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conductor

搜索文档
解码“科特估”:中国科技股投资逻辑质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3 20:16
科创板估值变化 - 科创板估值(TTM,整体法)从2024年6月1日的76.95倍增至2025年6月23日的195.66倍,13个月内增长154% [1] - "科特估"体系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和未来成长潜力,通过多维度评估模型反映科技企业核心价值 [1][4] - 科技股估值逻辑从传统盈利指标转向技术和创新价值评估体系 [1][4] "科特估"体系特点 - 突破传统财务指标估值方法,综合考量技术壁垒、创新团队、行业前景等非财务因素 [4][8] - 推动资源向具有创新实力与发展前景的企业集聚,促进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 [4] - 已提升科技股整体估值水平,引导投资者关注企业长期发展潜力 [4] 政策推动与市场影响 - 证监会推出科创板"1+6"新政,继2024年"科八条"后又一利好科技企业政策 [4] - 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 [8] - 政策与市场协同赋能企业成长,通过税收优惠、政府采购倾斜、大基金三期等工具增强研发投入 [5] 科技企业研发表现 - 科创板企业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1681亿元,同比增长6.4% [9]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达12.6%,持续领跑A股各板块 [9] - 截至2024年末科创板企业汇聚研发人员24万人,占员工总数近30% [9] 估值体系完善建议 - 建立动态多维评估体系,结合研发投入强度、专利质量、国产化率等非财务指标 [10] -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实施差异化评估:萌芽期看市场潜力,扩张期看收入增速,成熟期看现金流 [10] - 强化政策工具与市场激励联动,通过税收优惠、并购重组制度优化、科创金融产品扩容引导资本 [11] 产业升级与战略意义 - 推动半导体、AI、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企业获取估值溢价,引导资源向"硬科技"集聚 [5] - 资本市场将国产化率提升与科技企业市值增长挂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6] - 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提升全球科技话语权 [6]
芯源微:聘任宗润福为荣誉董事长、首席顾问
快讯· 2025-06-23 19:31
芯源微公告,公司于2025年6月23日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聘任公司荣誉董 事长、首席顾问的议案》。鉴于宗润福先生对公司战略发展、治理体系及行业影响力的突出贡献,聘任 宗润福先生为公司荣誉董事长、首席顾问。宗润福先生系公司创始人,历任公司总裁、董事长,因年龄 原因在新一届董事会中不再担任董事职务。 ...
芯东来 总经理 王野确认演讲 | 2025势银(第五届)光刻产业大会(PRIC 2025)
势银芯链· 2025-06-23 15:25
会议概况 - 会议名称:2025势银光刻产业大会,由势银(TrendBank)主办,深圳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联盟协办,势银芯链承办 [11][14] - 会议时间:2025年7月9日-10日,地点在安徽合肥新站利港喜来登酒店,规模300人 [14] - 会议费用:6月30日前报名2600元/人,7月1日后2800元/人,包含会议资料、自助午餐和晚宴 [16] 会议内容与亮点 - 讨论内容涵盖极紫外光刻(EUV)、电子束光刻、纳米压印等前沿技术,以及光刻胶、湿电子化学品、掩膜版等材料的国产化现状与技术瓶颈 [11] - 设置三大专场:先进光刻技术、光刻胶与湿电子化学品、掩膜版与光刻设备,覆盖全产业链 [12] - 20+产业链嘉宾演讲,包括学术研讨和会+展形式,促进产学研用融合 [12][15] 演讲嘉宾与主题 - 王野(上海芯东来半导体科技总经理)将分享"半导体光刻设备的本土产业化机遇与挑战",其团队拥有20多年原厂经验,专注于光刻机国产化 [5][10] - 其他演讲主题包括:高性能芯粒异构集成技术、纳米压印/电子束/DSA技术、混合键合在先进封装中的应用、光刻胶研发进展等 [8][9][10] 行业背景与挑战 - 光刻技术是半导体制造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芯片性能和生产成本 [19] - 国内光刻产业面临挑战:高端光刻胶自给率低、湿电子化学品依赖进口、掩模版制造技术难度大、光刻机被国外垄断 [19] - 全球地缘政治摩擦加剧,需加强光刻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大会旨在促进产学研合作和资源整合 [20]
资金跑步进场,半导体材料ETF(562590)上涨2.66%,冲击4连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3 11:11
半导体板块市场表现 - 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上涨2 62% 成分股中晶科技涨停 中科飞测上涨6 75% 中微公司上涨4 67% 广立微 芯源微等个股跟涨 [1] - 半导体材料ETF上涨2 66% 冲击4连涨 盘中换手5 96% 成交2005 94万元 [1] - 主力资金流入半导体板块超53亿元 稳居主力资金青睐榜首 [1] 半导体行业驱动因素 - AI大模型发展带动端侧AI算力需求 驱动高性能以太网交换机 先进存储产品 GPU及边缘计算/端侧算力芯片等半导体硬件市场需求增长 [1] - 传统消费电子领域智能手机 PC及IOT板块弱复苏态势延续 [1] - 国产化替代趋势下 具有自主可控能力的半导体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1] 半导体材料ETF及指数构成 - 半导体材料ETF紧密跟踪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 该指数精选40只业务覆盖半导体材料与设备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 [2] - 指数成分股包括刻蚀设备领域技术突破的北方华创 中微公司 以及硅片 电子化学品领域打破海外垄断的沪硅产业 南大光电等龙头企业 [2] - 样本股筛选聚焦行业核心赛道 反映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化升级趋势 [2]
半导体材料ETF(562590)盘中涨超3%,光刻机板块大涨,中晶科技涨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3 10:22
半导体行业表现 - 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上涨2 92% 成分股中晶科技涨停 中科飞测上涨6 30% 拓荆科技上涨5 13% 中微公司 安集科技等个股跟涨 [1] - 半导体材料ETF(562590)上涨2 85% 盘中一度涨超3% 最新价报1 08元 [1] 国产替代趋势 - 国内晶圆制造厂和存储器厂商加大力度采购国产替代产品 体现在成熟制程产能持续扩张和先进制程关键环节渗透 [1] - 设备厂商在关键半导体制造环节的国产验证与导入机会显著增多 [1] - 材料领域的光刻胶 电子特气 湿化学品 靶材 抛光材料等本土化进程有望提速 [1] - EDA全流程工具链的国产化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和刚性 [1] 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 - 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精选40只业务深度覆盖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设备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 [2] - 指数成分股包括北方华创 中微公司 沪硅产业 南大光电等国产替代龙头企业 [2]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1 33% 分别为北方华创 中微公司 沪硅产业 南大光电 华海清科 拓荆科技 长川科技 鼎龙股份 TCL科技 安集科技 [2]
汇丰:兆易创新-最新研究
汇丰· 2025-06-23 10:0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从140.20元上调至149.50元 [2][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看好长鑫存储供应结构调整下兆易创新特种DRAM的供需动态,预计其2025-26年DRAM收入分别增长22%和28% [3] - 认为兆易创新3D DRAM业务进展顺利,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开始产生收入 [4] - 引入2027年营收和净利润预测,分别为146.11亿元和2.659亿元 [3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表现 - 过去两个月兆易创新股价上涨11%,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3% [2] - 预计2024-27年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为34%,低于2018-22年50%的历史平均水平 [5] DDR4市场情况 - 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DDR4主要供应商发出产品停产通知,预计2025-27年将为其他供应商分别腾出120亿、450亿和460亿元的市场空间 [3] - 由于当前产能短期内无法填补缺口,急单可能进一步推高DDR4产品价格 [3] 业务发展 - 预计兆易创新2025年特种DRAM平均销售价格将从10%提高到35%,并将继续扩大4Gb/8Gb DDR4产能 [3] - 3D DRAM业务与智能手机和AIPC客户进展顺利,预计2025年下半年开始产生收入 [4] 财务预测调整 - 下调2025-26年每股收益预测2%和1%,主要考虑NOR闪存和MCU毛利率低于预期 [2][31] - 上调2025-26年营收预测3%和6%,主要因DRAM收入增加和子公司贡献 [33] - 下调2025-26年毛利率预测2.3和1.6个百分点,主要因NOR闪存价格反弹幅度低于预期和MCU定价压力 [33] 估值与目标价 - 采用市盈率倍数估值,目标市盈率倍数为52.3倍,基于12个月远期每股收益预测2.86元,目标价上调至149.50元 [5]
智引中原 豫见一流
河南日报· 2025-06-23 07:33
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建设进展 - 北京大学郑州新材料高等研究院桩基完成 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新院区主体封顶 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二期准备投用 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新院区加速建设 [5] - 河南省已吸引8家科研机构 8家一流大学共建郑州研究院 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助力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5] - 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已孵化3家公司 计划5年内培养1000名研究生 200名博士后 [6][8] 人才引进与培养 - 哈工大郑州研究院获批河南省首个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 招收硕博研究生超2000人 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1] - 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建立170余人教科研队伍 采用"院士领衔+团队落地"模式 重点培育10个院士团队项目 [6][8] - 河南省提供省直人才公寓等配套政策 吸引北京大学博士后葛高阳 哈工大博士范阳阳等高端人才回流 [10][11] 产学研合作成果 - 上海交通大学与平煤神马合作突破硅烷法多晶硅技术 推动硅烷科技北交所上市 实现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突破 [13] - 北理工郑州研究院与宇通集团合作智能交通防碰撞预警装备 混合现实技术赋能清明上河园文旅项目 [14] - 哈工大郑州研究院承担200余项科研项目 上海交大研究院与郑大一附院开展医工交叉合作 [14] 区域创新生态建设 - 中原科技城在《科技城百强榜》排名跃升至第15位 科技创新实践入选典型案例 [14] - 河南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体系 在电子信息 智能制造等四大方向布局科研力量 [11] - 研究院集群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带动高科技企业落户郑州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4][15]
硅晶圆需求,迎来增长
半导体芯闻· 2025-06-20 18:02
硅晶圆市场现状与预测 - 2024年硅晶圆市场呈现下滑趋势 出货量下降3 6%至124亿平方英寸(MSI) 营收下降5 8%至约135亿美元 下滑主因是工业和汽车芯片市场疲软 主流存储器市场疲软以及晶圆库存过剩 [4] - 300毫米晶圆出货量下滑1 6% 而小于150毫米晶圆出货量降幅超过20% 300毫米晶圆在先进器件制造领域仍保持主导地位 [4] - 2025年硅晶圆收入预计增长3 8%至140亿美元 出货量同比增长5 4% 主要由于库存调整 订单增加和半导体产量反弹 [2] 长期增长驱动因素 - 预计2029年前硅晶圆收入复合年增长率达6 4% 增长动力来自对300毫米晶圆的持续需求以及向更先进逻辑和封装技术的过渡 [2] - 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的增长将推动市场 同时对晶圆纯度和无缺陷的要求将日益提高 [4] - 硅晶圆行业在赋能下一代半导体和支持现有器件方面具有战略作用 凸显其长期全球重要性 [5] 行业挑战 - 行业面临价格压力 小直径晶圆领域产能过剩以及地缘政治风险 中国力推自给自足和"购买中国货"政策影响全球竞争和市场准入 [4] - 晶圆生产和上游多晶硅采购的环境和安全考量仍然是关键问题 [5]
国产EDA卡在了哪里?
芯世相· 2025-06-20 17:24
EDA行业概述 -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是芯片生产必备的工业软件,贯穿芯片全生命周期,类似建筑设计的CAD工具[4][5] - 全球EDA市场高度集中,前三大美国厂商垄断近80%份额,国内EDA国产化率仅10%左右[8][9] - EDA工具对芯片设计至关重要,离开EDA在指甲盖大小芯片集成上百亿晶体管是天方夜谭[6] EDA发展历史 - 1966年仙童半导体首次开发自动化工具,将4人/周工作量缩减至1人/天[11][17] - 70年代芯片公司自研EDA工具功能有限,英特尔全球分散研发导致管理负担沉重[20][23] - 1985年起EDA独立成产业,新思科技、Cadence、Mentor Graphics三巨头形成[25][26] - 1988年中国启动"熊猫系统"研发,1993年推出但遭国际巨头降价打压而失败[29][31][32] 技术封锁与产业影响 - 巴统协议长期封锁EDA技术,1994年解除后国际EDA巨头迅速占领中国市场[29][30][31] - 新思科技通过向清华捐赠软件培养用户习惯,导致国产EDA失去应用场景[32][33] - 2022年BIS禁令限制EDA出口,现有授权到期后将无法获得更新和PDK支持[36][38] - 无法使用先进EDA将阻碍中国公司跟进3nm等先进工艺节点[39][46] 产业链协同挑战 - PDK(工艺设计包)是代工厂与EDA厂商协同产物,需持续更新适配新工艺[41][45] - 芯片制造涉及全球数百家供应商,形成环环相扣的技术标准体系[49][50] - 日本曾以290亿日元补贴构建完整半导体链,如今台积电年资本开支达400亿美元[53][54] - 国内EDA困境本质是产业链全球参与度不足,缺乏标准制定话语权[55][56] 国产化突破路径 - 华为已实现14nm EDA全链条国产化,但需上下游协同攻克更先进工艺[58][59] - EDA是明确解的工程问题,其生态依赖全产业链共同构建[59][60] - 历史表明技术封锁反而可能激发自主创新,如"熊猫系统"诞生背景[61]
芯联集成: 芯联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摘要(上会稿)
证券之星· 2025-06-20 17:09
交易方案概况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向15名交易对方购买芯联越州72.33%股权,交易价格为589,661.33万元 [11] - 标的公司主营业务为功率半导体等领域的晶圆代工业务,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1] - 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但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或重组上市,无业绩补偿承诺和减值补偿承诺 [11] - 交易支付方式为股份对价530,695.20万元和现金对价58,966.13万元 [11] 标的公司评估情况 - 采用市场法评估标的公司100%股权价值为815,200万元,增值率132.77% [11] - 加期评估验证2024年10月31日评估值为834,900万元,未发生减值 [11] - 评估基准日为2024年4月30日,加期评估基准日为2024年10月31日 [11] 发行股份情况 - 发行股票种类为A股普通股,定价基准日为董事会决议公告日 [11] - 发行价格为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 [11] - 发行数量为1,313,601,972股,占发行后总股本15.67% [11] - 交易对方股份锁定期为36个月 [11] 交易对上市公司影响 - 业务影响:标的公司拥有7万片/月8英寸产能,定位车载及工业控制领域,已实现车规级SiC MOSFET产业化 [14] - 股权结构影响:交易后总股本增至8,382,687,172股,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15] - 财务影响:2024年1-10月标的公司EBITDA利润率为28.93%,但短期内可能影响上市公司盈利指标 [14][18] 标的公司业务优势 - 车规级SiC MOSFET出货量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国内第一 [14] - 8英寸SiC MOSFET预计2025年三季度规模量产,有望成为国内首家 [14] - 具备高压模拟IC生产能力,可满足新能源汽车及高端工控需求 [14] - 2024年1-10月硅基产线产能利用率达66.50%,化合物产线已满产 [21] 未来发展计划 - 计划将1万片/月硅基产能调整为8英寸碳化硅产能 [26] - 2026年末目标拥有6万片/月硅基产能和1.5万片/月8英寸碳化硅产能 [27] - 已制定2025年降本措施61项,目标降本约5亿元 [27] - 预计2028年折旧摊销金额相比2026年下降超10亿元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