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可穿戴设备
icon
搜索文档
重磅发布!利好来袭,事关这两个领域
证券时报· 2025-08-13 19:31
首店经济发展 - 浙江省发布《加快推进首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从品牌首店引育、首店集群打造、发展机制完善和营商环境优化四个方面提出12条举措 [1][2] - 目标到2027年新增城市品牌首店2000家以上,其中华东区域以上高能级首店200家,打造首店集聚区、孵化区、提升区50个以上 [2] - 重点招引智能家居、数码电子、文创潮玩等商品类首店,目标新增1000家以上,支持传统门店升级为区域旗舰首店、创新概念首店 [2] - 围绕休闲娱乐、创意餐饮、文旅体验等服务领域,顺应"人工智能+消费"趋势,目标新增服务类首店1000家以上,支持跨界融合店、沉浸式体验店等新型业态 [3] - 推动县域首店发展,目标打造20个以上首店提升区,引导优质品牌资源向县域下沉 [3] - 优化首店经济政务服务,简化审批流程,探索"首店一件事"集成服务和国际品牌通关便利化 [4] 人工智能+医疗健康 - 浙江省发布《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目标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医疗行业应用基地 [1][5] - 到2027年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医疗行业应用基地,打造安诊儿医疗大模型集群,培育50个以上高质量行业语料库和专病专科模型 [5] - 突破转化10项以上医学AI核心技术,建设100个以上医疗健康重点场景,培育一批医学AI企业和复合型人才 [5][6] - 推广数字健康人·安诊儿,普及覆盖就诊全流程的智能体服务集群,探索智能可穿戴设备及重点人群个性化健康服务 [6] - 推动AI赋能未来医院七大创新领域,打造万物互联、全景智能、数字孪生的未来医院 [6] - 支持组建AI与药械创制、脑机接口等领域创新联合体,鼓励生物医药与AI产业融合,培育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7]
重磅发布!刚刚,利好来袭!
券商中国· 2025-08-13 18:53
首店经济发展 - 浙江省发布《加快推进首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12条举措推动首店经济发展,涵盖品牌引育、集群打造、机制完善和营商环境优化 [2][3] - 目标到2027年新增城市品牌首店2000家以上,其中华东区域以上高能级首店200家,打造首店集聚区、孵化区、提升区50个以上 [3] - 重点招引智能家居、数码电子、文创潮玩等商品类首店,目标新增1000家以上,鼓励升级区域旗舰首店和创新概念首店 [3] - 大力引育休闲娱乐、创意餐饮、文旅体验等服务类首店,顺应"人工智能+消费"趋势,目标新增1000家以上,支持跨界融合店和沉浸式体验店 [4] - 推动县域首店发展,目标打造20个以上首店提升区,鼓励连锁品牌和区域龙头企业在县域开设首店 [4] - 优化首店经济政务服务,简化审批流程,探索"首店一件事"集成服务,为国际品牌首店提供通关和认证便利 [5] 人工智能+医疗健康 - 浙江省发布《浙江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医疗健康和生命健康产业 [2][6] - 目标到2027年建成国家级人工智能医疗行业应用基地,打造安诊儿医疗大模型集群,培育50个以上高质量行业语料库和专病专科模型 [6] - 突破转化10项以上医学AI核心技术,建设100个以上医疗健康重点场景,培育一批医学人工智能企业和复合型人才 [6] - 推广数字健康人·安诊儿,构建覆盖就诊全流程的智能体服务集群,普及智能可穿戴设备和个性化健康服务 [7] -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未来医院,聚焦七大创新领域,打造万物互联、全景智能、数字孪生的未来医院 [7] - 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支持组建人工智能与药械创制、脑机接口等领域创新联合体,培育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7]
立秋・“减重经济”撬动千亿级大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8-07 10:24
中国减重市场现状 - 2018年中国成人超重率34.3%、肥胖率16.4%,意味着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超重或肥胖 [4] -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呈逐年递增趋势 [4] - 预测2030年中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4] - 世界肥胖联盟预测到2035年超重和肥胖对全球经济影响将达到每年4.32万亿美元 [6] - 预测2030年中国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达到4180亿元人民币 [6] 政策与市场规模 - 国家卫健委2024年6月起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 [7] - 2024年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为热门关键词 [7] - 中国体重管理市场规模2024年有望达到3260亿元 [7] 消费新场景 - 轻食代餐市场健康轻食类订单占比从2020年12%上升至2025年25% [8] - 预测2025年中国轻食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9.3% [8] - 2024年6月以来"健身月卡、次卡"搜索量同比增长31.6%,"24小时自助健身房次卡"搜索量同比增长96.9% [8] - 近10%跑者选择通过智能设备监测跑步数据 [8] - 预测2025年中国减重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87亿元,2030年预计达到149亿元 [9] - 2024年618期间京东健康减肥调理用药成交同比增长超3倍,GLP-1类用药成交用户数近30万 [9] 行业问题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体重管理"相关投诉831条,"减肥"相关投诉超2万条 [15] - 投诉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夸大疗效、商家跑路、拒不退款等方面 [15] - 减重机构存在标准缺失与监管不足问题,资质存疑且效果缺乏权威验证 [17]
立秋・“减重经济”撬动千亿级大市场|财经二十四节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7 08:17
中国减重经济市场概况 - 中国成人超重率34.3%、肥胖率16.4%,意味着每两个成年人中有一个超重或肥胖 [3] -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呈逐年递增趋势 [3] - 预测2030年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3] - 肥胖相关疾病导致的医疗支出预计2030年达4180亿元人民币 [6] - 2025年中国体重管理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260亿元 [6] 减重经济催生的消费场景 - 轻食代餐市场:2025年中国轻食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9.3% [8] - 健康轻食类外卖订单占比从2020年12%上升至2025年25% [8] - 健身行业:美团平台"健身月卡、次卡"搜索量同比增长31.6%,"24小时自助健身房次卡"搜索量同比增长96.9% [8] - 线上健身:近10%跑者使用智能设备监测跑步数据 [8] - 减重药物: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87亿元,2030年达149亿元 [9] - GLP-1类药物受关注,京东健康618期间减肥调理用药成交同比增长超3倍,GLP-1类用药成交用户数近30万 [9] 行业政策与医疗支持 - 国家卫健委2024年6月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 [6] - 全国多地医疗机构开设体重管理门诊,提供饮食指导、心理辅导等专业服务 [12] 行业挑战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体重管理"相关投诉831条,"减肥"相关投诉超2万条,主要涉及虚假宣传、夸大疗效等问题 [15] - 减重机构存在标准缺失与监管不足问题,包括资质存疑、效果缺乏权威验证等 [17] - 消费者转向偏好有医学指导、营养均衡、可持续跟进的产品与服务 [17]
乐心医疗股价持平 公司完成6万股限制性股票回购注销
搜狐财经· 2025-08-05 23:16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5日15时,乐心医疗股价报16.58元,与前一交易日持平 [1] - 当日开盘价为16.58元,最高触及16.78元,最低下探16.35元 [1] - 成交量为9.36万手,成交额1.55亿元 [1] 公司业务 - 主营业务为智能健康医疗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产品涵盖智能可穿戴设备、医疗级健康监测设备等 [1] - 所属行业为医疗器械,同时涉及数字经济、无线耳机等概念 [1] 公司公告 - 已完成6万股限制性股票的回购注销,回购价格为4.97元/股,总金额29.82万元 [1] - 此次回购注销后,公司总股本减少6万股 [1] - 回购注销不会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实质性影响 [1] 资金流向 - 8月5日主力资金净流出963.21万元 [1] - 近五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出5889.79万元 [1]
A股,涨!中国资产大爆发!
搜狐财经· 2025-08-05 11:53
美股市场表现 - 美股三大股指大幅收高,道琼斯指数涨1.34%至44,173.64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涨1.95%至21,053.58点,标普500指数涨1.47%至6,329.94点,为5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 [2] - 英伟达股价收涨3.62%至每股180美元,刷新上周三收盘纪录 [2][3] - 英伟达当日最高价180.200美元,最低价174.520美元,成交量1.48亿股,成交额264.28亿美元,市盈率(TTM)57.21 [5] 中国资产表现 -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盘中最高涨1.8%,收盘涨1.33% [1][7] - 三倍做多富时中国ETF盘中最高涨超6%,两倍做多中国互联网股票ETF一度涨近5% [1][7] - 中国海外互联网ETF、中国科技ETF、两倍做多沪深300ETF均涨超2% [7] - 新氧大涨超10%,小马智行涨超7%,富途控股、禾赛科技涨超6%,小鹏汽车、名创优品、世纪互联涨超4% [9][11] - 华米科技股价收涨34%,盘中一度暴涨48%,年内累计涨幅达570% [11] 公司动态 - 华米科技2025年Q2营收5940万美元,同比增长46.2%,超出业绩指引上限,经调整净亏损616万美元,同比收窄30.2% [11] - 华米科技预计Q3营收7200-7600万美元,同比增长70%-79% [14] 外资动向 - 主动外资时隔41周首度回流港股市场,为去年10月以来首次 [15] - 2025年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扭转过去两年净减持态势 [16] - 美国上市的中国ETF连续三周录得净流入 [17] - 高盛将MSCI中国指数12个月目标点位从85点上调至90点,维持"超配"评级 [17] 美联储政策预期 - 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表示年内进行两次25个基点降息是适当调整 [1][18] - CME数据显示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概率为94.4%,10月累计降息50个基点概率为67.6% [18] - 高盛预计美联储将从9月开始连续三次降息25个基点,若失业率上升可能降息50个基点 [19]
中国资产,爆发!
券商中国· 2025-08-05 07:40
中国资产表现 -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一度大涨超1.8%,收盘涨幅达1.33% [2][5] - 三倍做多富时中国ETF盘中最高涨幅超6%,两倍做多中国互联网股票ETF一度大涨近5% [2][5] - 华米科技股价盘中最高暴涨超48%,年内累计涨幅扩大至570% [2][5] - 中国海外互联网ETF、中国科技ETF、两倍做多沪深300ETF均涨超2% [5] - 其他热门中概股如新氧大涨超10%,小马智行涨超7%,富途控股、禾赛大涨超6% [6] 华米科技财报 - 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营收5940万美元,同比增长46.2%,超出业绩指引上限 [5] - 经调整净亏损616万美元,较去年同期收窄30.2% [5] - 管理层预计第三季度营收将达7200万至7600万美元,同比增长70%至79% [6] 美股市场整体表现 - 道指、纳指、标普500指数均收涨超1%,为5月份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 [2][6] - 道指涨1.34%,纳指大涨1.95%,标普500指数涨1.47% [6] 美联储降息预期 - 市场对美联储9月降息的预期持续升温,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升至94.4% [2][7] - 部分观察人士预计美联储可能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 [7] - 摩根士丹利策略师认为美联储最终将转向降息,当前回调为买入良机 [7] 外资流向中国资产 - 主动外资时隔41周首度回流港股市场,单周净流入港股与ADR市场429万美元 [8][9] - A股市场外资流出规模明显收窄,从前一周的2亿美元降至930万美元 [9] - 2025年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扭转过去两年净减持态势 [10] 外资机构观点 - 高盛将未来12个月MSCI中国指数目标点位从85点上调至90点,维持"超配"评级 [10] - 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兴趣攀升,受多元化配置需求、人民币走强预期等因素推动 [10] - 瑞银证券预计今年A股盈利可能逐季温和复苏,政策或提振市场信心 [11]
2025年中国智能硬件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5-06-30 09:4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智能硬件作为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实体化载体,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竞争的核心赛道,中国政府构建全方位政策体系推动其发展,各细分领域在政策、技术等因素影响下呈现不同发展态势,未来行业在政策支持、技术革新和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前景良好 [1][8][80] 各部分总结 智能硬件的定义与分类 - 智能硬件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通过软硬件结合实现设备智能化,具备感知、联网、交互及数据价值挖掘能力,产品涵盖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多类 [3] - 详细介绍各类智能硬件产品的代表产品、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 [4] 智能硬件行业发展政策 - 中国政府构建全方位政策体系,推动智能硬件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8] - 汇总 2021 - 2025 年中国智能硬件行业最新政策,涉及国家战略规划、地方配套政策、行业标准制定及监管框架完善等方面 [9] 智能硬件行业发展现状 智能手机 - 2024 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 2.86 亿部,同比增长 5.5%,2025 年 1 - 4 月出货量达 0.87 亿部,预计全年出货量 2.91 亿部 [11] - vivo、华为、苹果、荣耀、OPPO 为 2024 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前五名,其中 vivo 和华为市场份额分别较上年增长 10.3%和 50.1% [13] 平板电脑 - 2024 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为 2985 万台,同比增长 4.4%,2025 年第一季度出货量 852 万台,同比增长 19.5%,预计全年出货量 3120 万台 [16] - 2024 年华为市场份额第一,为 32.3%,苹果第二,为 26.6%,小米第三,为 12.7% [19] 智能可穿戴设备 - 腕戴设备:2024 年全球腕戴设备市场出货 1.9 亿台,同比下滑 1.4%,中国市场出货量 6116 万台,同比增长 19.3%,预计 2025 年出货量 6728 万台;华为出货量同比增长率 34.6%,为全球第一 [21][23] - 智能眼镜:2024 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约 131.5 万台,2025 年第一季度出货量约 49.4 万台,同比增长 116.1%,预计 2025 年出货量 290.7 万台,同比增长 121.1%;多家企业布局 AI 眼镜项目 [26][29] - VR/AR 设备:2024 年中国 VR/AR 市场出货约 53.5 万台,同比下滑 26.3%,预计 2025 年出货量 114.9 万台;竞争格局激烈,国际巨头与本土企业均有布局 [30][32] 智能家居设备 - 智能家电:2024 年中国智能家电市场规模约 7560 亿元,同比增长 3%,预计 2025 年达到 7938 亿元;2024 年智能冰箱/洗衣机市场占比最大,为 24.6% [34][37] - 智能照明:2024 年中国智能照明市场规模 479 亿元,预计 2025 年达到 499 亿元;欧普、雷士、佛山照明为传统三强,新兴品牌如 Yeelight、邦奇依托技术差异化快速崛起 [40][42] 智能安防设备 - 2024 年中国智能安防软硬件市场规模达到 823 亿元,较上年增长 13.05%,预计 2025 年达到 913 亿元 [44][46] - 视频监控类产品占据主导地位,2023 年市场占比达 65%,其次是智能锁,占比 26% [47] - 中国智能安防重点企业综合实力 TOP10 包括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 [50] 教育智能硬件 - 2024 年中国消费级和机构级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分别达到约 575 亿元和 164 亿元,预计 2025 年分别达到 632 亿元和 173 亿元 [52] - 列举教育智能硬件各产品对应的传统硬件企业和新型科技企业 [55] 智能硬件行业重点企业 - 华为构建“1 + 8 + N”全场景生态战略,2024 年销售收入 8620.72 亿元,同比增长 22.4%,净利润 625.74 亿元,同比减少 28% [57] - 小米以“硬件 + 互联网 + 新零售”模式打造智能硬件生态链,2025 年第一季度营收 1112.93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47.4% [60][62] - 美的集团通过“数智驱动”战略将智能硬件延伸至全屋智能领域,2025 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 1284.28 亿元,同比增长 20.61%,归母净利润 124.22 亿元,同比增长 38.02% [67][68] - 海尔智家以“场景化”为核心打造智能硬件生态,2025 年一季度营业收入 791.18 亿元,同比增长 10%,归母净利润 54.87 亿元,同比增长 15% [72] - 科大讯飞聚焦“AI + 教育”“AI + 医疗”场景,2025 年一季度营业收入 46.58 亿元,同比增长 27.74%,归母净利润亏损 1.93 亿元,同比增长 35.68% [75] 智能硬件行业发展前景 - 国家政策支持行业发展,形成“国家引导 + 地方落地”的协同发展格局 [80] - 技术革新驱动行业发展,生成式 AI 技术迁移、硬件形态演进、端侧 AI 芯片普及和国产半导体技术突破推动行业进步 [81][82] - 智能硬件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消费和产业领域均有新发展,AR/VR 设备向轻量化与实用化转型 [83]
到2027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千亿元
辽宁日报· 2025-06-23 08:59
辽宁省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形成以沈阳、大连为双核的辐射带动格局,实现千行百业深度赋能,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2] - 算力基础设施规模达5000PFLOPS以上,攻克100项以上关键技术 [2] - 培育300家以上人工智能规模以上企业、5家以上行业龙头企业和8个产业集群 [2] -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目标1000亿元,培育5个以上垂直大模型和100个标杆应用场景 [2] 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 - 统筹推进算力基建,优化算力底座、算网协同、数据要素及大模型发展 [3] - 开展前沿技术探索和关键技术攻关,建设科创平台基地及实验室群 [3] - 推动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合作,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 [3] 产业集群建设 - 布局智能终端产业(如可穿戴设备、运载工具、工业级终端)及配套产品(伺服电机、传感器) [4] - 推动集成电路装备国产化,建设智慧产业园区和地市级赋能中心 [4] - 引育链主企业(AI芯片、大模型、基础软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独角兽企业 [4] 生态支持措施 - 强化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赋予企业人才认定自主权 [4] - 开展新职业认证,加大初创项目支持及融资担保力度 [4] - 通过"揭榜挂帅"和"赛马"机制推动应用场景落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