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搜索文档
增量财政资金来了!中央财政安排5000亿元结存限额补充地方财力
证券时报· 2025-10-17 20:11
财政收入总体情况 -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876亿元,同比增长0.5% [1] - 税收收入132,664亿元,增长0.7%;非税收入31,212亿元,下降0.4% [1] - 财政收入增幅逐季回升,一季度下降1.1%,二季度增长0.6%,三季度增长2.5% [5] - 前三季度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收入保持正增长,比去年同期增加6个 [5] 税收收入细分表现 - 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3.6%,反映工商业和服务业运行平稳 [5] - 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0.8%,增幅比上半年扩大2.7个百分点,反映工业企业利润回升 [5] - 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1,448亿元,同比增长约1倍,反映市场信心修复 [6] - 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税收增长12%,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税收增长8.3%,体现新质生产力发展 [6] - 文化、体育、娱乐业税收增长5.5%,反映消费潜力释放 [6]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税收增长13.4%,体现数字化转型深入 [6] 财政支出重点领域 -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 [1][9]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0%,教育支出增长5.4%,卫生健康支出增长4.7%,科学技术支出增长6.5%,节能环保支出增长8.8%,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4%,上述6项支出增幅均为近三年同期最高水平 [9] -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7.49万亿元,同比增长23.9% [11] -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共支出4.21万亿元,推动经济回升 [2][12] 财政政策支持措施 - 中央财政安排5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下达地方,规模较上年增加1000亿元,支持范围拓展至经济大省项目建设 [3][14][15] - 财政部将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便于各地做好预算衔接 [3][17] - 2025年安排的近350亿元中央救灾资金已拨付105亿元,用于冬春救助工作 [12] - 农业保险政策今年1—10月中旬已向超2000万户次农户赔付超900亿元 [12]
中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城市,现在什么情况了?
虎嗅· 2025-10-16 20:59
阜新市历史与城市定位 - 阜新市是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矿的所在地,该矿坑规模为长4公里、宽2公里、深350米[3][4] - 阜新市在2001年底被确定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并在2008年列入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这反映了其资源枯竭问题的严重性[7][11][23] - 阜新市的地级市地位与其煤矿资源密切相关,若无煤矿,阜新可能不会成为地级市[57] 阜新市的文化与宗教遗迹 - 阜新地区拥有蒙古族及藏传佛教历史遗迹,包括王府遗址和瑞应寺,瑞应寺是阜新地区藏传佛教中心及佛教协会驻地[25][26][33] - 瑞应寺与当地名吃“喇嘛炖肉”的起源相关,该寺斋堂对外开放[38] - 阜新市另有海棠山、海州庙等与藏传佛教相关的重要地点[43] 阜新市的煤矿工业历史 - 清末阜新发现煤矿,后发展成为当地经济中心,海州露天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50][53] - 日占时期为控制煤矿,在交通要道修建炮楼,部分旧址后改建为转盘或广场,如解放广场[53][55] - 因煤矿而兴建的城南街道工业园区曾有许多国营工厂,现已破败[59] 阜新市当前发展现状 - 尽管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市中心城区依然繁华,拥有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夜间生活活跃[63][64] - 市中心景象与普通城市无异,如新华冷饮店等老店晚间人满为患,打破了资源枯竭城市的刻板印象[64][67]
刘敏:抓住“文旅+百业”发展契机
经济日报· 2025-10-14 08:34
假日文旅消费总体表现 - 国庆中秋8天长假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7天假日增加1.23亿人次 [1] - 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7天假日增加1081.89亿元 [1] - 假期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选择,假日经济走热带来文旅消费需求极大增长及关联产业发展 [1] 假日经济驱动因素 - 5G等新技术普及应用和消费新场景出现,技术赋能、场景创新与消费需求同频共振形成良性循环 [1] - 高铁网络覆盖超95%以上的热门旅游城市,数字化服务与交通网络持续升级 [2] - 部分航线"空空中转"机票价格比直飞机票低30%以上,为大众出行创造条件 [2] - 经营主体创新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细分场景,文旅融合型景区、科技赋能型街区、多元业态商圈是重要发力点 [2] 夜间经济与消费新业态 - 夜经济推动体验型消费升级,运用无人机、水幕、全息投影、功能型机器人等技术重构夜间视觉体验 [2] - 博物馆夜游延时成假日常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持续火爆 [2] - 夜食、夜娱、夜购、夜游、夜养协同发力 [2] 行业现存问题与挑战 - 热门景区和小众目的地客流突破承载上限,出现基础设施不足、植被受损、垃圾清理不及时等生态破坏问题 [3] - 部分互动式体验式文旅消费项目流于表面,如非遗技艺展示局限为摆摊售卖,中小城市时节性实景演出产品存在内容同质化、浅层化、粗糙化问题 [3] - 部分文化地标堆砌商业业态,"消费刺客""诱导购物"等市场乱象仍然存在 [3] 行业优化与发展方向 - 运用科技手段建立景区客流动态监测网络,热门景区通过分时段预约、弹性开放等方式调控流量 [3] - 推动"文旅+百业"融合,将影视、游戏、非遗、演艺等文化资源与旅游场景深度转化,推动康养慢游、研学营地等深度融入假日经济 [3] - 用好"跟着IP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通过"百城百区"行动等促消费政策引导资源向县域与新兴目的地倾斜 [3] - 强化市场监管,完善商家信用档案,对"消费刺客""诱导购物"等行为实施跨区域联合惩戒 [4] - 释放入境消费政策红利,有序拓展免签范围与停留时长,配套开发精品线路与离境退税"无感申报"服务 [4]
中经评论:发展服务贸易如何“补短锻长”
经济日报· 2025-10-11 08:42
总体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1] - 2024年前8个月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超过7370亿美元 [1] 结构优化与新动能 - 知识密集型服务成为新增长引擎,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增速提升 [2] - 数字文化产品出海步伐加快,以网络文学、网游、网剧为代表,《哪吒2》等原创产品海外票房创新高 [2] - 旅行服务强势复苏,免签政策扩围显著提升“中国游”吸引力,旅行服务逆差收窄 [2] - 科技创新深度赋能服务贸易,人工智能、5G/6G、卫星通信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至金融、教育、医疗、文旅等领域 [2] 现存挑战与结构性问题 - 贸易结构中物流、建筑等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而高附加值的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服务进口依存度高达60% [3] - 区域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对全国服务贸易贡献占比近80%,中西部地区增速快但规模小 [3] - 在全球数字服务贸易标准制定中参与度不足15%,在数据跨境流动、数字税等核心议题上受欧美规则体系制约 [3] 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 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13项具体举措,核心目标是“扩规模、优结构、强支撑” [4] - 政策明确将数字服务、绿色服务等新业态作为重点支持方向,通过财税金融、便利化改革、创新驱动构建全链条政策体系 [4] - 深化制度型开放是关键,需在电信、教育、文化、医疗、金融等领域逐步放宽准入限制,有序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 [3] - 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需与扩内需战略结合,利用超大规模市场的“引力”与人均收入“潜力”,增加优质服务供给 [4]
广东省:2025国庆中秋假期文旅市场热度“爆棚”
中国发展网· 2025-10-10 14:23
假期首日旅游市场总体表现 - 全省4A级及以上景区接待游客278.4万人次,同比增长6.1% [1] - 古驿道、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点及公共文化机构分别接待游客51.5万、18.3万、28.2万、31.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2%、3.3%、4.5%、3.8% [1] - 广东省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7%,其中广州市增长25%,深圳市增长39% [2] 主要景区与目的地热度 - 广州市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广州长隆度假区等景区热度较高 [2] - 深圳市“湾区之光”摩天轮、二十四史书院、小梅沙海洋世界等目的地热度高涨 [2] - 清远古龙峡景区10月1日接待游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0% [2] 主题节庆活动与氛围营造 - 各大景区以“中国红”为主题进行装饰,举办红歌合唱、交响音乐演出等爱国主题艺术活动 [2] - 清远古龙峡景区推出“飞跃彩虹”网红项目,结合红旗元素营造节日氛围 [2] - 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并举办“四季村晚”、“广东村歌”、广场舞展演等文化活动 [5] “文旅+”融合新业态 - 广东省文旅厅策划“趣动全运 文旅有约”全运嘉年华活动,结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契机激发旅游热情 [3] - 珠海市举办足球小将冠军挑战赛,吸引全国运动员及家属“跟着赛事去旅行” [3] - 佛山市举办咖啡文化周并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粤澳联合举办国际文化美食节 [3] 文化演艺与非遗体验 - 潮州推出粤东首部非遗沉浸式舞台剧《大潮归来·入梦潮州》 [5]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节庆“叹”非遗、“邀您看戏”等活动,并提供广彩、广绣等非遗项目现场体验课 [5] -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开展“声影里的红色回响”等主题系列活动,结合沉浸式阅读与趣味互动 [5] 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 中山市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流行音乐周暨中国—葡语国家文化周,促进文明互鉴与旅游交往 [4] - 澳门举办第33届国际烟花比赛汇演(国庆专场),吸引中国、葡萄牙、菲律宾、日本等国公司参赛 [4]
深度关注丨流动的中国 一派生机勃勃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10-10 08:02
假期出行数据 - 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24.33亿人次,日均3.04亿人次,比2024年同期日均同比增长6.3% [3] - 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 [3] - 北京累计接待游客2509.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1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4.7% [12] - 广东省广州市累计接待游客1738万人次,实现文旅消费总额15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18.1% [12] 文旅消费市场 - 商务部重点监测的78个步行街(商圈)客流量、营业额分别增长8.8%和6.0% [12] - 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7% [12]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重点景区(点)总客流达193.72万人次,同比增长41.41% [12] - “人气旺”带动“消费火”,假日中国一派欣欣向荣 [3] 红色旅游趋势 -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假期前三天接待游客7.5万人次 [6] - 红色旅游客群结构持续年轻化,红色文化实现“破圈”传播 [6] - 红色景点运用数字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增强了红色教育的感染力 [6] - 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生态旅游、研学旅行结合,形成多种发展模式 [6] 文体旅融合业态 - “跟着赛事去旅行”特色玩法受欢迎,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中国大满贯赛在“黄金周”相遇 [6] - “一人参赛全家旅游,一场赛事多日消费”成为新风尚,体育赛事持续发挥引流作用 [7] - 文商旅体已成为带动消费、扩大内需的“黄金组合” [7] 文博与传统文化消费 -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举办“百年守护”展览,展出《清明上河图》等书画珍品 [8] - 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热门博物馆在假期“一票难求” [8] - “非遗+旅游”创新业态出彩,例如福建省漳州古城的非遗展演、情境戏剧轮番登场 [9] - 传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新生,成为双节假期吸引游客的重要引擎 [10] 新兴旅游项目与目的地 - 贵州花江峡谷大桥作为国内首个桥旅融合综合体,在国庆中秋假期迅速掀起“打卡热”,游客数量激增 [11] - 游客可在该综合体体验玻璃栈道、桥塔咖啡、攀岩、滑翔伞、无绳蹦极等极限运动 [11]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茅草园民宿假期前几天平均入住率达85% [11] - 余杭区策划“长三角生活派对”等40多项文旅体活动,节前发放500万元文旅消费券 [12]
接待人次与消费额大幅增长,外地游客超50% 这个假期,镇江文旅“全线飘红”
镇江日报· 2025-10-10 06:39
总体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全市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夜间消费集聚区、文博场馆、休闲街区、度假区去重后接待游客总量和游客消费金额日均同比分别增长15.17%和14.14% [1] - 假期8天全市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达10.09亿元,同比增长22.51%,占全行业异地消费的44.26% [1] - 根据平台监测,假期外市游客占比达到50.49% [1] 产品供给与吸引力 - 全市31家A级景区接待游客181.91万人次,同比增长21.83%,假期日均增长10.12% [2] - 重点景区进行IP化运营,如金山景区演艺融合科技与传说,焦山推出国潮闯关,北固山还原三国实景剧,南山举办森林音乐会 [2] - 西津渡推出巡演,累计接待游客增幅超50% [2] - 全市14家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接待游客46.74万人次,同比增长42.17%,假期日均增长31.50% [2] - 丹徒区世业洲世业村接待游客占全市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总量超三分之一,开心休博园创新夜游模式日均接待超万人次 [2] - 圌山风景区日均迎客1.71万人次,丹阳市曲阿街道建山村日均接待游客2.79万人次 [2] 消费促进与场景融合 - 持续发布惠民政策,叠加推出近10项专项福利,文博场馆延长开放时间,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以激发消费潜力 [3] - 多个区域市集密集落地,如西津渡举办西津大市,金山东街推出金山湖生活市集,丹阳运河1958生活集等 [3] - 网红街区京畿路接待游客15万人次,永安路美食街日均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 [3] - 延伸融合场景,串联市区长江岸线资源,长江路音乐喷泉广场江畔音乐会累计吸引1.6万游客 [3] - “苏宁广场+甘露商城+商业城”片区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3] 服务与运营保障 - 为保障交通出行便捷,对外地游客免费开放6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5660个内部停车泊位及景区周边近500个停车泊位 [4] - 开通镇江“三山一渡”、茅山、宝华山定制专线,公安交警部门实施“轻微不处罚”等5项柔性执法举措 [4] - 104名大学生志愿者加入文旅志愿服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96人次,检查各类场所共计100家次,清理流动摊贩291起 [4]
假期第7天 全省4A级及以上景区迎客超225万人次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10-08 08:45
10月7日,虽然国庆假期已过大半,但广东文旅消费持续火热、活力未减,各大景区景点、博物馆、商 街依旧人头涌涌。 在珠海,"乙巳年鸡山牛歌中秋对歌会"在唐家湾沙滩唱响;在佛山,以"嚟佛山 实抵玩"("来佛山 超划 算")为主题的超500项文旅体活动,预计假期7天为当地吸引游客450万至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 亿至40亿元,全市A级景区接待游客达4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亿元;在河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巴 伐利亚庄园以"国潮万象,宴起东方"为主题,国潮演艺、非遗火技、白日焰火、拜月仪典等活动轮番上 演,截至6日晚,庄园假期累计接待游客约11.5万人次,举办活动演艺60场,酒店连续6天满房。 此外,汕头市推出了潮味浓浓的中秋文旅活动,将双节的氛围推向高潮。清远市聚龙湾推出烟花汇演、 国风巡游、趣味杂技;熹乐谷打造《燎·原》大型史诗舞台剧与《火曜神州》火焰舞表演,融合清远舞 狮、采茶歌谣、民间武术与科技舞美。 据省文化和旅游厅初步测算,2025年国庆假期第7天广东4A级及以上景区接待游客225.3万人次,同比增 长2.1%;纳入监测的14段古驿道沿线重点区域接待游客40万人次,同比增长2.4%;纳入监测的13 ...
国庆假期文旅市场观察:锦绣中华 家国同庆
新华社· 2025-10-07 14:47
假期旅游市场总体趋势 - 国庆中秋双节叠加形成8天长假,激发民众高涨的出游热情 [1] - 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23.6亿人次,日均约2.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日均增长3.2% [9] 文旅活动与消费特征 - “文化+体验”深度融合的活动成为各地文旅部门重点打造项目,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与鲜活 [4] - 云南省昆明市南强街巷主题文化活动带动街区商户营业额较平日工作日提升40%到50%,人流量提升30%左右 [5] - 亲子类景区、沉浸式景点成为家庭出游首选,“全家同行”出游成为潮流 [6] 区域旅游与特色项目 - 贵州省遵义红色文化数字化系列项目《转折·从头越》在假期迎来不同年龄段游客,出现人流量高峰 [3] - 吉林省长春市天定山旅游度假小镇作为国家级实践教育研学基地,推出亲子家庭割水稻体验、非遗手工体验项目 [6]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在多个乡村推出“非遗+旅游”“艺术+乡村”等系列项目,为游客提供文旅消费新场景 [6] -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哈尼小镇举办首届哈尼梯田泥泞挑战赛,300余名参赛选手体验农耕乐趣 [6] 传统文化与创新表达 - 湖南省张家界天门山景区每晚上演山水民俗视觉盛宴,如“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节目,获得游客好评 [5] - 云南省昆明市南强街巷举办国风游园会,游客可体验投壶、猜灯谜等传统游戏 [5]
神州共明月 佳节韵味浓
人民日报· 2025-10-07 07:06
国庆、中秋假期,大江南北秋意渐浓。中秋佳节,千家万户团圆赏月,大街小巷假日活动丰富多彩,神 州大地处处洋溢着团圆和睦的欢庆氛围。 天上月,万里同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团圆不仅是面对面的相聚,也是同一轮明月下的"天涯共此时"—— 因为坚守岗位等原因,不少人无法在节日与亲友团聚,一通通视频电话跨越千里、传递思念。 10月6日晚,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正在举办长街宴。席上是一道道南浔美味,桌边是一个个团圆家 庭。天上月圆,人间团聚,定格了中秋最温馨美好的瞬间。 10月6日清晨6时,天色微亮。湖南长沙客运段动车一队列车长李艳已出现在长沙南站派班室。作为党 员,李艳习惯了在节日里坚守岗位。14时,9号车厢里装饰着五彩灯笼、谜题彩纸,李艳策划的中秋活 动开始了,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猜谜。夜幕降临,列车抵达终点站云南昆明南站。送走旅客,李艳回到 公寓,给丈夫打去了视频电话。相隔1200多公里的一家四口,在屏幕前实现了团圆。 "以前过中秋,我们通常是在家吃团圆饭。这次来水乡古镇游船赏月别有韵味,有长街宴、特色演出, 既古老又新潮。"宴席中,来自辽宁沈阳的游客孔祥文说,他带着父母旅游过中秋,"抬头是圆满的月 亮,身边是天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