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息差收窄
搜索文档
 多家银行蓄力布局,2026年“开门红”提前开战!
 北京商报· 2025-11-04 21:10
地方银行表现则更为活跃。11月3日,兴山农商行召开2025年三季度工作会议并对四季度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其中提到,要统筹兼顾 打好"开局起步"预备战,提前谋划2026年业务计划与资源储备。同日,晋中开发区农商银行召开2025年三季度经营分析暨四季度工作 推进会,会议特别邀请专业培训师深度解读《晋中开发区农商银行四季度储客及开门红项目》。 村镇银行同样积极投身"开门红"攻坚战。浙江桐乡民泰村镇银行此前举办旺季"开门红"专题培训,为来年的精准营销指明"作战图"。 例如,针对"定期存款续存"这一关键业务,培训还提出三大策略,包括深耕"银发客户",运用温情服务与适配产品,有效归集老年客 户的养老金、闲置资金,将其转化为稳定的定期存款;聚焦"临界客户",对资产规模临近提升门槛的客户,实施名单制管理,通过精 准赋能与交叉营销,助力其资产升级,提升客户价值;紧盯"到期客户",建立预提醒机制与专属续存方案,做到提前对接、"一户一 策",最大限度留住到期资金,并力争实现额度增长。 对于多家银行"提前开战"布局"开门红"的现象,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这本质上是当前银行业资产荒和负债端竞争白热化 双重压力下的选择。在净息差持 ...
 理财市场“吸金”效应凸显,存款到期重定价为银行负债端“减负”
 中国证券报· 2025-11-03 20:11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三季度是此前存入的中长期高利率存款集中到期的时间窗口。在利率下行 的环境中,存款利率的降幅大于理财收益率降幅,使得理财产品的相对吸引力显著提升。居民将到期的 存款转而配置理财产品,形成了大规模的资金流动。 存款利率重定价 "现在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比相近期限的存款利率高一些,前几年的高息存款在今年陆续到期,不少客 户会选择配置一部分理财产品,我们也建议客户根据自身投资需求来多元化配置资产。"11月3日,宁波 银行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业内人士分析称,近期,此前存入的高利率存款迎来集中到期的时间窗口,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中,理财 产品的收益吸引力凸显。此外,三季度以来,不少银行活期存款增长边际改善,预计在资本市场企稳回 暖情况下,理财、股票、基金等有望成为居民存款的主要替代资产,推动银行负债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存款"搬家"推动理财规模走高 "最近有不少客户之前存入的三年期、五年期定期产品到期。"中信银行北京市海淀区一名理财经理小贾 向记者表示,"前几年我们一般从9月份开始季末冲刺揽储,同时还要为年终收官和次年开门红做准备, 所以在这个时间段会推出力度比较大的利率上浮活动,三季度、四季度存钱的 ...
 六大行交出前三季度营收、净利双增“答卷”,净息差收窄仍是核心压力
 北京商报· 2025-10-30 23:55
 整体业绩表现 - 六大国有银行前三季度合计营收达27205.35亿元,归母净利润合计10723.43亿元,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 [1][3] - 工商银行营收规模最大,为6400.28亿元,同比增长2.17%,归母净利润2699.08亿元,同比增长0.33% [3] - 建设银行营收5737.02亿元,同比增长0.82%,归母净利润2573.6亿元,同比增长0.62%;农业银行营收5508.76亿元,同比增长1.97%,归母净利润2208.59亿元,同比增长3.03% [3] - 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为4912.04亿元、2650.8亿元、1996.4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76.6亿元、765.62亿元、699.94亿元 [3]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经济稳步复苏带动银行信贷业务规模稳步扩张,为业绩增长提供基础支撑 [1][4] - 银行主动调整业务结构,积极发展财富管理等非利息业务,拓宽了业绩增长空间 [1][4]   净息差表现与压力 - 六大行净息差普遍收窄,邮储银行净息差为1.68%,同比大幅下降21个基点;交通银行净息差为1.2%,同比下降8个基点,降幅最小 [5][6][7] - 建设银行净息差为1.36%,同比下降16个基点;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28%、1.30%、1.26%,同比均下降15个基点 [7] - 净息差收窄主要受资产端LPR下行导致贷款收益率承压,以及负债端存款成本刚性难降的双重影响 [1][7]   净息差趋势与应对 - 净息差降幅已呈现逐步收窄趋势,存款利率下调对负债成本的降低作用正逐步显现,建设银行前三季度客户存款付息率同比下降34个基点 [1][8] - 银行通过提升定价管理水平、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等措施努力使净息差保持在合理区间,预计净息差下降幅度将逐渐收窄 [8] - 净息差收窄趋势将推动银行业盈利模式从传统的“规模驱动、息差依赖”向“综合化、精细化、多元化”方向转型 [8][9]   长期转型方向与策略 - 银行需降低对传统信贷业务的盈利依赖,加速布局财富管理等非利息业务,提升轻资本业务收入占比 [8][9] - 具体策略包括积极拓展非利息收入来源、强化科创金融等新兴业务领域布局、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压降高成本负债、深化数字化转型以实现降本增效 [9]
 存款利率“倒挂”频现,存5年不如存3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20:41
 存款利率下调趋势 - 多家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密集下调存款利率,成为行业常态 [1][2] - 长期存款利率降幅最大,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利率降幅集中在15到40个基点 [1] - 上海华瑞银行2024年末至2025年10月,三年期存款利率从2.8%降至2.15%,五年期从2.8%降至2.1% [2] - 河南洛阳农商行部分存款产品最高降幅达35个基点 [2] - 部分区域性银行如吉林龙潭华益村镇银行、山东省高密惠民村镇银行对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下调20个基点 [3] - 全国性银行三年期和五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已降至2%甚至1%的水平 [3]   利率倒挂现象 - 存款利率出现倒挂现象,即长期存款利率低于短期存款利率,例如上海华瑞银行三年期利率为2.15%,五年期利率为2.1% [6] - 银行采用“做短压长”策略,通过下调中长期存款利率并给予短期定存激励,以优化负债结构 [6] - 出现利率倒挂的主因在于市场对未来降息有强烈预期,银行避免在降息环境中吸收过多长期存款 [1][6]   银行净息差压力 - 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从2023年底的1.52%降至2024年二季度末的1.42% [5] - 缓解净息差压力是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的核心原因之一,银行有持续降低负债成本的需求和动力 [3][4] - 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背景下,中小银行可借势缩小与大行在负债成本方面的差距 [3][5]   政策与市场预期 - 2024年LPR经历两次下调,但2025年10月LPR已连续五个月维持不变,1年期LPR为3%,5年期以上LPR为3.5% [5] - 市场机构分析认为,四季度初前后央行有可能实施新一轮降息降准 [5] - 银行负债策略隐含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的预期 [6]
 又见中小银行密集调降存款利率
 第一财经· 2025-10-19 13:32
今年,银行净息差仍在持续收窄中,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去年底、今年一季度末、二季 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52%、1.43%、1.42%。 四季度降准降息能否迎"窗口期"? 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近日,中小银行又进入了新一轮降息潮。第一财经统计,10月份以来,一批中小 银行密集下调或正在准备下调存款利率。 "我们预计近段时间存款利率将下调10个基点。"苏商银行一位工作人员日前表示。目前,该行正在热推 3年期2.2%的定期存款。 10月13日,上海华瑞银行发布《关于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的公告》,将3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 率从2.3%调降至2.15%。而就在9月末,该行才刚刚下调过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今年以来,华瑞银行前后合计8次降息,分别为1月份降息1次、4月份降息2次、5月份降息1次、7月份降 息1次、9月份降息1次、10月份降息1次。调降对象主要为3年期和5年期的中长期存款,其中,3年期存 款利率从2024年年末的2.8%降到2.15%;5年期存款利率从2024年年末的2.8%降到2.1%。 与华瑞银行同样在9月底降息的中小银行还有天津金城银行、河南洛阳农商行、洛宁农商行等。融3 ...
 民生银行资产质量承压 区域经营分化明显
 新华网财经· 2025-10-16 16:15
 核心观点 - 公司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营业收入增长但归母净利润下滑 [1][3] - 行业盈利能力普遍承压,净息差持续收窄导致不同类型银行分化加剧 [1] - 公司资产质量压力边际增大,零售领域风险上升,区域经营分化明显 [1][9][1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1-6月总资产7.77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0.59% [3] - 实现营业收入723.84亿元,同比增长7.83% [3] - 归母净利润213.80亿元,同比下降4.87% [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190.43亿元,连续两期为负值 [4]   收入结构分析 - 营业收入增长主要驱动力为非利息净收入,达231.81亿元,同比增长25% [5][6] - 利息净收入为492.03亿元,同比微增1.28%,占总收入比重为67.97% [5][6] - 非利息收入中,其他非利息净收入增长51.64%,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仅增长0.41% [6][7] - 非利息收入增长主要依赖债券交易等市场机会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中间业务贡献薄弱 [7][8]   资产质量状况 - 不良贷款总额660.5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42亿元,不良贷款率1.48%,上升0.01个百分点 [9] - 关注类贷款总额1218.3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60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2.72% [9] - 公司类不良贷款总额331.23亿元,比上年末减少6.65亿元,不良率下降至1.21% [9] - 房地产不良率显著改善,从上年末的5.01%下降至3.48% [9] - 零售端风险压力增大,信用卡贷款不良率从3.28%上升至3.68% [9][10]   区域经营表现 - 业务区域分化明显,长江三角洲地区利润总额50.61亿元,珠江三角洲地区利润总额30.79亿元 [12][13] - 环渤海地区出现经营亏损,利润总额由上年同期的41.23亿元转为-20.34亿元,营收下降至65.51亿元 [12][13] - 总部资产总额为33064.90亿元,利润总额为89.31亿元 [13]   行业环境挑战 - 银行业基本面承压,面临市场利率下行、LPR下调与存量房贷重定价的双重压制 [1] - 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缓负债成本改善,形成“资产收益降幅大于负债成本降幅”的剪刀差 [1] - 部分行业及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有效信贷需求修复缓慢,制约银行资产扩张 [15]
 “等50多天才买到”,头部互联网银行上线大额存单“排队”功能,部分利率可达3%
 华夏时报· 2025-09-17 11:50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卢梦雪 北京报道 存款利率一再调降,让民营银行2%以上利率的大额存单显得格外抢手。 近期,记者发现,一些民营银行推出了大额存单的"排队"预约服务。有意向的储户只需在银行APP上进 行"预约排队",一旦有额度释放,即可自动购买到利率较高的大额存单,部分存单利率达到了3%及以 上。不过记者注意到,尽管年利率较高,但这些存单并非银行新发行的产品,而是之前储户转让的"二 手单"。为了确保购买成功,储户需要提前将预存款项转入活期账户进行锁定。 "额度非常紧俏,基本要排队等一个月以上,人太多了,我有一个朋友等了50多天(才买到)。"一位关 注相关存款产品的储户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 近年来,银行业净息差整体收窄,为缓解负债端压力,银行纷纷降息,民营银行年内也多次下调存款利 率。这样的背景下,之前发行的利率相对较高的大额存单变得更为抢手。 额度紧缺 大额存单,亦称作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其起存金额高于普通存款,通常为20万元,且其利率通常略高 于同等期限的定期存款。 受限于业务单一、实体网点缺失等因素,长期以来,民营银行存款挂牌利率较同业保持较大利差优势, 被称为"存款利率高地 ...
 部分民营银行大额存单利率超2%很抢手!
 证券日报· 2025-09-16 08:25
本报记者 彭 妍 此外,上海华瑞银行手机银行App显示,该行的18个月期和2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分别为2.3%、 2.35%,认购起点同样为20万元,且支持产品转让。不过记者注意到,两款产品的介绍页面均注明"仅 限上海地区购买",其中18个月期的大额存单已显示"售罄"。 对此,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银行推出收益率较高的大 额存单,本质是市场化竞争策略与精细化运营管理协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新兴金融力量,民营银行在品 牌认知度、客户基础积累上与传统银行存在差距,通过提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率,能够精准触达对 收益敏感的储户群体,找到与自身业务匹配的客户。 利率优势或逐步收窄 民营银行大额存单利率高于传统银行,且承受着净息差收窄的压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 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较一季度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其中民营银行 的净息差降幅最大,高于其他类型银行。 薛洪言表示,从利率优势的可持续性来看,民营银行依托数字化运营模式,能有效降低传统网点运营成 本,这些成本优势可转化为更高的存款利率回馈储户,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但当前银行业整 ...
 多家互联网银行上线大额存单排队功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3 00:06
 大额存单利率变化 - 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大额存单年利率已降至"1"字头水平 多家银行下架三年期以上大额存单并出现定存利率长短期倒挂现象 [1] - 2%以上利率的大额存单仅偶尔出现在地区性银行和互联网银行 但产品额度紧缺需要预约和排队等待 [1] - 微众银行提供年利率3%的大额存单+产品但需排队超过1个月 另提供年利率2.1%的1年期产品需排队超过7天 [1]   互联网银行大额存单业务模式 - 互联网银行采用排队预约机制 排队期间资金冻结在活期账户或低利率通知存款中 微众银行允许转入年利率0.95%的7天通知存款 [1] - 网商银行2年期大额存单挂牌利率1.6% 设置转让专区允许预约购买 预约金额锁定在活期账户不可他用 [2] - 中信百信银行将年利率2.1%的2年期大额存单作为新户权益 仅通过专属链接开户可见且额度紧缺 [2]   银行业净息差状况 - 民营银行净息差从2023年末4.11%收窄至2024年6月末3.91% 仍高于大部分传统银行 [5] - 微众银行净息差从2023年末6.04%下降至2024年6月末5.71% 网商银行净息差从2023年末3.34%小幅上升至2024年末3.48% [5]   负债成本管控措施 - 互联网银行通过推动到期定存转入理财、调降定期利率、下架长期大额存单等方式压降负债成本 [5] - 微众银行大额存单+产品中A款售罄 B款自2023年11月起停止预约 仅剩1个月期和6个月期产品限量发售 [5] - 互联网银行对大额存单采取"严入宽出"管控 利用银行理财作为应对到期潮和管理负债成本的蓄水池 [6]
 营收、净利润双降,东莞银行、南海农商行上市前路几何?
 南方都市报· 2025-09-12 20:27
 核心观点 - 东莞银行与南海农商行作为广东地区仅存的两家IPO排队银行,面临营收净利润双降、净息差显著低于同业、资产扩张放缓以及盈利对投资收益依赖度高等多重挑战,其上市前景充满变数 [2][3][9]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东莞银行营收49.7亿元同比下滑8.02%,净利润23.6亿元同比下降1.4% [3] - 2025年上半年,南海农商行营收32.8亿元同比下降8.2%,净利润13.9亿元同比下滑14.2% [3] - 两家银行业绩表现逊于A股上市同行,27家A股上市城农商行上半年营收平均增长4.3%,净利润平均增长5.8% [4]   盈利能力与息差 - 净息差持续收窄是两家银行共同困境,东莞银行净息差降至1.11%,南海农商行净息差降至1.08% [3] - 两家银行净息差显著低于同业水平,全国商业银行二季度净息差为1.42%,城商行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37%和1.58% [3]   资产规模与扩张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东莞银行总资产6770亿元同比增长5%,南海农商行总资产3377.1亿元同比增长5.2% [4] - 两家银行资产扩张速度不及同业,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长7.9%,城商行和农商行增速分别为10.2%和5.5% [4]   收入结构 - 利息净收入下滑,东莞银行利息净收入34亿元同比减少6%,南海农商行利息净收入下降15%至16.3亿元 [6] - 非利息收入波动性增加,东莞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由盈转亏,从去年同期盈利0.46亿元转为亏损3.5亿元,降幅866.2% [6] - 对投资收益依赖度明显提升,南海农商行上半年投资净收益占营收比例高达44.1%,超过所有A股上市城农商行 [7]   上市历程与资本状况 - 东莞银行自2008年首次递交IPO材料,已历经17年曲折,南海农商行自2018年启动上市,已等待七年 [8] - 资本补充是两家银行坚持IPO的重要动因,东莞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年初9.31%降至6月末9.24% [8] - 南海农商行资本充足率从年初16.15%降至14.93%,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13.52%降至12.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