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曼猜想

搜索文档
“半路截胡”张益唐,北大出身的中山大学校长这样做
量子位· 2025-08-21 15:15
张益唐学术背景与成就 - 张益唐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因实质性推进解决数论难题"孪生素数猜想"而享誉世界 [3] - 2013年发表论文《质数间的有界间隔》,发现存在无穷多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公式:limn→∞(pn+1-pn)<7×10^7)[10][11] - 该研究突破数学界公认"不可能解决"的难题,并在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上取得革命性进展 [12][13][14] - 获得Frank Nelson Cole数论奖(数论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项)等荣誉 [19] 加盟中山大学过程 - 2023年6月正式加盟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任首席科学家,举家定居粤港澳大湾区 [2] - 中山大学在张益唐已基本确定其他学校的情况下"半路插进"促成合作 [4] - 加盟过程中校方采取谨慎安排:待其飞离美国国境后才公布消息,并在广州机场安排海关工作人员专程接机 [7] 个人经历与学术渊源 - 10岁独立证明勾股定理,23岁考入北大数学系,师从数论专家潘承彪教授 [18][22] - 博士毕业后因苏联解体导致美国学术岗位紧缩,曾经历七年未获教职的困难期 [28][30] - 1999-2016年在新罕布什尔大学数学系任讲师,期间保持数论研究 [33] - 与中山大学校长高松有学术渊源:十年前共同参加北大毕业典礼,高松曾引用其言论勉励学生 [5] 学术理念与回国动机 - 强调"做数学不需要受年龄限制",认为科学研究周期延长更需坚持 [17] - 选择回国源于国际环境变化及华人学者回归趋势,且国内对其重视程度令人感动 [3][7] - 公开表示"不看重物质名利",追求继续在数学领域"做点事"的学术理想 [34][35]
张朝阳对话诺贝尔奖得主David Gross:解密“时空涌现”“质量起源”
广州日报· 2025-07-12 21:03
物理学前沿理论探讨 - 张朝阳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探讨物质世界基础构成和物理理论前沿进展,包括强相互作用的"渐近自由"特性、量子引力、弦理论和暗物质探测难题 [2] - 格罗斯教授回顾渐近自由的发现历程,解释夸克禁闭现象,并提到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最终被学界接受的过程 [3][4] - 讨论时空本质,提出时空可能是"涌现现象"而非宇宙基本属性,并援引弦论中的对偶性现象说明空间可能只是特定尺度下的有效近似 [5][6] 质量起源与强相互作用 - 格罗斯教授解释质子质量的来源,指出夸克近光速的运动和强作用力是质子质量的主要贡献者,而非希格斯机制 [7] - 张朝阳总结格罗斯教授观点,强调质子质量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内部动能和相互作用能 [7] AI与物理学的关系 - 格罗斯教授澄清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霍普菲尔德的研究属于物理学延伸,而非AI领域,强调"AI仅是工具而非科学" [8] - 格罗斯教授认为当前AI大模型被高估,缺乏真正创造力,无法解决未决难题如黎曼猜想 [8] 算力发展对理论物理的影响 - 格罗斯教授回顾算力从计算尺到超级计算机的演变,指出算力和算法双重革新极大推动了QCD理论等研究进展 [9] - 展望未来计算机科学在算力、算法和AI领域的持续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理论物理研究 [10]
AI能否解决黎曼猜想等未知难题?诺奖得主这样说
第一财经· 2025-07-12 18:01
AI大模型评价 - 戴维·格罗斯认为当前AI大模型被严重高估,仅擅长模仿人类并可能编造答案,无法验证真假[1] - 大模型实际效果有限,仅能取代"只会说漂亮话的人",而非解决复杂科学问题[1] - ChatGPT早期存在基础能力缺陷,如无法正确计数或理解葛底斯堡演讲内容,虽近期有改进但仍未达满意水平[2] AI在科学领域的应用争议 - 埃隆·马斯克预测Grok 4今年可能帮助人类发明新技术,2025年或发现新物理学理论[1] - 格罗斯强调解决重大物理/数学问题(如黎曼猜想)的核心仍是人类创造力,AI仅为辅助工具[2] - 张亚勤与丘成桐对赌:AI五年内能否证明未解公式或猜想,双方观点对立[1] 诺贝尔奖与AI的界限 -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霍普菲尔德,其研究属于"物理学家的神经学研究"而非AI领域[4][5] - 格罗斯明确划分AI与科学界限:AI是工具,霍普菲尔德工作属于物理学方法在神经科学的延伸[5] - 霍普菲尔德模型揭示大脑神经元网络记忆机制,本质是物理学思维的应用[4][5] 算力对理论物理的推动 - 算力按摩尔定律增长十亿倍,QCD理论计算误差从1%降至可轻松完成水平[5] - 算力与算法双重革新加速理论发展,但核心驱动力仍来自人类智力与创造力[5] - 四十年前依赖计算尺的人工运算已被现代芯片算力取代,研究效率显著提升[5] 科研动力与价值观 - 格罗斯分享科研初心源于青少年时期科普书籍的震撼,强调享受探索过程而非结果[6] - 鼓励年轻科研者保持好奇心,热爱研究中的艰辛与专注状态[6]
加盟中大的数学家张益唐:半生蛰伏经历传奇,喜欢研究大问题
南方都市报· 2025-06-28 04:45
张益唐加盟中山大学 - 世界顶级数学家张益唐已全职加盟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 将在大湾区定居和工作 [1] - 张益唐是世界解析数论领域的领军者 实质性推进了"孪生素数猜想" 并在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上取得重要进展 [1] - 张益唐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 1982-1985年师从潘承彪攻读硕士学位 1992年获普渡大学博士学位 [1] 学术成就与研究领域 - 张益唐证明了存在无穷多对间隙小于7000万的相邻素数对 第一次实质性推进解决"孪生素数猜想" [1] - 2022年张益唐透露关于"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的研究进展 该问题与"黎曼猜想"紧密相关 [2] - 山东大学副校长刘建亚表示 张益唐的新成果一旦通过验证 将改写解析数论的教科书 [2] - 张益唐主要研究方向为解析数论 属于纯粹数学领域 专注于攻克重大数学难题 [1] 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 - 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于2024年10月14日在香港科学园揭牌 是内地高校在香港的首个综合性研究机构 [3] - 该研究院集教学、科研、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体 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应用数学和人文社科交叉三大领域 [3] - 2025年6月27日中山大学为张益唐举行聘任仪式 校长高松颁发聘书 党委书记朱孔军为其佩戴校徽 [3] - 中山大学将与张益唐一同攻坚基础数学前沿 推动世界数学学科发展 [3]
陶哲轩罕见长长长长长访谈:数学、AI和给年轻人的建议
量子位· 2025-06-21 11:57
数学与AI的协同关系 - AI正在重塑人类科学范式 在数学和物理的终极问题上 AI将成为人类探索的重要伙伴 但无法取代人类的直觉与创造力 [2] - 复数意义上的人类共同体将创造出最顶尖的超级智能体 比单个数学家更有可能实现数学领域的突破 [3] - 数学的关键在于从几十种可能方法中排除错误答案 而不仅是找到技术路径 [3] 数学研究方法论 - 解决困难问题需采用分阶段策略 类似香港动作片中逐个击破对手的方式 [3] - 数学研究需在结构与随机性之间寻找平衡 大多数生成对象是随机的 仅有少数存在固定模式 [38] - 数学家可通过"策略性作弊"简化问题 即暂时关闭部分困难因素 集中解决核心矛盾 [89] 前沿数学难题 - Kakeya猜想涉及在最小空间内实现物体方向调转 其解与波传播、流体动力学存在深刻联系 [5][6][7][8][9] - 纳维-斯托克斯正则性问题探讨流体运动是否会产生奇点 属于克莱基金会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 [16][17][18] - 塞迈雷迪定理证明在足够大的数字集合中必然存在任意长度等差数列 [41] 数学与物理的差异 - 数学从公理出发关注模型构建 物理由结论驱动注重观测结果 [51] - 物理学依赖观察-理论-建模的互动循环 数学则更侧重理论推导 [52] - 数学允许自由改变规则 这是其他领域无法实现的独特优势 [3] 形式化证明与协作 - Lean编程语言能生成带证明的数学陈述 实现原子级别的协作验证 [94][95][96] - 形式化证明使常数优化效率提升10倍 能快速定位需修改的代码段 [101] - 方程理论项目通过众包完成2200万对代数法则关系验证 展示规模化数学实验潜力 [111][112][113] AI在数学中的应用 - AlphaProof系统通过强化学习解决IMO级别问题 但研究生级问题面临组合爆炸挑战 [121] - 大型语言模型可用于数学引理搜索 在代码补全场景准确率达25% [100] - AI驱动的实验数学可能成为未来研究方向 辅助处理传统暴力计算无法解决的问题 [55]
AI成为数学家得力助手还要多久
科技日报· 2025-06-17 09:18
AI在数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启动"指数性数学"计划 旨在开发提升数学研究效率的AI"合著者"系统 [1] - 新一代大型推理模型如OpenAI的o3和Anthropic的Claude 4 Thinking展现进步 在美国数学邀请赛中表现接近优秀高中生水平 [2] - 谷歌"深度思维"的AlphaProof系统结合语言模型与AlphaZero 取得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得主相当的成绩 [2] - 谷歌AlphaEvolve模型在多个长期未解数学与计算难题上找到优于人类现有方案的解法 [2] AI当前在数学研究中的局限性 - 大型语言模型在FrontierMath测试中几乎集体"交白卷" 表明其面对全新高难度题目时能力不足 [3] - AI在解决"P vs NP"和"黎曼猜想"等重大数学难题时仍力不从心 竞赛题与真正数学研究存在差异 [2] - AI缺乏真正的创造力 能协助发现路径但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与突破 [8] AI处理数学问题的技术突破 - 加州理工学院团队开发"超级步骤"方法 将多个步骤打包以应对"超长推理链"问题 [5] - 该方法在安德鲁斯-柯蒂斯猜想上取得突破 推翻了一个40年来被广泛引用的"反例" [5] - "压缩路径"思路适用于所有需要推理链条的领域 有望推动数学研究新突破 [6] AI辅助数学研究的创新方式 - AlphaEvolve通过LLM生成并改进解题代码 配合评估模型提出比人类更优的解法 [7] - Meta的PatternBoost AI系统可生成相似数学概念 帮助激发研究灵感 [7] - AI工具可作为人类直觉的"侦察兵" 协助发现新路径和避开错误方向 [8]
五年内,AI能证明人类没有证明的猜想吗?张亚勤和丘成桐打了个赌
第一财经· 2025-05-17 21:05
AI在科研与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微软软件工程师已有90%代码由AI生成,显示AI在编程领域的高渗透率 [1] - AI当前在结构化任务(如棋类、编码、语言处理)表现超越人类,但在模糊概念理解(如量子力学)仍存短板 [2] - 猎豹移动认为AI在语言认知推理层面无显著短板,但物理层面的真正理解需更长时间突破 [2] AI的科学发展潜力与挑战 - 张亚勤预测AI五年内将证明人类未解数学猜想(如黎曼猜想),十年内可能发明新公式 [1] - 清华大学教授提出AI需在零人类知识积累下实现从0到1创新,才是真正智能诞生的标志 [2] - 当前大模型参数规模与人类大脑(860亿神经元/百万亿突触)仍差100倍,能效比显著落后(20瓦 vs 超高算力需求) [3] AGI发展时间表 - 信息智能(语言/视频处理)预计五年内达到人类水平,实现通用AGI [4] - 物理智能(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需至少十年发展周期 [4] - 生物智能(脑机接口)是最难突破领域,预计需15-20年实现人机生命体融合 [4] 技术路径差异 - 人类大脑具备高效记忆系统(海马体短期/皮层长期记忆),AI记忆机制仍逊色 [3] - AI优势在于智能可复制迭代(如自动驾驶),人类教育过程则需长期投入 [3] - 通用人工智能需满足三大标准:泛化能力、持续进化能力、超越多数人类任务表现,预计需15-20年达成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