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机器人技术

搜索文档
尾盘涨停,机器人概念股再度爆发
证券时报· 2025-08-19 18:54
机器人概念股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冲高回落 沪指微跌0.02% 深证成指跌0.12% 创业板指跌0.17% 全市场上涨股票数量接近3000只 下跌个股2200多只 [1] - 机器人概念股午后集体拉升 帝奥微、宜安科技、天润工业、拓普集团、领益智造等30多只相关概念股涨停或涨超10% [1][3] - 工业富联尾盘被大单拉升至涨停 全天成交额超过127亿元 总市值攀升至9713亿元 逼近1万亿元 [1][3] 机器人产业催化事件 - 英伟达与鸿海合作开发的人形机器人将在11月鸿海科技日亮相 鸿海发言人表示与英伟达在人形机器人大脑开发上进行多技能AI模型训练 [1][5] - 鸿海美国休斯敦新工厂将导入人形机器人 预计明年第一季度上线生产GB300 AI服务器 训练机器人执行拿取物体、插入缆线等组装工作 [6] - 上海市出台《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实施方案》 推进人形机器人在典型场景实用化部署 支持重点行业部署工业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 [6] 地方政府产业政策支持 - 杭州市8月11日发布《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 将产业纳入政策支持框架 规范高质量发展路径 [8]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8月9日推出《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若干措施》 聚焦多模态大模型等大脑关键技术 推动零部件技术攻关 [8] - 上海市8月6日发布《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目标2027年实现核心算法突破不少于20项 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8] - 深圳市3月3日印发《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目标2027年在AI芯片、多模态感知等技术取得突破 [9] - 北京市2月28日发布《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目标2027年培育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 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 [9] 行业发展趋势与机构观点 -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湘财证券认为这标志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 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景 [9] - 中信建投指出近期机器人行业大会保持高热度 后续仍有智元机器人大会、Optimus三代机发布等潜在催化 推荐传感器、灵巧手等产业环节 [10]
彩讯股份:暂未与智元机器人达成合作
金融界· 2025-08-15 09:32
公司合作动态 - 彩讯股份否认与智元机器人成立合资公司及获得1500万元采购订单的传闻 [1] - 公司目前暂未与智元机器人达成任何合作 [1] - 公司持续关注并探索AI与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应用 [1] 未来合作可能性 - 公司以开放态度拥抱智能化生态 [1] - 未来不排除在AI应用等领域与行业伙伴展开协同合作 [1] - 如有重大合作或进展将按信息披露规则及时公告 [1]
“一个机器人能顶3名工人,充电两小时就能巡检两小时”
财联社· 2025-07-21 00:10
河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践 - 河南制造业企业如利源集团、孟电水泥、思念食品正优先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提升工厂安全水平和运营效率,尤其是高危作业环节[2] - 通过部署机器人、无人机和构建数字孪生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高危岗位的"换人"操作[2] - 一个机器人能顶3名工人,充电两小时就能巡检两小时[2] 利源集团的智能化应用 - 利源集团5G调度中心通过超级大屏展示工厂各环节生产实时数据及数字孪生系统,实现生产指挥和调度管理[3] - 通过5G专网实现设备运行数据毫秒级同步至虚拟模型,帮助快速定位故障并告警[5] - 能源效益提升15%,人均劳效提高20%[5] - 配电室巡检机器人正在测试,未来计划推进焦炉地下室机器人巡检[6] - 5G五车联锁系统将传统需要15人的作业缩减至每车1-2人[13] 孟电水泥的智慧矿山建设 - 运用数字孪生技术为整个矿区构建三维模型,整合矿区状态、边坡监测、开采情况等信息[8] - 引入无人挖掘机和无人运输系统,实现从无人驾驶装车到无人运输的全流程作业[8] - 第一批配备四台无人设备:一台无人驾驶挖机、两台无人驾驶矿卡和一台无人机[10] - 无人机执行全域巡检,实时回传数据辅助掌控矿区安全态势[10] 思念食品的无人化应用 - 部署"无人三件套":巡检无人机、巡检机器狗及AGV无人转运车[10] - AGV无人转运车最大载重可达十吨,目前一期配备一辆,二期将继续规划[11] - 实现食品生产关键工序自动化,生产协同效率提升30%,综合成本降低20%[12] - 1台巡检机器狗替代3名巡检工人,1辆AGV无人转运车替代4-5名工人[13] 数字化转型的成效与影响 - 企业将数字化技术优先应用于存在辐射、毒气、垮塌等风险的高危作业环节[2] - 无人化作业目前主要部署于高危场所测试阶段,尚未大规模铺开[12] - AI和机器人技术创造便利与效率的同时,也带来劳动力市场变革的挑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