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DM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松霖科技(603992):业绩环比改善,越南厂加速投产
财通证券· 2025-11-03 15:33
投资评级 - 报告对松霖科技的投资评级为“增持”,且为“维持” [2] 核心观点 - 报告核心观点认为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呈现环比改善,越南工厂产能开始爬坡,有望逐步承接海外需求 [5][7] - 公司以自有资金向越南全资子公司追加3000万美元投资,显示对后续海外需求的信心 [7] - 在IDM业务方面,越南厂的逐步达产将助力公司承接更多海外客户订单 [7] - 在机器人业务方面,公司专注自有品牌,包括后勤和护理服务机器人,已获得伍心康养、泰康之家等客户青睐,其AI陪伴服务机器人1.0版本预计在2025年第四季度内部展示 [7] 业绩表现与预测 - 2025年1-3季度营收18.52亿元,同比下降15.49%;归母净利润1.59亿元,同比下降50.53% [7] - 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7.12亿元,同比下降4.33%,但环比增长23.12%;归母净利润0.66亿元,同比下降34.1%,但环比增长37.65% [7] - 2025年第三季度毛利率为32.48%,同比下降3.03个百分点 [7] - 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3亿元、3.50亿元、4.63亿元,对应增长率分别为-36.64%、+23.79%、+32.31% [6][7] - 预测公司2025-2027年每股收益(EPS)分别为0.65元、0.81元、1.07元 [6][7] - 以2025年10月31日收盘价28.97元计算,对应2025-2027年市盈率(PE)分别为44.34倍、35.82倍、27.07倍 [6][7] 财务状况与运营 - 2025年第三季度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40%、11.53%、8.64%,同比变化-0.57、+2.01、+0.99个百分点 [7] - 2025年1-3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0.62亿元,同比下降72.40% [7] - 2025年1-3季度收现比为107.1%,同比增加7.1个百分点;付现比为102.7%,同比增加11.9个百分点 [7] - 预测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0.58亿元、35.35亿元、41.97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42%、15.60%、18.73% [6]
士兰微: IDM韧性显著 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快速增长
证券时报网· 2025-10-31 08:33
财务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7.13亿元,同比增长18.98% [1] - 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3.4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08.74% [1] - 第三季度营业收入33.77亿元,同比增长16.88%,环比增长1.23% [1] - 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0.84亿元,同比增长56.62% [1] - 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11.99亿元,同比增长722.37% [1] 核心业务与市场地位 - 功率器件业务表现强劲,旗下5、6、8、12吋芯片产线均保持满负荷生产 [2] - IPM模块产品在2024年约30亿营收基础上,2025年上半年仍保持接近30%的同比增长 [2] - 汽车领域IGBT出货量增速较快,公司已成为国内规模和市场表现最好的厂商之一 [2] - 公司预计四季度将继续保持满产状态,6吋SiC功率器件芯片生产线产出将明显增加 [2] 碳化硅业务进展 - 2025年上半年SiC-MOSFET主驱模块出货量已达2万颗,客户数量持续增加 [3] - 8吋SiC产线进展顺利,已进入通线倒计时,预计年底可顺利通线 [3] - 对标国际大厂的第四代SiC产品已在客户端测试送样,为2026年汽车主驱等领域大规模上量奠定基础 [3] 复杂技术产品与战略布局 - 公司将传感器、模拟电路等“复杂技术”领域作为战略发展方向,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盈利能力 [4] - 已自主完成主要车规级模拟电路工艺平台研发,正陆续推出系列产品 [4] - 在算力服务器领域,DrMOS电路、Efuse电路已在客户端测试或导入量产 [4] - MEMS传感器产线产能从3000片/月扩充至6000片/月 [5] - 推出基于M0内核的更大容量Flash的通用高性能MCU产品 [5] 重大投资与产能建设 - 公司及关联方拟向子公司士兰集华增资51亿元,并以该主体投资200亿元建设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 [5] - 项目总规划月产能4.5万片,产品主要面向新能源汽车、算力服务器、机器人等高增长领域 [5]
燕东微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增长明显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30 20:39
公司财务表现 -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7亿元,同比增长18.03% [1] - 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40万元 [1] - 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7亿元,同比增长36.59% [1] - 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1亿元 [1] 公司研发投入 - 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大幅提升161.85% [1] - 第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同比提升105.54% [1] 公司业务模式 -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产品与方案、制造与服务两大板块 [1] - 产品与方案板块聚焦于分立器件及模拟集成电路、高稳定集成电路及器件,并采取IDM模式 [1] - 公司整合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主要环节,为客户提供完整产品及解决方案 [1] - 制造与服务板块专注于半导体开放式晶圆制造与封装测试服务 [1] - 公司拥有6英寸、6英寸SiC、8英寸及12英寸晶圆生产线,为半导体企业提供专业委托服务 [1] - 8英寸与6英寸晶圆生产线具备多种工艺平台量产能力,12英寸生产线部分工艺平台也已实现量产 [1]
士兰微前三季度净利增1108.74% 预计四季度营收将保持增长
证券时报网· 2025-10-30 20:11
财务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7.13亿元,同比增长18.98% [1] - 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49亿元,同比增长1108.74% [1] - 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3.77亿元,同比增长16.88%,环比增长1.23% [1] - 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8427万元,同比增长56.62% [1] - 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1.9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22.37% [1] 业务运营与战略 - 公司为国内少有的IDM半导体企业,坚持设计制造一体化发展道路 [1] - 公司深入实施一体化战略,持续拓展大型白电、汽车、新能源、工业、通讯和算力等高门槛市场 [1] - 第三季度5、6、8、12吋芯片生产线均保持满负荷生产 [2] - 预计四季度5、6、8、12吋硅基芯片生产线将继续保持满产,子公司士兰明镓6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生产线产出将明显增加 [2] 行业环境与公司应对 - 半导体行业为我国政府大力扶持的行业,国产芯片替代进程加快并向高端领域发展,同时市场竞争加剧 [2] - 公司多个品类产品价格持续承压,芯片制造重要材料黄金等贵金属价格持续上涨对公司成本管理带来挑战 [2] - 公司表示将通过加大对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加大对产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投入来推动IDM模式走向更高层次 [2] - 四季度公司将继续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积极扩大产出,并进一步加强成本综合管理以保持产品综合毛利率基本稳定 [2]
捷捷微电(300623) - 300623捷捷微电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1027
2025-10-27 17:06
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5.02亿元,同比增长24.70% [3] - 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9.01亿元,同比增长21.19% [3] - 2025年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07.63万元,同比减少15.65% [3] - 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691.95万元,同比增长4.30% [3] - 报告期末总资产85.61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6.32% [4] - 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59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1.54% [4] - 2025年第三季度管理费用同比增加约3000万元,主要因绩效分享激励和折旧费用 [11] 产品线营收与毛利率 - 2025年前三季度晶闸管营收4.22亿元,毛利率42.92%,营收同比减少1.92%,占主营业务收入17.10% [5] - 2025年前三季度防护器件营收8.39亿元,毛利率30.63%,营收同比增长28.77%,占主营业务收入33.99% [5] - 2025年前三季度MOSFET营收12.06亿元,毛利率29.17%,营收同比增长35.16%,占主营业务收入48.91% [5] - 2025年第三季度晶闸管营收1.39亿元,毛利率39%,营收同比减少7.58%,占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15.60% [5] - 2025年第三季度防护器件营收2.97亿元,毛利率30.19%,营收同比增长19.77%,占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33.43% [5] - 2025年第三季度MOSFET营收4.53亿元,毛利率21.85%,营收同比增长37.67%,占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50.97% [5] 下游应用领域分布 - 2025年第三季度下游应用占比:工业40.47%,消费领域41.40%,汽车13.11%,通信1.95%,其他3.07% [6][7] 汽车电子业务进展 - 汽车电子是公司未来重点发展领域,现有近200款车规级MOSFET产品可供选择 [8] - 已量产百余款车规级MOSFET,产品获业内认可并应用于多家Tier-1供应商 [8] - 主要汽车客户包括罗思韦尔、霍尼韦尔、东风科技、埃泰克、科世达、比亚迪等 [8] - 车规MOSFET销售同比增超20%,环比增超10%;防护类车规产品同比增超30% [8] 业务运营与展望 - 公司采用IDM为主、部分委外流片的业务模式 [3] - 四季度订单饱满,有信心完成预期销售目标 [9] - 主要资本开支项目已建设完成,处于产能爬坡期,短期内无重大资本开支计划 [11] 新项目进展 - 光耦产品已有小批量生产,预计2027年国内市场达9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9% [10] - 大陆企业在驱动类、高速光耦芯片设计能力尚待提升 [10]
投资200亿,士兰微挑战高端模拟芯片制造
36氪· 2025-10-20 20:55
项目概况 - 士兰微将联合厦门当地投资机构斥资200亿元人民币,在厦门海沧区建设一条12英寸高端模拟芯片产线 [1] - 项目实施主体为合资公司士兰集华,士兰微对其持股比例将由100%降低至29.55%,但仍是第一大股东 [4][5][7] - 项目规划总投资200亿元,规划月产能4.5万片,分两期实施,一期投资100亿元形成月产能2万片,二期投资100亿元新增月产能2.5万片 [6] - 士兰微和其子公司厦门士兰微在一期项目资本金中合计认缴出资15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2.28% [7] 行业背景与市场空间 - 新能源汽车、大型算力服务器、工业、机器人、通讯等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模拟芯片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1] - 2024年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为794.33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831.57亿美元,实现4.7%的增长 [8]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单一市场,2024年市场规模达1953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的35%,预计2025年至2029年年度复合增长率为11% [9] - 到2027年,中国在全球模拟芯片市场的占比可能上升至43% [9] 竞争格局与国产化机遇 - 模拟芯片市场长期被德州仪器、亚德诺半导体等欧美厂商主导,中国模拟芯片自给率约16%,车规级模拟芯片自给率仅约10% [1][9] - 中国模拟芯片龙头企业圣邦股份2024年营收33.5亿元人民币,而德州仪器和亚德诺半导体当年自中国市场的收入分别高达约200亿元和140亿元人民币 [9] - 2025年6月,德州仪器宣布未来数年将投入超过600亿美元用于扩产,给全球其他模拟芯片厂商带来巨大压力 [10] - 中国商务部于2025年9月13日起对部分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模拟芯片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调查期可能长达12到18个月,这为国产替代提供了窗口期 [11] 技术挑战与商业模式 - 建设高端模拟芯片产线的主要难题在于模拟芯片制造工艺,以及如何将芯片设计与制程工艺完美结合 [1][2] - 模拟芯片制造高度依赖工程师的设计经验与长期的研发积累,常被比喻为做艺术品 [2] - 士兰微与士兰集华均采用IDM模式运营,即自主完成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产业链核心环节 [5]
松霖科技20251016
2025-10-16 23:11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公司为松霖科技(苏林科技)[1] * 公司业务涵盖机器人、美容与大健康AI软硬件、智能厨卫三大板块[3] 财务业绩 * 第三季度净利润约为6500万元 同比下降34% 但环比增长38% 业绩逐步改善 降幅收窄[2][4][5] * 三季度收入环比大幅改善主要非越南工厂贡献 预计四季度越南工厂完工达产后收入将进一步提升[10] 机器人战略业务 * 战略布局分为To B场景自有品牌机器人系统(后勤服务 护理服务)和IDM模式消费级机器人(AI陪伴机器人 AI玩具)[3][6] * 核心优势在于提供一篮子机器人系统方案 通过IOT互联和运营系统提高B端客户效率[7] * 计划2025年Q4发布1 0版产品 2026年上半年对外展示产品矩阵[2][6] * 已与五星养老等机构合作 并在日本 美国等市场与品牌客户洽谈具体项目[13] * 收购威迪思公司加强了移动类机器人技术实力[7] 美容与大健康AI软硬件(第二增长曲线) * 第三季度与日本睡眠品牌弗兰斯贝德达成首单合作 将于11月初交付[14] * 与美国Top 3睡眠品牌洽谈样品交互 并计划在越南生产[14] * 与中国头部国际化厨电品牌洽谈创新产品方案(如四合一净水制冰制热技术)[14] * 与日本松下合作开发带AI检测功能的口腔检测笔 即将开模生产创新电刷和冲牙器[14] 智能厨卫(基石业务) * 产品包括淋浴空间 厨房空间和智能马桶空间等多品类厨卫产品 采用IDM模式[3] 越南生产基地与出海战略 * 越南基地是应对中美贸易冲突 分散供应链风险的关键 旨在拓展美国市场[2][8][9] * 基地定位清晰 覆盖塑胶 五金 电子制造及智能厨卫 美容健康 AI陪伴机器人等全品类产品[9][18] * 一期工程已完成并爬坡生产 预计2025年Q4基本达产 二期2026年上半年投用[2][8][10] * 总建筑面积10 5万平方米 完全达产后可实现约2亿美元产值和产能[11][18] * 享受四免九减半政策红利 对盈利能力充满信心[19][20] 业务协同与IDM模式 * 两大事业板块(服务机器人系统 IDM)通过共享AIoT核心技术模型 基础制造资源 IDM模式实现高度协同[16] * IDM模式涵盖从研发到最终成品的全过程 区别于OEM ODM 强调创新和知识产权[21][22] * 带有创新提案 专利等元素的IDM业务占比超过80% 未来目标接近百分百[23] * 高研发投入和相对高毛利率验证了IDM模式的成功[22]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已制定明确的三年分红规划 计划每年按50%的高分红比例进行分红 一年分红两次[17] * 短期内(一到两年)没有在越南以外建设第三国家生产基地的计划[18] * 现有可转债的处理意见内部仍在讨论评估过程中[12]
荷兰“冻结”的安世半导体,对汽车产业有多关键?
虎嗅APP· 2025-10-13 22:14
事件概述 - 闻泰科技控股子公司安世半导体自9月30日起被荷兰政府冻结资产、知识产权等,期限一年,部分外籍高管要求转让股权并暂停了闻泰科技委派的CEO职务[4] - 事件诱因市场普遍指向"国家安全审查",公司表示坚决反对不公正待遇并将运用合法手段维护权益,呼吁各方尊重商业规律和全球半导体产业共生关系[5] - 冲突发生在闻泰科技7月完成消费电子ODM业务剥离、董事会引入3名安世系高管并全力押注半导体的关键节点[4] 安世半导体背景 - 前身为飞利浦半导体部门,历经八十余年发展,在分立器件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产品长期供应博世等全球头部企业[7][8] - 2016至2017年间由中国财团以约27.5亿美元收购恩智浦标准产品业务并更名为安世半导体,成为荷兰法律下独立运营的公司[10] - 闻泰科技于2019至2020年通过分阶段并购以超330亿元交易总额完成对安世半导体100%股权收购,2022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23.6亿美元、21.5亿美元和20.6亿美元[11] 安世半导体行业地位 - 作为分立器件领域少有全球化IDM企业,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全链条产能布局,掌控关键成熟制程产能[14] - 全球共11,000名员工,在德国汉堡、英国曼彻斯特拥有两座晶圆厂及三个组装中心,每年可交付900多亿件产品[15] - 2023年全球功率分立器件排名第三,是前十企业中唯一继续保持大幅增长的企业,营收同比增长30%[17] - 在全球小信号MOSFET、小信号二极管与BJT晶体管、ESD保护器件市占率均位列第一,车规功率MOSFET市占率名列前茅[17] 技术优势与市场绑定 - 高压功率器件产品单价是中低压器件3—5倍,已成为博世、大陆集团前十大汽车Tier1厂商核心供应商[18] - 早早布局GaN、SiC第三代半导体技术,成功研发1200V SiC MOSFET,满足电动汽车OBC、充电桩等多个应用市场[19][20] - 车规级半导体客户粘性极强,一旦进入车企供应链体系合作周期通常长达10年以上[20] 全球分立器件市场格局 - 高端产品主要由欧洲、美国和日本厂商主导,全球前十大厂商占有超过60%市场份额[22] - 中国本土厂商主要包括华润微、士兰微、扬杰科技等,在中低压MOSFET、二极管等领域已实现规模化供应,正加速向高端市场渗透[22] - 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是功率半导体主要驱动力,2023年全球产量958.7万辆,同比增速达35.8%[17]
荷兰“冻结”的安世半导体,对汽车产业有多关键?
虎嗅· 2025-10-13 20:23
事件概述 - 闻泰科技控股子公司安世半导体自9月30日起,其资产、知识产权等被荷兰政府指令冻结,期限为一年[2] - 安世半导体部分外籍高管要求转让股权,且闻泰科技委派的CEO职务被暂停,荷兰企业法院已实施紧急措施,暂停CEO张学政的职务和职权[3] - 事件诱因市场普遍指向"国家安全审查",闻泰科技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并称将运用一切合法合规手段维护自身股东权利和公司利益[5] 公司战略背景 - 此次冲突发生在闻泰科技全面聚焦半导体的关键节点,公司于今年7月完成消费电子ODM业务剥离,董事会引入3名安世系高管,全力押注半导体赛道[4] - 闻泰科技在2019年至2020年间通过一场复杂的"蛇吞象"式分阶段并购,完成对安世半导体100%股权的收购,交易总额超过330亿元[10] 安世半导体业务与财务表现 -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领先的功率半导体厂商,主要产品包括MOSFET、晶体管以及模拟与逻辑IC,主要营收来自汽车领域[9] - 公司2022年实现营收23.6亿美元,2023年实现营收21.5亿美元,2024年实现营收20.6亿美元[11] - 安世半导体前身为飞利浦半导体部门,历经八十余年发展,在分立器件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其产品长期供应博世等全球头部企业[6]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IDM模式) - 安世半导体是分立器件领域少有的全球化IDM企业,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全链条产能布局[12] - 公司总部在荷兰,拥有11,000名员工,在德国汉堡和英国曼彻斯特拥有两座晶圆厂,以及三个组装中心,每年可交付900多亿件产品[13] - IDM模式使其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能分配,例如在高端IGBT与MOSFET需求激增时,可迅速将晶圆产能转向车规产品[14] - 在车规级分立器件的封测环节,公司通过IDM模式构建的自动化封测产能形成了明显领先优势[15]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技术市场) - 2023年全球功率分立器件TOP 10中,安世半导体排名第三,并且是前10大企业中唯一继续保持大幅增长的企业,其功率分立器件营收同比增长30%[17] - 公司在全球小信号MOSFET、小信号二极管与BJT晶体管、ESD保护器件市占率均位列第一,标准逻辑器件排名第二,车规功率MOSFET市占率名列前茅[18] - 在高压功率器件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产品单价是中低压器件的3至5倍,已成为博世、大陆集团等全球头部汽车Tier1厂商的核心供应商[19] - 公司早早布局GaN、SiC第三代半导体技术,是业内唯一可同时提供级联型和增强型GaN器件的供应商,并已成功研发出具有优异性能的1200V SiC MOSFET[20][21] 全球市场竞争格局 - 全球分立器件高端产品主要由欧洲、美国和日本厂商主导,前十大厂商占有超过60%的市场份额,核心企业包括英飞凌、安森美、意法半导体等[23] - 中国本土厂商主要包括华润微、士兰微、扬杰科技等,整体市场集中度较低,但在中低压MOSFET、二极管等领域已实现规模化供应,并加速向高端市场渗透[24]
分立器件,迎来“关键一天”
36氪· 2025-10-13 19:03
事件概述 - 闻泰科技控股子公司安世半导体自9月30日起,其资产、知识产权等被荷兰政府指令冻结,期限为一年 [1] - 安世半导体部分外籍高管要求转让股权,并暂停了闻泰科技委派的CEO职务,荷兰企业法院已实施紧急措施,包括暂停CEO张学政的职务和职权 [1] - 市场普遍认为事件诱因是“国家安全审查”,公司表示坚决反对不公正待遇,将运用一切合法合规手段维护股东权利和公司利益 [2] 公司战略背景 - 此次冲突发生在闻泰科技全面聚焦半导体的关键节点,公司于今年7月完成消费电子ODM业务剥离,董事会引入3名安世系高管,全力押注半导体赛道 [1] - 2019年—2020年,闻泰科技通过一场复杂的“蛇吞象”式分阶段并购,完成对安世半导体100%股权收购,交易总额超330亿元 [5] 安世半导体业务与市场地位 -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领先的功率半导体厂商,主要产品包括MOSFET、晶体管以及模拟与逻辑IC,主要营收来自汽车领域 [4] - 公司是分立器件领域少有的全球化IDM企业,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全链条 [7][8] - 2023年,安世半导体功率分立器件营收同比增长30%,已跻身全球第3名,是前10大企业中唯一继续保持大幅增长的企业 [10] - 在细分市场,其全球小信号MOSFET、小信号二极管与BJT晶体管、ESD保护器件市占率均位列第一,标准逻辑器件排名第二,车规功率MOSFET市占率名列前茅 [11] 财务表现 - 安世半导体2022年实现营收23.6亿美元,2023年实现营收21.5亿美元,2024年实现营收20.6亿美元 [6] 技术与产能优势 - 公司总部在荷兰,拥有11,000名员工,在德国汉堡、英国曼彻斯特拥有两座晶圆厂,以及三个组装中心,每年可交付900多亿件产品 [8] - 通过IDM模式,公司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能分配,例如在高端IGBT与MOSFET需求激增时迅速将产能转向车规产品 [9] - 公司早早布局GaN、SiC第三代半导体技术,是业内唯一可同时提供级联型和增强型GaN器件的供应商,并已成功研发出性能优异的1200V SiC MOSFET [12][13] 行业格局 - 全球分立器件高端产品主要由欧洲、美国和日本厂商主导,前十大厂商占有超过60%的市场份额,核心企业包括英飞凌、安森美、意法半导体等 [14] - 中国本土厂商主要包括华润微、士兰微、扬杰科技等,整体市场集中度较低,但在中低压MOSFET、二极管等领域已实现规模化供应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