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搜索文档
宁夏固原:“百美村庄”靓丽答卷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07:35
"百美村庄"项目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于2013年启动,通过整体规划、民居改造、生态整治,以乡村旅 游促进三产融合,目标打造"产业强、生态美、文化兴、机制活、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从传统村 落蜕变而成"百美村庄"的薛庄村2024年9月开村,如今已成为游客沉浸式体验乡村诗意、触摸乡土温度 的地方。这家手工醋坊,也焕发了新的生机。 这家醋坊名为池淋老土醋,据醋坊员工赵苗苗介绍,醋坊主理人有超过60年酿醋经验,已将手工醋的酿 造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凭借地道的手工酿造工艺,池淋老土醋带着独特的醇厚风味,成了村民餐桌上 的常客和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这醋吃着有小时候的味道,每天的销量超过200斤,年销售额超过了 19万元。"赵苗苗说,老手艺成了"金疙瘩",在乡村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中新网银川9月15日电 (李佩珊 鲁治平)9月15日,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官厅镇副镇长朱丽娇带领下,记 者走进宁夏首个"百美村庄"——薛庄村,一股醋香味便直冲鼻腔,醇厚的香气逐渐弥漫开来,带着粮食 发酵后的特有气息。寻香而去,发现这股香气源自村里的一家手工醋坊,这也勾起了记者对这个村子的 好奇。 数据显示,自薛庄村开村至今,已累计接 ...
南京江宁双塘村:多元产业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扬子晚报网· 2025-09-15 11:35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区域面积12.34平方公里 通过多元产业融合探索出特色乡村振兴路径[1] - 获得6项国家级荣誉及16项省级 18项市级 32项区级荣誉[2] - 实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 为其他乡村提供可借鉴的发展经验[5][6] 产业发展模式 - 采用"串点连线成片"工作思路 以苏花线 游二线为轴发展乡村旅游[2] - 实现中医康养 亲子产业 休闲观光与民宿经济深度融合[2] - 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 文化创意 健康养生有机结合[5] 文化旅游创新 - 九典书房推出中医亲子耕读夏令营 融合《内经》学习与百草园识药[3] - 开发养生茶包 草本棒棒糖 护眼贴等消费友好型农副产品[3] - 探索文化与农业跨界融合 中医药智慧赋能亲子教育的新路径[3] 旅游项目开发 - 大塘金香草谷以梯田式薰衣草景观闻名 配备霍比特小屋 彩虹滑道等设施[4] - 松鼠咔咔森林乐园提供松鼠互动 树屋 滑索和丛林探险项目[4] - 小伙伴欢乐农场设有森林蹦床 军事模拟战机体验等娱乐教育结合项目[4] 业态融合成效 - 引进村咖 露营 民宿 驿站等轻奢业态丰富乡村体验[2] - 显著带动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2] - 构建相互赋能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并提升价值链[2][5]
南农晨读 | 古村如书 檐瓦成行
南方农村报· 2025-09-15 10:33
夏粮收购 - 全国夏粮旺季收购进入收尾阶段 累计收购量超1亿吨[2][3][4] 古树名木保护 - 广东构建制度科技管理协同保护新格局 全省8.5万余株古树名木获有效保护[5][8][9] - 广州中山纪念堂350多年木棉王与沙面岛130多株古树形成保护成效缩影[6][7] 义务植树 - 广东新增20个省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 总数达30个[11][12][13][14][15] 乡村旅游数字化 - 南方农村报社真乡平台构建乡村旅游数字基础设施 通过媒体+赋能农文旅高质量发展[18][21][22] - 平台在广东旅博会引发关注 旨在连接城乡需求[19][20] 海洋产业 - 汕尾农投与牧海投资亮相第11届广州渔博会 展示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建设成果[24][25][26][28][29][30] - 本届渔博会汇聚全球20多国650余家参展企业[27][28] 文化推广 - 韶关原创音乐剧《春暖花开》在粤剧艺术中心展演 致敬乡村振兴奋斗者[32][33][34][35] 气象服务 - 广东15日南部晴到多云有分散雷阵雨 最高气温31-36℃[39][40] - 16日粤西及珠西市县有雷阵雨局部暴雨 其余地区晴到多云局部雷阵雨 最高气温29-36℃[40][41]
双向奔赴,粤桂协作加速跑
广西日报· 2025-09-15 10:02
产业帮扶 - 龙州县利用粤桂协作资源成立甘牛公司 构建以秸秆养畜和绿色循环为核心的奶水牛产业发展模式 打造全产业链[7][8] - 甘牛公司每年收储加工饲料6万吨 带动1500多户村民参与秸秆收集 帮助农户实现增收超过1400万元[9] - 公司采用"保证金+保底回收"代养模式 农户每代养一头牛保底收入达1600元 目前已回收263头奶水牛[9][10] - 园区提供102个就业岗位 人均月收入超过4000元 通过土地租赁每年给农户带来租金92.78万元[11] 消费帮扶 - 田阳区累计建设"圳品"基地6个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3个 供应深圳农产品示范基地4个[13] - "圳品"认证基地面积5180亩 年均销售额约4000万元 通过认证产品13个[13] - 开展产销对接活动30场 累计销售农产品1.2亿元 解决就业800人次 带动群众增收450万元[14] - 深圳企业通过消费帮扶模式采购农副产品 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14] 劳务协作 - "小梁送工"服务站累计推荐灵活就业岗位6万多个 发布用工信息5.5万多条[18] - 累计送工18.5万人次 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增收约2500万元 辐射带动全县务工增收约7800万元[18] - 与70多家企业和农业基地签订用工合作协议 旺季时日用工量超过1000人次[19] - 全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289.9万人[20] 农文旅融合 - 龙胜县拥有梯田22.8万亩 被誉为"世界梯田原乡"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2] - 马海村精品民宿累计接待客人1200人次 营业额收入达12万元[23] - 腾讯等企业参与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精品示范村 实现从"种粮食"到"种风景"的转变[22][23] - 经验做法在龙脊村、金江村等乡村示范推广 培育以村民为主体的本土人才队伍[24]
农文旅融合促农品热销
经济日报· 2025-09-15 06:39
农文旅融合政策推动 - 2024年7月十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明确推进农文旅融合并深化游购一体和乡村特色文体活动[1] - 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举办3000多场次带动农产品消费超300亿元且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9000亿元[1] - 当前行业存在农产品与文旅消费融合度不高 产品开发单一 品质参差不齐 品牌影响力不足等短板[1] 产品开发与品质提升策略 - 需开发差异化产品如茶叶产地打造采茶制茶品茶全流程体验 葡萄产地开发采摘酿酒美食体验项目[2] - 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并建立可追溯体系 同时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接待服务标准化水平[2] - 成都推出农家乐评级制度通过卫生条件和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提高整体服务水平[2] 品牌建设与推广措施 - 探索打造中国农业品牌公共服务平台 完善省级农业品牌目录并推动品牌目录成为消费目录[3] - 福建武夷山茶旅品牌通过统一规划宣传形成强大市场影响力 可打造江南米乡塞外果都等区域品牌[3] - 需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 利用社交平台通过短视频图文攻略等方式吸引潜在游客和消费者[3] 行业发展前景 - 农文旅融合是提振消费重要途径和乡村振兴重要抓手 随着城乡融合加速将迎来更广阔发展空间[3] - 需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格局 持续培育消费新增长点[3]
旅博会现场“真乡”了!数字赋能乡游引发关注热潮
南方农村报· 2025-09-14 13:04
平台定位与核心功能 - 全国首个乡村旅游服务平台 通过构建乡村旅游"数字基础设施"以"媒体+"深度融合赋能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3][4][5][6] - 整合全省优质乡村旅游资源 构建集线路规划、民宿预订、特产选购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28] - 平台上线超百条精品线路 覆盖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区域 汇聚30万注册用户和1000多家商户 日均吸引6万用户"云游乡村" [29][30] 行业标准化建设 - 联合广东省旅游协会标准委员会等机构发起2025年广东省非遗民宿等级评价活动 吸引全省13个地市25家民宿报名 [12][13] - 经过多轮严谨选拔后16家优秀民宿获评省级白金、金牌与银牌等级 严格依照《非遗主题民宿评价规范》从非遗主题元素到体验活动设计等多维度全面考量 [13][14][15][16] - 获评民宿具备较强可复制性与推广价值 为非遗民宿在产品设计、文化内涵植入与品牌化发展提供创新思路 [17][19] 内容生态与IP运营 - 组建由数百名三农记者和乡游爱好者构成的推荐官队伍 通过真实体验提供权威真实的乡游内容 [33][34][35] - 打造"跟着古人游广东"系列掀起岭南文化打卡热潮 五一"避世计划"专题观看量突破百万并带动饶平民宿预订量增长40% [40][41][42] - "红色地图"专题实现革命故事年轻化传播 "清远吃鸡榜"特色活动预计带动商户客流增长60% [42][48][49] 未来发展规划 - 内容传播求"深":持续深耕"跟着古人游"等IP 挖掘百个乡村故事 [51][52] - 资源整合求"广":建设覆盖超2000个乡村旅游点的数据库 推出"非遗手信榜" [54][55][56][58] - 智慧服务求"暖":为青年开发智能推荐系统 为家庭研学提供"课程+场地+交通"一站式打包方案 [59][60][61]
(走进中国乡村)从“晒秋”到“售秋” 皖南古村文旅焕新机
中国新闻网· 2025-09-14 12:46
核心观点 - 皖南古村塔川通过创新文旅融合模式 将季节性秋景转化为全年性消费体验 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收入多元化[1][2][5][7] 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 - 开发板栗咖啡、乌桕子装饰品、秋景木雕等特色商品 将自然元素转化为可售卖商品[2] - 美学空间融合文创开发、非遗体验、书店咖啡功能 试营业以来平均月营业额达15万元人民币[1][2] - 利用落叶标本制作装饰墙和个性化纪念品 为游客提供"把秋天带回家"的体验式消费[5] - 设计亲子"书签体验课"等互动项目 增强游客参与感和记忆点[5] 旅游产业发展规模 - 全村412户居民中70余户经营民宿和农家乐 从业人员300余人[7] - 民宿年经营性收入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7] - 2024年游客接待总量达到38万人次[7] 四季旅游产品体系 - 春季采茶制有机茶叶 夏季鱼灯装点绿野打卡点 冬季酿米酒 实现全年旅游覆盖[2] - 种植油菜、荷花、向日葵等景观作物及梅花、八角槭等观赏植物 强化四季景观效果[7] - 推出摄影、写生、割稻比赛、创意晒秋、稻田小剧场等"秋色+"文旅项目[5] 产业带动效应 - 吸引奥地利等国际人士投资改造百年徽宅为跨文化民宿 节假日出现"一房难求"现象[7] - 形成以民宿客栈为主导的旅游服务产业 带动本地就业和创业[7] - 实现本地居民就近就业 改变以往外出务工模式 促进家庭团聚和社区稳定[7]
各地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激活消费新动能
央广网· 2025-09-14 08:43
文旅消费新场景打造 - 河北张家口草原天路新增时尚元素打卡点及露营野炊等体验项目 带动客流量显著增长[1][2] - 新疆霍城县发展二茬薰衣草观赏与加工产业 打造香囊枕头等文创产品实现年营业额60万元[3] - 江西婺源篁岭村通过晒秋民俗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 形成特色乡村旅游模式[3] 文旅项目创新与成效 - 草原天路沽源段新增30余处时尚主题打卡点 专业设计团队参与打造年轻化旅游体验[2] - 霍城县四宫村开发薰衣草精深加工产品 二茬花具有花期长特性 适宜观赏与干花制作[3] - 篁岭村晒秋活动融合农产品展示与民俗文化 形成红辣椒玉米南瓜等农作物景观化陈列[3]
深圳:广泛运用国潮、动漫、短剧、游戏等讲好农业产业、农业品牌、农业人故事
新浪财经· 2025-09-13 07:50
政策核心内容 - 深圳多部门联合印发《深圳市贯彻落实"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措施》 [1] 乡村消费业态发展举措 - 支持媒体联合专业设计人员挖掘深圳古镇、古村落及深汕特别合作区农业农村特色文化资源,设计开发系列文创产品 [1] - 广泛运用国潮、动漫、短剧、游戏等形式讲好农业产业、品牌和人物故事 [1] - 建设一批产业强村,组织与报业、广电电商平台及小红书、抖音、拼多多等渠道平台对接,合作打造"渠道+终端"数字营销示范村 [1] - 依托海域、海岛资源,发展集食宿游赏、科普观光、海上垂钓、文化展示功能于一体的海洋文化载体 [1] - 开发多元城乡旅游主题线路,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目的地 [1]
沂河畔现“江北桂林”:龙湾水乡的美丽蝶变
齐鲁晚报· 2025-09-12 18:53
核心观点 - 龙湾水乡示范区通过生态治理、景观建设和产业融合 实现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 成为美丽河湖保护建设的示范案例[1][3][4][6] 生态治理 - 投资2.6亿元实施沂河治理工程 清淤疏浚15.29公里 建设橡胶坝6座 新建生态溢流堰4座和漫水桥8座[3] - 实施龙巷河整治1080米 新建高标准休闲公园3处和荷塘2处[4] 基础设施建设 - 完成龙巷段2万平方米四季花海景观带 村庄立面改造和小微景点建设[4] - 下龙巷村实现自来水、道路"户户通"和雨污分流 完成村庄立面改貌10000平方米[4] 产业发展模式 - 采用"合作社+基地+公司+农户"模式发展特色农业[6] - 消水蒜黄协会年销售蒜黄2.5万吨 带动群众增收1.5亿元[6] - 下龙巷村樱树之缘合作社发展樱桃大棚100亩 反季樱桃售价每斤300元 每年为村集体分红40万元[6] 文旅融合 - 新建1450米水上漂流项目 2025年"五一"期间吸引客流10万人次 综合收入超400万元[6] - 成为集采摘游、近郊游、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热门打卡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