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搜索文档
红纸裁云,“剪”出共富新路(千行百业看海归)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30 05:18
非遗剪纸传承与创新 - 留学归国的杨雨潇接手母亲张秀娟的剪纸博物馆,推动传统剪纸向实用性、高附加值转型 [2][3] - 创新采用丝绸、羊绒棉等新材料开发可水洗、不褪色作品,申请13项国家专利,定价较传统剪纸提升10倍 [4] - 推出A4尺寸装裱丝绸剪纸作品,单价400多元,成为依维柯、上汽大通等企业的定制礼品 [6] 产品线拓展与商业模式 - 开发百元内"剪纸+"文创产品线,包括耳饰、胸针、十二生肖杯垫等实用型设计 [7] - 礼品定制占营收主导,同时拓展研学体验、团建活动等增量市场 [7] - 开展150多期剪纸技能培训,累计2000余人结业,80人获高级工证书,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8] 文化传播与国际合作 - 通过韩国横城郡文化交流活动,将剪纸作为城市友谊载体,探索非遗的国际化表达 [9] - 在短视频平台和孔子学院推广剪纸技艺,结合在线授课扩大海外影响力 [10] - 借鉴韩国桑皮纸创新案例,推动剪纸与现代设计融合,如几何灯具等跨界应用 [9] 两代传承与分工优化 - 母亲张秀娟专注创作(省级非遗传承人),女儿杨雨潇负责运营双馆,明确分工提升效率 [5] - 通过材质升级(丝绸)和设计革新(企业定制)实现产品差异化,打破传统窗花低价定位 [4][6]
雪域高原的幸福篇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4 06:29
乡村振兴与灾后重建 - 西藏定日县古荣村在2025年1月7日遭遇6.8级地震后启动灾后重建,新房主体结构施工基本完成并进入装修阶段,村民即将从板房迁入新居 [13][14] - 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减少村民外出务工需求,促进经济恢复 [14] - 乡村振兴专干旦增自筹10多万元资金并携带救援物资重返灾区,协助开展救援及重建工作 [13] 文旅产业发展 - 萨迦县通过建设萨迦艺术空间站、乃仓酒店及文化遗产民宿等文旅项目,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融合,吸引游客停留 [14][15][16] - 当地民宿采用红、白、蓝三色及萨迦文化符号设计,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带动从业者收入增长 [15][16] - 文旅业态从传统住宿服务转向文化属性挖掘,促进萨迦从旅游途经地转变为目的地 [16] 基础设施建设 - 拉萨贡嘎机场改扩建工程旨在解决外部交通拥堵问题,支持年旅客吞吐量550万人次的目标 [17] - 项目聘用本地大学生参与建设,如巴桑卓玛从零基础成长为能独立完成建筑图纸解读、报告撰写的业务骨干 [17][18] - 西藏交通网络(公路、铁路、民航)的完善推动"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目标实现 [18] 教育发展 - 那曲市白嘎乡小学配备电子黑板、机房等设施,开设藏文、信息课等多元化课程,学生可参与篮球等兴趣社团 [19][20] - 学校提供三餐及夜宵,住宿生覆盖半径30-40公里的学生群体 [19] - 部分学生目标考入内地西藏班,如阿旺扎西计划未来从事导游职业 [20] 非遗传承与手工业 - 尼木县彭岗陶器制作需经9道工序,采用海拔4000米山顶的特有黏土,产品具有保鲜特性 [20][21] - 非遗传承人桑珠计划成立合作社整合资源,推动彭岗陶器品牌化并带动村民就业 [21] - 陶器技艺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藏族文化活化石及村集体经济新动力 [21] 医疗援藏与人才培养 - 比如县人民医院通过宁波援藏医生带教,培养出首位本地藏族女麻醉医生雪曼,她已独立完成100多台手术 [23][24] - 援藏医疗队开展那曲规模最大的关节置换手术,日均4台,并建立麻醉科人才培养体系 [23] - 本地医生语言与文化优势提升患者沟通效率,缓解手术紧张情绪 [24]
“三轮驱动”构建四川非遗创新生态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09 07:19
科技赋能非遗创新 - 九寨沟演艺中心通过动态捕捉、AI等科技手段将非遗与现代技术结合,推出"天下九寨"演出,游客体验显著提升[1] - 成都国际非遗节推出AR特效展示竹编技艺、火龙灯舞等非遗项目,并上线AI非遗秀场、AI绘梦师等互动玩法,观众可试穿融合蜀锦、蜀绣等元素的虚拟时装[2] - "灵境新承实验室"推动情景式、定制化非遗体验产品进入景区、商圈等场景,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2] 非遗数字化产品开发 - 成都东极六感公司发布非遗游戏《二十四节气》,构建动态川西村落,植入宽窄巷子民俗场景、唐宋商业传统等地域元素,实现沉浸式文化体验[3] - 游戏采用"真实时间系统"与现实同步,如端午节显示龙舟竞渡场景,并通过"多函数开发算法"降低操作门槛[3] 政策支持与产业激励 - 成都市出台政策支持AI设计服务,对年度服务收入超50万元的高校或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将生成式AI技术纳入非遗产业扶持体系[4] - 四川省委提出强化非遗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发展主题文化游、研学游,开展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4] 人才培育与产业成果 - 自贡国际恐龙灯会累计接待游客208.73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36亿元,爆款灯组如"青城双姝"带动出圈效应[4] - 自贡市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共建彩灯学院,开设专业课程培养年轻创意团队,嘉华彩灯团队"90后""00后"占比超90%,"一路繁花"灯组制作团队平均年龄26岁[5] -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开设数字非遗视觉创作微专业,培养兼具非遗素养、AIGC技术与短视频创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5]
文化中国行 | 到大学去:传承人“组团创新”,非遗“跨界生长”
中国青年报· 2025-07-04 10:10
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实施成果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研培计划)自2015年实施以来,已推动高校参与非遗保护10年,覆盖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等多地高校,促进城乡与东西部文化资源循环 [1] - 高校研培班通过"查缺补漏""理论熏陶""建立体系"等方式巩固传承人技艺,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优先选拔20-35岁青年从业者解决传承断层问题 [2][5] 传统技艺与现代融合实践 - 扬州大学通过补充饮食文化理论帮助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同时探索科技手段改良配方(如猪油减量)以实现营养标准化 [6] - 苏州工艺美院通过学分通用政策复兴桃花坞木版年画,2017年设立专业方向,2019年开设研培班,传承人孙一波已与网游公司合作开发二次元国风形象 [6][7][8] 非遗产品市场化创新 - 浙江理工大学学员赖蕾将侗族服饰技艺应用于"村超"吉祥物设计,融合蓝染、蜡染等传统工艺,提升非遗产品购买转化率 [9] - 东华大学10年培训300余人次,学员靳秀丽通过研培班将苗族蜡染纹样与现代运动鞋设计结合,实现销量突破 [10] - 00后学员施达将白族刺绣与服装设计跨界融合,推动剪纸技艺动态化应用于日常穿戴 [10][11] 跨界合作与品牌孵化 - 中国美术学院打破技艺门类分班模式,组织漆器、陶瓷、木工等不同领域传承人合作开发茶具、首饰等创新产品 [12][13] - 上海大学累计孵化1200余件跨界作品,涉及家居、服饰、科技等领域,与25个省区市1000余名传承人建立合作 [13] - 同济大学研培项目从单项非遗过渡到"金木竹瓷漆"跨界融合,孵化10余个子品牌,紫砂陶作品《锦瑟年华》亮相进博会 [14]
关注2025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非遗展风采 生活韵更浓
河南日报· 2025-06-15 07:58
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 河南省围绕"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举办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包括青春市集、科技赋能、非遗美食、非遗造物等特色板块 [1] - 活动在鹤壁浚县古城启动,来自郑州、开封、洛阳等地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与,为游客提供可看、可玩、可尝、可沉浸体验的文化嘉年华 [1] - 社火狮舞等非遗表演吸引大量观众,年轻游客积极参与互动拍照 [1] 非遗创新与商业化 - 线香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彦妍团队将典籍香方与地域符号结合,开发出贴近当代审美的产品,如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联名的"老家河南"味道冰箱贴,销售火爆 [2] - 产品选用河南本土材料如河南土、小麦、太行崖柏、南阳玉兰等,体现地域特色 [2] - 非遗传承人通过科技赋能和融入当代生活的创新方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2] 非遗展示形式多样化 - 郑州分会场通过舞台展演方式呈现笙管乐(超化吹歌)、苌家拳、古琴艺术、黄河玉门号子等多个非遗项目 [2] - 巩义宋陵公园举办非遗"赶大集"活动,包括泥塑现场表演、面塑即兴表演等老手艺展示 [2] - 洛阳举办"非遗正青春"活动,青年非遗传承人分享科技赋能非遗的创新经验 [2] 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 - 非遗被视为解锁乡愁的钥匙和现代人找寻精神寄托的方式,如胡辣汤、信阳毛尖等具象化乡愁体验 [1] - 专家认为非遗应契合当代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实用需求,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3] - 非遗通过日常化、实用化的方式实现"日用而不觉"的理想状态 [3]
北京:打造“非遗+文旅”新场景
人民日报· 2025-06-13 07:02
文旅活动 - 2025年东城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以"非遗焕新"为核心,通过开幕仪式、主题展览、跨界体验等形式展现非遗活力 [1] - 活动发布非遗促消费打卡计划,游客可凭借手账打卡集章领取优惠福利,体验"文化+旅游+消费"新玩法 [1] - 活动由北京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东城区非遗保护中心承办 [1] 非遗保护与扶持 - 东城区"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惠及44个优秀项目和传承人,现场颁发奖牌 [1] - 天坛公园"数字化记录国家级非遗中和韶乐"项目连续第二年获得扶持计划资助,获得资金、宣传展示、平台搭建全方位支持 [1] - 东城区构筑非遗资源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传播矩阵 [1] 未来发展计划 - 东城区将持续推进非遗"焕新计划",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整体性遗产保护观 [1] - 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科技""非遗+老字号""非遗+文创"等手段推动非遗保护体制机制创新 [1] - 从机制焕新、产品焕新、生态焕新三个维度促进非遗创新性成果转化案例落地 [1] - 促进非遗与老字号融合发展,实现"保护第一、突出特色、合理利用、均衡发展" [1]
青年消费账单里藏着文化认同:近九成受访大学生表示“非遗+”消费物有所值
中国青年报· 2025-06-09 08:17
非遗消费市场现状 - 74.89%受访高校大学生曾为非遗相关产品或服务买单 [1] - 非遗消费场景多元化,包括体验非遗技艺(71.59%)、观看或参与非遗表演(55.56%)、购买非遗元素品牌产品(54.59%)等 [2] - 89.95%受访青年认为非遗相关消费值得,主要满足情绪价值(77.20%)和文化体验需求(70.05%) [5] 非遗产品吸引力分析 - 75.94%受访者被非遗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内涵吸引 [6] - 艺术价值(66.38%)、礼品价值(49.47%)、外观精美(47.34%)是购买主因 [7] - 非遗具有历史记忆和民族身份认同价值,形成市场溢价潜力 [6] 青年消费行为特征 - 大学生平均花费不到100元即可获得非遗技艺体验和实体产品 [3] - 消费者愿意为稀缺性非遗产品支付溢价,认为物有所值 [3] - 倾向于购买融合现代元素的非遗产品,如游戏联动皮影戏、动漫主题泥人等 [7][10] 行业发展挑战 - 价格过高(51.30%)、实用性不足(35.45%)、缺乏创新设计(21.61%)阻碍消费 [8] - 部分非遗产品面临"看不懂""买不到""用不上"的三重困局 [9] - 传统非遗产品在特定景区销售,市场覆盖面有限 [6] 创新发展趋势 - 00后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平台获百万点赞,建立"赛博戏台"新传播模式 [10] - 与茶饮品牌合作开发联名产品,如皮影角色奶茶杯等 [10] - 采用VR/AR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电商平台精准推送非遗产品 [11] - 将传统技艺与现代IP结合,如《黑神话:悟空》皮影作品 [10] 商业模式创新 - 设计赋能激活传统美学,文旅融合创造活态传承场景 [11] - IP化运营打造非遗品牌矩阵,如塑造惠山泥人网红品牌 [10][11] - 通过社会实践项目记录非遗传承人故事,增强文化传播 [10]
“非遗+”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四川日报· 2025-05-30 08:29
非遗产业市场表现 - 自贡灯会依托彩灯技艺成为全国火爆文旅新场景 西安永兴坊植根陕西非遗10年吸引6000万游客 [7] - 非遗相关短视频在单一平台创下7000多亿播放量 茶文化内容尤其受30岁以下年轻创作者欢迎 [7][8] - 道明竹编产品远销多国 其设计的芙蓉花胸针被选为成都大运会官方伴手礼 [7] 非遗产业创新模式 - "非遗+科技"模式涌现典型案例 包括二十四节气手游和蜀锦纹样沉浸式体验项目 [8] - 快手可灵AI技术生成熊猫拉二胡等AIGC内容 助推非遗文旅短片登平台热度榜首 [8] - 跨界合作创造新消费业态 蜀绣银花丝等非遗纹样应用于咖啡杯手提袋等现代商品 [9] 非遗产业升级路径 - 数字化技术提升非遗表现力 提供纹样再创作及实体化输出等交互体验 [8] - 行业形成三大共识:文化IP差异化打造 数字技术赋能 跨界合作创新 [9] - 专家指出"非遗+旅游"需延伸至民俗体验和产品购买 满足年轻群体深度需求 [7]
文博会上的蜀绣非遗传承人陈红英:七年磨一剑,一针一线织就文化丝路新纽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6 20:46
文博会展示与市场反响 - 蜀绣非遗传承人陈红英在文博会上展示《千里江山图》《旭日东升》两幅作品,吸引众多参观者并获近百位意向客户 [1] - 来自澳大利亚的组织邀请陈红英参展销售,显示蜀绣文化的国际吸引力 [1] - 蜀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 [2] 蜀绣技艺与传承 - 蜀绣用线设色典雅,施针严谨,掺针柔和,运用130多种针法,工艺复杂 [4] - 陈红英历时七年创作《帅将流芳》,采用128毫丝精细丝线绣制,比头发丝更细 [4] - 蜀绣传统纹样如梅竹、熊猫等对年轻人有距离感,陈红英创新推出"十二花系"小摆件、手机袋等文创产品,定价亲民 [5] 行业发展与挑战 - 上世纪70年代蜀绣从业人员达四五千人,近年因社会变迁和市场需求变化,生产规模和商业收益明显衰减 [5] - 蜀绣工艺复杂、耗时长,精良产品价格高,导致大量手工艺人改行,古老工艺面临失传风险 [5] - 陈红英通过合作社模式扩展绣娘队伍至30余人,帮助每人月收入增加三四千元,但培训上千学员仅留下几十人 [5] 创新与国际文化交流 - 陈红英新作《李白探亲》采用全真丝材质,历时一年半纯手工制成,融合熊猫与西域风光等元素,体现国际文化交流 [6][8] - 作品采用小剪刀针、滚针、混丝等不同针法,纹饰呈现油画质感,山水树木混搭调色增强层次感 [8]
文博会观察:中国非遗产品“圈粉”海内外
中国新闻网· 2025-05-24 09:09
文博会非遗文化展示与销售情况 - 山西河津市龙门吕氏砖雕琉璃有限公司展示关公、醒狮、孙悟空等主题的琉璃冰箱贴,吸引大量观众驻足 [1] - 吕氏琉璃烧制技艺始于明代,包含16道复杂工序,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 公司近年设计研发系列琉璃文创产品,开拓海内外市场,文博会期间吸引境内外展商洽谈合作 [1] - 江西馆展示特色装置"江右之帆",呈现陶瓷、宣纸、中草药等文化瑰宝,成为观众打卡热点 [1] 非遗产品销售与市场拓展 - 江西参展企业带来2000多件非遗元素文创产品,已售出多件并收到合作意向 [2] - 景德镇陶瓷官方旗舰店展示"春碗"产品,采用青花斗彩工艺融入六大春节年俗,今年已销售约8万套 [2] - 景德镇陶瓷在文博会收获海外意向订单,产品传递中华文明理念 [2] - 内蒙古云殊商贸推出限量版装裱唐卡,融合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受海内外收藏家青睐 [2] 非遗文化国际化发展 - 云殊唐卡已远销北美、北欧地区,文博会期间销量表现良好 [3] - 公司希望通过文博会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唐卡文化,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