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各地多维度发力 多元探索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新华社· 2025-09-04 11:24
农业科技推广 - 农技专家在浙江杭州余杭区推广叶面肥喷施技术以提升水稻产量 [4] - 采用"日灌夜排"方式为稻田降温以优化生长环境 [7] - 山西推广农业科技下乡并选育适应当地的高优油料品种 [16] 数字农业与灌溉系统 - 浙江桐庐县江南灌区通过数字监控网实现精准灌溉管理 [6] - 建立"分类+阶梯水价"机制 粮食作物执行成本水价 经济作物水价上浮 超定额用水阶梯加价 [9] 生态农业与循环种养 - 江苏句容市天王镇收割300多亩有机越光早稻后播种紫云英作为绿肥以提升土壤肥力 [18] - 通过引进有机品种 循环种养和有机农业合作社等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22] 农旅融合产业 - 山西左云县凭借地理优势发展向日葵特色产业 [16] - 右玉县利用高海拔气候优势推动彩色油菜花农旅深度融合 [19] - 云南芒坝村民小组通过观鸟经济形成生态旅游产业链 [10][14] 乡村文化振兴 - 云南大理双廊镇农民画社聚集20多位银发创作者以绘画传承民俗文化 [13][17] - 杭州临安区举办首届"村BA"篮球联赛 球员以当地村民为主激发乡村文体活力 [8][11]
新华视点|各地多维度发力 多元探索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新华社· 2025-09-04 10:38
近期,多地立足自身实际,在传统耕种、文旅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这些实践正绘就一幅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 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 ■农技专家田间"把脉" 科学施策护航水稻丰收 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崇化村黄鄱塘,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向种粮大户推广叶面肥喷施技术。 除喷施叶面肥外,农技专家还指导种粮大户采用"日灌夜排"方式为稻田降温。 桐庐县江南灌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是杭州市唯一的中型灌区。从2021年开始,灌区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编织 起全链条数字监控网。 为了更好地把节水落到实处,灌区还建立了"分类+阶梯水价"机制,粮食作物执行成本水价,经济作物水价适度上浮,超定额用水实行阶梯加 价。 ■数字赋能灌区改造 精准灌溉守护农田 ■"村BA"点燃乡村运动热 文体赋能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近日,杭州市临安区锦北街道金马村篮球场人头攒动,临安区首届"村BA"篮球联赛正在举行。 本次联赛共分为三个比赛阶段,分别为海选赛阶段、片区选拔赛阶段和决赛阶段,各支球队的主力球员基本由当地村民组成。 ■村规民约+联合巡护 护鸟传统催热"观鸟经济" 近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 ...
读图丨新疆塔塔秘境成生态旅游好去处
中国环境报· 2025-09-03 18:04
旅游景点资源 - 新疆塔塔秘境拥有宝石蓝湖泊、千年胡杨林、壮阔沙漠和生机盎然绿洲等自然景观 [1] - 该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 [1] 旅游发展态势 - 近年来逐渐成为新疆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1]
广西发布5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
广西日报· 2025-09-03 11:00
清凉甜猕乐游乐业,"地质奇观+猕猴桃采摘"带出一条休闲农业避暑精品旅游线路。8月30日,2025 年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夏季)推介暨乐业县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广西乐业分场活动在 百色市乐业县举行。 作为全国首批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乐业依托300—2000米海拔跨度、11℃昼夜温差的生态优势, 自2005年起培育红心猕猴桃,如今种植面积达6万亩,2025年预计总产量1.44万吨、产值近3.2亿元,先 后斩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称号。 活动现场,广西休闲农业协会正式发布5条休闲农业避暑精品旅游线路。 金秀瑶医药康养避暑线始于圣堂山景区,经银杉森林公园、圣堂湖峡谷漂流、山水瑶城景区,止步 大瑶山盘王界。 环大明山溯溪探险避暑之旅从霞客古渡出发,经大龙湖景区、大明山万古茶园、弄拉景区、水锦顺 庄大峡谷旅游景区、大明山景区,到达花花大世界。 乐业天坑秘境之旅起步大石围天坑群,游历雅长兰科植物保护区、火卖村、罗妹莲花洞、布柳河漂 流,停留于龙云山故事小镇。 龙胜梯田温泉之旅从潘内梯田出发,经小岩底梯田、金坑大寨、金坑大环线(龙胜梯田)、桂林龙 胜温泉旅游度假区,抵达桂林龙胜南山牧场。 南 ...
红色土地上正在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中国环境报· 2025-09-03 07:21
革命老区生态转型 - 多数革命老区生态资源丰富但生态系统敏感脆弱 存在水土流失严重 矿山裸露 地表塌陷 地下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堆积等问题 [1] - 福建长汀通过20多年系统治理实现从山光水浊到绿富美转变 治理经验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2] - 浙江长兴县煤山镇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 山西阳泉废弃矿山变为沃野良田和葱郁林海 [2]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 - 山西吕梁围绕煤炭焦化传统产业打造完整产业链和跨产业循环体系 利用焦化副产品发展氢能 依托铝土资源延伸高端制造产业链 [3] - 河北涉县发展高端结构钢产业集群 邯钢新厂区实现从物料运输到产品出厂全流程绿色化 [3] - 宁夏盐池在盐碱地实现海蟹 南美白对虾和螺旋藻规模化养殖 打造品牌价值超130亿元的盐池滩羊 [3] - 河南光山县发展油茶产业 油茶果可榨取高端茶油并制成化妆品 洗发水等衍生品 [3] 生态农业与旅游融合 - 长汀坚持水土治理与发展生态产业结合 鼓励种植杨梅甜橙等经济作物 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观光新业态 [2] - 革命老区利用VR/AR 沉浸式剧场 剧本杀等科技手段开发红色文化资源 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感 [4] - 将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结合 发展生态旅游 康养度假和研学体验 实现红绿交融 [4]
绿色生境带来美丽回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2 06:57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 - 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生态修复及提升工程 以最大化保护最小化干预为原则 开展湿地修复整理 植被恢复提升 生态补水 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等[6] - 采用格宾石笼护坡 松木桩固堤 阶梯堰坝导流等方式 有效提高湿地防洪抗冲能力 降低基础设施与生物栖息地被冲毁风险[8] - 通过山水工程从瓯江引水 打通湿地水系循环脉络 增强水体流动性与自净能力 疏通17处水系堵点[8] 生态环境改善成效 - 完成3450亩湿地修复 有效解决水质调节能力差 水质恶化和蓝藻暴发等问题 实现河滩湿地持续化 防洪生态化与生物多样化[8] - 新发现14种鸟类 中华秋沙鸭等珍稀物种来此安家[9] - 萤火虫栖息地恢复近1000平方米 2024年种群数量达100万只以上[12] 生态旅游经济发展 - 紧扣萤火虫星海生态IP 通过生态修复加产业导入模式 发展生态旅游 研学教育等业态[12] - 近年来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 文化展示区从业人员近千人 带动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12] - 赏萤季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四成 农家乐餐饮及农产品销售额增长约六成[14] 乡村振兴与就业带动 - 九龙村从贫困落后村落转变为生态美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典范 森林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13] - 村民经营民宿和农家乐 月营收达3万元左右 实现亲戚朋友再就业[14] - 回乡创业人员增多 带动咖啡屋等年轻消费业态发展计划[14]
太行深处前南峪:荒山“刨”出“金山”来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22:12
核心观点 - 前南峪村通过生态治理和产业转型 从荒山变为绿色经济示范区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1][4][7] 生态治理历程 - 1963年洪灾摧毁60%土地和山场植被 村民通过爆破整地/水平开沟/构造梯田等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2][4] - 采用"材林头 干果腰 水果脚"种植模式 结合科学管理技术实现荒山绿化 [4] - 河北农业大学课题组自20世纪80年代起提供技术支持 李保国教授团队持续贡献被誉"太行新愚公" [2][4] 农业产业升级 - 软枣猕猴桃种植总面积达120亩 亩产3000余斤 每亩纯利润超6万元 优果率达90% [5] - 2024年为全镇提供12000余棵优生苗木 计划发展盆栽种植拓展庭院经济 [5] - 黄金梨等果品种植基地形成规模化采收体系 [6] 生态旅游发展 - 依托抗大旧址和生态资源 开发生态观光/果品采摘/抗大观瞻等多元旅游区域 [5] - 2024年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 门票收入超600万元 带动村民参与旅游服务 [5] 绿色能源建设 - "风光水储"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整合抽水蓄能/太阳能/风能 构建零碳微电网 [7][8] - 绿色电力覆盖全村生产生活用电 余电上传国家电网实现能源外输 [7] 经济效益成果 - 2024年全村总收入突破2亿元 人均收入达18600元 [7] - 生态资源转化为持续经济收益 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7]
从石漠荒山到绿水青山,看西畴县如何点绿成金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9:46
核心观点 - 西畴县通过践行绿水青山理念 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 并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实现石漠化地区绿色发展 [1][6] 生态+农业产业 - 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1个 西畴乌骨鸡和软鳍新光唇鱼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猕猴桃获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 [2] - 依托企业 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发展标准化 特色化 品牌化绿色农业 [2] 生态+林业产业 - 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林下经济 累计种植林木林果1.6万余亩 [2] - 发展林下养蜂0.9万箱(窝) 养禽5万羽 实现林地资源高效复合利用 [2] 生态+工贸产业 - 培育生态加工企业69家 新型显示产业成为园区发展芯动力 [3] - 能全电气成为云南省首家打火机生产出口资质企业 产品出口巴基斯坦和伊拉克 [3] - 云山木业获评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 生态工业园区成为工业增长主引擎 [3] 生态+文旅产业 - 建成A级景区5个 国家级康养基地两个 连续三年举办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总决赛 [3] - 开创绿色旅居新模式 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3] 生态+能源产业 - 累计建成小水电站11座 装机容量达9.5万千瓦 [4] - 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714千瓦 推进1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和120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 [4] - 90%自然村安装太阳能路灯 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年并网发电约5200万千瓦时 [4] 文化生态建设 - 创作电影《石漠花开》和生态文明情景剧《美丽西畴我的家乡》等文艺作品 [5] - 花倮人葫芦笙舞和壮族女子太阳山祭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 - 获中国壮族童谣之乡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 [5]
推窗见山畅胸怀、公园城市动人心,成都全力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城市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7:51
空气质量改善成效 - PM2.5浓度达历史最优水平 PM10和PM2.5浓度较"十四五"初期分别下降25%和28.1% [2]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6天 综合指数全国排名创历史最高 [2] - 环境空气质量刷新三项"历史之最"记录 包括PM2.5浓度、优等天数及全国排名 [2] 水环境治理成果 - 主要流域断面水质保持优良 黄龙溪出境断面实现从劣Ⅴ类到Ⅱ类的历史性跨越 [2] - 岷沱江流域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成都美丽河湖项目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名单 [2] - 兴隆湖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东安湖和白河纳入四川省美丽河湖案例 [2] 生态建设与碳汇能力 - 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升至40.5%和44.7% 生态系统年碳汇量突破200万吨 [2] - 累计完成增绿增景35万亩 实施白鹤滩湿地公园等生态修复工程 [2] - 完成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23.6万亩 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2] 绿色基础设施发展 - 累计建成各类公园超1500座 天府绿道总长度突破9000公里 [3] - 天府蓝网达220公里 形成"青山绿道蓝网"生态格局 [3] - 实施"五绿润城""百花美城"等专项行动 推动城市公园增量提质 [3] 环境问题整治成效 - 噪声和餐饮油烟投诉同比分别下降11.8%和66% 完成13382个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3] - 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 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 - 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9.9% 持续巩固整改成效 [3] 绿色产业转型 - 清洁能源占比达62.6%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2个百分点 [4] - 再生资源利用率达90% 全面完成19家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 [4] - 新增25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 累计创建273家A级/B级引领性企业 [4] 新能源汽车推广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94万辆 入选全国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 [4] - 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绿色转型 [4] 环境监管创新 - 构建"1+3"非现场监管模式 将1593家企业纳入执法正面清单 [6] - 建立三级园区环保首席服务制度 出台包容审慎监管清单 [5][6] - 项目审批效率提高30% 通过专家预审服务保障重点项目落地 [6] 生态文旅融合发展 - 打造"遥望雪山"打卡地 推进"成都看雪山十佳打卡地"建设 [6] - 开发"夜爬龙泉山看日出""天台山萤火虫观赏"等生态旅游新场景 [6] - 依托锦江"十二月市"商贸文化主线 弘扬生态文化价值 [6] 绿色赛事实践 - 坚持绿色低碳办赛 实施低碳能源、场馆及交通专项行动 [6] - 推进临时设施重复利用 规范建筑垃圾及固体废物处置 [6] - 开展赛事碳排放数据收集与减排核算 形成绿色低碳实践遗产 [6]
(活力中国调研行)探访内蒙古兴安盟的“生态账本”与“共富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20:28
生态治理成效 - 兴安盟沙地面积从2020年503万亩减少至目前327万亩 三分之一沙地得到有效治理[2] - 2024年彻底歼灭5.9万亩裸露沙地 实现全域无黄[3] - 森林覆盖率从2021年26.08%提升至2024年26.74% 配备各级林长1700余人和护林员超万名[4]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 开发森林草原食物 建设木本油料基地 开发林业碳汇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1] - 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达740万亩 占内蒙古自治区48.7%[7] - 兴安盟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62.87亿元[7] 碳汇经济发展 - 森林面积2076.6万亩 活立木蓄积0.58亿立方米 为内蒙古林草碳汇交易试点盟市[9] - 2023年通过6000亩人工林加64万亩草原期货式交易创收190万元[9] - 2024年与4家企业合作开发88万亩林业碳汇项目 累计碳汇交易收入405万元[9][10] 生态旅游产业 - 2024年接待游客2919.21万人次 同比增长28.80%[10] - 旅游收入285.38亿元 同比增长40.91%[10] - 阿尔山开发鹿角湾温泉度假营地 氧心森林浴道等新兴旅游业态[10] 生态修复项目 - 废弃矿坑经生态修复后变身林间海滩 成为乌兰浩特市高根营子嘎查致富金钥匙[7] - 突泉县东风林场文冠果基地亩收入达万元 实现嫩叶制茶与籽实榨油产业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