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银行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上市银行探路转型新增长极:扩资产规模 增非息收入
中国经营报· 2025-08-30 03:36
行业盈利分化特征 - 2025年上半年银行业盈利呈现显著分化 多家城商行实现两位数净利润增长 部分银行出现负增长[1] - 杭州银行净利润116.62亿元同比增长16.66% 江阴银行 齐鲁银行 青岛银行增速分别为16.63% 16.48% 16.05%[2] - 贵阳银行净利润24.74亿元同比下降7.20% 营业收入65.01亿元同比下降12.22%[4] 城商行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信贷与财富管理需求旺盛 信用风险处于较低水平[3] - 通过以量补价推动净利息收入降幅收窄 理财增长带动手续费收入回升[2] - 优化负债结构控制资金成本 稳定净息差水平 保障利息净收入增长[3] - 积极处置不良资产推动信贷成本下降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2][3] 息差收窄现状与应对 - 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至1.42% 较一季度下降0.01个百分点[7] - 平安银行通过压降零售高风险业务 使零售不良生成额减少近100亿元[5] - 负债端压降高利率存款 提升活期存款占比 对公活期存款占比38% 零售存款占比26%-27%[7] - 资产端增加中长期贷款占比 配置高流动性低风险权重资产 通过久期管理对冲波动[8] 非息业务发展机遇 - 国内主要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不足30% 显著低于美国大型银行57% 52% 54% 41%的水平[9] - 建议发展支付结算 投贷联动 财富管理等中间业务 实现"息差+手续费"双轮驱动[9] - 实施基于RAROC的全成本定价 区分客户与产品分层 减少无效价格战[9] - 通过数字化降本增效压降成本收入比 目标控制在26%-27%的优良区间[7][9]
李扬解析低利率时代破局之道:银行转型与资本市场发展双轮驱动
搜狐财经· 2025-08-18 10:4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欣 上海报道 一是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完成从"卖产品"到提供服务的转变。李扬认为,当前多数银行仍处于 "朝九晚 五,一边卖存款,一边卖贷款" 的传统状态,而全球银行业在上世纪就已完成了从金融产品销售商向金 融服务提供商的转变。中国尚未完成这一转化的原因之一,是"过于依赖息差过日子"。如今息差收窄, 以致难以覆盖不良资产率,银行转型势在必行。当然,这种转型还需突破收费及费率审批限制,应由金 融系统各方协同推进。 二是发展资产管理业务。资管业务本质上属于直接融资范畴,相较于间接融资的 "一对以上合约" 模式 (至少一份借款合约和一份贷款合约),直接融资仅需一份资金交易合约,融资活动便可达成,其融资 效率的优势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直接融资是将"资金"转变为"本金"的主要途径,因而,发展直接融 资,正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和最近的政治局会议精神的重要机制。 在国内利率下行已成大概率事件的背景下,金融行业如何破局? 8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 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浦发银行联合主办的"2025资产管理年会"上分享了深刻洞见。他明 ...
低利率时代银行转型加速,从传统存贷到多元化布局
第一财经· 2025-06-30 21:14
银行利率调整与市场反应 - 国有大型银行自2024年10月起率先下调存款利率,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迅速跟进,银行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 [1] - 大额存单利率显著下降,部分银行下架中长期限产品,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的3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降至1.55%,1年期和2年期产品年利率仅为1.2% [2] - 出现存款利率"倒挂"现象,例如3年期存款利率高于5年期,或2年期高于3年期 [2] 银行创新揽储策略 - 平安银行推出"开卡并存入5万元即送LABUBU盲盒"活动,兴业银行推出"存款达千万即可获得实习机会"计划 [3] - 消费贷领域推出超低利率优惠,如5年免息汽车金融方案,装修贷利率降至2.4%并搭配贴息优惠 [3] - 理财保险、理财产品和结构性存款成为存款替代品,收益率普遍在2%~3%之间 [5] 银行业务转型方向 - 银行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提升效能、降低成本 [1] - 重点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如代理保险、理财等业务,客户经理业务重心向非利息收入领域转移 [6] - 多家银行通过加强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缓解业绩压力,第一季度A股上市银行中有34家投资收益同比增长,10家增速突破100% [7] 行业专家观点 -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调整是银行业适应市场变化、优化经营策略的必然选择 [4]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银行暂停中长期限大额存单主要目的是降低负债成本、稳定净息差 [4] - 中信银行研究团队强调提升非利息收入是破解存贷款业务竞争困境的重要手段 [6] 国际经验借鉴 - 日本银行业通过兼并重组、减少分支机构降低成本 [9] - 发展资金交易、同业业务、外汇等中间业务 [10] - 降低信贷业务占比,拓展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等多元化业务 [10] - 推动数字化转型精简网点、合并重组以压缩运营成本 [11] 未来发展趋势 - 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前景广阔,银行在客户群体、信用基础和服务能力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7] - 低利率环境下传统存贷业务盈利空间受挤压,需适度加大金融市场业务布局 [7] - 国际大行核心策略包括非息收入多元化+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以及数字化降本+战略区域布局 [8]
银行谋变低利率“逆风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22:12
低利率时代的银行业挑战与转型 - 商业银行净息差从2021年的2.08%持续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43%,累计降幅达65个基点,显著低于1.8%的警戒线[3][8] - 2024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2.2%,连续两年下滑,其中农商行降幅最大达6.16%[9] - 低利率环境下银行业面临"三低"挑战:低利率、低利差、低费率,招商银行董事长指出这是由人口结构老龄化导致的长期需求不足造成[9] 国际经验借鉴 - 日本银行业通过四大策略应对低利率:海外业务拓展(三菱日联海外收入占比78%)、贷款结构调整、非息收入提升(稳定在47%)、银行间合并重组[11][12] - 日本三大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从21世纪初的20%提升至近年60%,通过财富管理和养老金融实现转型[14] - 美国富国银行依靠个人存款规模形成壁垒,花旗银行通过精准定价覆盖风险,显示差异化路径的重要性[15] 国内银行转型实践 - 工商银行国际化板块2024年贡献集团11%税前利润,计划提升占比以扩大非商行收入来源5-7%[16] - 2024年58家上市银行其他非息收入同比激增25.93%,占营收比重升至14.4%[18] - 建设银行提出资产端优化信贷结构,负债端拓展结算性活期存款的平衡策略[20] 差异化转型路径 - 大型银行如工行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从信贷中介转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20][21] - 城商行通过代发业务提升活期存款,探索新媒体获客和AI智能投顾降低成本[21] - 股份制银行推进贷款业务从"规模驱动"转向"质量优先",建立重点领域筛选机制[22]
深度丨银行谋变低利率“逆风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20:29
低利率时代特征与影响 - 中国逐步向低利率时代过渡,结构性低利率已在部分领域显现,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商业银行净息差从2021年的2.08%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43% [1][3][4] - 国际经验显示低利率时代通常持续十年以上,标准利率空间为0%-1%,中国LPR目前3%左右,尚未达到严格低利率水平但下行趋势显著 [3][4] - 低利率环境下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2024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2.2%,大型银行、股份行、农商行分别下降1.58%、5%、6.16%,仅城商行增长1.5% [5][14] 银行业转型策略 - 头部银行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工商银行国际化板块2024年贡献集团11.8%资产、9.6%营收和11%税前利润,计划进一步提升占比 [13][16] - 银行通过"加减法"组合策略应对,2024年58家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同比激增25.93%,占营收比重升至14.4%,同时优化负债结构控制成本 [14] - 部分银行借鉴日本经验推进贷款业务转型,从"规模驱动"转向"质量优先",建立重点领域筛选机制,加大高收益区域资源倾斜 [17] 国际经验借鉴 - 日本银行业通过国际化布局突破息差依赖,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海外贷款占比达43%,海外净息差3.14%远高于国内的0.57% [8][10] - 日本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从21世纪初20%提升至近年60%,通过收购证券保险机构构建混业经营体系,深耕养老金融领域 [9][11] - 美日德银行业应对低息差存在共性逻辑但路径各异,美国富国银行依靠个人存款规模,花旗银行侧重精准定价,日本银行侧重国际化 [12] 差异化发展路径 - 大型银行推动商业模式重构,从"信贷中介"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转型,工商银行打造"功能产品化、产品系统化"服务链条 [16][17] - 城商行采取"增收节支"策略,负债端提升活期存款规模,借鉴平安银行通过新媒体拓展客群,借助AI智能投顾降低成本 [17] - 中小银行可深耕区域市场定制专属产品,强化"GBC"联动,聚焦大银行覆盖不足的小微企业和特定消费群体 [18]
人事更迭后,郑州银行企稳信号初现
华尔街见闻· 2025-04-17 20:25
行业背景 - 银行业在监管趋严、大行下沉背景下面临资本管理、风险管控等多方面挑战 [1] - 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商行正经历转型阵痛,郑州银行作为典型案例折射行业困境 [1]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128.77亿元(同比-5.78%),归母净利18.76亿元(同比+1.39%),利润增速较上年回升25.01个百分点 [1] - 2024年利润增速创A股上市城商行之最,但相比同业10%-15%的增速仍不突出 [1] - 2020年后因房地产风险敞口暴露,不良核销走高,2023年盈利能力甚至不及10年前水平 [5] - 2024年实现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四项关键指标同步增长 [17] 历史发展轨迹 - 2013-2016年高速扩张期:连续4年营收增速>25%、净利增速>15% [4] - 2015年登陆港交所,2018年登陆深交所,成为首家"A+H"上市城商行 [4] - 2020年后业绩持续低迷,2023年不良贷款率居银行板块第一,房地产业不良率达6.48% [6] 管理层变动 - 2023年前董事长王天宇因违法放贷等违规被"双开" [6] - 2022年末赵飞从农业发展银行空降,2023年升任董事长 [8] - 2024年末邮储银行李红接任行长,2025年Q1完成6位高管更替 [8][9] - 当前高管团队中仅2位"老将"留任,其余均为外部引入 [10][11] 薪酬与分红改革 - 2024年管理层薪酬同比降幅达25.86%,超额完成两年压降目标 [12] - 薪酬分配向基层倾斜,优化资源配置 [13] - 重启时隔四年的分红计划,每10股派0.2元,分红率9.69% [14] 业务转型举措 - 重点发展县域经济:惠农服务覆盖2363个村镇,乡村振兴卡新增8.66万张 [20][22] - 科技金融贷款余额482.69亿元(同比+44.50%) [24] - 对公贷款增速6.11%,零售贷款增速8.09%,其中消费贷增幅达38.8% [26] 资产质量 - 2024年不良率压降0.08个百分点至1.79%,拨备覆盖率提升至182.99% [28] - 房地产不良金额21.23亿元(同比+12.26%),不良率升至9.55% [30] - 住宿餐饮及农林牧渔业不良率仍呈增长态势 [30] - 计划建立全风险管理架构应对信用风险 [31] 区域竞争力 - 存款增速高出河南省平均水平3.26个百分点,贷款增速高出0.74个百分点 [18] - 员工平均资产1.09亿元、网点平均资产37.16亿元,显著高于省内平均水平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