另类资产提升投资组合韧性 [9] - 美元现金利率和债券收益率可能下降 持有现金机会成本上升 应布局优质债券以锁定当前高收益率并分散风险 [9]
银行转债加速“缩编”:年内千亿规模或将蒸发
第一财经· 2025-07-14 20:35
银行转债市场供给收缩 - 银行转债余额从2023年高峰的近3000亿元减少至当前约1500亿元,市场占比由38.97%下滑至22.64% [2] - 年内已有5只银行转债触发强赎,叠加中信转债、浦发转债到期,退出规模或达千亿元 [1][2] - 目前市场上仅存9只银行转债,其中常熟银行、上海银行、重庆银行转债价格接近赎回触发价 [3] 银行转债退市驱动因素 - 银行板块指数(882115.WI)7月10日创7923.95点历史新高,近20日累计涨8%,年内涨幅超20% [5] - 正股股价15个交易日收盘价不低于转股价130%即触发强赎条款 [5] - 四大国有银行股价刷新历史高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表现亮眼 [5] 机构配置策略调整 - 银行转债因高股息、低信用风险成为公募基金、险资、理财子核心配置品种,此前占比接近30% [8][9] - 券商自营6月大幅加仓转债,公募基金减仓38.89亿元 [9] - 部分机构转向非银金融、公用事业类AAA评级转债,余额分别为146亿元和100亿元 [12] 替代资产选择方向 - 非银金融与银行同属强监管行业,信用违约风险低,可能受益于权益风险偏好改善 [12] - 光伏设备+生猪养殖AAA评级转债余额分别为190亿元和168亿元,光伏设备板块2024年净利润转负 [12] - 可转债基金关注到期收益率(YTM)为正且正股信用资质好的个券,或构建对冲组合 [12] 市场整体规模变化 - 截至7月14日,市场可转债总量为6665.53亿元,较年初减少670.69亿元 [7] - 中信证券测算今年约1000亿元银行转债完成转股,叠加发行节奏慢,市场整体缩量 [4]
7月再添2家自购!谁在年内自购187次?主力布局焦点曝光
搜狐财经· 2025-07-08 21:25
基金公司自购动态 - 大成基金及核心团队共同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旗下新发的大成洞察优势基金并承诺锁定至少一年 [1] - 华商基金以固有资金2000万元认购华商致远回报A份额该基金为首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之一 [1] - 6月份至少有兴全、宏利、交银施罗德、兴华、大成5家基金公司出手加持自家主动权益产品 [4] - 在7只披露自购的偏股混合型基金中5只为浮动费率产品使其成为近期基金公司自购的绝对主力 [4] 行业自购数据统计 - 2025年至今已有119家公募基金公司启动自购 [4] - 中欧基金自购频次高达187次领跑全行业泓德基金176次、景顺长城基金144次紧随其后 [4] - 目前自购超百次的基金公司达7家超50次者则有20家 [4] - 货币基金成为自购"压舱石"在配置货币基金的年内自购次数超过50次的公司中18家基金公司内净申购金额最大的基金均为货币市场型基金 [4] 资产配置策略分析 - 货币型基金成为自购主力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资产配置策略的结构性调整 [5] - 随着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下行传统固收产品吸引力减弱 [5] - 货币基金通过买入返售、同业存单等工具仍能维持稳定收益 [5]
股价走高触发强赎7月将有两只银行转债摘牌
中国证券报· 2025-07-02 05:04
银行转债市场动态 - 杭银转债将于7月4日完成最后转股并于7月7日摘牌 南银转债将于7月17日完成最后转股并于7月18日摘牌 [1] - 齐鲁转债可能在未来15个交易日内触发赎回条款 若触发将以面值加利息赎回未转股部分 [2] - 浦发转债将于10月到期摘牌 今年已有苏行转债 成银转债 中信转债完成强制赎回或到期 [3] 银行正股表现 - 7月1日申万银行指数涨1.54% 苏州银行涨超5% 杭州银行 厦门银行涨超3% 建设银行 浦发银行股价创新高 [3] - 2025年以来申万银行指数涨幅近15% 居行业第二 2024年以来涨幅超50% 居行业首位 [3] - 银行正股强势表现是转债触发强制赎回的主要原因 [3] 转股进度变化 - 截至7月1日 杭银转债转股比例近100% 南银转债转股比例93% 齐鲁转债转股比例34% [3] - 2024年底10只银行转债中8只转股比例不足10% 目前仅剩5只不足10% [3] - 银行转债转股速度明显加快 [3] 市场规模变化 - 银行转债余额从2023年高峰近3000亿元降至当前约1500亿元 市场占比从38.97%降至22.64% [4] - 预计存量规模将收缩至1000亿元以下 [4] - 杭银转债 南银转债强赎及浦发转债到期将加速规模收缩 [4] 机构配置影响 - 银行转债是固收产品重要底仓品种 其退出将促使机构调整配置策略 [1][4] - 基金对银行转债配置热情与存量规模同步走低 出现持续减配趋势 [4] - 机构可能转向红利资产或其他替代品填补配置空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