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M模式

搜索文档
扬杰科技(300373):现金收购贝特电子100%股权,内生与外延增长并进
国信证券· 2025-09-15 15:49
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2][3][22] 核心观点 - 现金收购贝特电子100%股权,交易估值22.18亿元,业绩承诺2025-2027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5.55亿元[4][5] - 收购完善产品矩阵,提升海外竞争力,预计增厚EPS[5][6][22] - 标的公司贝特电子2024年营收8.37亿元(YoY+33%),净利润1.48亿元(YoY+40%),2020-2024年营收复合增速28%,净利润复合增速52%[4][10] 交易方案 - 分三期支付:一期支付30%对价(6.65亿元),二期向非业绩承诺方支付70%对价(5.50亿元)[6] - 业绩承诺方以7.16亿元通过持股平台购买扬杰科技股票并质押担保,锁定至2028年6月30日,实现核心团队绑定[5][6] 标的公司业务 - 产品为过流和过温保护元器件,覆盖汽车电子、光伏等9000余种规格,拥有161项专利[7] - 2022年全球熔断器市场份额4.3%,客户认证周期6-24个月,黏性强[5][7] - 毛利率从2020年34.6%提升至2023年42.05%,主因新能源行业需求增长带动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12] 协同效应 - 贝特电子与扬杰科技客户重叠度高,产品互补性强,有助于提升头部客户份额[5][14] - 扬杰科技海外业务占比24%(1H25收入8.34亿元,YoY+35%),贝特电子2023年外销占比26.9%,收购后海外竞争力进一步增强[18][20] 财务预测 - 预计扬杰科技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12.4/14.5/17.0亿元,对应PE 29.6/25.4/21.6倍[22][25] - 2025年预计营收71.03亿元(YoY+18%),毛利率34%[25]
扬杰科技(300373):现金收购贝特100%股权 提升保护器件领域竞争力
新浪财经· 2025-09-14 14:40
核心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在二极管和整流桥领域形成护城河 成为全球领先企业 在功率二极管市占率位居中国第一和全球第二 整流桥和光伏旁路二极管市占率均位居全球第一 [1][2] - 公司实行MCC和YJ双品牌运营战略 YJ品牌主攻国内和亚太市场 MCC品牌主打欧美市场并对标安森美等国际第一梯队公司 [2] - 公司产品包括小信号产品以及TVS和ESD等二三极管 2024年Vishay和强茂二极管相关产品合计收入约63.24亿元 存在广阔替代空间 [2] 技术发展与业务模式 - 公司在MOSFET、IGBT和第三代半导体等高端领域采用IDM加Fabless相结合的模式 高度垂直整合能力确保产品性能优异、供应稳健和成本领先 [2] - 基于稳定盈利能力 公司不断开拓车载中低压功率器件 规模化效应持续凸显 并通过全面进军车规市场提高车规产品占比 现正拓展欧美市场Tier1客户 [1][2] 收购与协同效应 - 公司拟现金收购贝特电子100%股权以提升保护器件领域竞争力 贝特电子承诺2025-2027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合计不低于5.55亿元 [2][3] - 贝特电子产品与公司过压保护产品同属电力电子保护元器件大类 既有功能交叉又能共同为用电场景提供电流电压处理服务 具有良好终端应用场景协同效应 [3] 财务表现与前景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70.18亿元、83.21亿元和100.20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28亿元、14.47亿元和17.02亿元 [3] - 公司半导体硅材料、晶圆和功率器件三大板块协同发展 持续深化双品牌运作和海外战略布局 [3]
仕佳光子:公司已搭建起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芯片加工、封装测试的IDM全流程业务体系与工艺平台
证券日报网· 2025-09-05 23:14
公司业务模式 - 公司深耕光通信领域多年并搭建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芯片加工、封装测试的IDM全流程业务体系与工艺平台 [1] - IDM模式能够充分发挥设计与制造的协同效应 通过改进工艺水平、提升产品开发效率、优化产能调配实现敏捷市场响应 [1] - 借助IDM模式可动态调整产能布局 有效匹配未来新产品放量需求 [1]
21专访|华润微董事长何小龙:功率芯片为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20:11
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前景 - 2025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达755亿美元 其中中国市场占291亿美元(38.6%)[2]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带动高效高可靠性功率器件需求增长 尤其在电驱系统、车载充电、DC-DC转换等核心模块[3] - 第三代半导体器件(SiC、GaN)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加速落地[3] 华润微市场地位与业务表现 - 华润微位列中国功率半导体企业第二、中国MOSFET规模第一[2] - 2025年上半年汽车电子及新能源领域营收12.48亿元 同比增长37%[3] - 车规级产品通过认证102颗 入选工信部《汽车芯片推荐目录》74颗(行业第一) 近百款车规级功率芯片实现量产[3] 技术布局与产能建设 - 以IDM模式构建全产业链能力 覆盖设计-制造-封测环节[8] - 6英寸SiC中试线稳定运行 SiC SBD、1200V SiC MOSFET等产品批量供应[7] - 氮化镓双工艺平台同步布局 外延生产基地通线[7] - 重庆功率半导体封测基地投产 12英寸晶圆制造线本月满产[8] 国产化进程与竞争优势 - 国产替代政策支持企业在SiC、GaN、IGBT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5] - IDM模式贴近本土客户 快速响应定制化需求且具成本竞争力[6] - 与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共建联合实验室 深度嵌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3][8] 产品与应用领域拓展 - 重点开发智能功率模块(IPM)、功率集成模块(PIM)、先进功率模块(APM)[7] - 半桥DCM、全桥HPD模块切入主驱逆变器、车载充电机等核心部件[7] - 业务覆盖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及AI服务器电源等领域[7][8] 行业发展趋势 - 大电流、高压及新能源汽车自动化智能化将催生更多功率半导体需求[4] - 行业从单器件供应商向系统级解决方案商转型[4] - 人形机器人等驱动技术应用进一步拓展功率半导体市场空间[8]
华润微董事长何小龙: 产品落地要“扎进场景里”
证券时报· 2025-09-05 02:37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围绕"能效解决方案"提升模块化系统化能力 服务高端汽车电子与新能源市场 实现从单器件供应商向系统级解决方案商转型[2] - 公司聚焦功率半导体前沿技术 持续加码氧化镓等新材料研发[3] - 公司坚持IDM模式优势 具备设计-制造-封测全产业链能力 可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并提供定制化服务[3] 业务发展成果 - 2025年上半年汽车电子及新能源领域营收达12.48亿元 同比增长37%[1] - 车规级产品累计通过认证102颗 入选工信部《汽车芯片推荐目录》74颗 数量居行业第一[1] - 近百款车规级功率芯片实现量产 稳定供货比亚迪等头部新能源车企[1] 技术研发方向 - 重点提升智能功率模块 功率集成模块 先进功率模块等产品附加值[3] - 围绕新能源汽车 光伏储能 工业自动化等刚需场景开展技术落地[3] - 与国内知名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 攻关材料生长和器件设计等关键技术[3] 产业合作生态 - 与吉利 比亚迪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 深度嵌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1] - 与宁德时代 比亚迪等车企深度合作联合开发车规级芯片[3] - 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合力带动整个产业升级[3] 行业机遇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为功率半导体行业带来巨大增长机遇[1] - 电动汽车渗透率提升对高效高可靠性功率器件需求显著增加[1] - SiC GaN等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在电驱系统 车载充电 DC-DC转换 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模块加速落地[1]
磁传感器迎「风口」,国内企业如何顺势起飞?
36氪· 2025-08-28 17:19
行业背景与技术趋势 - 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球技术格局 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新兴领域展现出引领潜力[2] - 磁传感器是智能体实现智能行为的基础 广泛应用于电流测量 位置检测 方向感知等物理参数监控 是高密度电源 光伏逆变器 汽车电子 可穿戴设备 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关键感知层器件[3] - 磁传感器主要分为霍尔效应传感器和磁阻效应传感器(xMR)两大技术路线 其中磁阻效应进一步分为AMR GMR和TMR三类 TMR技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 在灵敏度 功耗等指标上实现突破 适用于高功率密度能源转换 航空航天 高端装备 具身智能 量子计算 超算中心等高端场景[3][4] 市场规模与增长驱动 - 2024年全球磁传感器行业销售额为1192亿元人民币 预计2029年达到2930亿元人民币 年复合增长率19.7%[4] - 新能源汽车是核心增长引擎:传统燃油车使用约30个磁传感器 混合动力或纯电车增加至约50个 单车价值量从120元提升至250元[4] - AI电源需求爆发推动TMR传感器增长:2029年全球TMR传感器销售额预计达330亿元人民币 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26.5% 高于行业整体水平[5] - 高端TMR磁传感器国产化率低 进口依赖比例达90% 因存在芯片设计 晶圆生产 模组制造等技术壁垒 国际龙头普遍采用IDM模式 国内企业多以Fabless和代工为主[5] 公司技术与产业地位 - 希磁科技成立于2013年 专注TMR技术路线 产品覆盖电流传感器 位置传感器 速度传感器 开关 金融磁头等全系列 其工业级电流传感器 车规级电流传感器和磁编码器关键性能达国际头部水平 部分产品超越全球龙头[7] - 2024年公司是全球磁性传感器行业排名第一的中国企业 产销规模超过部分国际大厂 以收入计位列全球TMR磁传感器市场第二[7][9] - 2021年收购德国Sensitec(原IBM晶圆制造工厂)获得晶圆产能 实现芯片设计 晶圆制造 封装测试到解决方案的IDM全链条整合能力[8] - 研发团队130余人 在蚌埠 宁波 无锡 德国 葡萄牙五地设研发基地 研发人员30%时间投入客户现场 深度参与客户产品研发[9] 市场机遇与竞争策略 - 通过IDM模式突破国际巨头垄断 切入新能源车等新兴领域 以TMR技术替代传统霍尔方案获得市场认可[6][7] - 借助Sensitec的国际声誉接触头部客户 进入多家全球顶尖编码器厂商供应链体系[8] - 电气化向智能化转型加速 各领域对电流 位置 精度等感知需求提升 磁传感器市场持续扩容[10]
磁传感器迎「风口」,国内企业如何顺势起飞?
36氪· 2025-08-28 17:11
行业技术背景 - 磁传感器是现代电子系统的感知中枢 可将磁场、电流、温度、光等引起的磁性能变化转换为电信号 应用于电流测量、位置检测、方向感知等物理参数监控领域 [5] - 磁传感器主要分为霍尔效应传感器和磁阻效应传感器(xMR)两大技术路线 其中磁阻效应进一步分为AMR、GMR和TMR三类 [5] - TMR技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 在灵敏度、功耗等关键指标上实现突破 适用于高功率密度能源转换、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具身智能等高端领域 [6] - 全球磁传感器行业销售额将从2024年1192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9年2930亿元人民币 年复合增长率达19.7% [6] - TMR磁传感器增长更快 预计从2024年至2029年以26.5%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2029年全球销售额达330亿元人民币 [7] 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推动磁传感器需求增长 传统燃油车使用约30个磁传感器 混合动力或纯电车增至约50个 单车价值量从120元提升至250元 [7] - AI电源需求暴增 五年后全球用电量需翻倍才能满足AI需求 TMR传感器作为产业链关键环节将迎飞跃式发展 [7] - 磁传感器广泛应用于高密度电源、光伏逆变器、汽车电子、可穿戴设备、数据中心等领域 [5] 竞争格局与国产化挑战 - TMR磁传感器国产化率低 高端市场进口依赖比例达90% [8] - 国际龙头普遍采用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 国内企业以Fabless和委托代工为主 [8] - 磁传感器生产存在高技术壁垒 涉及芯片设计、晶圆生产、模组制造等环节 敏感芯体是核心 [8] - 客户资源是生存命脉 大客户对品质和供应链稳定性要求高 需厂商自主把控全生产流程 [8] 公司技术与产品优势 - 公司通过TMR技术路线替代成熟的霍尔技术方案 为新能源车等新兴领域研发全新TMR磁传感器 [10] - 产品线涵盖电流传感器、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开关、金融磁头等全系列产品 [11] - 工业级电流传感器、车规级电流传感器和磁编码器等关键性能指标达国际头部水平 部分产品超越全球龙头 [11] - 2024年公司成为全球磁性传感器行业收入排名第一的中国公司 产销规模超过部分国际大厂 [11] IDM模式与产业链整合 - 2021年收购德国Sensitec公司 该公司曾是IBM晶圆制造工厂 拥有20余年磁传感器研发与产业化经验 [11] - 通过收购获得晶圆产能 实现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终端解决方案的IDM全链条整合能力 [12] - Sensitec的高精度、高可靠性磁阻敏感芯体已进入全球顶尖编码器厂商供应链体系 [11] 客户合作与市场地位 - 借助Sensitec的国际声誉获得与众多国际头部大客户接触机会 进入多家大厂长期合作名单 [12] - 研发人员平均30%时间花费在客户处 早期参与客户产品研发 通过帮客户制定roadmap倒推自身发展路线 [14] - 在全球TMR磁传感器市场销售额排名第二 [14] - 研发团队达130余人 在蚌埠、宁波、无锡、德国、葡萄牙五地设立研发基地 [14] 发展前景 - 随着电气化向智能化转型加速 各领域对电流、位置、精度等感知控制诉求更清晰 磁传感器市场前景广阔 [15] - 公司作为学术背景浓厚、服务模式先进的制造业企业 将持续通过价值创造参与国际竞争 [14][15]
希磁科技递表港交所 中信建投国际、广发证券(香港)为联席保荐人
证券时报网· 2025-08-26 08:38
公司上市进展 - 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由中信建投国际和广发证券(香港)担任联席保荐人 [1] 市场地位 - 以2024年收入计位列全球磁性传感器行业第六名 中国公司中排名第一 [1] - xMR传感器技术领域全球排名第五 中国提供商中排名第一 [1] - 电流传感器产品2024年全球排名第三 [1] 业务模式与技术优势 - 采用IDM模式 涵盖芯片设计 晶圆制造及模块设计制造全产业链 [1] - 拥有完整的磁传感技术组合和垂直整合价值链 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1] - 特别专注于xMR传感器技术领域 [1] 产品与应用领域 - 提供广泛的磁性传感器解决方案 包括电流传感器和运动传感器 [1] - 产品应用于绿色能源 新能源汽车 汽车及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1] - 业务布局覆盖德国和中国两大市场 [1]
卓胜微: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1 21:1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7.04亿元,同比下降25.42%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47亿元,同比下滑141.59% [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57亿元,同比转正增长189.01% [3] - 毛利率下降至28.75%,主要受12英寸产线转固后产能利用率不足及市场竞争影响 [31] 业务结构进展 - 射频前端模组收入占比提升至44.35%,较上年度的36.34%显著增长 [24] - 自有产线产品占比逐季度快速提升,12英寸产线产能达5000片/月 [28] - L-PAMiD模组实现全国产供应链突破,进入量产交付阶段 [29][30] - WiFi7模组实现规模化量产,车规UWB芯片进入量产阶段 [30] 技术研发与专利 - 累计取得200项专利,其中国内发明专利92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 [24] - 2025年上半年新申请专利62项,含发明专利43项 [24] - 涉及村田制作所5项专利纠纷,涉案金额约170万元,已提起专利无效请求 [31] 产线建设与产能 - 6英寸滤波器产线实现双工器/四工器/六工器及模组产品规模量产 [27] - 12英寸射频芯片产线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第二代技术平台实现量产 [28] - 先进封装产线实现技术落地到规模出货的闭环 [29]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半导体市场预计2025年同比增长11.2%,达6971亿美元 [11] - 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3856.4亿美元,出口1595亿美元,贸易逆差显著 [11] - 射频前端行业向高度集成化、低功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20][21] - 国产化替代需求迫切,带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链发展 [23] 产品战略布局 - 构建"异质+异构"技术路线,覆盖RF CMOS、SOI、SiGe、GaAs等多工艺 [26][32] - 短距通信感知系统产品布局BLE、星闪SLE、UWB等新兴技术标准 [30] - 产品应用从智能手机拓展至汽车电子、物联网、AI端侧等多元场景 [19][22] 资源平台优势 - Fab-Lite模式实现设计、制造、封测全环节自主可控 [8][9][36] - 6英寸/12英寸产线协同提升定制化能力与供应链韧性 [27][28][35] - 自动化生产与精细化管理提升晶圆利用率与良率 [36]
闻泰科技:分立器交付周期逐步上行 公司IDM模式优势显著
全景网· 2025-08-13 13:51
公司业务动态 - 闻泰科技采用IDM业务模式 在产品迭代 质量管控 产能保障 产品规模和成本管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3] - 公司分立器件价格已趋于稳定 下游需求恢复和补库进行中 产品交付周期逐步上升 [3] 行业市场状况 - 分立器件市场呈现需求恢复态势 产品交付周期逐步上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