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

搜索文档
世界美食之光‖文旅融合创新品牌成功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3 16:57
文旅融合创新模式 - 公司以"成功宴"为核心打造"文旅+餐饮+IP衍生"的创新商业模式,将郑成功历史文化与闽南饮食文化深度融合[1] - 每道菜品如"国姓鱼""延平府烧肉"均采用古法工艺并承载历史典故,实现文化符号的味觉转化[1] - 门店设计融合战船模型、史料图谱等元素,构建兼具用餐与民俗展示功能的沉浸式场景[2] 多维体验生态构建 - 通过扫码听典故、知识问答、服饰体验等互动形式,将餐饮升级为文化传播窗口[2] - 开发郑成功诗句餐具、闽南纹样伴手礼、菜品盲盒等文创产品线,延伸IP消费场景[2] - 联动景区民宿推出"美食+研学""美食+非遗体验"套餐,形成文旅消费闭环[2] 地域文化价值挖掘 - 品牌深入提炼郑成功"开拓进取"的精神内核,而非简单复制文化符号[3] - 通过现代消费场景创新活化传统文化,如用卡通盲盒形式吸引年轻客群[2][3] - 成为泉州申遗进程中展示城市底蕴的典型案例,提升文旅产业附加值[3] 品牌战略定位 - 定位为"连接历史与现在的味觉桥梁",既是南安文化名片也是泉州文旅创新标杆[3] - 通过美食IP串联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实现文旅资源协同增值[2][3]
城乡融合发展重在补短板
经济日报· 2025-07-18 06:06
城乡融合发展现状 -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188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119元 城乡收入比为2.34∶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 [1] - 浙江安吉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数字经济结合 引入电商服务中心 智慧物流站点等设施 带动农民转型为"数字新农人" [1] - 德清依托地理信息小镇技术优势 实现"科技下乡 产品进城"双向流动 [1] - 广东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带动农民参与生产 包装 销售全链条 [1] 政策支持体系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2]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2] -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双向流动 [2] 发展短板问题 - 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在县域产业升级中愈加凸显 部分偏远地区面临"引才难 留才难"困境 [2] - 部分地区存在土地撂荒 低效利用现象 [2] - 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农村信用体系与城市资本下乡的对接机制仍需健全 [2] - 教育 医疗 养老等领域的服务质量仍有差距 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有待提升 [2] 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 支持县域发展农产品加工 农村电商 文旅融合等新业态 构建"城市研发 乡村生产 全域销售"的产业链 [3] - 四川蒲江建成县级柑橘大数据中心 整合种植 加工 销售全链条信息 帮助农户调整种植结构 [3] - 山东寿光引入自动化种植设备和冷链物流体系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3] 经营主体培育 - 鼓励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参与城乡融合 [4] - 安徽砀山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数字果园" 为农户提供种苗培育 技术指导 品牌营销等全流程服务 [4] - 云南元阳支持文旅企业开发"梯田研学"项目 将传统村落改造为"活态文化体验区" 引导村民参与民宿经营 非遗展示等 [4]
“非遗+旅游”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12 06:15
非遗+旅游的市场表现 - 潮汕地区英歌舞成为文旅"顶流IP"后,今年春节文旅订单量同比激增795%,带动汕头市接待游客632.8万人次(同比增长24.77%),旅游收入62.65亿元(同比增长43.47%)[1] - 重庆荣昌区依托"荣昌卤鹅"构建沉浸式消费场景,"五一"期间接待游客234.5万人次,同比增长168.2%[1] - 非遗的技艺流程和仪式表演具备可观赏、可参与、可转化特性,契合"意义消费"和"场景消费"趋势[1] 非遗+旅游的核心优势 - 融合文化价值、体验价值与情感价值,避免文旅产品同质化:非遗项目蕴含地方历史故事、民俗风情及传承人独特性[2] - 拓展旅游体验深度:通过沉浸式手工艺制作(如剪纸、陶艺、刺绣)产生消费增值效应[2] - 满足深层文化需求:动态呈现方式(技艺表演、节庆参与)更易唤起情感互动[2] 非遗+旅游的发展路径 - 构建产业生态:横向融合"非遗+教育/康养/演艺/文创",纵向贯通上下游(如荣昌卤鹅从生态养殖到非遗技艺研究院)[3] - 科技赋能: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虚实结合",推动体验模式向多感官交互转型[3] - 资源整合:空间维度融入民宿/公共空间,时间维度开发"非遗夜市"延长消费时段[3] 非遗+旅游的未来方向 - 开发非遗主题线路和休闲街区,集聚展演、体验、文创等多元业态[4] - 通过创新活化手段唤醒沉睡资源,推动产品服务升级以释放消费潜力[4]
姑苏区召开座谈会畅谈古城变化和发展
苏州日报· 2025-07-07 08:41
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 - 姑苏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的嘱托推进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 [1] - 苏绣非遗传承人团队通过创作名家书画苏绣精品和开发胸针、挂坠等文创产品实现技艺传承与创新融合 [1] - 桃花坞木版年画、苏扇等非遗传承人及文化企业代表参与座谈会分享实践成果 [3] 城市更新与业态升级 - 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实施平江九巷、金城新村等32个街坊改造项目显著提升古城人居环境与空间品质 [2] - 集团计划推进阊门片区、环苏大天赐庄片区等更新项目定位"苏州味""年轻态"打造水巷游、"姑苏夜画"等新消费场景 [2] -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累计接待游客3100万人次通过老宅活化、文旅融合策略增强街区活力 [2] 文旅融合与品牌创新 -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集团对标一流景区管理模式在"老宅活化""文商旅融合"领域发力 [2] - 通过创新品牌运营和精细化管理提升景区效率如推出时尚消费体验和数字科技融合场景 [2] - 猫的天空之城、荷言文化等企业参与业态焕新推动"烟火气""科技感"定位落地 [3]
以数智技术赋能文旅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7-04 05:50
数智技术在文旅行业的应用 - 数智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文旅发展 催生新场景和新服务 提升消费者体验并赋能高质量发展[1] - 数智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 能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整合文化资源并转化为大众喜爱的产品和服务[1] - 线上游览和数字化资源为游客提供新选择 为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 但无法替代实物和亲身经历[1] 文旅融合的新空间 - 数智技术改变文旅体验方式 形成更深层情感互动 系统性工程涉及文化资源加工整合、基因激活和叙事创新[2] - 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结合全息影像、机械舞台等技术 生动还原历史场景 营造全域沉浸式体验[2] - 文化资源通过数智技术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旅游项目 提升游客文化氛围和游览体验[2] 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多样化 - 数智技术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旅游业态从单一跟团游转向多样化形式[3] - 研学游增设AR答题体验 提升趣味性和知识性 银发游通过语音导览、电子地图等专项服务解决老年人需求[3] - 未来个性化、多样化文旅需求增加 数智技术将在提升体验中发挥更大作用[3] 文旅行业的发展前景 - 结合本地文化资源优势 围绕游客真实需求应用新技术 打造新产品和服务[3] - 科技为文旅融合打开更广阔发展空间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3]
佛山禅城设立50亿元“耐心资本”投向新质产业丨“百千万”周周见
南方农村报· 2025-07-01 21:32
产业基金与资本投入 - 佛山禅城区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1+1"产业基金体系,重点投向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8][59][60] - 该基金体系由佛山市禅城启航产业创新发展投资基金和佛山市禅城领航股权投资基金组成,采用市场化运作和政策引导相结合的方式,目标8年内建成总规模不低于80亿元的产业基金体系 [63][64] - 中科谛听、星尘科技等优质科创项目签约意向落户,多家金融机构参与投贷联动,中信证券、国投证券等头部券商成为战略合伙人 [61][62] 农文旅融合发展 - 广东省第二批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包括佛山市环西江-北江区域、河源市环万绿湖区域等8个县(区)、地区 [12][13][14] - 韶关浈江区以"主题线路+沉浸式体验"模式打造精品文旅IP,深挖历史古迹和自然风光资源 [6][74][79] - 肇庆市聚焦道路美、农房美等"六美"领域开展乡村美学价值共创行动,计划到2027年底各县(市、区)至少建成5家乡村酒店(民宿) [35][38][43]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 广州番禺区加速构建"2104"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智造+智核"升级,强化产城融合标杆区建设 [9][70] - 珠海市加快建设辐射珠西、粤西及大西南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枢纽,强化湾区农产品保供能力 [10][44][51] - 阳江市紧抓产业根本,加强产业招商引资、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 [53][54] 乡村振兴与农村发展 - 江门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用房整治和污水治理专项工作,计划9月底前完成1835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任务 [17][21][22] - 2025年一季度江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75元,同比增长5.9%,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实现产值226.59亿元,同比增长15.67% [25][26] - 肇庆市推动村庄"景村一体"改造,计划到2027年底各县(市、区)至少将2条自然村改造为A级旅游村庄 [41][42] 人力资源开发 - 佛山市出台《关于加快"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支持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措施更加完善 [27][30] - 方案提出实施用工护航、就业扩容、技能强基、权益保障、福祉增进"五大行动",共部署15项举措 [32][33]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湖北大悟:传承抗战精神 谱写老区富民新篇章
央视网· 2025-06-26 19:47
历史背景与红色旅游 - 湖北大悟县是新四军第五师抗战指挥中枢所在地,1941-1945年期间指挥了1260多次主要战斗,阻击15万日军进攻并建立跨五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1] - 新四军第五师从100多人游击大队扩展到5万多人,边区党组织同步壮大 [1] - 司令部旧址现为红色旅游景点,参观游客络绎不绝 [1] 茶产业发展 - 大悟县立足优质茶产区优势,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整合分散种植资源,引进龙头企业并建成智能黄茶生产线 [2] - 茶产业带动周边8个村2200多户茶农增收,2020年实现全县脱贫 [2] - 已形成四大茶产业带,年产量达1.45万吨,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10万人,综合产值26.5亿元 [2] 乡村振兴与多元经济 - 依托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发展林下经济、现代农业和文旅融合产业 [2] -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至近2万元,探索出老区特色富民路径 [2]
新技术打开文旅融合新思路
经济日报· 2025-06-20 06:12
科技赋能文旅融合 - 全国5A级景区数字化改造完成率100%,4A级景区达到92.3% [1] - VR、XR、AI等新技术为游客创造全新文旅体验 [1] - 数字技术改变文化感知方式,降低历史文化认知门槛和传播成本 [1] - 数字可及性扩大潜在文化消费群体,文化遗产成为数字空间共享资源 [1] 文旅融合新模式 - 游客从"观看者"向"参与者"乃至"价值共创者"转变 [2] - 湖南博物院用AI还原"辛追夫人",实现文化传播从"单向灌输"到"具身参与" [2] - 传统景区成为虚实共生的"超级文化入口" [2] - "线上虚拟体验+线下实体消费"双向导流模式重塑文旅发展逻辑 [2] 科技推动文化价值转化 - 数字技术推动文创产品形态革新和文化IP数字新场景打造 [2] - 黄山推出"先游后付·信用游",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 [2] - 深圳搭建文化科技集成系统,打造文旅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型 [2] - 科技为文化价值转化提供新手段,推动传统文化要素价值重构与活力再生 [2] 未来发展方向 - 广泛开发与应用新技术,培养文化和旅游与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 [2] - 全方位满足游客多元化、智能化、体验化、个性化消费新需求 [2] - 开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 [2]
立足山地特色开辟发展新路
经济日报· 2025-06-19 04:18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 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生态价值转化、数字技术赋能、清洁能源开发、乡村生态富民为四大抓手,探索山地特色绿色发展新路 [1] - 通过系统化构建核算、交易、产业和补偿四大环节,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包括GEP核算方案、省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特色产业体系和跨省流域横向补偿机制 [1] - 打造"山地特色农业+生态工业+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将生态优势直接嵌入价值创造过程 [1] 数字技术赋能绿色治理 - 作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构建"数据监测—智能决策—产业转型"的技术赋能体系 [2] - 依托流域智慧监测平台,通过水质传感器、无人机巡航及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动态监测,提高污染溯源效率 [2] - 创新打造"天眼监控—云端分析—网格处置"全链条治理范式,提升流域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2] 清洁能源开发与供给体系 - 针对喀斯特地貌与石漠化地区的地理限制,攻克柔性光伏组件适应性安装、复杂地形风机基础稳固等关键技术瓶颈 [2] - 规划建设以大型水电基地为核心、水风光储多能深度融合的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 [2] - 通过区域智慧能源协调平台,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补互济与联合优化调度,构建智慧能源供给体系 [2] 乡村生态富民与产业融合 - 创新"生态+体育+文旅"融合业态,通过"村BA"等乡村体育IP带动生态康养、农文旅体融合等产业发展 [3] - 立足林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地增值、农户增收 [3] - 建立生态护林员制度,让农户在保护生态中获得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3] 未来发展规划 - 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全域生态治理系统,实现从碎片化监测到整体性智治的跨越 [3] - 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制度建构 [3] - 打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新能源、大数据等领域培育区域绿色产业集群 [3]
锡林郭勒盟两旗一市进京招商引资签约15个项目总金额达54.85亿元
内蒙古日报· 2025-05-14 09:12
招商引资成果 - 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民营企业进边疆"推介会签约项目15个,总金额达54.85亿元 [1] - 来自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60余家民营企业代表参与推介会 [1] - 签约项目涵盖绿色农畜产品、现代能源、文旅融合等七大产业集群 [1] 项目合作细节 - 万邦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苏尼特左旗签约4G瓦时新能源储能电站项目,总投资金额约30亿元 [1] - 该项目旨在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示范性项目,探索新能源风光发电消纳 [1] 区域经济影响 - 签约项目将带动两旗一市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1] - 促进边疆地区与内地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1] - 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