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杭银转债
icon
搜索文档
“巨无霸”谢幕!银行转债仅余6只,市场将重构?
国际金融报· 2025-10-27 23:49
浦发转债转股完成与摘牌 - 浦发转债于10月27日迎来最后一个转股日,并于10月28日从上交所摘牌,成为可转债历史上首个500亿元的“巨无霸”项目 [2] - 截至10月27日收盘,浦发转债转股比例高达99.67%,未转股比例仅为0.33%,远超市场预期 [2] - 浦发转债发行总额为500亿元,截至10月24日未转股余额为1.64亿元,转股工作基本完成 [4] 推动转股的关键因素 - 中国移动通过可转债转股形式多次增持浦发银行普通股,转股价格为12.51元/股,转股后其持股比例增加至18.18% [4] - 东方资产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二级市场购入及可转债转股增持股份,截至9月29日持有普通股10.73亿股(持股比例3.44%)及可转债860万张 [5] - 信达投资通过信丰1号资管计划累计增持1.18亿张浦发转债,占发行总量的23.57% [5] - 浦发银行管理层通过业绩改善、释放转股信号及优化股价条件,清晰安排转股节奏,推动转股落地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5] 银行可转债市场现状 - 浦发转债摘牌后,市场上仅剩6只银行可转债,分别为紫银转债、上银转债、兴业转债、重银转债、常银转债和青农转债 [7] - 除兴业转债转股比例近20%外,其余5只可转债的未转股比例均在99.89%以上,转股情况冷热不均 [7][8] - 2023年是银行可转债密集摘牌年,年初至今已有成银转债、苏行转债、中信转债、杭银转债、南银转债等多只完成转股或强制赎回而退市 [7] 市场冷热不均原因与后市展望 - 银行转债转股情况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正股表现,表现强势的银行股其转债更容易触发强赎实现转股 [8][9] - 银行可转债市场规模短期内可能持续收缩,因大量转债已退市且暂无大型金融转债发行计划补充,同时若正股股价无法提升,低转股率问题将延续 [9] - 银行转债大规模退出将引发转债市场重构,作为“固收+”基金偏爱的底仓资产,其退出将迫使资金流向公用事业、消费类、优质国企或绩优科技成长型转债以填补低波资产缺口 [9]
“白衣骑士”频登场、多数仍陷转股难 银行可转债背后“冰火两重天”
北京商报· 2025-10-16 22:47
银行可转债市场分化格局 - 10月银行可转债市场呈现显著“冷热不均”态势,全市场超半数存续银行可转债转股率近乎0%,而浦发银行500亿元转债在到期前实现超七成转股率 [1] - 市场分化体现为优质银行依托机构增持和基本面支撑实现主动转股突围,而中小银行则受困于正股“破净”及投资者信心不足导致被动承压 [1] - 分析认为未来银行可转债转股率将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愈弱”格局,不同类型银行的转股能力与资本补充路径将显著差异 [1][8] 浦发银行高转股率案例 - 截至10月15日,“浦发转债”累计转股金额达382.51亿元,累计转股股数30.28亿股,转股比例占发行总量的76.5016% [2]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将所持5631.454万张浦发转债全部转为普通股,合计4.5亿股,持股比例从17.00%升至18.18% [2] - 东方资产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二级市场购入及可转债转股增持,截至9月29日持股数量增至10.73亿股,持股比例为3.44%,另持有可转债860万张 [2] - 信达投资通过“3天闪电操作”在6月27日完成转股,合计转股股数约9.12亿股,推动浦发银行普通股总股本增至302.64亿股 [3] - 机构增持被视为在银行股估值低位“低价”入股优质股份行的机会,既能获得稳定股息,也可分享未来估值修复红利 [3] 成功触发强赎退出的银行案例 - 年内已有5家银行的可转债通过强赎实现退出,累计涉及发行总额达560亿元 [4] - 齐鲁银行转债因正股连续15个交易日收盘价不低于转股价的130%而触发强赎,于8月8日最后交易并摘牌 [4] - 南京银行“南银转债”于7月18日摘牌,杭州银行“杭银转债”以99.96%的转股率完成强赎 [4][5] - 成都银行“成银转债”和苏州银行“苏行转债”分别于2月和3月摘牌,转股率分别高达99.94%和99.93% [5] - 中信银行400亿元“中信转债”虽未触发强赎,但控股股东中信金控在到期前将所持263.88亿元转债全部转股,大幅减轻兑付压力 [5] 转股率低迷的银行现状与原因 - 目前全市场存续的7只银行可转债中,除浦发转债、兴业转债外,其余5只转股率均接近0% [5] - 上海银行200亿元可转债截至2025年9月30日累计仅2217.40万元完成转股,占发行总量比例仅为0.1109% [5] - 转股率低迷核心原因包括正股价格长期低于转股价导致转股即面临账面亏损,以及转股价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的规定使多数“破净”银行股失去转股价下修空间 [6] - 机构投资者偏好将银行可转债作为稳健型资产配置而非博取转股收益,银行自身经营基本面不佳也削弱投资者转股意愿 [6] - 转股率长期偏低直接制约银行通过可转债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能力,影响信贷投放和风险缓冲空间,对资本充足率接近监管底线的银行压力尤甚 [6] 提升转股能力与资本补充路径建议 - 转股困难的银行需从三方面着力:改善经营基本面以增强正股吸引力和市场信心;结合自身定位优化区域布局培育新增长点;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时推动转股价下修并加强投资者沟通 [7] - 在可转债市场分化加剧背景下,单一依赖可转债补充资本的路径已显局限,需探索多元化资本补充方式 [8] - 国有大行与优质股份行可能通过股价修复或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高转股率,而大多数中小银行因区域经济承压及估值修复乏力,转股率可能持续低迷 [8] - 对于经营状况较弱、未达可转债发行标准的银行,可通过发行永续债或补充二级资本等方式增强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9]
浦发银行500亿元转债进入转股倒计时 三大“白衣骑士”接踵而至
华夏时报· 2025-10-16 08:23
浦发银行可转债转股进展 - 中国移动于10月13日将持有的5631万张浦发转债转为4.5亿股普通股,持股比例由17.00%增加至18.18% [2] - 此前,信达资产和东方资产亦通过转股或增持成为重要股东,东方资产持有浦发银行3.44%股权,成为第五大股东 [2] - 截至公告时,浦发转债未转股余额约为186亿元,占500亿元发行总量的37%,转债溢价率约为8% [2] 浦发转债到期压力与资本充足率 - 浦发银行500亿元可转债将于10月28日到期摘牌,若剩余186亿元转债未能转股,公司需以现金兑付,将直接消耗银行资本 [4] - 截至2025年6月末,浦发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51%,接近8%的监管红线,转债成功转股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5] - 实现全部转股需正股价格上涨,转股盈亏平衡股价为13.82元,强赎触发价需达到转股价的130%,目前正股需再上涨约30% [6] 可转债市场整体动态 - 2025年以来已有121只可转债摘牌,总规模达2142亿元,创历史新高,包括多只大型银行转债如中信转债(400亿元) [9] - 2025年新发可转债33只,合计规模为497.5亿元,远低于摘牌规模,市场总规模可能降至6000亿元以下并持续一段时间 [10][11] - 9月以来可转债发行审核提速,但新发主体以科创板及科技行业公司为主,缺乏银行类大体量品种的补充 [10][11] 股价表现与转股条件 - 10月13日浦发银行股价大涨5.66%至12.51元/股,该价格为其转债转股的下修价,10月14日继续上涨至12.77元 [4] - 转债当前价格为110.445元,面值需跌至102.6元左右才能提高投资者转股意愿,两周内实现全部转股概率不高 [6] - 东方资产举牌后,浦发银行股价不确定性下降,主要股东转股预计将缓解潜在卖压 [7] 行业政策与未来发行展望 - 监管层鼓励银行通过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及可转债等多渠道补充资本,以支持信贷投放和经济增长 [12] - 未来可转债发行节奏预计保持常态化,但由科创及高端制造企业主导,难以再现大型金融转债主导的情况 [11] - 市场利率处于低位、流动性充裕,为银行重启发债融资提供窗口,四季度或明年初部分银行可能重启融资计划 [12]
鑫闻界丨中国移动增持了这家银行
齐鲁晚报· 2025-10-15 11:09
银行板块市场表现 - 10月14日A股银行板块发力,银行ETF(512800)场内价格上涨2.41% [1] - 自去年9月以来A股银行板块快速上扬 [2] 主要股东增持行动 - 中国移动于10月13日将其持有的5631万张浦发银行可转债转为公司普通股4.5亿股,持股比例由17.00%增加至18.18% [1] - 截至6月末,中国移动合计持有9085.323万张浦发转债,转股后手中仍有部分可转债尚未完成转股 [1] - 东方资产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二级市场购入普通股及可转债转股的形式增持浦发银行股份,截至9月29日持有10.73亿股普通股及860万张可转债 [1] - 信达资产于6月27日将其持有的近1.18亿张浦发转债转为普通股9.12亿股,成为该行主要股东 [1] 银行可转债转股动态 - 成都银行、苏州银行等多家银行可转债因触发强赎条款而完成摘牌,包括成银转债、苏行转债、南银转债、杭银转债、齐鲁转债 [2] - 中信转债于今年3月到期兑付摘牌 [2] - 浦发转债将于10月28日在上交所摘牌 [2]
杭州银行(600926):营收环比改善 资本实力增强
新浪财经· 2025-08-28 14:28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0.9亿元,同比增长3.9%,归母净利润116.6亿元,同比增长16.7% [1] - 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9%,同比下降0.48个百分点 [1] - 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9.4%,增速较一季度提升2.5个百分点,非息收入同比下降5%,降幅较一季度收窄0.4个百分点 [2] - 规模扩张和拨备计提分别拉动业绩增长19.2和13.2个百分点 [2] 资产负债结构 - 生息资产同比增长12.7%,贷款同比增长12%,贷款占生息资产比重45.2%,较上季度提升0.3个百分点 [2] - 二季度单季新增贷款142亿元,其中对公贷款(含贴现)新增168亿元,零售贷款减少26亿元 [3] - 对公贷款主要投向水利环境(占比33.7%)、制造业(占比31.4%)和租赁商务服务业(占比26.3%) [3] - 计息负债同比增长12.4%,存款同比增长16.2%,零售存款占比提升至24.8% [3] 净息差变化 - 上半年净息差1.35%,较年初收窄6个基点,其中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40个基点至3.24%,计息负债成本率下降26个基点至1.87% [4] - 按季初期末平均生息资产测算,上半年净息差1.32%,与一季度持平 [4] 非息收入构成 - 非息收入70亿元,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他非息收入46.7亿元(同比下降11.3%) [5] - 投资收益57.2亿元(同比增长23.8%),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4亿元 [5] - 非息收入占比34.9%,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 [5] 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率0.76%,其中公司贷款不良率0.65%(较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零售贷款不良率1.02%(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 [6] - 关注率0.51%,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不良贷款比例66.8% [6] - 计提信用减值损失16.8亿元,同比少提13.2亿元 [7] - 拨备覆盖率520.9%,拨贷比3.95% [7] 资本充足水平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74%,一级资本充足率11.98%,资本充足率14.64%,较一季度分别提升73、64和59个基点 [7] - 可转债转股推动资本充足率显著提升,未转股比例降至1%以内 [7] 战略与展望 - 2025年为"二二五五"战略收官之年,上半年维持较好扩表势头 [8] - 维持2025-2027年EPS预测2.72/3.18/3.71元,当前股价对应PB估值0.91/0.80/0.69倍 [8]
银行板块首家披露半年度快报 ,杭州银行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近17%
全景网· 2025-08-13 13:5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0.93亿元 同比增长3.89% [1] - 贷款总额达10094.18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7.67% [1] - 存款总额达13382.82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5.17% [1] - 不良贷款率0.76% 拨备覆盖率520.89% 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1]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74% 资本充足率14.64% 分别较上年末提升0.89和0.84个百分点 [1] 资本运作与战略发展 - 可转债转股完成 累计149.94亿元转为公司股份 转股数13.19亿股 占转股前总股本22.24% [2] - 转股后资本得到有效补充 有利于未来业务拓展 [1][2] - 2025年为"二二五五"战略收官之年 上半年维持较好扩表势头 [2] 盈利能力与分红政策 - 2024年度每股累计分红0.65元 包括中期分红 [3] - 2024年度派发现金红利总额42.49亿元 其中年度分红20.29亿元 中期分红22.20亿元 [3] - 分红占可分配利润比例提升至26.10% 较2023年度提高3.58个百分点 [3] - 公司明确维持每股分配比例不变的分红策略 优于同业常规做法 [3] 机构评价与行业地位 - 营收增速回升 利润维持高增长 资产质量指标保持优异 [1] - 深耕长三角区域 基本面稳健 超额拨备行业领先 [2] - 利润增速领跑行业 ROE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2][3] - 形成规模增长—利润增长—内生资本补充的正向循环 [2]
多管齐下 中小银行竞相增资扩股“补血”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21
区域性中小银行增资扩股动态 - 苏农银行注册资本拟由18.03亿元变更为20.19亿元,主要因可转债转股累计增加3197.61万股及资本公积每10股转增1股实际转增1.84亿股 [1][2] - 杭州银行和南京银行的可转债转股进程加速,杭银转债累计转股比例达94.23%,南银转债累计转股比例达75.82%,转股完成后将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2] - 泸州银行拟通过定增募资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多家区域性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增资扩股方案获监管部门批复 [2] 增资扩股方式及作用 - 区域性中小银行普遍通过增资扩股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包括引入外部股东、可转债转股、定向增发等方式 [2][3] - 增资扩股能直接增加银行股本,提高资本充足率,且成本相对较低,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可行有效方式 [3] 股权结构调整 - 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后,温岭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有7.47亿股,实控人为温州市财政局 [4] - 汉口银行完成8.7353亿股股份发行,总股本由48.28亿股增至57.01亿股,募资规模达45.86亿元,发行对象均为当地国企 [4] - 增资后汉口银行国家股及国有法人股合计占比进一步提升 [4] 资本补充难点与建议 - 区域性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面临外部融资渠道受限、内源性资本积累承压、投资者信心不足等难点 [5] - 应支持中小银行建立资本补充长效机制,优化股东资质条件,简化审批流程,放宽准入条件发行优先股、永续债等工具 [6]
A股站上3600点 可转债市场再迎“赎回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13:43
A股市场与可转债市场联动 - A股市场走强带动上证综指站上3600点,可转债市场同步上涨并出现大面积强赎摘牌情况 [1] - A股市场表现与转债退出方式呈现正相关,2020年强赎退出占比达95.89%,2024年因行情低迷强赎比例降至59.52% [4] - 权益市场企稳回升加速转债强赎进程,发行主体主动赎回意愿提升以优化财务结构 [5] 可转债市场强赎潮现状 - 7月以来超10只可转债停止交易,仅7月28日单日有3只转债退市 [2] - 8月将有12只转债迎来最后交易日,新规新增"Z"标识提示投资者及时操作 [3] - 今年以来超50只转债摘牌,强赎退出占比超8成,较去年数量和比例均提升 [3] 银行转债退出主导市场萎缩 - 银行转债成为市场缩量主因,2025年已有6只银行转债离场(4只强赎+2只到期) [6] - 齐鲁转债因股价触发强赎条款将于8月14日摘牌,赎回价100.7068元/张 [6][7] - 银行转债余额从2023年近3000亿降至1500亿以下,市场占比由40%下滑至20% [7] 可转债市场供需格局变化 - 供给端:再融资政策收紧导致审核周期延长,2025年上半年新发转债仅18只募资206亿元,同比下滑76% [8] - 需求端:强赎加速存量退出,预计全年银行转债退出规模超900亿,强赎和到期合计或超1600亿 [7][8] - 当前转债总存量6590.85亿元,较年初下降745.37亿元,年末余额或跌破6000亿 [8] 可转债退出机制与投资者操作 - 转债生命周期可通过转股、回售或到期结束,投资者需根据条款选择最优退出方式 [4] - 停止交易后仍有3个交易日转股期,未转股转债将按约定价强制赎回(如北陆转债101.64元/张) [2][3] - 中信转债到期摘牌时未转股率仅0.14%,显示投资者对转股机制的高效利用 [7]
A股站上3600点,可转债市场再迎“赎回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13:03
可转债市场强赎潮 - 7月30日为北陆转债最后交易日 收市后停止交易 7月以来已有超过10只可转债停止交易 仅7月28日就有3只停止交易 [2] - 8月份还有12只转债将迎来最后交易日 可转债新规新增最后交易日"Z"标识以提示风险 [3] - 今年以来已有超过50只转债摘牌 强赎方式退出占比超过8成 数量和比例均较去年提升 [3] 可转债退出方式变化 - 2020年73只退出转债中70只以强赎方式退出 占比95.89% [4] - 2021年83只退出转债中70只强赎退出 占比降至84.34% [4] - 2022年强赎退出比例降至72.22% 2023年再降至71.93% [4] - 2024年84只退出转债中仅50只强赎退出 多数发生在下半年 [4] 市场规模变化趋势 - 下半年可转债市场规模或逐步缩减至6000亿元以下 [1][6] - 截至上周末可转债市场总存量6590.85亿元 较年初下降745.37亿元 [9] - 2025年上半年新发转债仅18只 募资206亿元 同比下滑76% [9] - 年末余额或将跌破6000亿 存量规模降幅约1000亿 [9] 银行转债市场变化 - 银行转债余额从2023年高峰近3000亿元减少至当前1500亿元之下 [8] - 市场占比由峰值40%下滑至约20% [8] - 今年至少有6只银行转债离场 其中2只到期 4只强赎 [6] - 全年银行转债退出规模预计超900亿元 强赎和到期合计或超1600亿规模 [9] 影响因素分析 - A股市场走强带动可转债市场水涨船高 出现大面积强赎摘牌 [1] - 监管层对再融资政策持续收紧导致转债发行审核周期延长 [5] - 上市公司融资需求减弱 新券供给规模明显下跌 [5] - 权益市场企稳回升促使大量转债触发强制赎回条款 [5]
势如破竹,固收加规模强势增长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7-29 20: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5Q2固收+规模高增,行情加持下资金流入有望持续;银行转债快速退出使转债供需矛盾加剧,底仓转债替代偏好集中在规模较大的转债标的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情加持下,固收+基金份额保持增长 - 25Q2固收+基金份额增长,债市欠配与权益上行推动资金流入;转债市场表现亮眼,中证转债涨3.77%,优于沪深300与中证1000;25Q2固收+基金净申购566.41亿份,一级债基净申购525.48亿份,二级债基净申购77.74亿份,偏债混合型净赎回36.8亿份且较25Q1缩减,可转债基金净赎回21.64亿份,略高于25Q1但较24Q4压力不大 [4][6] - 25Q2转债基金含权资产仓位下降,股票仓位从8.55%降至7.14%,转债仓位从60.29%降至58.59%;固收+基金含权资产仓位也略有下降,权益市值上升但占比下降,转债持仓市值与占比均下降 [8] 公募险资边际减仓,券商增持转债 - 券商倾向在行情走牛时加仓,如25年2、3、5、6月;公募和险资在转债估值高企时主动减仓;当前转债市场突破新高,权益市场处于高位,部分资金止盈,需谨慎估值压降 [4][12] - 25年6月基金持仓面值2170.03亿元,占比33.11%;保险持仓面值536.95亿元,占比8.19%;券商自营持仓面值193.32亿元,占比2.95%;券商资管持仓面值88.44亿元,占比1.35% [13] - 转债ETF份额4、5月净流出,因弹性不及部分二级债基;6月下旬后,随着业绩和信用评级风险落地及市场上行,份额明显回升 [15] 公募基金持仓分析 - 25Q2公募基金减持银行转债,因南银、杭银、齐鲁转债强赎及浦发转债临近到期;金融板块其他转债如上海、重银、财通、华安等获增持,公用事业板块转债也有增持 [4][19] - 电子、计算机等弹性品种获增配,受益于科技、医药、消费板块行情;基础化工内需修复明确,地产基建产业链获政策扶持,基础化工、建筑材料等行业转债仓位上升 [21] - 除银行等金融底仓转债外,公募基金25Q2对欧通、闻泰、神马、恒邦等转债加仓金额多,分别属电力设备、电子、化工、有色板块;除银行等金融转债外,公募持仓家数较多且增持的标的包括神马、闻泰等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