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医药
icon
搜索文档
广州出台“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22条” 率先促进与港澳服务贸易规则衔接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09 16:26
政策核心内容 - 广州市政府出台《广州市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22条"),旨在优化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企业结构、提升效益和增强实力 [1] - 政策聚焦扩大制度型开放,包括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升服务贸易标准化水平等措施 [1] - 突出湾区特色,率先促进与港澳服务贸易规则衔接,强化与港澳服务对接,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和业务增量 [1] 服务贸易标准化建设 - 鼓励服务贸易标准化建设,支持相关行业转化运用国外先进标准,研制湾区标准、国际标准 [1] - 在跨境养老、互联网仲裁等特色领域打造服务标准"广州样本" [1] 数字贸易发展重点 - 数字贸易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球贸易的重要驱动力 [2] - 政策强调提升服务贸易"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加强数字贸易的制度软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硬环境 [2] - 促进金融、会展、人力资源等新兴服务贸易发展,做强数字、文化、中医药、知识产权等国家级和省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 [2] 企业支持措施 - 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提供涉外法律服务保障,配套资金支持、税费服务、出口信保、统计监测等保障措施 [2] - 安排3亿元资金对竞争力强、成长性高、具有创新引领性的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每年以综合评价方式分档给予支持,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2] 广州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广州作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在服务贸易规则对接、业态创新、平台建设、要素流动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制度成果 [2] - 形成了创办港澳子弟学校、首创互联网仲裁推荐标准、创新开展专利代理对外开放试点等多项全国最佳实践案例 [2] - 2024年广州服务贸易进出口超750亿美元,其中可数字化的服务贸易占比40% [2] 未来发展目标 - 广州市商务局表示将支持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企业创新发展,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中国服务"国家品牌的广州标杆 [3]
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达51.7% 四川搭建起“金字塔”式中医医疗体系
四川日报· 2025-05-09 08:15
中医药服务下沉与基层覆盖 - 四川省推动中医药服务下沉基层,截至2024年底中医药年服务人次超过2亿,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达51.7% [5] - 丹棱县已打造7个村级中医阁,中医适宜技术服务覆盖全县90%的村卫生室 [5] - 全省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中医馆,98.8%村卫生室和100%社区卫生服务站可提供中医药服务 [7] 中医医疗体系建设 -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将于2024年底投入使用 [6] - 截至2024年底全省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达365家,92.16%县级中医医院为二级甲等及以上 [7] - 四川省骨科医院天府院区、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新院区已投用,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新院区2024年启用 [6]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 优化基层高级职称评定政策,如宜宾市屏山县中医医院医生通过新规获基层主任中医师职称 [8] - 开展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等,97.2%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 [8] - 2024年培训550余名县级师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人员,督导15个县(市、区)基层培训 [10] 中医特色专科发展 - 天全县中医医院以陈氏骨科为特色,年门急诊量超62万人次 [9] - 四川省80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名单,数量并列全国第一 [9] - 支持79个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两专科一中心"建设(2个特色专科+1个适宜技术推广中心) [10] 优质资源下沉与帮扶 - 2024年组织100个省级、1012个市级中医专家团队及1.2万余名县乡医师下基层 [11] -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医联体,设60个基层名中医工作站 [11] -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通过5G远程诊疗系统联动9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分级诊疗 [11]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 "十四五"期间推广10类55项适宜技术,培训基层人员33万余人次 [10] - 截至2024年底,全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开展6类10项以上适宜技术 [10] - 超96%村卫生室和100%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开展4类6项以上适宜技术 [10]
固生堂20250508
2025-05-08 23:3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中医药服务行业、中医行业 - 公司:固生堂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经营情况 - 2025年一季度门诊量达121万次,同比增长12.1%,主要源于门店内生增长,线下门店门诊量同比增长率近16%,超集团整体水平;一线城市及成熟二线城市同比增长率达百分之十几,新区域因基数小增长率更高;1 - 3月抛除春节影响后同比增速逐步上升,3月单月门诊量同比增长近20%;4月门诊量同比增长超20%,线下区域接近25% [3] - 预计2025年全年增长前低后高,去年上半年基数高且下半年战略调整效果滞后,深圳区域业绩稳步恢复,结合内生增长和外延并购,对全年指引实现有信心 [7][8] 资本市场表现 - 控股股东和核心管理层对公司长期发展和内在价值充满信心,当前交易价格低估公司价值,将持续通过二级市场回购并注销已发行股份,提升每股收益,维护股东和投资者长期价值 [5] 行业对比 - A股医药板块一季度整体个位数负增长约为 - 5%,固生堂一季度门诊量快速增长,4月数据更好,凸显中医药服务刚需性和市场潜力 [6] AI赋能 - 2025年是AI正式商业化元年,计划通过AI赋能带来约3000万人民币业绩增量,今年AI投入预计两三千万,希望实现投入与增量平衡;未来几年AI赋能收入空间大,提高产能1%可带来约1亿人民币收入增量,用户端也有望增加额外收入 [9][10][11] - 已与6名头部专家合作,整理3 - 5000条病例数据,计划产生1000条高质量数据训练分身,三名专家诊疗思路和推荐处方功能内部测试,与多方合作提升技术能力,预计7月交付10个以上专家分身用于市场使用 [9] 会员服务 - 提供更好会员服务,包括管家服务,可增强患者和用户粘性,提高回诊次数和消费水平带来收入增长;普通患者平均就诊次数增加0.1 - 0.2次,收入体量超1亿人民币;会员每年多来0.5次,可带来接近1.5亿人民币收入 [12] AI应用场景 - 医生端:为国医大师等顶级专家进行学术体系和思想传承;通过AI诊断扩大医疗供给;训练AI专家构建线上线下专家体系,用智能审方系统审核签名确保医疗安全 [13] - 海外:调用国内顶级专家为海外中医内科能力弱的地区进行远程诊断并形成处方,促进全球中医药发展 [14] - 用户端:帮助医生主动随访,整理沟通内容成结构性数据反馈给医生和科联系统,提高沟通效果;训练AI使处方准确度达90%,提升医疗质量 [15] AI训练效果 - 耳鼻喉领域阮岩教授认为现阶段AI生成数据与他本人处方接近90%,超过许多副主任或主任级别医生,四星级AI医生具备高水平,有望提高整体医疗质量 [16] AI临床处方应用 - 能开出持续优化处方,自动比对专家处方和临床思想,正向循环提高诊疗能力;第二阶段通过随访患者数据优化诊疗方案,如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舌苔分型成果,有可能超越专家水平 [17] 并购情况 - 2025年一季度与武汉未来中医院等4家医院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若干标的完成前期尽调正在协议沟通阶段;国内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出售意愿标的增多,收购对价下降,2023年平均交易对价1.3倍PS,2024年1.1倍,今年已签约大部分不到一倍PS,两个标的0.8倍PS,是市场整合良好时机 [18] - 2025年并购策略积极与稳健,国内利用监管合规趋严和市场整合提速机会收购有业务体量标的,注重合规经营和风险把控;海外接触多个标的,部分尽调完成,预计有实质性扩大和进展,除新加坡外将在其他海外城市布局,引入产业基金共同并购大标的,预计经营现金流约6亿元,为自有现金并购提供空间 [19][20] 政策走向 - 2025年全国两会提出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医保局及各省医保局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中药饮片联采鼓励民营机构参与但不强制,第二轮联采国家对影片定价清晰充分,旨在保护传统医疗机构经营能力 [20] 院内制剂 - 2025年预计院内制剂收入约5000万元,与临床科研平台结合,通过AI推荐确有疗效的院内制剂;护士治疗占比提升,降低医保收入占比,提高毛利表现和患者认同度 [4][2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第一季度公司线下增长超50%,虽基数高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内部预算达成率高;将在董事会批准基础上用自有现金回购约三四百万股并注销,减少股本数,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收益 [21]
奋进开门红 同仁堂提质增效谱新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08 06:11
政策支持与行业背景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打造知名中药品牌,推动老字号文化传承和品牌建设 [1] - 政策导向为中药老字号发展指明方向,同仁堂以"文化赋能品牌"为战略支点,深度挖掘350余年文化积淀 [2] 文化传承与品牌建设 - 公司举办"同仁堂日"活动,展示188年御药历史传承和创新故事,现场演示手工搓丸、泛丸等传统技艺 [2] - 发布知识图谱、揭幕智慧展馆等数字化产品,开启传统文化现代传播探索,为培育中医药商标品牌奠定数字基础 [2] - 在华南地区500家门店设立"数字文化展柜",实现文化传播与终端销售深度融合 [4]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同仁堂科技公司成立专门工作组,提高生产设备适用性及工艺稳定性,为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 [3] - 投用无人取药机替代传统人工配药,提升中药生产智能化水平 [3] - 上线"同仁堂中医药知识图谱V3.0",与DeepSeek R1推理大模型融合,开发智能对话小程序"智小谱"提供中医药知识服务 [4] 产品创新与商业拓展 - 发布典藏版安宫牛黄丸和体培有机安宫牛黄丸新品规,与头部连锁企业开展战略合作 [4] - 中医药文化智慧展示中心包含六大智慧化体验空间,通过数字技术还原清代药坊场景 [3] - 针对核心大品种参苓白术组合等加大生产力度,实施"一品一策"保供策略 [8] 营销改革与市场策略 - 健康药业公司推出年货节、会员纳新等活动,部署年夜饭套餐、滋补养生礼盒等特色产品 [7] - 商业公司升级服务,推出"健康年货专区""特价专区"等促销活动 [7] - 药材参茸公司实现营销体系向数字赋能、高效协同的2.0模式转型 [7] 国际化战略布局 - 公司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160个零售、医疗或文化传播终端 [14] - 安宫牛黄丸、六味地黄丸等核心产品成为国际化先锋 [14] - 境外门店同步承担文化传播功能,开办同仁堂博物馆展示中医药历史与文化 [14] 党建引领与联盟合作 - 2024年6月发起"党建引领老字号产业创新联盟",推动医疗康养、药食同源等跨界合作 [10] - 2025年1月党建联盟新春大集展卖活动单日销售额突破67万元,其中同仁堂产品成交近40万元 [11] - 联盟成员扩大至11家,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11]
多业共兴 激活城市新脉动(现场评论)——向转型要活力④
人民日报· 2025-05-06 05:46
产业转型策略 - 铜川通过关退23处煤矿、拆除41座水泥窑、整合非煤矿山企业从300余家减至42家实现产业质量提升[2] - 剩余7家水泥厂完成低碳绿色升级,煤矿实现从"人控"到"数控"的智慧化改造[2] - 构建"煤炭-发电-炼铝-深加工-灰渣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闭环利用[1] 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 2024年非煤产业占比达87%,形成能源资源、先进制造、特色新兴三大产业集群[2] - 光电子集成产业园集聚30余家上下游企业,涵盖金属遮光片、特种激光器等产品[2] - 汽车零部件产业定位"陕西制造、铜川配套",商业航天领域采用"西安研发、铜川转化"模式[2] 传统产业升级案例 - 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从煤矸石荒坡转型为铝加工基地,实现精密零部件"微米级"精度生产[1] - 柴家沟煤矿完成"少人化→无人化"智慧升级,效能显著提升[2] 文旅与城市价值重塑 - 药王山融合中医药与康养产业,建成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3] - 陈炉古镇耀州瓷结合现代设计,非遗工坊产品远销海外[3] - 照金红色旅游打造"初心之旅"IP,年空气优良天数达280天[3]
资源整合 开拓中医药消费大市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06 04:49
公司战略与政策响应 - 公司以"党建引领老字号产业创新"为核心工作出发点,推动产业合作与成果推广,带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1] - 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多维度发力贡献高质量发展新思路[1] - 2025年一季度落实北京市国资委"开门红"部署,以提质增效为主线开展增收节支、降本增效活动,强化科技创新引领[1] 子公司协同发展 - 同仁堂股份公司、科技公司、国药公司、商业公司等二级子公司通过创新产品、提升服务、强化营销等多方面实现"开门红"[2] - 子公司参加2025乌镇健康大会,与全国连锁药房及跨界合作伙伴深化资源拓展[2] - 同仁堂股份公司聚焦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同仁乌鸡白凤丸三大核心品种,推动销售稳步增长[3] 产业链与市场布局 - 同仁堂科技公司聚焦核心业务与产业链协同,加大经典名方二次研发,推动智能化生产与全产业链追溯体系[4] - 通过"插旗行动"深耕终端市场,以京制牛黄解毒片、西黄丸等五大单品打造差异化标杆,提升市场占有率[5] - 同仁堂股份公司与头部连锁药房合作开发南方城市如泉州、湛江、长沙等,释放局部地区动能[6] 终端网络与生态构建 - 同仁堂商业公司拥有133家子公司、1270家门店、738家医疗机构,覆盖190个城市,提供专业药学服务[7] - 商业公司深化与工业端合作,丰富商品品类,加强"大品种"销售,打造"同仁堂+精品"药房[7] - 未来以"门店+诊所焕彩"为抓手,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发展,提供一站式健康管理解决方案[7] 联盟合作与资源整合 - "党建引领老字号产业创新联盟"新增5家成员单位,覆盖领域进一步拓展,推动党建联建与产业合作[3] - 联盟成员包括北京国资公司、北京祥龙公司等,以协同创新发展为落脚点[3] - 科技公司通过数据工具优化动销效率,结合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扩大社会影响力[4]
展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成效,最高检发布典型案例
新华社· 2025-05-05 12:21
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 -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9件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 涵盖先进制造业 软件算法 网络文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医药等重点领域 [1] - 典型案例类型多样 包括著作权侵权纠纷 侵犯商业秘密 数字版权侵权等新类型案件 [1] - "宁波声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系列虚假诉讼监督案"中 检察机关强化虚假诉讼监督 一体履行刑事和民事检察职能 [1] - "北京君某科技有限公司等侵犯商业秘密案"中 检察机关同步审查刑事犯罪与民事侵权事实 发现遗漏犯罪线索并追诉 [1] - "张某 孙某侵犯著作权案"涉及数字版权领域 检察机关精准认定"盗链"传播行为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 [1] 网络侵权办案新路径 - 检察机关持续探索网上侵权办案新路径 如"吴某烽 石某园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涉及中医药网络售假 [2] - 在办理网络侵权案件时 检察机关强化电子证据收集与审查 综合考虑主观故意 侵害法益等因素准确认定罪名 [2] 知识产权检察工作成效 - 典型案例发布旨在全面展现知识产权检察工作成效 引领案件专业化 规范化办理 [2] - 通过典型案例发布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营造"尊重知识 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2]
年轻女性的气血焦虑,补出百亿市场
36氪· 2025-05-02 10:10
市场趋势 - 20岁~29岁年轻女性成为补气血主要目标群体,百度指数显示该人群需求显著[1] - 小红书平台补气血话题浏览量近百亿,讨论量超千万次[1] - 2024年补气血养颜市场销售额258.5亿元,同比下降4%,但阿胶/黄芪/黄精类产品同比增幅最高达50%[6] 消费行为转变 - 需求从功能性补给升级为融合便捷性、文化附加、科技感的复合型生活方式[3] - 传统中成药形态(如黑褐色药汤)被霓虹色"熬夜回魂酒"、阿胶奶茶等创新形态替代[4] - 药酒混搭话题浏览量超2亿次,显示年轻群体偏好趣味性产品组合[4] 行业创新动态 - 同仁堂推出"熬夜水"、"神仙水",WonderLab以"素颜快乐水"概念推广胶原蛋白肽饮品[5] - 片仔癀、白云山等药企跨界美妆领域,拓展品牌边界[5] - 东阿阿胶2024年药店终端销售超27亿元,实施"药品+健康消费品"双轮驱动战略[15] 品牌年轻化案例 云南白药气血康 - 通过职场/美妆/户外等场景达人,将补气血概念具象化为"熬夜垮脸""班味回春"等生活化表达[10] - 抖音"passion时刻"贴纸挑战+线下"元气潮市集"联动,实现话题二次扩散[11][13] 东阿阿胶 - 推出阿胶咖啡伴侣、运动滋补餐等场景化产品,子品牌"桃花姬"定位健康零食[15] - 植入《庆余年2》剧情引发热搜,B站设虚拟中医馆、联合泡泡玛特推李时珍盲盒[16][18] 新兴参与者策略 - Minayo推出首款蓝帽子认证富铁软糖,剂型创新解决保健品"剩半瓶"痛点[19][21] - 多普泰制药OTC八珍袋泡茶年销破亿,强化药品级茶剂功效宣传[22] - 康美华大融合华大基因技术推出发酵植物饮品,提升成分吸收度[22] 渠道与生态 - 实体药店补气血中成药销售约100亿,药食同源产品在非药店渠道潜力更大[23] - 阿里健康数据显示年轻群体将"蓝帽子"认证作为重要消费决策标准[19]
广西东兰县:锚定10亿目标 中草药产业“绿叶”变“金叶”
中国经济网· 2025-05-01 08:03
中医药种植模式创新 - 通过组培育苗和仿野生种植技术,岩黄连亩产从30公斤提升至200公斤,带动全县累计种植面积超5000亩 [3] - 采用药粮套种模式实现"一地多收",11月播种岩黄连,4月采收后种植水稻 [3] - 复合立体种植模式包括林药套种、果药复种、粮药间种,显著提升效益:岩黄连每亩鲜品500公斤产值2.5万元(半年周期),山乌龟每亩5000公斤产值5万元(三年周期),肿节风每亩2000公斤产值6500元(年收) [3] 产业链发展与经济效益 - 全县中药材累计种植面积达17.18万亩,年产量超6500吨,建成18个各级示范基地(7个自治区级、5个市级、6个县级) [7] - 龙头企业广西河丰药业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2024年产值达4亿元,完成3000亩示范基地种植 [8] - 村民通过土地租金、药材采摘和粮食种植实现年增收1万多元 [5] 政府政策与产业规划 - 成立全区首个县级中医药发展中心,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以上完善配套设施 [8] - 实施"生态种植+精深加工+文旅康养"三位一体战略,引进生物医药企业建设中草药产业园 [7] - 2025年计划新增种植4万亩,目标产值突破10亿元,打造5个2000亩以上示范基地 [10] 文旅康养融合创新 - 开发200多道药膳和7款养生茶,实现产值超1000万元 [9] - 推出"岩黄连康养谷""石斛养生民宿"等IP,2025年Q1中医药康养旅游占比超45%,接待游客86.71万人次,消费总额9.4亿元 [10] - 创新中药奶茶产品如"美容美白奶茶"(黄精+芡实)、"安神助眠奶茶"(酸枣仁+麦冬) [9] 区域资源与生态优势 - 东兰县森林覆盖率84.35%,土壤富硒,拥有768种中药材,被誉为"天然药库" [7] - 重点发展岩黄连、铁皮石斛等道地药材,申报区域公用品牌与地理标志商标 [10]
成都发布中医药产业支持政策清单2.0版,港澳台携手蓉城建立联动长效机制
搜狐财经· 2025-04-30 13:42
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 - 成都市发布中医药产业支持政策清单(2.0版),覆盖中医药一、二、三产业全链条所有环节,突出科技引领和市县两级共同发力 [3] - 政策清单集合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等多部门力量,解决产业发展难题 [3] - 市科技局印发多个文件,包括《成都市重点研发项目资助管理办法》等,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3] 产业规模与基础设施 - 成都市共有中医类医疗机构达3394家,规上企业增至126家,全产业链规模突破300亿元 [3] - 建成全国最大的道地中药材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中西部最大的医药集散贸易中心 [3] 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 - 启动港澳台-成都推进中医药出海项目,建立"标准互认、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产业协同"的联动长效机制 [5] - 发布川渝、港澳台地区中医药产业供需清单,涵盖65项供需清单,涉及药材种植、技术研发、医疗合作等领域 [5] - 台湾天明制药与成都企业签约,计划共同推动中医药产业标准化、数字化、机械化发展 [5] - 香港中成药商会寻求与成都合作,引入成都优势的中成药、中药品种 [5] 企业对接与项目签约 - 大会设置路演环节,16家科研院所、医院及企业代表展示中医药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成果 [6] - 现场20家企业签约,涉及中医药制造、研发、康养等多个领域 [8][9] 未来发展规划 - 成都将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支撑"的科研新动能,目标成为全球中医药人才和技术中心 [5] - 定期举办中医药"进园挖宝"活动,持续发布供需清单,挖掘企业合作机会 [4] - 成都市政府将从精准搭建平台、强化政策供给、畅通出海渠道三方面助力中医药文化推广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