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足球赛事
icon
搜索文档
【城市观潮】9.9元门票引爆的“苏超”经济
证券时报· 2025-06-17 01:39
赛事热度与经济效益 - 江苏省扬州市足球队首个主场比赛吸引2万多名观众 门票9.9元且全部售罄 带动扬州当日新增游客80% [1] - 无锡 常州 徐州等主场城市A级景区对客队市民免费开放 扬州对全省13市市民实行国有景区日间免费政策 形成"观赛+旅游"联动效应 [1] - 低价门票策略有效撬动高流量 带动周边消费(球衣 纪念品 小吃等) 为城市经济注入活力 [1] 赛事特色与城市文化融合 - "苏超"采用城市命名球队(非企业冠名) 强化市民归属感 比赛呈现方言助威 城市宣传片播放等地域特色 [2] - 赛事将足球从"精英游戏"转化为"城市荣誉战" 激发全民参与热情 形成"比赛第一 友谊第十四"的出圈效应 [2] - 赛事下沉推动体育文化普及 部分观众虽缺乏专业规则知识(如越位) 但通过观赛实现大众化传播 [2] 区域经济基础与赛事发展 - 江苏13个地级市GDP分布均衡(2024年南京/无锡 南通/常州 扬州/盐城等差距较小) 为城市间良性竞争提供条件 [3] - 江苏13市全部进入全国GDP百强 与"苏超"13支球队对应 而广东地级市GDP马太效应显著 存在断档现象 [3] - 省内丰富名胜古迹资源与经济均衡格局共同构成"苏超"火爆的文化与经济基础 [3] 体育文旅融合创新模式 - 赛事通过情绪价值激发市民生活乐趣 验证草根赛事生命力 实现流量向经济增量的转化 [4] - 低票价策略成功测算"经济账" 证明体育赋能城市无需依赖高价职业赛事 关键在于城市文化融入 [4]
城市24小时 | 经济第一大省,力捧“顶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3 00:04
影视+文旅+新消费联动效应 -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热播带动广东荔枝线上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60%,并联动文旅景点形成主题旅游线路[1] - 剧集通过"大剧助农"模式实现影视IP与农产品销售的深度绑定,推动"大唐荔枝乡"等剧集相关景点游客打卡量显著提升[1] - 该案例验证"影视+文旅+新消费"模式对特色农产品品牌溢价的有效性,为农业品牌建设提供新路径[1] 广东荔枝产业升级战略 - 广东荔枝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180万人,2025年预计产量达160万吨,占全国主导地位[2] - 实施"12221"市场体系:建立农产品大数据平台+双队伍+双市场+双活动,目标实现品牌溢价与农民增收[3] - 全省组建中荔集团打造出口示范基地,21个品种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名录,占全国总量的68%[3]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程 - 广东启动"百县千镇万村工程"破解区强县弱困境,覆盖122个县区+1613个乡镇+2.65万行政村[2] - 通过荔枝产业示范带动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茂名/增城/东莞荔枝种植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3] - 计划2027年实现农产品市场体系初见成效,2035年完成县域经济根本性转型[3] 区域经济合作动态 - 长三角与中部9省签署数字素养共建协议,覆盖沪苏浙皖晋赣豫鄂湘,构建跨区域数字人才培养体系[9] - 海洋经济竞争力榜单显示:上海/天津/青岛居前三,广东7城入围前50强(广州第4/深圳第5/珠海27)[12][13] - "粤车南下"政策推进粤港澳交通互联,预计年内实现广东私家车经港珠澳大桥免配额赴港[7] 就业市场趋势 - 2025年本科绿牌专业榜单显示:电气工程/微电子等能源动力类、电子信息类专业持续霸榜[11] - 机械电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近五年3次上榜,反映先进制造与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缺口[11] - 车辆工程首次进入绿牌专业,预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人才需求激增[11]
官宣!“川超”也来了!“苏超”调整竞赛日程
证券时报· 2025-06-12 17:35
川超联赛启动 - 四川省体育局宣布将借鉴"苏超"经验,推出"巴蜀雄起杯"川超联赛,完善赛事体系并推动群众足球与校园足球发展[1] - 2025年川超联赛分赛区将于6月21日-7月6日进行,总决赛时间为9月5日-9月27日,设男子组和女子组十一人制比赛[3] - 男子组分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赛区,女子组分北部和南部两个赛区[3] - 参赛运动员需为2009年12月31日前出生的四川省户籍公民,非户籍运动员需在川工作满一年,高校在读学生可代表任意市州参赛[4][5] - 禁止2025年度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职业运动员参赛[7] 粤超联赛筹备 - 广东省足协宣布2025赛季"粤超"计划于7月至10月举行,旨在健全业余足球联赛体系[8][9] - 禁止外籍人士和参加过2025年中国职业联赛及港澳台职业联赛的运动员参赛[11] - 允许每队注册3名港澳台球员,每场可同时上场2人[12] 苏超联赛影响 - "苏超"前三轮累计吸引超过18万名球迷现场观赛,第三轮场均观赛人数达1.5万,远超同期中甲联赛[13] - 联赛带动主场城市文旅消费,江苏省文旅厅发布1800余项文旅活动和1300余项惠民措施[13] - A股体育概念指数自5月底累计涨幅超10%,共创草坪(605099)曾7连板,金陵体育(300651)涨幅超140%[13] - 东吴证券分析认为"苏超"火爆本质是情绪消费体现,短期内利好体育器材和赛事转播相关上市公司[14] - 为应对夏季高温,联赛调整部分比赛场地和开球时间[2][14]
“苏超”的梗和比赛谁更火?
第一财经· 2025-06-11 12:53
"苏超"爆火的底层逻辑 - 政策扶持与经济基础的强力保障:江苏省政府高度重视足球运动发展,将其作为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江苏经济实力强劲,各城市体育基础设施完善,为赛事提供硬件根基 [1] - 深厚球迷基础与高观赏性赛事支持:江苏足球历史悠久,积累庞大球迷群体,赛事采用"职业+业余"混合组队模式,13支参赛队伍包含教师、学生、快递员等,增强趣味性和亲民性 [1] - 网络热梗传播与地域文化融入:"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等热梗在社交媒体迅速传播,赛事巧妙融合"楚汉之争"等历史典故,提升吸引力和独特性 [2] - 文旅深度融合与消费场景升级:推出"门票+餐饮"、"门票+景区"等文旅大礼包,打造"足球+美食+美景"多元消费场景,常州推特色套餐,盐城设计"观鸟+观赛"组合,南京开展"跟着赛事游南京"活动 [2] "苏超"模式的推广价值 - 经济与设施门槛:需要多功能体育场馆、便捷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经济水平较高城市更易搭建框架,中小城市可通过市场化运作或政企合作降低初期成本 [3] - 球迷与文化基础:足球文化沉淀是关键,拥有职业俱乐部历史或足球传统的城市具有存量球迷群体,无深厚基础城市需通过社区足球活动等长线培养观众情感联结 [3] - 政策协同与部门联动:政府政策支持和各部门协同合作是关键,需加强体育、文旅等部门合作,共同推动赛事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3] "苏超"模式的经验启示 - 深挖地域特色,塑造差异化IP:避免同质化竞争,将地方文化符号植入赛事,如沿海城市结合海洋资源设计"观赛+赶海"体验,历史名城打造"古战场主题"赛事场景 [4] - 创新消费场景,拓展产业边界:开发"赛事+"多元产品组合,满足多样化需求,形成"观赛—体验—消费"完整链条 [5] - 强化区域协作,释放集群效应:加强区域间联动与资源共享,通过联合举办赛事、共享旅游资源等方式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5] "苏超"的深远意义 - 以竞技体育为中心,涵盖区域发展、文化激活、消费创新的城市发展路径,为新时代城市转型提供"体育赋能"样本 [5] - 融合热梗传播、地域文化与消费场景的创新实验,体育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和动态交互体验 [5]
吃吃玩玩观观赛 “苏超”出圈带来多少真金白银
环球网· 2025-06-11 09:28
赛事热度与社交媒体传播 - 抖音平台苏超联赛话题播放量达19亿次 微博平台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话题阅读量超5319万次 [1] - 常规赛前三轮累计吸引18万名球迷现场观赛 第三轮场均观众1.5万人较首轮翻番 超越中甲联赛水平 [2] - 赛事通过"全民玩梗"快速破圈 包括地域文化梗(如徐州vs宿迁称"楚汉之争") 美食梗(南京盐水鸭vs无锡水蜜桃) 积分榜调侃(如"太湖三傻") [3] - 政务媒体参与推高热度 南京发布相关文章成为爆款 [3] 文旅消费带动效应 - 赛事直接拉动餐饮消费 南京盐水鸭搜索量周增74% 订单量增58% 南通早茶搜索量激增367% [5] - 主题餐饮商户数周环比增长214% "助力苏超""观赛"等套餐集中上线 [5] - 酒吧业态显著受益 "看球酒吧"搜索量周增407% "足球酒吧"增426% 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热度最高 [5] - 端午假期江苏接待游客1242万人次 旅游消费46.93亿元 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65.57亿元占全国10.8% [7] 城市营销与体育产业联动 - 多地升级比赛场地以应对观赛需求 更换更多座位及灯光草皮设施 [2] - 文旅部门快速响应 常州对扬州市民免A级景区门票 南京推出200家景区/餐厅门票联动优惠 [7] - 第四轮赛事带动酒店预订激增 淮安预订量同比增150% 宿迁增67% 徐州增54% [8] - 足球培训需求上升 "儿童足球培训"搜索量周增187% 室内足球场成热门场景 [6] 赛事运营与长期影响 - 省级赛事20天内完成从默默无闻到全网热议的转变 [2] - 赛事将持续至11月 为江苏文旅提供持续引流机会 [1] - 体育+文旅模式有效转化消费场景 将地方特色与赛事结合形成商业闭环 [7]
从“苏超”看体育赋能 绿茵场成城市发展“活力引擎”
证券时报· 2025-06-10 01:53
赛事定位与参与模式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采用"全民参与+城市荣誉"的核心理念,打破职业联赛精英化路径,构建开放包容的足球生态 [1] - 参赛球员达500余人,涵盖公司职员、教师、大学生等非职业群体,年龄跨度16-40岁,体现"人人皆可上场"的全民足球理念 [1] - 赛事设计强调"谁行谁上"的纯粹性,吸引大量曾接受专业训练但现从事其他行业的"斜杠"爱好者参与 [1] 文化传播与地域特色 - "苏超"通过地域文化现代性表达实现破圈,如"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楚汉之争"等名梗强化地方文化认同 [1] - 赛事将本土元素融入传播,例如扬州中场休息展示非遗、常州推出"9.9元门票"套餐联动本地品牌营销 [2] - 盐城"观赛送鸡蛋饼"活动吸引万名游客打卡,形成文化体验与消费的闭环 [2] 经济联动与社会效益 - 端午假期期间6个主场城市文旅消费增长14.63%,超18万球迷跨城观赛,带动区域经济协同 [2] - 常州"9.9元门票"套餐推动本地萝卜干品牌线上销量翻倍,验证赛事对周边产业的拉动效应 [2] - 赛事构建"政府定规则、社会创内容、市场配资源"的治理框架,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连接器 [2]
“苏超”爆红给足球产业带来哪些启示?成功是否可以复制?
第一财经· 2025-06-05 22:19
赛事热度与经济效益 - "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三轮比赛观众场均15025人,比第一轮翻一番,超过中甲联赛上座率,徐州、盐城主场均超2万人 [1] - 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流量,端午小长假后金陵体育(300651.SZ)、共创草坪(605099.SH)连续三天涨停 [1] -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端午节后江苏省景区预订同比2024年增长305% [6] 经济基础与城市竞争力 - 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城市GDP100强且前80,苏州全国第六、南京第十,常州2023年迈入GDP万亿之城,全省共5座万亿城市 [3] - 全国百强县前十中江苏占6席,前百占24席,昆山连续20年居首,前五名中江苏占4席(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 [4] - 江苏13市市域人口均超300万,11市城区人口超100万(含县级市昆山),南京、苏州为特大城市 [5] 赛事模式与行业启示 - "苏超"通过"造梗大赛"结合城市荣誉推动热度,带动足球与地域文化、旅游经济深度融合 [1][3] - 国内大量中小城市缺乏优质足球赛事供给,体育场馆使用率低,"苏超"模式有效激活闲置资源 [8] - 赛事推动文旅增量,多地推出门票减免和美食活动,形成"体育+文旅"联动效应 [6] 足球普及与职业发展 - "苏超"提高足球普及率,为职业足球梯队提供球员上升通道,可能发掘晚熟球员 [9][10] - 联赛设计"上有通道,下有入口"平台,衔接职业足球与青训,通过高水平赛事锻炼球员 [10] - 赛事可促进群众体育参与度,培育足球群众基础,整体推动足球事业发展 [10] 可复制性与推广潜力 - 专家认为"苏超"模式可在其他省份复制,经济基础(如GDP富可敌国省份)和交通设施(高铁网络)是重要支撑 [11] - 地级市大型体育场资源丰富,通过赛事可提升设施利用率,形成区域性体育经济生态 [11]
“苏超”火出圈 “体育+文旅”释放多元消费潜力
证券日报· 2025-06-04 00:29
赛事热度与参与度 - 首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作为业余赛事,在南京、徐州、常州等地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球迷积极参与主客场观赛 [1] - "苏超"由江苏省体育局与13个设区市政府联合主办,吸引超过18万名球迷现场观赛,上座率堪比职业联赛 [2] 体育赛事对文旅消费的拉动 - "苏超"带动文旅消费,端午假期南京位居全国文旅热门城市之首,江苏省景区预订同比增长305% [2] - 赛事后南通和南京的特色美食搜索量显著增长,"南京盐水鸭"搜索量增长74%,订单量增长58%,"南通早茶"搜索量激增367% [2] - 酒店预订方面,5月至8月江苏省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21%,热门城市包括南京、苏州、无锡等 [2] - "体育+文旅"融合趋势明显,"苏超"客源以省内为主,有效拉动区域商圈的住宿、餐饮、旅游等综合消费 [3] 产业融合与转型 - "苏超"实现从单一赛事向多维度产业融合转型,地方政府推动赛事直播与传播,热度"破圈" [4] - 赛事升级为城市文旅消费的超级入口,常州、镇江尝试"免门票"引流,南京设计球票换优惠规则,将赛事流量导向文旅经济 [4] - "苏超"带动大众运动热情,"足球"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187%,"儿童足球培训""室内足球场"等关键词成为本地热门 [4] - 体育赛事的高关注度与强情绪黏性促进住宿、餐饮、交通等基础消费,同时推动赛事装备、周边文创、青训培训等配套产业发展 [4] 赛事可持续性与前景 - "苏超"印证了体育赛事对区域文旅消费的强劲拉动效应,揭示了"体育+文旅"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 [5] - 赛事不仅成为竞技舞台,更成为撬动消费、激活产业、塑造城市IP的多元引擎 [5]
端午假期十八万名球迷涌入主场观赛拉升文旅消费“苏超”破圈 “全民大赛”何以炼成
新华日报· 2025-06-03 07:00
赛事热度与参与度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三轮场均观众突破1万人,前两轮场均上座人数达8798人,超过中甲、直逼中超 [1][2] - 徐州场临时更换场地至奥体中心,现场观众达22198人 [2] - 端午假期超过18万名球迷涌入主场城市观赛,线上直播热度飙升 [1][8] 城市文化与地域认同 - "为城市荣誉而战"的赛事口号精准触达江苏人的集体情感,吸引资深球迷和普通市民广泛参与 [2] - 赛事成为城市文化与自信的生动注脚,全网掀起江苏城市文化狂欢风暴 [4][5] - 虎扑App新增"江苏联"频道,上线首日流量破百万,抖音话题江苏城市足球联赛播放量达8.2亿 [5] 文旅消费与联动效应 - 主场6个城市的银联异地渠道文旅消费总额增长14.63% [1][8] - 常州市对持有扬州身份证的游客开放所有A级景区,端午假期中华恐龙园景区入园10.6万人,扬州游客占比近半 [7] - 盐城靠"观赛送鸡蛋饼"吸引万名游客打卡,淮安景区游客量比平时增长30% [8] 政策支持与长期布局 - 《202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城市联赛作为文旅体融合新亮点 [3] - 江苏省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提及2025年目标,包括100所足球后备人才示范学校、3000所足球特色学校等 [3] - 省内足球基础扎实,拥有5支男子职业俱乐部,青训、体教融合为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3] 赛事设计与产业融合 - "苏超"通过"小型化、区域化、全民化"设计实现破圈,激活市民情感共鸣与参与热情 [9] - 赛事带动餐饮、住宿、零售等多个板块,形成消费链式反应 [8][9] - 体育赛事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超级连接器",打破文体旅产业边界 [9]
平均上座率赶超中甲联赛,“苏超”爆红带来了什么
第一财经· 2025-05-28 19:58
赛事概况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由13个设区市各派一队参加,定位为展现城市文化与经济活力的平台[1] - 赛事自5月10日揭幕,前两轮12场比赛场均观众达8798人,超过同期中甲联赛场均6467人的上座率[2] - 揭幕战镇江对扬州吸引18000名观众,盐城对泰州场次观众达15000人[2] - 虎扑APP新增"江苏联"频道,上线首日访问量突破百万[2] 市场热度 - 赛事门票从首轮"点击就送"发展到第三轮"花钱抢不到",二手平台出现100元求购现象[2] - 各城市结合地域文化打造特色德比,如徐州宿迁的"楚汉争霸"、扬州镇江的"早茶德比"等[2] - 赛事带动文旅消费:镇江西津渡景区夜游人数增长3倍,常州"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推动线上销量翻倍[3] 经济文化联动 - 赛事成为城市形象宣传载体,中场休息融入非遗展示等文化活动[3] - 13个城市通过"造梗大赛"实现相互营销,强化全省经济文化共识[3] - 2024年江苏13市全部进入全国GDP百强,其中9市位列前50强,常州2023年成为省内第5个万亿GDP城市[4] 区域发展基础 - 江苏11个城市城区人口超百万,人口密度大且地理条件优越[4] - 各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形成多样化地域文化特色[4] - 赛事作为文化载体,有效整合人文、产业与城市气质资源[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