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乐趣端午”文娱盛宴聚客来 “龙舟+”花样上新打造新顶流燃动消费新热潮
央视网· 2025-05-31 11:07
佛山叠滘龙舟漂移大赛 - 2024年端午假期佛山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67% 酒店和机票订单量同比均增长一倍多 [1] - 当地创新推出"游龙汇百家米 齐吃龙舟饭"文旅活动 将传统游旱龙民俗与游客互动结合 [3] - 开发沉浸式"龙舟+"体验项目 包括划龙舟 打龙舟鼓 手工制作龙舟鼓等环节 [5] - 推出新式龙舟主题手办 如萌趣醒狮龙舟摆件 成为端午爆款产品 [8] - 顺德容桂新建岭南文化综合体 定位为龙舟文化传承与运动推广的"一站式"文旅目的地 [10] 龙舟赛事经济效应 - 赛事带动周边饮料店 民宿等业态 部分商家2025年2月已收到预订咨询 [10] - 各地打造"龙舟+"消费新场景 如"龙舟上河图"市集 龙舟主题集市等 [11][14][21] - 上海苏州河市集设置60余个摊点 融合漕运文化与现代商业 形成古今交融的消费场景 [14] - 四川南充嘉陵江活动展示蜀绘 竹编等非遗文化 吸引国内外游客参与 [18] - 湖南株洲端午农产品集市日均吸引超3万人次 汇集22个特色产业村产品 [22] 跨区域龙舟文旅联动 - 上海苏州河活动包含58支海内外龙舟队竞赛 配套投壶 江南丝竹 汉服表演等传统文化体验 [14][16] - 江西临川等地推出龙舟模型DIY 香囊制作等体验活动 同步举办厨王争霸赛引流 [21] - 夜间经济被激活 苏州河两岸灯光工程与民俗市集形成景观联动 提升游客停留时长 [19]
端午消费何以长红
经济日报· 2025-05-31 05:56
民俗文化消费热度 - 端午民俗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超100%,"龙舟""粽子"等关键词热度环比增长超200% [1] - 佛山、汨罗等民俗游目的地预订量显著增长 [1] - 南北粽子"甜咸"争论及艾草花束身价暴涨反映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1] 传统节日商业创新 - 粽子品牌推出冰粽、低糖粽等新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1] - 各地以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创新消费场景,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消费力 [1] - 赛龙舟通过体旅融合将赛事"流量"变为消费"增量",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1] 民俗文化国际吸引力 - 赛龙舟和粽子在海外受追捧,彰显中国民俗文化吸引力 [2] - 入境游持续升温,端午节可成为"China Travel"重要名片 [2] - 国内文旅产品可通过差异化竞争突出民俗特色及地方优势 [2] 节日经济产业链效应 - 甘肃庆阳香包带动当地就业增收 [2] - 小粽子串联农业、物流、加工、文创产业链 [2] - 龙舟赛衍生出制造业、体育赛事、文化旅游三大主体产业 [2] 消费环境与文化传承 - 传统工艺需在传承创新中坚守质量底线 [2] - 文旅融合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避免商业噱头 [2] - 消费者期待兼具文化底蕴与商业活力的传统节日 [2]
学界业界共论科技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
中国新闻网· 2025-05-30 20:36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传承 - 活动以"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探讨科技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1][3] - 首都博物馆将科技赋能融入建馆理念,在文物研究、保护、展示三个环节大量应用科技手段 [3] - 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强调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需坚持文化本位,用新技术语言展示文化 [3] 科技企业的应用案例 - 快手科技拥有超1100万位非遗万粉创作者,利用"可灵"AI为历史文化故事赋能 [4] - 灵伴科技开发的AR导览眼镜已应用于全国300多家博物馆和景区,包括大运河沿岸几十个城市博物馆 [4] - 科技企业在产品研发上需考虑自然简便的交互设计,让历史文化"丝滑"流入观众精神世界 [4] 文旅融合与AI技术 - 旅游型智能体正在涌现,可通过大模型和智能体推荐博物馆和景点,串联衣食住行 [5] - 运河沿线历史景点IP可转化为数字资产,结合AI、XR、3D打印等技术赋予商业化新活力 [6] - AI技术可深化文旅融合,实现导览、信息、商城等要素贯通,激活多维消费新场景 [6]
西藏自治区长江经济带投资推介会签下39.28亿元大单
搜狐财经· 2025-05-30 18:54
西藏自治区投资推介会 - 现场共有9个项目签约总投资39.28亿元,涵盖文化旅游产业、绿色工业、藏医药产业、高新数字产业等多个领域 [2] - 西藏矿产资源丰富,发现矿产超过103种,铜矿、铬铁矿、盐湖锂矿储量位居全国前列 [2] - 西藏优质藏药材资源丰富,药用品种多达2000余种,常用野生植物藏药材达400余种 [2] - 西藏文化和旅游资源独特,拥有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纳木措等世界级自然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00多项 [2] - 西藏气候条件适宜信息数字产业发展,具备低温、低压、低氧、低硫、低湿特点,清洁能源供给充沛 [2] 西藏投资优惠政策 - 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最低可享受9%的税率 [3] - 企业在藏申请贷款平均利率比全国基准利率低2个百分点 [3] - 企业在藏首发上市、新三板挂牌享受"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绿色通道政策 [3] - 西藏自治区印发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明确9大产业发展方向及各类企业投资支持力度 [3] 西藏招商引资成果 - 西藏自治区将优化营商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在产业招商项目谋划、投资服务等方面作出系列部署 [3] - 2024年到位招商引资资金674亿元,同比增长19% [3]
“2025浮梁美食荟”盛大启幕 “美食+文旅”点燃消费新活力
中国经济网· 2025-05-30 15:36
活动概况 - 活动名称为"2025浮梁美食荟" 由浮梁县人民政府主办 中国饭店协会支持 浮梁县商务局 文旅集团 餐饮协会共同承办 [1] - 主题为"品'一招鲜' 享'浮梁味'" 旨在通过多元活动展现美食魅力 推动餐饮 农产品 食品加工 文化旅游等关联行业消费 [1] - 开幕式汇聚中国饭店协会资深会长韩明 江西省商务厅 景德镇市商务局 浮梁县政府等各级领导 以及全国百余位企业家代表 [1] 活动内容 - 首发浮梁县"一县一桌菜"菜品 浮梁"美食地图"和"美食宣传片" [2] - 举办"八大菜系大师演示会" 2025CHA中国美食烹饪锦标赛——浮梁专项赛 "地方菜品牌发展闭门研讨会"等专业活动 [2] - 结合端午假期推出"欢乐消费季"美食嘉年华 汇聚各地小吃 浮梁本土风味及互动体验项目 联动线上线下打造全民消费盛宴 [2] 战略意义 -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指出 活动是擦亮"美食+文化+旅游"城市名片的创新实践 将成为点燃区域餐饮消费的新引擎 [2] - 浮梁县商务局表示目标是将浮梁打造成"美食文化新地标 消费升级新引擎" 使"浮梁味"成为继瓷茶文化后的城市新名片 [2]
信息港“文化+”新势力崛起,激活城市创新基因
杭州日报· 2025-05-30 11:39
数字人技术应用 - "芽势"数字人技术仅需一台相机拍摄3-5分钟,后台训练3-4小时即可生成与真人高度匹配的虚拟形象,口型与语音同步率超99%,交互延迟控制在2秒以内 [1] - 该技术已应用于萧山区"放心消费嘉年华"公益活动,并在毛戈平、伊利等品牌直播间实现超长直播,成本仅为真人主播的2% [1] - 产品上线两年多来覆盖文化旅游、电商直播、民生服务等多个行业,活跃于百余家品牌直播间 [1] 文化+产业融合战略 - 信息港以"文化+"为发展支点,通过助企服务和资源对接平台,推动技术型企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使数字人成为文旅导览、电商直播等场景的"新生产力" [1] - 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联合无忧传媒等头部直播电商企业构建数字营销生态圈,打造"线上引流+线下体验"文旅新模式 [2] - 无忧传媒作为浙江省"视听+"文旅数字产业联盟成员,去年助力浙江文旅内容全网曝光量突破10亿次,孵化青年主播、乡村非遗手艺人等新职业人才近千人 [2] 青年与城市共生实验 - 信息港通过e港青创节构建"文化+民生"青年服务矩阵,围绕创新赋能、交友互动等六大主题,今年计划开展50余场活动包括e港青训营、健康讲座、音乐节等 [2] - 未来将深化"文化+科技""文化+教育"等跨界实践,以多元场景激发产业升级新动能 [2]
常熟市海虞镇: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样板
新华日报· 2025-05-30 05:06
海虞镇铜官山全景 常熟市海虞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农业、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谱写出壮丽的乡村振兴新篇章。鼓励支持铜官山村党委制定"走出去、请进来、深挖掘""三步走"计划, 用好"一山一城"特色资源,深入挖掘1700年的常熟"南沙古城"文化历史,集农业示范、工艺体验、乡村 休闲和历史文化于一体,因地制宜打造铜官山长江文化公园,成功打造党建引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样 板。 主要做法 工作成效 以党建引领持续推动组织振兴。通过深化"党建+N"战略,加强与周边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建,实 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同时,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 爱农民的乡村振兴"领头雁",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以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产业振兴。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农文旅 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舒 适、便捷的旅游体验。 以科技人才持续推动乡村振兴。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 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
北京号最精彩|地铁延时 + 高速疏堵!端午假期交通保障全面升级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9 17:18
交通出行 - 端午节小长假以市内、近郊和周边省市短途出行为主,热门景点、商圈及群众性活动场所周边区域交通压力上升 [4] - 假日期间高速公路小客车通行不免费,预计高速公路、城际交通的交通量将较2024年小幅上升 [4] - 为配合地铁1号线支线建设,自2025年6月2日首班车起,1号线八角游乐园站封站施工,各次列车通过不停车,计划2027年5月车站改造完成具备条件后恢复运营 [15] 文化活动 - 5月31日至6月2日,"华彩模式"模式口国潮文化节举行 [6] - 202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海淀主场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专场活动将于5月30日-6月1日在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举行 [8] - 6月10日-6月22日,由北京人艺出品的话剧《张居正》将在首都剧场演出 [17] -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2025届毕业设计作品专场发布会"乙巳星辰"在北京798·751园区第一车间举行 [31] 城市更新与商业发展 - 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将AI、5G、XR等技术、电竞比赛等潮流内容融入工业遗址,成为文商旅融合的新兴目的地 [13] - 拥有60多年工业历史的老厂区于2024年9月启动"科技重生"改造,转型为以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医药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型科技产业园 [25] 医疗与教育 - 北京儿童医院亦庄新院区将于2028年正式投用,填补北京东南区域妇儿专科医疗资源短板 [22] -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首批设6个职业本科专业,今年预计招生约600人 [29] 住房与停车 - 朝阳区城市管理委持续开展停车设施建设,截至2025年已在麦子店、潘家园等街乡新增停车位3173个,在六里屯、三间房等街乡新增错时共享停车位1609个 [11] - 丰台区动态提供310套房源面向毕业大学生开展配租 [27] 节日消费 - 北京稻香村共推出9种口味的袋装粽子,包括两款全新口味的粽子:京酱肉丝粽子和五色粽子 [19] - 北动推出文创新品,端午假期可解锁 [35]
逛空港市集 感受简阳“乡味”
搜狐财经· 2025-05-29 17:11
农文旅融合模式 - 空港农发集团创新打造"蜀之东篱特色农副产品推介暨潮玩端午空港市集",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1] - 活动联动唯品会、本地房企设置联展专区,通过"消费满减""集章寻宝"等趣味活动提升市民参与度 [3] - 传统节庆与现代消费深度融合,探索"农文旅+"乡村振兴新路径 [16] 品牌与产品表现 - 首次推出"蜀之东篱"品牌矩阵,粮油、花卉等产品引发抢购热潮,15个镇街特色展区成为"流量担当" [6] - 临江油烫鹅、简州苕生酥等特色美食吸引食客大排长龙 [3] - 非遗展区展示简阳农民画等文化元素,增强地域魅力 [3] 公益模式与商户支持 - 采用"零门槛"公益模式,为38户商户免除摊位费用,其中镇街特色农产品展位占比近40% [12] -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受益的模式降低农户参展成本,助力优质农产直达消费终端 [12] - 活动单日吸引客流超5000人次 [12] 消费者反馈与市场反响 - 市民反馈产品丰富、价格实惠,对鸡蛋、糖等农副产品购买体验积极 [7] - 主办方通过免费摊位形式提升"蜀之东篱"品牌知名度,借力龙舟赛拉动消费 [13]
西安,“新一线”城市六强!
搜狐财经· 2025-05-29 04:01
2025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发布 -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连续第10年发布《2025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1][7] - 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为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沙、郑州、天津、合肥、青岛、东莞、宁波与佛山[5] - 西安在近5年榜单中稳定位居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前10名[7] 西安商业资源集聚度表现 - 西安商业资源集聚度位列第9[9] - 2024年西安全市新增商业面积60余万平方米[9] - 2024年西安新增品牌首店436家,较2023年增长24.5%[9] - 西安积极推进市内免税店开业,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兴消费业态[11] 西安城市枢纽性表现 - 西安城市枢纽性位列第6[13] - 2024年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达4985自然列,同比增长25.1%[14] - 西安成为全国首个累计班列开行量超过25000列的城市[14] -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项目T5航站楼及综合交通中心落成[15] 西安城市人活跃度表现 - 西安城市人活跃度位列第9[16] - 2024年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5.08亿元,同比增长2.2%[17] - 2024年西安接待游客3.06亿人次,游客总花费37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12.3%[17] - 西安实施"文旅+百业"举措,促进文商旅、文旅体等消费综合体发展[19] 西安新经济竞争力表现 - 西安新经济竞争力位列第14[21] - 2024年西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21] - 六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增长4.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0.2个百分点[21] - 2025年力争新增规上高新技术企业300家、总数达到2700家[23] 西安未来可塑性表现 - 西安未来可塑性位列第11[25] - 西安在科研机构数量上居新一线城市前列[25] - 吸引本省七成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25] - 西安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400多家,驻市高校83所,两院院士69人[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