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

搜索文档
“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激活绿色动能 带火一方美丽经济
央视网· 2025-07-06 11:46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 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湘西北地区典型的物种基因库 [4] - 公园内发现700多种植物、20多种竹类、150多种动物,包括穿山甲、红腹锦鸡等10多种国家珍稀动物 [11] - 水质从治理前的五类提升至二类及以上标准 [6][11] 生态修复措施 - 2010年启动"引鹭回归工程",取缔水面经营权承包,实行人放天养,每年投放3万多尾鱼类净化水质 [9] - 关闭区域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厂,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 [9] - 加强执法力度打击捕鱼、狩猎和砍伐行为 [9] 生态旅游经济 - 公园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年经营性收入达2000多万元 [13] - 景区发展近50家农家乐,盘活农村闲置用房发展民宿产业 [14] - 推出竹海观光、溯溪、露营等休闲活动,形成"生态+旅游"模式 [13][14] 物种保护成果 - 白鹭数量从濒临消失恢复至高峰期超10万只 [4][6] - 除白鹭外,还吸引夜鹭、白琵鹭等新物种回归 [9] - 生态改善使鱼类生存环境显著优化,为鸟类提供充足食物链 [6][9]
以数字生态文明助推“两山”转化
海南日报· 2025-07-06 08:26
绿色发展合作 - 海南和贵州同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生态价值转化、制度创新、数字治理等领域可互通互鉴 [1][2][3] - 贵州依托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以数据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为海南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方向 [3] - 两地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应加强交流合作 [3] 贵州绿色发展成果 - 贵州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47%上升到2024年63.3% [3] - 贵州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一批绿色工业百亿级项目落地建设 [3] - 贵州推动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从大到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链动全球 [4] 海南绿色发展举措 - 海南完成五指山大叶茶碳足迹核算研究、碳标识生态价值提升方案,试点建立热带滨海城市GEP评价考核体系 [2] - 风电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全生物降解塑料等新兴产业在海南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2] - 海南将系统实施'2+N'标志性工程建设、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争当'双碳'工作优等生 [4] 数字生态文明 - 贵州以大数据产业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可借鉴经验 [3] - 海南可借鉴贵州深化数字技术应用,以数字生态文明助推"两山"转化 [4]
“植”此青绿 绿动未来
人民网· 2025-07-01 15:15
生态治理成果 - 偏关县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40余年努力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5 17万亩退化林修复14 5万亩黄河沿岸林木绿化率达60%以上 [1] - 采用柠条等防沙固沙植物构建生态屏障其根系发达成为黄河边重要防护体系 [1] 生物质能源产业 - 柠条作为生物质发电原料热值与煤炭媲美2022年晋电化工公司落地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 [2] - 柠条枝条木质化程度高含碳量稳定经粉碎燃烧发电并实现152万平方米区域集中供暖替代燃煤 [2] - 通过平茬补植形成柠条林全链条利用模式实现生态修复与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赢目标 [2] 绿色能源战略布局 - 偏关县推行"三绿"发展战略涵盖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绿色文旅三大方向 [3] - 新能源领域推动风、光、水、储、生物质多能互补华电山西7万千瓦风电大唐9万千瓦风电等项目相继落地 [3] - 农业领域培育五大产业集群启用"谷蕴偏关"品牌打造羊肉、非笼养蛋鸡等优质产品基地 [3] 文旅产业融合 - 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核心配套99个观景平台连通全域旅游路线 [3] - 沿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公路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采摘一体化项目 [3] - 生态治理成果直接转化为清洁电力和文旅收入形成"三绿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4]
水清岸绿风景美 “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为夏日出游“增色添彩”
央视网· 2025-06-30 16:58
黑龙江鹤岗市绥滨县湿地生态系统 - 塔头苔草是湿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由苔草根系与泥灰碳凝结形成,年岁最长可达10万年[1][4] - 塔头苔草高出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盛夏时节连片分布形成绿色海洋[4] - 塔头苔草作为天然蓄水库和水土卫士,密集根系可吸附杂质、澄清水质,守护黑龙江流域水质[6] 云南滇池湿地生态修复 - 滇池湿地通过控源截污、联排联调、科学补水等措施推动保护治理纵深化[10] - 环滇池湿地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1%,植物种类增至303种,鱼类26种,鸟类175种[12] - 滇池金线鲃等土著鱼类种群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12] 江西南昌荷花产业 - 南昌新建区联圩镇千亩荷花园吸引游客观赏荷花,带动乡村旅游[17] - 荷花景观促进周边农家乐消费,利用乡土食材烹制菜肴[19] - 农户通过展示销售藕塘龙虾、泥鳅、莲子等农副产品增加收入[19]
季有主题 月有活动 西宁加快发展生态旅游
经济日报· 2025-06-29 05:56
文旅产业融合 - 西宁市以高原生态为依托 文体活动为引擎 形成"旅游+"多产业融合新格局 加快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 [1] - 将山 城 农 文等资源进行一盘棋布局 部门协同联动 系统推进"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 形成"旅游+"产业融合新生态 [1] - 文旅活动实现季有主题 月有活动 聚力推动四季均衡发展 今年策划十大主题55项活动 推出"生态避暑"等10条应季线路 [1] 消费拉动与业态培育 - 文旅融合有效拉动餐饮 住宿 景区全链条消费 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1] - 第二届"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吸引近3万名观众 同步举行非遗展示 美食汇 农牧产品及文创产品展销大型促消费活动 [1] - 积极搭建赛事活动平台 培育"全域 全季 全要素"文旅体育发展业态 [1] 基础设施建设与品牌推广 - 新增直飞香港等12条城市航线 开通青海湖 茶卡盐湖等景区直通车 打造12条城乡公交旅游专线 [2] - 强化宣传"丁香之城""雪豹之都""中国夏都"城市标识 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2] - 加速推动集散 消费 产业 文化中心建设 优化旅游服务 助力提升青甘旅游大环线保障水平 [1] 市场表现 - 今年前5个月接待游客1245 19万人次 其中"五一"假期游客接待量159 72万人次 同比增长3 83% [2]
以“景”促业兴、引“客”助增收 青山绿水间畅享“生态游”
央视网· 2025-06-27 12:11
新疆赛里木湖旅游发展 - 赛里木湖环湖分布130多万亩天然草原,2012年起实施禁牧后草场植被逐步恢复,入湖水质持续改善[3] - 生态环境改善使赛里木湖成为新疆热门旅游目的地,带动当地各族群众增收[3] 黄河壶口瀑布旅游特色 - 6-9月丰水期出现"壶底生烟"景观,水流激起的雾气形成独特奇观[4] - 近年生态环境改善使水质转清,丰水期还可观赏"金流飞瀑""黄瀑升空"等景象[6] 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 -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拥有同纬度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7] -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体系,采用网格化巡护和无人机技术维护生态安全[9] 南京玄武湖荷花产业 - 荷花种植面积达500亩,主打品种"玄武红莲"花期持续6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12] - 2023年底建成830米赏荷栈道,成为新晋打卡点,同步展示30多个睡莲品种[10][12]
周红波在高淳区调研时强调
南京日报· 2025-06-27 09:52
高淳区发展规划 - 高淳区将统筹"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重点推动生态立区、创新兴区、产业强区、特色富区 [1] - 发挥苏皖交界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潜力,提升综合承载力和发展活力 [1] - 计划融入重大战略、深化改革探索、加快动能培育 [1] 产业发展方向 - 重点攻坚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食品产业等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和规模扩大 [2] - 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2] - 提升经开区、高职园发展能级,推动产教融合、以教引产 [2] 特色品牌与文旅融合 - 立足长三角和都市圈消费市场,推出生态游、休闲游、度假游新产品新业态 [2] -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强化"国际慢城"品牌 [2] 基础设施与区域协同 - 市有关部门将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点产业和载体的支持力度 [2] - 推动高淳承接主城创新成果转化,与毗邻板块加强规划衔接和产业承接 [2] 防汛工作 - 水阳江是高淳防汛重点区域,强调做实做细防汛措施 [3]
云浮:绿美满城 青山生金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26 16:05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 - 云浮市森林覆盖率达68 65%,2023年以来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面积75万亩,植树近300万株,远超过去10年总和 [1][3]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AQI)达97 5%,创"十四五"规划以来最好水平,PM2 5浓度创2014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新低 [1][3] - 西江云浮段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标准,国考、省考断面优良比例连续多年保持100% [1][3] 城乡绿化与基础设施升级 - 1582公里高速、国省道完成绿化提质升级,建设54公里碧道和60公里森林步道 [4] - 47条总长938公里的美丽乡村风貌带、精品带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初步建成,1 95万栋农房完成风貌改造 [4] - 建立4个古树复壮示范点,抢救复壮115株濒危古树,新建3个古树公园并安装154株古树视频监控 [5] 生态经济与产业转化 - 新兴县连续5次入选全国康养百强县榜单,2021年起连续3年位列广东省首位,依托硫氢化物温泉和禅文化发展康养旅游 [7] - 郁南黄皮产业耕耘20年实现价值提升,欣茂风电场年产值约9000万元,带动就业约5000人,"风电+文旅"模式潜力显著 [7] - 国家储备林项目收储林地超6万亩,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00余万元,282万亩公益林带动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发展 [7][8] 生态价值与区域发展 - 粤北及粤西地区贡献全省68%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云浮罗定市"山地生态修复与产业替代型"模式成为广东生态服务价值净增长典型 [1][8] - 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2024年同比增长6 2%,引导农民栽植经济树种46 4万余株,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成交132宗,总额5200万元 [8] - 云浮南药种植面积135万亩,品种数量和规模均为全省之最,形成特色经济产出与富民效益 [8]
东湖绿道画圆一周年,外国大学生研学东湖点赞生态文化
长江日报· 2025-06-26 14:41
东湖生态文化研学活动 - 武汉大学国际传播院主办、长江文化研究院协办的国际研学活动,吸引德国、墨西哥、新加坡、越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大学生参与 [1] - 研学团队探访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了解东湖通过"水上湿地、水下森林"生态自净系统实现水质净化,年净化水量达18万立方米 [6] - 东湖湿地经过生态治理后,已记录234种鸟类栖息 [6] 东湖生态修复成果 - 落雁景区将0.7亩鸟岛扩大10倍至7亩,补种池杉树后吸引数百只西伯利亚鸬鹚栖息繁殖 [9] - 2016年联合国人居署认证东湖绿道为"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 [29] - 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主会场选址东湖 [29] 东湖文旅发展现状 - 端午假期武汉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45%,东湖绿道成为最热门打卡地 [29] - 东湖绿道海外游客来源从亚洲扩展至欧美、非洲等地区 [29] - 东湖荷园种植1200余种荷花,成为展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景点 [17] 楚文化展示 - 楚天台编钟演奏《橘颂》展现楚文化魅力,吸引越南留学生关注 [14] - 楚文化展厅展示乐器、服饰等文物,强化文化传播效果 [14] 国际影响力提升 - 东湖绿道被法国学生评价为"人水共生"典范,体现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 [23] - 湖北加速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东湖定位为"世界名湖"文旅胜地 [29]
巴西媒体:在中国智慧景区,巴西记者体验人工智能+
环球网资讯· 2025-06-24 05:51
智慧景区技术应用 - 中国国家公园采用地下立体感知系统、面部识别摄像头和人工智能预判系统实现智慧化管理 [1] - 通过算法实时监测人群聚集情况、动态控制入园人数并自动优化通行路线 [1] - 湖南武陵源景区利用地下传感器测绘游客踩踏模式,AI系统动态调整访客流量以降低土壤侵蚀风险 [2] 生态旅游与政策结合 - 智慧景区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战略组成部分,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修复结合 [1] - 技术应用服务于气候政策,同时作为"绿色外交"载体展示环保与发展的协同性 [1] - 九寨沟通过大数据预测系统限制高峰预约、调整巴士班次,实施无感生态修复措施 [2] 游客体验优化 - 重庆金佛山景区通过扫码定制路线,推送人少步道、徒步耗时及天气预警等个性化服务 [2] - 数字化系统均衡疏导人流,缓解拥堵的同时降低生态影响 [2] - 智能推荐最佳拍照点等细节功能提升游览体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