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b-Lite模式

搜索文档
卓胜微: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1 21:1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7.04亿元,同比下降25.42%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47亿元,同比下滑141.59% [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57亿元,同比转正增长189.01% [3] - 毛利率下降至28.75%,主要受12英寸产线转固后产能利用率不足及市场竞争影响 [31] 业务结构进展 - 射频前端模组收入占比提升至44.35%,较上年度的36.34%显著增长 [24] - 自有产线产品占比逐季度快速提升,12英寸产线产能达5000片/月 [28] - L-PAMiD模组实现全国产供应链突破,进入量产交付阶段 [29][30] - WiFi7模组实现规模化量产,车规UWB芯片进入量产阶段 [30] 技术研发与专利 - 累计取得200项专利,其中国内发明专利92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 [24] - 2025年上半年新申请专利62项,含发明专利43项 [24] - 涉及村田制作所5项专利纠纷,涉案金额约170万元,已提起专利无效请求 [31] 产线建设与产能 - 6英寸滤波器产线实现双工器/四工器/六工器及模组产品规模量产 [27] - 12英寸射频芯片产线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第二代技术平台实现量产 [28] - 先进封装产线实现技术落地到规模出货的闭环 [29]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半导体市场预计2025年同比增长11.2%,达6971亿美元 [11] - 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3856.4亿美元,出口1595亿美元,贸易逆差显著 [11] - 射频前端行业向高度集成化、低功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20][21] - 国产化替代需求迫切,带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链发展 [23] 产品战略布局 - 构建"异质+异构"技术路线,覆盖RF CMOS、SOI、SiGe、GaAs等多工艺 [26][32] - 短距通信感知系统产品布局BLE、星闪SLE、UWB等新兴技术标准 [30] - 产品应用从智能手机拓展至汽车电子、物联网、AI端侧等多元场景 [19][22] 资源平台优势 - Fab-Lite模式实现设计、制造、封测全环节自主可控 [8][9][36] - 6英寸/12英寸产线协同提升定制化能力与供应链韧性 [27][28][35] - 自动化生产与精细化管理提升晶圆利用率与良率 [36]
卓胜微(300782):射频前端龙头,厚积方可薄发
国盛证券· 2025-08-13 11:56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预计2025/2026/2027年PE分别为107/47/32X [4] 核心观点 - 射频前端龙头厂商,产品覆盖射频开关、低噪声放大器、滤波器及功率放大器等分立器件与模组,并布局低功耗蓝牙MCU芯片 [1] - 由Fabless向Fab-Lite模式转型,芯卓项目进展顺利,6英寸滤波器产线已实现规模量产,12英寸IPD平台进入量产阶段 [1][3] - 全球射频前端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192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269亿美元,CAGR 5.8%,国产替代加速进行 [2] - 预计2025H2扭亏为盈,2025/2026/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8.6/12.9亿元 [4] 业务布局 - 射频前端芯片业务占比98%,其中分立器件55.9%,模组42.1% [19] - 模组产品营收从2020年2.78亿元增长至2024年18.87亿元,占比从10%提升至42% [18] - 6英寸滤波器产线实现双工器/四工器等分立器件规模量产,12英寸IPD平台实现5000片/月产能 [3][18] 行业分析 - 全球前五大厂商市占率:博通19%、高通17%、Qorvo15%、Skyworks15%、村田14% [2] - 发射端PA模组占比45%,接收端FEM模组16%,分立滤波器13% [40] - 中美贸易冲突加速国产替代,国产厂商在滤波器和L-PAMiD模组领域成长空间大 [2]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6/2027年营收49.1/56.1/66.7亿元,同比增长9.5%/14.2%/19.0% [4] - 综合毛利率预计37.6%/40.3%/41.6%,研发费用率21%/18%/15% [87][88] - 2024年研发费用9.97亿元占营收22%,研发人员占比近50% [34][39] 产能建设 - 2025年启动35亿元定增用于射频芯片制造扩产项目 [3][81] - 6英寸滤波器产线良率稳中有进,自动化率达行业头部水平 [77] - 12英寸产线已启动第二代工艺开发,先进封装技术获客户验证 [79]
英伟达松绑H20,索尼推迟市场目标:芯片背后的大国角逐
格隆汇APP· 2025-07-22 16:36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英伟达获美国批准恢复H20计算卡在华销售,并推出中国市场定制GPU产品,反映中国半导体国产替代加速迫使海外巨头调整策略[1] - 全球CIS龙头索尼因中国高端市场竞争加剧及客户需求不及预期,推迟2025年60%市场份额目标[1][21] - 格科微凭借高像素单芯片技术路径跃居全球CIS销量第二,成为索尼主要竞争对手[1][21] 公司财务与战略投入 - 2024年营收63.83亿元(同比+35.9%),2025年Q1营收同比+18.21%,但净利润亏损系主动战略投入所致[3] - 研发费用大幅前置:2024年全年9.52亿元(同比+19.66%),2025年Q1单季2.62亿元(同比+30%),费用率升至17.2%[3] - 亏损主因高像素产品研发投入及低端市场竞争,属高端化转型必经阶段[4][5] 高端化转型成效 - 2024年1300万像素及以上产品收入15亿元,占手机CIS业务40%;2025年Q1占比提升至50%[6] - 50MP CIS成功导入vivo、传音等主流安卓机型,3200万像素产品量产并进入OPPO、iQOO等供应链[6][8] - 高盛预测2025年Q2收入同比+32%至20亿元,净利润同比+59%至7500万元[9] Fab-Lite模式战略价值 - 临港产线支撑Fab-Lite模式,实现设计-制造协同,加速高像素单芯片技术迭代(如32M/50M产品)[15][17] - 自建产能保障供应链安全,摆脱堆叠式架构垄断,引领中国半导体技术路线[15][16] - 高像素产品放量将摊薄折旧成本,高毛利产品改善盈利能力[18] 行业周期与公司韧性 - 半导体板块2022-2023年累计下跌超40%,2024年反弹16.92%,格科微股价波动与行业周期相关[19] - 实控人持股超40%,股权激励计划绑定核心人才,彰显长期信心[19] - 手机供应链库存去化完成,终端需求回升,高像素CIS成行业主流方向[9][21] 技术突破与市场地位 - 50MP产品量产标志公司突破高端市场壁垒,扭转"低端依赖"印象[8] - 单芯片技术路线打破索尼/三星堆叠式架构垄断,形成差异化竞争力[15][16] - 全球CIS格局:索尼第一、格科微第二、豪威第三,中国厂商份额持续提升[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