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搜索文档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现场扫描
新华网· 2025-05-28 06:21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为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核心议题,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及行业人士共同探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路径[1] -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提出要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演变逻辑,提高学术创新和知识生产质量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1] - 市县主流媒体如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采用"顶层-中层-底层"三层协同式推进模式实施系统性变革,绘制"数智大厦建设图"[2] 科技赋能文化发展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指出AIGC技术可有效赋能艺术创作全流程,实现提质、生成、增效、降本[1] - 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敦煌"品牌建设经验展示新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新平台的实践成果[1] - 出版行业专家强调推进出版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时代必答题,需加强总体设计并探索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2]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艺创作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指出文物建筑保护面临多重挑战,需通过系统性保护与体制机制创新应对[2] -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认为新大众文艺与数字技术双向奔赴有助于形成中国独特叙事体系[2] - 《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案例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力,其海外发行证明优质内容具有跨越文化壁垒的力量[3] 文化贸易与城市文明建设 - 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理事长姜增伟提出文化贸易根本在于创新,包括文学艺术、科技文化及贸易方式手段的创新[3] - 华南农业大学李凤亮教授认为城市文明建设与地方文旅产业结合能实现留住乡愁与发展经济的双重目标[3] - 大湾区正以科技革命重塑新质生产力,通过管理创新构建文化共生生态,形成跃升中的文化共同体[4]
中国社科院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成果
新华社· 2025-05-28 06:21
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 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成果首次完整复原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王冠及冕旒文物实体,见证高原丝路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辉煌 [4] - 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唐代陶质龙首建筑构件制作工艺及保护修复成果运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等技术,为龙文化形象演变提供新考古依据 [4] - 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文物保护工作成果展现中国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从"跟着走"到"领着走"的转变 [4] 多学科考古研究论文 - 《从聚合到融合: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人群互动》运用多学科方法论证该地区东周时期人群交往、交流、交融现象 [4] - 《我国考古出土葡萄属种子遗存初探》论证中国本土葡萄属植物与西方欧亚种葡萄长期共存,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可能已有栽培管理 [4] - 《中国早期泡碱玻璃的源头与传播路径》通过对新疆早期铁器时代"蜻蜓眼式"玻璃珠成分分析,提出新疆是地中海玻璃东传关键节点 [5] 青铜冶铸技术研究 -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和矿料来源的再思考》表明二里头先民已掌握发达青铜冶铸技术,具备金属资源控制和生产组织能力 [5] 发布会背景 - 发布会由中国社科院主办,中国社科院科研局、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同承办 [5]
文博会上的蜀绣非遗传承人陈红英:七年磨一剑,一针一线织就文化丝路新纽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6 20:46
每经记者|孔泽思 每经编辑|马子卿 "需要什么样的作品,花纹、礼盒我们都可以定制。"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上,陈红英面前展示的手工 织造披肩、团扇引人驻足。看到记者对展品有兴致,她主动上前介绍起来。 在5月22日至26日举办的文博会上,人工智能(AI)、飞行汽车等前沿科技产品大放异彩,多场"科技+文化"盛宴火遍全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 到,蜀绣、剪纸、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亦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陈红英来自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是非遗项目蜀绣的资阳市级传承人。她为文博会带来了《千里江山图》《旭日东升》两幅作品,向往来客人展示蜀绣技艺 与文化。在为期5天的文博会上,陈红英已获得近百位意向客户,还有来自澳大利亚的组织邀请她参展、销售。 历时七年成就蜀绣大作 说起与蜀绣的缘分,陈红英总习惯从十多年前讲起。 彼时,陈红英在成都郫都区务工,在朋友影响下偶然接触到了蜀绣技艺。"申报非遗成功后,郫都区刚建立蜀绣非遗基地,当时我有很多空余时间,就把它 当成爱好发展,还拜师进行了系统学习。"陈红英说。 陈红英在文博会上展示的作品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 202 ...
第三届气象旅游发展大会在洛阳召开——“气象+”赋能乡村振兴 护航文化遗产安度风雨
人民网· 2025-05-26 10:56
气象旅游发展大会核心观点 - 第三届气象旅游发展大会在洛阳召开 主题为"气象赋能新质文旅·共绘诗与远方" 探讨气象驱动文旅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路径 [1] - 气象部门将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业态创新 释放气象资源价值 满足多元化、品质化文旅需求 推动气象与旅游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 [5] 气象赋能乡村振兴 - 气象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重要支撑 乡村休闲旅游业高度依赖气候和自然环境 [2] - 气象部门通过优化气候资源配置、强化风险预控能力、量化农产品生长周期气象数据等方式赋能乡村振兴 [2] - 建议分析本地气候数据精准定位"气候长板" 从"卖风景"转变为卖"气候体验" 丰富休闲场景如高山露营、星空观测等 [2] - 规范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工作 分析气候条件对农产品品质影响机理 如四川雅安依托茶叶气候资源建设优质农产品供给地 [2] 气象服务文化遗产保护 - 精细化气象服务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 需应对复杂气象灾害风险 [3] - 故宫案例显示气象信息在遗产管理与灾害应对中发挥关键作用 包括灾前预防、灾中应对和灾后调整 [3] - 建议遗产地建立协同机制 提高预警、报警及气象信息推送的信息化水平 [3] 气象康养产业发展 - 气象康养是气象部门2025年度重点发力方向 为气象资源与健康养生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4] - 全国69%的县至少具备一种气象康养资源 气象部门从三大属性对全国气象康养资源进行调查评价 [5] - 洛阳开展气象康养活动 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养生、冬温泉"的全季康养体系 [5] - 气象康养通过与医疗、文旅、生态、农业、养老等产业融合 配套完善康养设施 提升公众健康管理水平 [4]
文博会观察:中国非遗产品“圈粉”海内外
中国新闻网· 2025-05-24 09:09
中新社深圳5月23日电 (张璐)正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 称"文博会")上,各具特色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展品亮相,吸引八方来客,"圈粉"海内外。 在山西河津市龙门吕氏砖雕琉璃有限公司展位,关公、醒狮、孙悟空……小巧别致的琉璃冰箱贴, 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赏。 吕氏琉璃烧制始于明代,制作技艺复杂,要经过选泥料、雕刻、烧制等16道工序。2008年,琉璃烧 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公司销售经理冯奇介绍,公司以传承吕氏家族 砖雕琉璃技艺为特色,近年设计和研制一系列琉璃文创产品,开拓海内外市场。 该展位负责人张越介绍,本届文博会上,公司推出限量版装裱唐卡,展现传统唐卡的艺术魅力,融 入现代审美与创新元素,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青睐。 张越表示,云殊唐卡目前已远销北美、北欧地区,本届文博会也销量喜人。"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唐 卡,爱上唐卡,进一步发扬传承唐卡文化。"(完) 一艘精心打造的特色展陈装置"江右之帆"在本届文博会江西馆亮相,满载陶瓷、宣纸、中草药、典 籍、布匹等极具江西特色的文化瑰宝,成为观众的"打卡胜地"。 "我们这次带来了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让观 ...
丝路古城谱新韵
人民日报· 2025-05-24 05:56
文旅融合与城市更新 - 库车市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推进文化润疆工程,通过龟兹乐舞数字体验中心、库车大馕城等特色项目焕发龟兹文化新活力 [2] - 2012年库车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23年启动"拯救老屋行动",由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主导古民居普查与修缮,保留历史风貌 [3] - 面粉厂旧址改造为"龟兹数字创忆园",包含数字展示馆、龟兹书屋等业态,成为盘活存量资源的范例 [4] - 2023年发布《库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3—2035)》,规划涵盖名城保护、民生改善及特色产业培育 [5] 非遗保护与传承 - 库车市现有11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2项、自治区级5项,通过专项资金、展演及传帮带机制提升传承人积极性 [6] - 龟兹非遗工坊成为文旅融合亮点,艾德莱斯绸、铜器等传统技艺吸引游客 [5] - 萨玛瓦尔舞入选自治区非遗名录,相关作品《爷爷的萨玛瓦尔》获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 [6] - 推动非遗进校园,中小学开设特色课程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 [6] 文旅品牌打造与援疆项目 - 浙江文旅援疆"双珠"计划(2023-2026年)聚焦托木尔自然遗产和龟兹文化遗产,实施六大行动打造"丝路古龟兹·神奇阿克苏"品牌 [7] - 宁波援疆指挥部微改造1.2公里龟兹小巷,保留古城风貌并融入龟兹文化元素,成为网红打卡地 [7] - 独库(康村)游客服务中心计划2025年5月底运营,提供旅游咨询、文化展示等复合功能,预计带动就业与经济收益 [8] - 浙江援疆通过包机、专列"引客入阿",2023年以来累计引客370万人次,助力当地接待游客1794万人次 [8]
“为一个节奔赴一座城” 336个非遗项目扎根成都,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2 22:10
非遗节概况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于5月28日启幕,聚焦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展示非遗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创新成果 [1] - 活动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共同主办,近60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参展参演 [1] - 首次设立"主宾国+主宾城市"机制,邀请马来西亚及4个国际城市参与,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位代表出席 [5] 科技赋能非遗 - 设置科技赋能非遗专题板块,16家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推出30余项可互动科技体验装置,包括VR数字展览、AI互动等 [3] - 数字化技术展示宋锦、缂丝等150种传统纹样,观众可通过触控AI生成个性化纹样 [3] - AR技术实现川剧变脸实时交互,沉浸式投影还原蜀锦织造过程 [3] 非遗与经济发展 - 开展非遗品牌IP授权展示和交易活动,2019年意向授权金额超4000万元,2023年签约授权金额达8200万元 [5] - 组织丝路锦绣展推动蜀锦蜀绣产业发展,227个非遗传统工艺类项目年度生产总值超300亿元,带动5万余人就业 [6] - "成都手作"非遗公共品牌累计帮助传承人销售产品超4亿元 [6] 文旅融合与产业带动 - 国际非遗美食周汇集8个世界美食之都和70余项饮食类非遗项目 [2] - 成都建成9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年均开展惠民活动超260场,覆盖30万人次 [6] - 道明竹艺村、文殊坊非遗街区等依托非遗资源吸引游客,形成可持续文旅资源 [6]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8日启幕
央视网· 2025-05-21 17:21
活动概述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于5月28日至6月3日在成都举办 主题为"增进交流互鉴 激发传承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 [1] - 活动由四川省人民政府 文化和旅游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 [1] - 非遗节聚焦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展示非遗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创新成果 宣传非遗品牌IP与相关领域的深入合作 [1] 展示保护成果 - 本届非遗节共有近60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参演 [1] - 开幕式巡游中51支国内外队伍将开展行进式表演 [1] - 广东坪山麒麟舞社区队伍和四川槐树街社区队伍展现"非遗在社区"的生机活力 [1] - 川剧 四川清音学生队伍展示"非遗进校园"的青春力量 [1] - "人间好时节"主题展览展示自贡灯会 潍坊风筝 龙舟说唱等岁时节令习俗 [1] 群众参与 - 推出国际非遗美食周 8个世界美食之都带来特色美食项目 与全国各地70余项饮食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汇聚成美食集市 [2] - 设置家庭厨艺秀 非遗节里过端午等贴近生活的互动项目 [2] - 传播中医药文化 在主会场和成都市社区 街区 景区等开展健康咨询服务 [2] - 围绕端午习俗开展龙舟竞渡 群众文化汇演 传统技艺展示 节日民俗互动等活动 [2] 科技赋能 - 设置科技赋能非遗专题板块 16家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依托桑蚕丝织技艺 西游传说等非遗项目推出30余项可参与 可互动的科技体验装置 [2] - 通过游戏 VR数字展览 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拓展非遗呈现方式 [2] - 《二十四节气》手游 《有趣的甲骨文》VR数字艺术展 太极拳数字文化体验空间等将首次发布 [2] - 开展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交流分享 深入探讨"文旅融合" "科技赋能"等热点话题 [2] 非遗消费 - 开展非遗品牌IP授权展示 推介和交易 深化非遗与相关知名品牌合作 [3] - 组织丝路锦绣展 推动蜀锦蜀绣及相关产业发展 [3] - 吸引全国游客在端午节期间购买非遗好物 品尝非遗美食 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3]
新增三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领跑全球
南方农村报· 2025-05-21 10:0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请输入关键字 |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首页 | 机构 | 公开 | 政务服务 | 专题 | 数据 | 新闻 | 互动 |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农业农村服務 | | | | | | | | | 中国新增三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 | | | | | | | 白 打印本页 | 日期:2025-05-20 17:46 | 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 作者: | | | | | | 本周讯 5月19日. 从联合国粮农组织获悉。米自我国的甘肃秦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潮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德白茶文化系统三 | 琐选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舰衣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25页,数量继续 | | | | | | | | 保持世界首位。 | | | | | ...
从历史深处走向更远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回访记
河南日报· 2025-05-21 08:06
"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习近平 伊河潺潺,夏绿葳蕤,万物蓬勃生长。巍峨壮观的龙门石窟,是珍藏文明、传承文化的殿堂,也是镌刻在崖 壁上的文明瑰宝,历经千年岁月风霜,依然风华绝代、气象万千。 5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考察,他来到龙门石窟了解当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 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文物保护工作者倍感振奋。大家纷纷表示,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更好担负起新 的文化使命,尽最大能力做好石窟文物保护、修复、传承、利用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作出 贡献。 中华文明的瑰宝 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 站在龙门石窟景区龙门大桥,放眼望去,伊河两岸的香山和龙门山尽收眼底。 2345个窟龛、近11万尊佛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近80座佛塔,南北绵延一公里,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千年 画卷。 作为总书记一行的讲解员,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余杰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见到总书记 后,感到很亲切,也无比激动。"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察看石窟整体布局风貌和代表性窟龛、造像。 洛阳龙门石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