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
搜索文档
三峡添“动”力 库区经济乘“赛”而上
新华社· 2025-11-22 15:17
沿着与汉丰湖一脉相连的长江往上,来到巫山县的红叶深处,可以感受到另一种运动风情。每年深 秋红叶渐染峡江两岸之际,中国长江三峡(巫山)越野赛都会吸引数千名选手从全国各地赶来。吸引他 们的不仅有国际越野跑协会(ITRA)和环勃朗峰越野跑(UTMB)两个全球知名平台对这一赛事品牌 的认证,更有蜿蜒于巫山山脉、累计爬升近3400米的独特赛道。 在现场观众的欢呼呐喊声中,广东选手黄学良划着桨板如箭般掠过开州汉丰湖上的终点拱门,拿下 他在2025年全国桨板锦标赛的第三块金牌。"我去年才接触桨板并爱上这项运动,连续两年专门来开州 参赛。"黄学良说,"这儿山好水好,在汉丰湖训练非常享受。" 为适应汉丰湖的水感,他提前4天就来试水。训练和比赛的间隙,他有充足的时间和队友一起体验 当地美食美景,"我喜欢吃开州粉蒸肉、香肠,这次还打算带点真空包装的特产回去。" 作为全国桨板锦标赛连续4年的举办地,开州已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常态化布局—— 除了桨板,摩托艇、龙舟、冬泳等赛事轮番上演,群众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在2025年全国桨板锦标赛 上,开州本地大众组参赛人数从首届的几十人增至170余人,最小的参赛者只有8岁。 赛事不仅点 ...
到户外去运动,让我们遇见更好的风景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21 13:43
行业趋势与消费者需求转变 - 旅游需求从静态观赏向动态体验转变,消费者追求征服感和成长感[1] - 体育旅游通过身体运动阅读风景,以更具活力的方式建立人与自然的连接[1] - 参与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看过,而是追求健康生活态度和更丰富的身体感知与精神享受[1] 产业链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 - 以户外运动+为核心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涵盖户外用品、智能可穿戴设备、路线规划及安全保障服务[2] - 体育旅游产品与乡村旅居、地方特产、文化体验深度融合,将生态禀赋转化为可互动的经济资源[2] - 为生态优越地区带来拓展文旅场景和发展区域经济的新思路[2] 未来发展方向与行业要求 - 行业持续发展依赖于提供更多元、更安全、更具魅力的旅游场景[2] - 目的地需超越步道装备等基础设施,打造有温度有情感的生活场景,如自然教育课堂和户外文化活动[2] - 从业者需掌握健康急救知识并探索智能装备应用,为爱好者学习技能和拥抱自然保驾护航[2]
从小众到“顶流”小球转出大产业 “体育+”多样跨界为文旅发展添“动”力
央视网· 2025-11-20 15:22
央视网消息:在江西赣州的上犹,这座常住人口不足30万的山水小城,小众运动匹克球火热"出圈"。什么是匹克球,它和其他的球类运动又有 什么区别? 匹克球在上犹为什么这么火?还要从2023年说起。当时,上犹县相关负责人赴粤港澳大湾区调研时发现,匹克球入门门槛低、老少皆宜,场地 建设成本相对可控,非常适合作为全民健身项目在县域推广。看准这一潜力,当地果断将匹克球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开启了"一县一 品、全域布局"的建设计划。 就是这样一个"四不像"的球类运动,融合了羽毛球的灵活,乒乓球的技巧和网球的机动性,在上犹已经吸引了超过5万人的高频次体验。每到 下班后或者周末,县城里星罗棋布的匹克球场就热闹起来。 上犹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余开亮介绍,把场地建在群众"家门口"、景区里、校园旁。比如他们最大的生态匹克球运动中心,原来是闲 置的荒山地,改造后建成13片的标准场地,既节约了成本,又让运动和生态美景完美结合。现在,全县已经建成各类匹克球场地310多片,基 本上实现城区"5分钟运动圈"的覆盖。 从校园到全国赛场 "匹克球"带火山水文旅 我们可以把匹克球看作一个镂空的塑料网球,它到底是怎么玩的?说白了,它就是在一个 ...
粤港澳全运会丨粤港澳以赛促融 体育消费与产业生态双升级
中国新闻网· 2025-11-17 11:02
赛事驱动的消费动能 - 赛事吉祥物IP“喜洋洋”“乐融融”引发消费热潮,特许商品旗舰店持续排长队,盲盒系列产品频频售罄[3] - 目前已上市2800余款特许产品销售,销售总额突破6.8亿元人民币[3] - 全运会期间前往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26%,广州文旅消费整体增长20%[4] 体育与文旅产业融合 - “体育+文旅”深度融合,通过“一程多站”主题游、票根享景区优惠等举措将赛事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3] - 深圳宝安区推出“港澳客专属礼遇”,广州南沙提供“全运文旅大礼包”等特色服务[3] - 有建议提出未来可打造跨境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出“大湾区体育旅游护照”,借助AR/VR技术拓展数字消费场景[4] 场馆改造与运营创新 - 广东推动场馆向全民健身开放,依托“15分钟健身圈”实现资源普惠[5] - 香港计划让启德体育园每年接待数百万人次,承接高端赛事与商业活动[5] - 澳门通过场馆差异化运营服务特色文体需求,改造后的场馆已开设120个公益体育培训班,参与人数超8000人次[5] 区域协同与产业生态构建 - 三地联合公布新一批“湾区标准”,为“体育+”融合提供统一遵循,包括《民间龙舟竞赛组织管理规范》等[5] - 香港赛马会将于明年在广州从化马场举办国际水平赛马赛事及文体旅活动,打造“穗港马产业经济圈”[5] - 粤港澳体育用品企业可利用各自优势协同“出海”,通过赛事曝光扩大自身品牌影响力[6] 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 未来5年至10年,粤港澳体育产业融合将呈现数字化深度融合、绿色化协同发展、青少年一体化培养的趋势[6] - 数字化方面需共建体育数据协同平台,研发AI远程训练系统及智能穿戴等新业态[6] - 绿色化方面要联合制定发展指引,设专项基金,推广场馆节能改造,发展户外体育旅游[6]
绿茵经济“踢”出大市场 小城赛事拉动12亿消费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17 10:06
群众性体育运动参与度与市场活力 - 群众性体育运动高参与度成为体育市场亮点 [1] - 湖南永州通过快速改造(50多天)将有限座位的足球场升级为15000多个座位的正规赛事场地 [1] - 体育场"绿茵经济"为当地拓展出更多新消费业态 [1] 体育文创产业与消费业态升级 - 体育文创产业在永州萌出新芽 礼包从农特产品升级为玩具文创等自主IP产品 [2] - 公司延伸开发足球钥匙扣、纪念卡、冰箱贴等十五六款文创产品 [5] - 当地以体育赛事为媒介 不断满足游客需求 催生新消费业态 [5] 体育赛事对文旅消费的拉动效应 - 永州市酒店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87% 赛事相关文旅消费总额超过6.2亿元 [5] - 赛事带动客流量近800万人次 拉动消费近12亿元 实现赛事经济与区域消费双向赋能 [7] - 汕尾市"体育+文旅"融合使游客停留时长从1.5天延长至2.2天 夜间消费占比达60% [26] - 汕尾市上半年带动全市旅游收入超58亿元 赛事期间片区酒店入住率超95% [26] 公共体育设施投入与新服务模式 - "十四五"期间国家累计投入56.5亿元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7] - 截至2024年底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首次突破3.0平方米 [7] - 河南鹤壁兴起"体育外卖"服务模式(教练上门+就近授课) 依托147个口袋公园(盘活61万平方米闲置空间) [9][11] - 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8.8% 成为"移动健身房" [9][11] 冰雪经济的蓬勃发展 - 中国室内滑雪场数量从2013-2014冰雪季的5个增长至2024-2025冰雪季的79个 [14] - 今年各大雪场(如新疆可可托海、河北崇礼、吉林北大湖)比去年提前半个月开板 [14] - 雪场夏季升级造雪管线和雪道 造雪速度提升 雪道细分以满足不同需求 [14] - 太舞滑雪小镇升级四条野雪道 新增雪地摩托、小驴乐园、蹦床馆等设施 [16] 新兴运动与"体育+"消费场景拓展 - 贵州利用山地、丘陵、天坑等地理特点发展极限运动 如猴耳天坑酷玩公园(秋千垂直落差92米) [16] - 公园组建"飞手"团队为游客提供拍照服务 雨季每天体验拍照游客仍超150人 [16] - 猴耳天坑酷玩公园今年累计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户外体育项目综合收入突破35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一倍) [18] - 广东汕尾以467公里海岸线、881个海岛资源发展"跳岛游" 串联摩托艇、冲浪、赶海、沙滩足球等项目 [22] - 构建"赛事引流+场景延伸+产业联动"模式 将山地徒步与非遗文化、农产文创相结合 [22] 城市更新与体育消费新场景融合 - 河北石家庄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厂区(如煤矿机械厂)改造为体育场馆、创意市集、书屋茶室 [27][29] - 一座12000平米老厂房被改造为智慧体育场馆 保留原有结构(如四五层楼挑高、巨型柱子) [29] - 场馆实现24小时营业 通过微信小程序预约 灯光自动开关 支持刷手环饮水淋浴 [31] - 10月份场馆运动人次达33000多人次 单日最高纪录5000多人次 节假日周末一场难求 [33] - 老厂区改造吸引运动商家扎堆 并拓展出文化活动中心、商业综合体、餐饮集合区等"体育+消费"新场景 [35]
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 体育为媒,塑造城市“性格”
人民日报· 2025-11-16 06:09
全运会城市体育文化展示 - 第十五届全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举行"城市体育性格"专题新闻发布会,广州、汕头、肇庆、清远、潮州等城市通过实物展示和现场讲解呈现特色体育文化与产业 [1] - 活动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多元融合、各具魅力的风貌,发布会现场气氛热烈,各城市展台前人潮涌动 [1] 广州体育纪念品 - 广州展台推出十五运纪念球,由19颗乒乓球组成,每颗球面印有不同城市地标与体育项目图案 [1] - 19颗球象征大湾区19座城市,通过丝带串联寓意大湾区城市携手共进、融合发展 [1] 汕头体育参与与文旅融合 - 汕头市作为冲浪赛事承办地,市民参与热情高涨,周末的濠江黄金海岸冲浪体验课十分畅销,多所学校已成立冲浪兴趣社团 [1] - 全运会开幕式融入英歌舞元素,当地通过传统英歌舞等非遗项目拓展文旅价值 [1][2] 肇庆体育制造与文旅促销 - 肇庆展台展示曾作为国礼的"美洲狮"轮滑鞋,彰显本土体育制造实力 [2] - 赛事期间观众凭全运会票根可享受当地多个景区优惠,城市将端砚雕刻、历史名人等文化符号融入体育产品设计 [2] 清远体育旅游与消费促进 - 清远除清远鸡外,漂流和龙舟赛已成为城市新标签 [2] - 全运会期间运动员和游客持有效证件可享景区优惠,百余家本地商户联合推出特色旅游套票助力文体旅消费升温 [2] 潮州围棋文化与非遗融合 - 潮州作为全国围棋之乡,不断推动围棋走向大众,生动再现"一杯工夫茶,一局黑白棋"的生活图景 [2] - 当地融合英歌舞、工夫茶等非遗项目,拓展围棋的休闲与文旅价值 [2] 城市品牌塑造成效 - 各城市以体育为媒塑造差异化城市品牌,提升了赛事吸引力 [2] - 活动彰显了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 [2]
跟着全运去广东:21城掘金文体旅融合,打造“留客型”消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5 20:13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21个地市正借助第十五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十五运会)的机遇,通过打造差异化体育品牌来塑造城市体育性格,形成城市新名片 [1] - 各地市致力于推动文体旅商融合消费,将体育赛事的强大引力和流量转化为“留客型”消费,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1][5] - 体育赛事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促进“吃住行购”多元消费的闭环上,将运动体验打造为产业符号 [5][8] 各城市体育性格与建设举措 - **广州**:定位国际赛事中心,承办十五运会最多赛事,围绕30个场馆打造17个精致街区,改造场馆侧面积176.64万平方米、城市侧面积366.21万平方米,本土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参与,开幕式组织高效,拥有69家外国驻穗总领馆和110个国际友好城市,2010年以来承办国际赛事超240场次 [2] - **汕头**:定位冲浪之城,拥有66处海湾和91.96公里南澳岛海岸线,青澳湾全年可冲浪天数超300天,承办三项十五运会赛事,南澳2024年入岛人次突破1000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0亿元 [2][5] - **肇庆**:定位柔道之乡,培养出奥运冠军冼东妹等名将,本届全运会5名柔道运动员代表广东出战并获1枚铜牌,承办柔道、足球等4项赛事 [3] - **清远**:定位漂流之乡,首个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漂流之乡”的城市,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59平方米位列全省第二,培育马拉松、龙舟赛等品牌赛事 [4] - **潮州**:定位围棋之乡,推动“棋苗工程”每年超2万名青少年系统学棋,连续36届举办少年儿童围棋锦标赛,围棋队6次获省青少年锦标赛总团体冠军 [4] 文体旅融合与消费促进策略 - **赛事引流消费**:广州马拉松赛当日及前后两日,酒店订单环比前一周增长超40%,赛事撬动“吃住行购”多元消费链 [5] - **产业链延伸**:汕头多家体育俱乐部针对冲浪产业设计全链条项目,包括俱乐部运营、赛事经济、装备销售与维护等,推动“冲浪+海岛”、“冲浪+美食”文旅套餐 [5] - **场景升级留客**:清远构建“留客型”目的地生态,推动环笔架山民宿集群升级,打造覆盖漂流、徒步、露营的全域户外运动路线 [6] - **特色发展路径**:潮州推出围棋主题非遗旅游线路、100项优惠政策及“一镇一宴”美食品牌,肇庆推行全运惠民,赛事期间七星岩、鼎湖山等景区对持证人员免门票 [8] - **政策导向支持**:广东省2021年规划鼓励打造南澳冲浪、清远漂流等特色体育旅游目的地,近期要求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体育赛事消费新场景,广州推出“全运有礼”系列优惠 [8]
淳安全域旅游“动感”跃迁
杭州日报· 2025-11-14 11:10
千岛湖体育旅游发展成就 - 淳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获评2021-2024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2] - 2025中国自行车运动骑游大会第十九届中国环千岛湖公路自行车赛参赛选手达8850名 创下中国业余公路自行车单日赛事参与人数新纪录 [2] 体育基础设施与产品体系 - 淳安已建成660公里“环+放射”绿道网 推出10条初级、高级、专业级的“此生必骑千岛湖”经典骑行路线 [3] - 打造湖光掠影、千里江山、骑迹界首、淳北康途、圆梦亚运等骑行路线 并建设登山、漂流、房车露营等基地 形成山、水、陆、空多维运动休闲产品供给体系 [3] “体育+旅游”融合消费场景 - 形成“一日比赛、多日停留 一人参赛、多人旅游 单人参赛、多人消费”的体育旅游消费新场景 [3] - 推动旅游供给从风景向“场景”、从“打卡式”向“沉浸式”升级 将情绪触动和场景出圈打造为核心吸引力 [3] 赛事生态系统与品牌影响力 - 千岛湖“赛会游”赛事已拓展至自行车、马拉松、铁人三项、水上运动等多个项目 [3] - 构建以多元顶级赛事为引领、以全民健身为基础、以产业融合为内核的“赛事生态系统” [5] - “去千岛湖 不只是看湖 更是去运动、去生活”成为消费新趋势 丰富“千岛湖不止于湖”内涵体验 [5]
体育之乡丨跳水“冠军摇篮”为何是湛江?跟着记者解锁背后密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11 20:39
文章核心观点 - 报道聚焦广东省湛江市作为中国“跳水之乡”的独特地位,深入剖析其从人才选拔培养到冠军输出,再到水上运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完整生态链 [1][15][31] 湛江跳水的人才培养体系 - 拥有成熟的“选苗体系”,教练每年深入幼儿园和小学选拔6至7岁的儿童,选拔标准包括身体协调性、弹跳力、手型、腿型乃至脚尖形态 [9] - 训练注重培养兴趣,让来自海边的孩子先爱上水、爱上跳跃,以此为成长基础,不追求一步到位 [11] - 采用由湛江籍“世界跳水技术之父”徐益明首创的科学训练技法,如“陆上拉保护带”、“陆上压水花”,这些仍是核心训练内容 [12] - 训练设施条件艰苦但坚持使用,例如一张补了又补的旧保护网,学生即使碰到补丁处脚疼也能坚持完成训练任务 [14] - 构建了从启蒙班到市队、省队再到国家队的无缝衔接人才输送闭环,形成“选苗-启蒙-打磨-输送”的完整机制 [15] 湛江跳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 跳水运动在湛江有百年传承,最早可追溯至1955年渔民搭建的木板跳台,这也是广东省第一个10米跳台 [22] - 20世纪初跳水运动传入中国,湛江凭借适宜气温、辽阔水域以及当地人对水的自然亲近,成为中国最早发展跳水运动的地区之一 [25] - 上世纪60年代,在雷州、徐闻、吴川等地的海滩、江岸陆续出现了10多座标准跳台 [20] - 冠军基因代代相传,从陈丽霞、劳丽诗、何冲到全红婵,湛江跳水冠军层出不穷,非孤军奋战 [30] 水上运动带动旅游与城市发展 - 凭借漫长海岸线和全年近300天的适宜水温,湛江已发展皮划艇、帆船等多种水上项目,成为南北运动员青睐的训练宝地 [33] - 训练保障系统完善,涵盖教学、医务、陆上训练等,受到运动员和教练员欢迎 [34] - 水上运动体验项目多元化,包括湖光岩的滑水、索道划水以及能吸引数十万游客的海上龙舟赛 [35] - 全红婵等奥运冠军的“明星效应”显著,推动湛江打造“观赛+体验”的新型旅游模式,提升城市吸引力 [36] - 多样化的水上运动,从跳水、帆船到龙舟、潜水,正使湛江这座南海城市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38]
“竞技”流量变“经济”增量 深圳税务助力体育经济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12:16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深圳体育产业总产出突破2000亿元[3][11] - 2025年1-10月深圳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开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6%,其中体育业增长21.1%[1] - 2025年9月以来全市体育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8.1%[1] - 截至2024年底深圳市建成各类体育场地超4.6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2平方米,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0%[6] 赛事经济发展 - 2025年深圳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有望超过300场[2] - 赛事经济形成贯穿场馆建设、装备制造、数字转播、文体旅游的完整产业链[3] - 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8年内夺得四座职业联赛冠军,为国家队输送了19名冬奥健儿[3] - 光明区2024年住宿业完成营业额2.74亿元,增速高达16.4%,位列全市第一[14] - 公明维也纳酒店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额同比增长近60%[14] 体育消费升级 - 2024年深圳人均体育消费水平突破4000元[7][8] - 体育消费从"场馆内"走向"户外场景",智能体育设施普及[8] - 截至2024年底深圳全市体育相关法人单位达2.7万家[8] - 2025年18家企业列入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8] 企业创新与税务支持 - 乐骑智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额564万元,享受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税额353万元[9] - 昆仑鸿星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享受约75万元增值税加计抵减,加上安置残疾人就业扣减,总计减免约85万元税款[5] - 乐骑智能近两年享受出口退税金额接近500万元,出口退税办理时限平均压缩至2个工作日内[10] - 李宁集团2024年营收达约286亿元,其中深圳大湾区总部营收规模再创新高[9] 产业融合与新业态 - 体育与文旅融合创造新消费场景,深圳四个项目入选2025体育消费场景典型案例[12] - 大梅沙举办动力冲浪板活动吸引全国百名选手,拉动盐田区"体育+消费"融合效应[12] - 五谷芳餐饮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934余万元,同比增长近10%[13] - "体育引流—游客停留—多方消费"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