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
搜索文档
摩洛哥与俄罗斯达成渔业战略合作
商务部网站· 2025-10-18 23:55
(原标题:摩洛哥与俄罗斯达成渔业战略合作) 据摩洛哥《晨报》10月17日报道,在摩洛哥-俄罗斯第八届政府间混合委 员会会议期间,摩洛哥外交大臣布里达与俄罗斯联邦渔业局局长伊利亚·舍斯塔 科夫共同签署海洋渔业合作协议。此项协议为期四年,确立了俄罗斯渔船依据 摩洛哥现行法律,在其大西洋海域进行作业的法律框架与实践模式,并设定了 渔船年捕捞配额上限,严格划定了在摩洛哥大西洋海岸线的可作业区域,并规 定了相关海域的休渔期。 此外,协议还涵盖了摩俄双方开展海洋生态系统和鱼类资源动态联合研究 监测计划,推动摩国家渔业研究所与俄罗斯对应机构之间的科学技术合作。同 时确立了两国海事培训合作机制,为摩洛哥学生和专业人员提供赴俄专业院校 学习和实习的奖学金机会,旨在加强摩洛哥在渔业领域的能力建设。 ...
2025年海洋牧场保险守护蓝色经济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 2025-10-14 17:23
海洋牧场发展背景与现状 - 海洋牧场是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通过整合生态保护、资源养护与渔业生产,实现产业协同和全产业链效益提升[7][12][32] - 中国海洋渔业2024年增加值为4880亿元,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11.2%,是海洋经济中第三大产业,仅次于海洋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30] -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2017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有六年对海洋牧场作出部署,截至2024年8月中国已批准建设18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域面积合计384459.9公顷[35][36] 海洋牧场产业规模与趋势 - 深远海养殖水体总量已近4400万立方米,产量达40万吨,占海水鱼养殖产量20%以上,产业从近海走向深远海,从单一养殖迈向"渔+旅""渔+新能源"多元融合新格局[1][46] - 海洋牧场通过"渔+旅"和"渔+新能源"两大路径推动产业协同,其中"渔+新能源"形成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共场域融合和共结构融合两种创新模式[43][46] - 中国海洋牧场建设呈现南北方差异,北方以增殖型和休闲型为主,南方以养护型为主,体现了从南到北海域环境与资源的显著差异[40][44] 海洋牧场风险分析 - 对海洋牧场影响最显著的风险包括气象灾害风险、海洋灾害风险、疾病风险及市场风险,其中台风是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气象灾害,2003-2023年台风洪涝导致的水产品损失占比超过43%[8][48][53] - 中国是全球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国家之一,2014-2023年沿海共发生风暴潮海浪等灾害223次,直接经济损失575.88亿元,其中2023年风暴潮造成24.8亿元损失,占全年海洋灾害总损失的99%[56][60] - 水产养殖行业每年因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500亿元,2023年海水网箱养殖发病面积率达30%,显著高于海水池塘和工厂化养殖的4%和1%[77][78] 海洋牧场保险体系现状 - 中国已初步形成以海水养殖险为主,水产养殖设备设施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自然生态体系保险为辅的多层次保险体系,预计2030年海水养殖险保费规模将达30亿元[11][15] - 当前海水养殖保险市场呈现"高需求、高增长、高保额、高波动、高赔付"特征,超过一半的产品为气象指数保险,依托地面气象站、海洋遥感等技术实现客观透明快速赔付[2][14] - 海洋牧场保险产品按保障标的可分为自然生态体系保险和海上渔业保险,其中海上渔业保险进一步分为水产养殖险、养殖设施险、养殖责任保险等类型[13][20] 风险减量与国际经验 - 中国风险减量实践侧重于技术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平台,形成覆盖全周期的风险监测体系,海外则更多依托健全的疾病防控体系,采用投保前问卷和风险查勘等方法[18][19] - 挪威日本等国将生物安全防控、养殖管理能力纳入核保核心,采用绝对免赔额与年度累计免赔机制,有效激励养殖户主动风险管理[3][84] - 遥感指数保险已应用于海洋牧场综合保障,通过海温风浪等多维数据动态监测提升风险减量能力,成为破解海洋牧场风险保障难题的重要抓手[2][15] 保险产品创新方向 - 指数保险正成为破局关键,水产养殖气象指数保险具有数据客观性、触发确定性、响应高效性优势,可与传统补偿型产品灵活组合形成复合保障方案[2][14][15] - 随着养殖工船、深水网箱、海上风电融合牧场等新场景涌现,保险产品需向专属化、智能化、生态化创新,从"事后补偿"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补偿"全流程服务升级[3][15] - 需建立跨行业数据共享平台,促进保险与服务、保险与信贷融合发展,完善多层次产品服务矩阵,健全中国特色海洋牧场保障体系[3][15]
边海联动 文旅兴市
金融时报· 2025-10-14 11:40
金融支持文旅消费专项行动 - 中国人民银行防城港市分行启动金融支持消费专项行动,围绕游客支付便利与经营主体融资双向发力,为特色文旅经济注入金融动能 [1] - 推动支付服务提质增效,引导金融机构将移动支付接入白浪滩、万尾金滩等核心景区,打造移动支付旅游带 [1] - 联合边检、文旅等部门优化东兴口岸支付环境,为境内外游客提供便利,并持续完善交通枢纽、大型商圈的数字人民币受理环境 [1] 消费贷款增长与产品创新 - 引导金融机构通过打造文旅+消费贷产品,开展消费补贴以拉动消费增长 [1] - 截至2025年7月末,防城港市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5.08亿元,同比增长29.8% [1] 信贷资源向海洋产业倾斜 - 运用再贷款+、桂惠贷+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向海洋产业倾斜 [2] - 截至2025年7月末,防城港市向海经济贷款余额350.12亿元,同比增长12.6% [2] - 其中,海洋渔业贷款余额12.69亿元,同比增长18.9%,累计为临海涉农小微主体提供再贷款支持1.32亿元 [2] 滨海休闲产业信贷支持 - 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注入滨海休闲产业矩阵,包括滨海观光、节庆经济、康养度假、海洋旅游等板块 [2] - 创新文化产品、景区收益权、知识产权等权益质押贷款 [2] - 截至2025年7月末,防城港市滨海旅游贷款余额3.21亿元 [2]
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破10万亿,下一步怎么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2 15:38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海洋经济产值已突破2.5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攀升至3万亿美元,规模可媲美全球第七大经济体 [1][3] - 海洋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标准正从传统的“海事枢纽”向“创新型海洋城市”转变,科技创新成为关键变量 [1][7][13] - 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达7.8%,城市需从“供应链参与者”向“价值链塑造者”转型以破解“大而不强”的痛点 [2][15] 全球海洋经济格局与城市竞争力 - 传统航运中心如伦敦通过发展高端海事服务(如法律体系、金融服务)保持全球话语权,其港口吞吐量已不具优势但综合排名领先 [3] - 亚太地区成为全球海洋经济竞争主场,新加坡凭借高效治理和全产业链条在亚洲排名第一,东京则依靠科技创新和城市治理能力排名第五 [6] - 奥斯陆从航运业转型至专业海事服务,并凭借海洋工程经验发展海上风电和生物技术,PCT国际专利授权量跻身全球前十 [4] 中国海洋城市竞争力分析 - 上海在传统和新兴榜单中均进入全球前十,依托港口规模与产业链完整性成为亚太航运枢纽 [10] - 深圳和青岛在《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2025)》中排名显著提升(第11和第16位),但在传统海事榜单中排名靠后(第23和第28位),凸显其在新兴维度的优势 [10] - 深圳拥有超过2500家高新技术涉海企业,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领域创新能力强劲 [10] - 青岛拥有全国约1/5的涉海科研机构、1/3的部级以上高端研发平台和近1/3的涉海两院院士,优势集中于前沿创新 [10] 未来发展方向与战略路径 - 上海可探索以数字港航为基础拓展高附加值服务,洋山港通过5G+AI技术使桥吊作业效率提升40%,船舶准班率从65%提高至82% [16] - 青岛蓝谷以崂山国家海洋实验室为核心,周边3公里内布局70家科研机构和150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6亿元,本地转化率45%远超全国平均的20% [16] - 深圳可依托“深港穗”科技集群,构建“香港研基础+深圳做转化+广州搞制造”的协同链条,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可量产的水下机器人部件和海洋药物中间体 [17] - 报告预测上海有望跻身全球三强,青岛凭借“AI+海洋”优势或跃升至准第一梯队,而“深港穗”等集群将挑战新加坡、伦敦的单点主导地位 [17]
“十万亿”后,中国海洋经济落子何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2 09:43
全球海洋经济规模与趋势 - 全球海洋经济产值已突破2.5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攀升至3万亿美元,规模可媲美全球第七大经济体 [1][4] - 海洋产业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3100万个,间接带动就业人数高达2亿以上 [4]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稳步提升至7.8% [2] 海洋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演变 - 报告构建了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反映了全球海洋城市发展逻辑从“传统海事枢纽”向“创新型海洋城市”的转变 [1] - 传统评价体系如LMC报告聚焦航运中心、海事金融与法律、海事技术等垂直领域的行业话语权 [8] - 新的衡量标准强调经济、科技、治理、生态的系统协同,将深海开发、绿色能源、智能装备等前沿领域纳入考量 [12] 全球领先海洋城市格局 - 新加坡、伦敦、鹿特丹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9] - 伦敦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等方面均排名第一,经贸活力排名第二 [5] - 新加坡在LMC报告中航运中心和港口效率排名第一,海事金融排名第二,在新报告中经贸活力与国际影响居于前列 [9] - 亚太地区成为全球海洋经济竞争主场,新加坡、东京(总排名第五)、釜山(总排名第26)表现突出 [7] 中国主要海洋城市定位与策略 - 上海在两份报告中均进入全球前十,依托港口规模与产业链完整性成为亚太航运枢纽 [9] - 深圳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拥有强劲创新能力,高新技术涉海企业超2500家 [10] - 青岛拥有约占全国1/5的涉海科研机构、1/3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近1/3的涉海两院院士,优势集中于前沿创新 [10] - 上海可探索以数字港航为基础拓展航运金融等高附加值服务,洋山港依托5G+AI技术使桥吊作业效率提升40%,港口服务业收入占比从20%提升至35% [16] - 深圳可依托“香港研基础+深圳做转化+广州搞制造”链条,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可量产的水下机器人部件、海洋药物中间体等 [17] - 青岛蓝谷以崂山国家海洋实验室为核心,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6亿元,本地转化率45%,远超全国平均的20% [16] 未来竞争格局与机遇 - 报告预测中国城市有望梯队跃升,上海有望跻身三强,青岛或从第二梯队跃升至准第一梯队 [18] - “深港穗”、山东半岛等集群将打破单一城市竞争逻辑,形成“技术—制造—服务”协同的区域竞争力 [18] - 若加速清洁技术革命,至2050年全球海洋经济增加值有望实现40%强劲增长,否则可能萎缩20% [12] - 竞争规则已转变为“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的综合较量,人工智能、深海开发、蓝碳交易等新技术重塑海洋经济竞争规则 [15]
“耕海牧渔”有新解
人民日报· 2025-10-07 13:20
文章核心观点 - 海洋经济正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传统“耕海牧渔”被赋予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新内涵,海洋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关键引擎 [1][2][3] 海洋能源开发利用 - 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达1万千瓦时,可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1] - 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利用海水作为自然冷源稳定运行超两年,有效减少能耗并大幅提升效率 [1] - 我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试验项目累计发电超20亿千瓦时 [2]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启动建设,旨在发掘冷泉区甲烷和冷泉生物的潜在价值 [2] - 海洋能量开发利用方式多样,包括利用海洋表层与深层温度差发电、利用淡水与海水之间的盐度差产生能量 [2] 现代海洋渔业创新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采用“船载舱养”模式,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 [1] - 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配备水质监测、自动投饲、智能管控系统,实现“即捕即加工、即产即销” [1] -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大型桁架网箱、卫星遥感与通信技术深度融入海洋牧场,推动渔业从靠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 [2] 海洋特色产业与业态 - 免疫抗肿瘤海洋1类新药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阶段 [2] - 国产大型邮轮首航一年运输出入境旅客达60万人次 [2] - 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项目实现养殖年收入近亿元 [2] - 行业致力于加快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攻关及海洋技术装备研发,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2] 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 发展海洋经济需牵住创新“牛鼻子”,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实现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3] - 必须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 [3] -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路径 [3]
2024年我国人均海洋水产品占有量超26公斤
新华网· 2025-10-05 14:38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记者王立彬)2024年,我国海洋水产品产量超3700万吨,人均海洋水产品 占有量26.7公斤。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今年9月联合发布的《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显 示,我国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2024年产量超3700万吨,人均海洋水产品占有量26.7公 斤,比上年增加0.5公斤,更好满足居民优质蛋白营养需求。 【纠错】 【责任编辑:焦鹏】 在海洋养殖、海洋捕捞业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的同时,全国海洋渔民收入持续提高,2024年海洋 渔民人均纯收入3.5万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2%。 ...
拓路“深蓝”
金融时报· 2025-09-30 11:48
海洋牧场与深海养殖 - 惠来县海源达和惠前水产养殖重力式网箱项目正式投产,采用直径超30米的经济智能环保抗风浪网箱,标志海洋牧场建设向深海探索[1] - 惠来县拥有1328.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111.53公里海岸线,海洋渔业正进行现代化升级和精深加工链条延伸[1] 金融支持海洋渔业 - 工商银行向海源达水产养殖公司网箱项目发放1000万元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其年产1万吨水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建设[2] - 邮储银行面向惠来县鲍鱼产业园授信8000万元,实现揭阳市首个海域整域授信[2] - 建设银行向华深水产养殖公司发放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用于采购罗氏虾苗等[2] 绿色能源项目融资 - 中国人民银行揭阳市分行指导银行机构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优惠贷款80.57亿元,惠及全市30个碳减排重点领域项目[3] - 建设银行累计向国家电投揭阳神泉一315MW海上风电场项目投放固定资产贷款31.79亿元[3]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 交通银行向广东蓝水深远海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投放固定资产贷款3.24亿元,支持其深远海装备科技制造项目建设[4] - 邮储银行向天顺风能海工装备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发放4000万元固定资产贷款,支持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项目建成将提升区域风电装备产业链配套能力[4]
“耕海牧渔”新解(新知)
人民日报· 2025-09-30 06:33
海洋能源开发利用 - 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达1万千瓦时,可满足约1500户家庭日用电需求[1] - 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利用海水作为自然冷源,稳定运行超两年,有效减少能耗并大幅提升效率[1] - 我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试验项目累计发电超20亿千瓦时[2] 现代海洋渔业创新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采用"船载舱养"模式,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1] - 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配备智能系统,实现"即捕即加工、即产即销",提升国产三文鱼新鲜度与供应稳定性[1] -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海洋牧场,大型桁架网箱和养殖工程实现精准调控饵料投喂[2] 海洋科技与装备研发 - 卫星遥感和通信技术为海洋渔业提供信息化支持,促进行业向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2]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启动建设,旨在发掘冷泉区甲烷和冷泉生物潜在价值[2] - 行业加快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攻关及海洋技术装备研发步伐,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2][3] 海洋特色产业发展 - 免疫抗肿瘤海洋1类新药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阶段[2] - 国产大型邮轮首航一年运输出入境旅客达60万人次[2] - 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项目实现养殖年收入近亿元,产业业态日益多元[2]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行业致力于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3] - 发展路径强调创新驱动,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拓展海洋经济新领域[3] - 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3]
“十三五”以来 浙江放流海洋水生生物苗种超300亿单位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21:24
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措施 - "十三五"以来浙江省放流各类海洋水生生物苗种超300亿单位 为渔场资源修复振兴奠定基础[1] - 持续推进以资源修复型人工鱼礁为重点的海洋牧场建设 2016年以来共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15个 投放人工鱼礁礁体达150万空方[3] - 在近岸海域开展大黄鱼 鲷类 海蜇等经济物种放流 以优化渔业资源种群结构和丰富水生生物多样性[3] 海洋生态保护执法行动 - 持续开展专项行动强化海上打非治违 严厉打击涉海"三无"渔船 全面推进禁用渔具整治和"船证不符"整治[3] - 自2014年启动"一打三整治"以来沿海共取缔涉渔"三无"船(筏)3万余艘 整治"船证不符"渔船近1万艘 清剿违禁渔具达230万张(顶)[3] 渔业资源保护区建设 - 在近岸海域设立大戢洋 岱衢洋等10个产卵场保护区 以及象山港蓝点马鲛鱼 东海带鱼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 - 通过保护区建设加强重要渔业环境和重要经济鱼类的资源保护[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