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共享充电宝
icon
搜索文档
年轻人“薅羊毛”式消费有隐忧
搜狐财经· 2025-11-07 11:40
■ 深圳晚报记者 李超 实习生 许颖曈 随着越来越多市民"懂生活""会生活",通过二手交易平台"薅羊毛"的消费模式在年轻人中悄然流行。从 代付停车费、代扫充电宝,到转让酒店早餐权益、展会名额,这类非实物交易正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省 钱秘籍",但背后也隐藏不少潜在的法律风险。 "代付"成"薅羊毛"消费方式 记者实测发现,这种次票价格为7元/次,2小时内出站不限里程。卖家提供的"非实体次票"兑换流程简 单,只需要复制网址到浏览器,点击乘车进站,即生成二维码可扫码通过闸机。卖家通过某些官方活动 获得的电子兑换券,将其低价转售给长距离通勤者,形成了特殊的地铁票务市场。 以"赌"的方式获取"优惠" 除了"代付",另一类交易则更像一场高风险的"规则突围战"。在闲鱼平台,记者看到不少卖家以"身份 共享"为幌子,将酒店早餐券、展会入场资格等本属特定人群的权益明码标价,吸引消费者购买。 "内部渠道,保证顺利用餐"——这类酒店早餐券交易帖下,往往聚集着许多寻求"精致穷"解决方案的年 轻人。以全季酒店为例,卖家宣称仅需9.5元,即可享受原价40元/位的自助早餐。 商圈是市民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的消遣去处。但一次十几元至几十元的停车费也 ...
成都发布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 杜绝“按小时凑整”收费
证券时报· 2025-10-31 06:23
行业监管动态 - 成都市消委会联合多部门推动8家主流共享充电宝企业签署《成都市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1] - 公约旨在解决行业普遍存在的计费不透明、归还困难、设备老旧等问题[1] - 签署企业包括美团、怪兽、悟空、街电(搜电)、小电、闪葱、咻电(豹力充)、考拉,覆盖成都市95%以上运营点位[1][3] 自律公约核心条款 - 要求企业在租借页面或设备显著位置公示价格、计费方式、封顶价、押金政策,杜绝模糊收费[2] - 提供不少于5分钟的免费使用时长,计费时间单位压缩至15分钟以内,避免超额计费[2] - 共享充电宝出借时电量不得低于50%,保障出借电量以满足应急需求[2] - 确保机柜空位充足,针对非用户原因导致的无法归还可暂停计费,完善归还保障[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达150亿元左右,2025年上半年市场规模突破160亿元,同比增长28%[4] - 预计2025年全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80亿元,用户规模突破5亿人,日均使用频次超1.2亿次[4] - 行业场景应用从餐饮、交通向文旅景区、工业园区、乡镇集市等垂直领域延伸,三四线城市覆盖率同比提升42%[4] 行业竞争格局 - 截至2025年8月,行业形成四强主导+区域深耕的竞争格局,头部企业通过资本整合与技术投入占据主导[4] - 怪兽充电覆盖全国320个城市,点位数超150万个,广告收入占比提升至18%[4] - 街电与美团、支付宝达成战略合作,实现联盟设备借还,日均订单量突破800万单[4] - 小电科技深耕下沉市场,三四线城市点位数占比达65%[4]
四川成都出台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
中国新闻网· 2025-10-30 20:58
行业规范背景与参与方 - 成都市消委会联合市场监管管理局、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等部门牵头制定《成都市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1] - 美团、怪兽、街电(搜电)等8家主流企业正式签署并发布公约[1] - 签约企业运营点位覆盖成都95%以上共享充电宝服务区域[1] 收费与计费标准 - 要求企业在租借页面及设备显眼处清晰公示价格、计费方式、单日封顶价及押金政策[1] - 规定免费使用时长不少于5分钟,计费单位压缩至15分钟以内(含15分钟)[1] - 首个计费单位仅在免费时长结束后启动,严禁“按小时凑整”超额计费[1] 产品质量与归还保障 - 共享充电宝租借时电量不得低于50%,特殊情况低于标准需在租借前醒目告知[2] - 机柜需保持充足空位,因“网点少、柜满”等非用户原因无法归还的,核实后立即暂停计费[2] - 设备故障或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归还的,免除全部费用[2] 客户服务与质量管控 - 企业需在设备及官方页面公布客服电话,开通App、微信小程序等在线客服通道[2] - 确保消费者投诉48小时内受理并反馈解决方案[2] - 产品出厂前需抽样检测合格,投放后定期巡检,异常设备及时回收更换[2] 责任界定与后续监管 - 公约界定了品牌方、合作商、运营方的责任边界,清除“霸王条款”[2] - 成都市消委会将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消费评议调查,对公约落实情况进行常态化监督[2] - 对整改不到位企业进行通报并督促限期改进[2]
成都发布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 拒绝“充电刺客”杜绝“按小时凑整”收费
证券时报网· 2025-10-30 16:21
行业监管动态 - 成都市消委会等部门联合美团、怪兽、悟空、街电、小电、闪葱、咻电、考拉等8家主流企业签署《成都市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1] - 自律公约要求杜绝模糊收费 在租借页面或设备显著位置公示价格、计费方式、封顶价、押金政策[1] - 公约规定提供不少于5分钟的免费使用时长 计费时间单位压缩至15分钟以内 首个计费单位仅在超出免费时长后开始收费[1] - 共享充电宝出借时电量不得低于50% 特殊情况下低于该标准需提前明确告知消费者[1] - 针对非用户原因导致的无法归还 核实后可暂停计费 因设备故障或不可抗力无法归还的免除本次使用费用[2] - 要求企业确保客服48小时内受理投诉并提出解决方案 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维护[2] - 参与签署公约的企业覆盖成都95%以上运营点位 相关企业将陆续更新软件功能并进行价格调整[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已达150亿元左右 2025年上半年市场规模突破160亿元 同比增长28%[3] - 预计2025年全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80亿元 用户规模突破5亿人 日均使用频次超1.2亿次[3] - 行业场景应用不断渗透 从餐饮、交通等传统场景向文旅景区、工业园区、乡镇集市等垂直领域延伸[3] - 三四线城市覆盖率同比提升42% 县域市场订单量占比达35%[3] 竞争格局与企业策略 - 行业形成四强主导+区域深耕的竞争格局 头部企业通过资本整合、技术投入与场景垄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3] - 怪兽充电覆盖全国320个城市 点位数超150万个 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 广告收入占比提升至18%[4] - 街电与美团、支付宝达成战略合作 用户可在任意联盟设备借还充电宝 日均订单量突破800万单[4] - 小电科技深耕下沉市场 三四线城市点位数占比达65% 推出迷你型充电宝适配女性用户需求[4] - 鲲鹏共享实施千城万县计划 覆盖2800个县级行政区 设备总量突破120万台 通过蜂窝式网格管理实现单设备日均收益提升25% 用户复购率达68%[4]
成都发布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避免“超额计费” 计费时间单位压缩至15分钟以内
证券时报网· 2025-10-30 16:09
行业监管动态 - 成都市消委会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新经济委发布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 [1] - 公约引导美团 怪兽 悟空 街电(搜电) 小电 闪葱 咻电(豹力充) 考拉等8家主流企业签署 [1] 公约核心内容:价格与收费透明度 - 要求企业在租借页面或设备显著位置公示价格 计费方式 封顶价 押金政策等以杜绝模糊收费 [1] - 提供不少于5分钟的免费使用时长 [1] - 计费时间单位压缩至15分钟以内 [1] - 首个计费单位仅在超出免费时长后开始收费 杜绝按小时凑整等超额计费行为 [1]
怪兽充电拒绝高瓴溢价要约:低价私有化背后的控制权博弈与行业困局
新浪财经· 2025-10-16 16:39
怪兽充电的财务表现早已亮起红灯。2024年全年营收从2023年的29.59亿元暴跌至18.94亿元,降幅高达 36%;净利润由盈转亏,净亏损0.14亿元。更严峻的是,公司毛利率从2020年的80.38%逐级递减至2024 年的42.59%,反映出行业价格战与成本攀升的双重挤压。 股东权益争议:低价私有化是否损害中小投资者? 怪兽充电的决策引发市场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质疑。2024年年报披露怪兽充电每ADS拥有约1.63美元 的现金资产价值,而信宸资本与管理层财团的私有化报价仅1.25美元,甚至低于公司账上的现金价值。 此外,信宸与管理层财团的1.25美元报价不仅低于公司现金资产价值,更较上市发行价8.5美元缩水 85%。 来源:新浪财经 2025年10月14日,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怪兽充电(EM.O)因一场"舍高求低"的私有化争议再度成为市场 焦点。公司董事会正式拒绝高瓴资本每股1.77美元的溢价收购要约,转而推进与信宸资本及管理层组成 的财团以每股1.25美元的低价方案推进私有化。这一决策不仅引发中小股东对权益保护的质疑,更折射 出共享充电宝行业深陷增长停滞与战略转型的双重困境。 高瓴溢价40%要约遭拒,管理层 ...
充电宝正在经历一场「行业溃缩」
36氪· 2025-10-15 22:05
怪兽充电私有化决策 - 董事会拒绝高瓴资本1.77美元/ADS私有化要约,坚持推进与信宸资本及管理层财团达成的1.25美元/ADS方案 [1] - 私有化价格1.25美元/ADS低于公司每股现金价值1.63美元,引发市场不满,部分股东威胁发起境外诉讼 [1][2] - 私有化被视为避免纳斯达克强制退市的体面选择,可节省数百万美元审计等费用 [7] 财务表现恶化 - 营收从2021年高点36亿元降至2024年18.9亿元,同比2023年29.6亿元下降36% [3] - 利润由盈转亏,2024年净亏损1350万元,而2023年净利润8870万元 [3] - 毛利率从2020年84.7%暴跌至2023年56.5%,因代理模式推广及高额激励费用 [15] 行业系统性危机 - 共享充电宝市场前五大品牌占比高达96.6%,怪兽充电以36%市占率居首但未能转化为丰厚财务回报 [11] - 罗马仕召回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生产的超49万台充电宝,安克创新全球召回115万台,共同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外包代工厂偷换廉价隔膜材料 [8][9] - 行业陷入低价内卷竞争,代工厂采用回收电芯、削减保护电路等低成本手段,引发安全信任崩塌 [10] 商业模式缺陷 - 直营模式面临设备折旧占成本18%-30%、商户分成50%-70%及地推运维三重压力,商户端议价能力最强 [15] - 代理模式下代理商为回本肆意调价引发“充电刺客”舆论反噬,消费者转向自备充电宝 [15] - 规模效应不明显,头部企业扩大规模需让利商户,竹芒科技投建超级工厂但部分生产线闲置推高边际成本 [17] 行业需求被技术迭代击穿 - 手机厂商大容量电池和超级快充技术成熟,共享充电宝仅剩应急、偶发性需求,万亿级市场基本盘被击穿 [19] - 价格从1元/小时涨至10元/小时,而充电宝售价仅三四十元,消费者更倾向购买而非租赁 [19][20] - 行业进入衰退期,最终或仅剩阿里、美团等巨头的协同业务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生态基础设施 [23]
充电宝正在经历一场「行业溃缩」
36氪· 2025-10-15 21:53
核心观点 - 共享充电宝行业面临系统性衰退,头部企业怪兽充电的私有化闹剧、财务恶化及股价暴跌是行业困境的集中体现 [4][5][7] - 行业缺乏有效护城河,标准化产品、低价竞争、技术红利快速消失及规模效应失灵导致企业难以盈利 [20][24][26] - 资本狂热退潮后,行业需求被证明是"伪需求",共享经济模式异化为重资产租赁游戏,最终仅剩巨头业务协同价值 [33][40][47] 怪兽充电私有化与财务压力 - 怪兽充电董事会拒绝高瓴资本1.77美元/ADS私有化要约,坚持推进管理层财团1.25美元/ADS方案,后者低于公司每股现金价值1.63美元 [5] - 公司营收从2021年36亿元峰值骤降至2024年18.9亿元,同比降幅36%,利润由2023年净利润8870万元转为2024年净亏损1350万元 [9] - 股价较IPO下跌90%,因连续34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收纳斯达克退市警告,私有化被视为避免强制退市的体面选择 [6][14] 行业供应链与安全危机 - 罗马仕召回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生产的49万台充电宝,安克创新全球召回115万台,因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代工厂偷换廉价隔膜材料 [15][16] - 低价竞争导致代工厂采用回收电芯、削减保护电路,安全风险引发监管升级,多所高校停用涉事品牌充电宝 [15][17] - 行业陷入"压缩成本优先于安全"的恶性循环,信任崩塌与监管整改加剧经营压力 [18] 市场格局与护城河缺失 - 共享充电宝前五大品牌市占率96.6%,怪兽充电以36%份额居首,但高集中度未转化为盈利优势 [20][21] - 充电宝全球前五大企业合计份额仅18%,行业进入壁垒低,产品高度同质化,快充等技术红利迅速被全行业共享 [23][24] - 直营模式需承担设备折旧(成本占比18%-30%)、商户分成(50%-70%)及运维压力,代理模式虽扩张点位但毛利率从84.7%暴跌至56.5% [26] 资本退潮与需求证伪 - 2017年资本狂热期,腾讯、金沙江创投等向小电科技投资1亿元,IDG领投街电,小米系向怪兽充电累计投资约3亿元 [36][37][38] - 手机厂商快充技术普及击穿"电量焦虑"需求基础,共享充电宝仅剩应急场景,每小时收费涨至3-10元反而促使消费者自购充电宝(售价仅30-40元) [39][40][42] - 行业最终或仅留存阿里、美团的协同业务,作为本地生活生态基础设施,而非独立盈利模型 [46]
充电宝正在经历一场行业溃缩
创业邦· 2025-10-15 19:00
私有化决策与市场反应 - 怪兽充电董事会拒绝了高瓴资本1.77美元/ADS的私有化要约,坚持推进与信宸资本及管理层财团达成的1.25美元/ADS方案 [4] - 该私有化价格显著低于公司账面现金价值,公司账面现金为4.13亿美元,相当于每股ADS现金价值约1.63美元 [4] - 此决定引发市场哗然,部分股东认为方案"透支信任",并威胁发起境外诉讼 [6] 财务表现持续恶化 - 公司营收从2021年高点36亿元降至2024年的18.9亿元,相比2023年的29.6亿元骤降36% [8] - 利润状况由盈转亏,从2023年净利润8870万元变为2024年净亏损1350万元 [8] - 公司股价较IPO时已下跌约90%,并因股价连续34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收到纳斯达克退市警告 [6][12] 行业性危机与竞争困境 - 共享充电宝行业集中度高,前五大品牌市占率达96.6%,怪兽充电以36%的市占率位居第一,但未能获得丰厚财务回报 [16] - 行业面临低价内卷式竞争,为维持低价导致供应链出现质量问题,如罗马仕召回超49万台充电宝,安克创新全球召回115万台充电宝 [13][15] - 手机厂商在电池续航和快充技术上的快速进步,击穿了共享充电宝的万亿市场基本盘,使其需求仅限于应急、偶发场景 [26] 商业模式缺陷与盈利难题 - 公司从直销模式转向代销模式后,直营收入减少,而需支付合作伙伴高额激励费用,导致毛利率从2020年的84.7%暴跌至2023年的56.5% [12][19] - 行业缺乏技术壁垒和有效规模效应,规模扩张反而导致商户分成和设备折旧等成本压力增大,商户端议价能力最强 [16][19] - "先烧钱补贴、再提高收费"的互联网逻辑在共享充电宝行业失效,价格上涨导致"充电刺客"现象,引发消费者反感 [19][26] 资本退潮与行业前景 - 行业曾吸引腾讯、金沙江创投、IDG资本、小米系等大量热钱涌入,如今资本巨额亏损并黯然离场 [23][24][26] - 行业最终可能仅留下阿里、美团等巨头的"协同业务",作为完善本地生活服务生态的基础设施,其本身盈利已非关键考量 [28] - 共享充电宝异化为重资产租赁游戏,以更高成本满足可能被高估的"伪需求",共享经济泡沫破裂 [28]
充电宝正在经历一场行业溃缩
36氪· 2025-10-14 11:40
私有化决策与市场反应 - 公司董事会拒绝了高瓴资本1.77美元/ADS的私有化要约,坚持推进与信宸资本及管理层财团达成的1.25美元/ADS方案 [1] - 私有化价格1.25美元/ADS显著低于公司账面现金价值,公司去年年报显示账面现金4.13亿美元,相当于每股ADS现金价值约1.63美元 [1] - 该决定引发市场强烈反应,部分股东认为方案"透支信任",并威胁发起境外诉讼 [3] 公司财务状况恶化 - 公司营收从2021年高点36亿元(人民币)持续下滑,2024年营收仅为18.9亿元,相比2023年的29.6亿元骤降36% [5] - 公司利润状况由盈转亏,2021年全年亏损1.25亿元,2023年实现净利润8870万元,但2024年再次转为净亏损1350万元 [5] - 公司股价较IPO时已下跌约90%,并曾因股价连续34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收到纳斯达克退市警告 [3][9] 商业模式挑战与转型困境 - 公司从直销模式转向代销模式,导致直营收入减少,而网络合作伙伴模式下的收入需扣除支付给合作伙伴的高额激励费用,结果入不敷出 [8] - 毛利率从2020年的84.7%暴跌至2023年的56.5% [18] - "先烧钱补贴、跑马圈地,再提高营收利润"的互联网逻辑在该行业未能奏效 [9] 行业系统性风险与竞争格局 - 共享充电宝行业集中度高,前五大品牌市占率达96.6%,公司以36%的市占率稳居行业第一 [13] - 行业面临严重低价内卷竞争,导致供应链为压缩成本而牺牲安全,引发多起充电宝爆炸事件及监管升级 [10][12] - 罗马仕与安克创新因电芯缺陷大规模召回充电宝,罗马仕召回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生产的超49万台充电宝,安克创新在全球召回115万台充电宝 [10] 行业护城河缺失与本质问题 - 行业缺乏技术壁垒和进入门槛,产品高度同质化,上游供应商成熟,导致企业依赖低价竞争和高价营销 [17] - 规模效应在该行业作用不明显,直营模式下需承担设备折旧(占成本18%-30%)、商户分成(50%-70%)和地推运维三重压力 [18] - 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不具备普遍刚需性,仅为应急和偶发需求,其万亿市场的基本盘已被主流手机厂商的大容量电池和超级快充技术击穿 [24] 行业前景与资本退潮 - 行业已进入衰退期,众多二线品牌消失,最终可能仅剩阿里、美团等巨头的"协同业务"作为其本地生活服务生态的配套设施 [27] - 行业本质是一场重资产的租赁游戏,异化为以更高成本满足一个可能被高估的"伪需求" [27] - 资本巨额亏损离场,共享经济泡沫破裂,行业从曾经的资本"顶流"风光不再 [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