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
搜索文档
刚刚,利好来了!万亿市场沸腾!
券商中国· 2025-11-23 15:47
低空经济市场规模与增长 - 预计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2万亿元[1][3] - 2024年中国民用航空产品产值突破16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6%[6] - 无人机物流领域发展迅猛,2024年全国新开低空物流航线超140条,即时配送行业订单量达480亿单,预计到2035年无人机物流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未来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20%左右[3] 产业发展现状与突破 - 产业已从技术追赶阶段迈向局部引领的关键转变,低空装备产业实现全面突破[3] -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信息系统已有969家企业完成登记注册,备案产品3191种,超过478万架,全球首款四座电动飞机获颁型号合格证[3][6] - 深圳、成都、南昌等城市已形成低空产业集聚态势,在无人机物流、载人出行、低空旅游等领域培育出多个新业态[3] 政策支持与政府表态 - 工信部将积极稳妥推动民机产业和低空装备产业发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2][6] - 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低空经济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商业航天频率许可、发射审批过程中一视同仁对待民间投资项目[8] - 工信部召开低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推动低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强调其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向[8][9] 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 - 聚焦航空应急救援、物流运输、农林植保等典型场景,推动大型货运无人机、农林植保机、无人直升机等产品示范应用,加快培育可落地、可持续的低空装备应用商业模式[7] - 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鼓励打造涵盖全空间的文旅、政务、物流、卫星服务等应用场景[8] - 无人机正重构工程运维服务新生态,赋能电网自动化巡检、铁路/公路高危巡检、能源管道智能监测、电信基站高效运维等领域[9] 未来发展方向与机构观点 - 通过"基建先行、空域优化、场景赋能、生态聚合"多轮驱动,推动低空经济从"单点示范"向"规模化落地"跨越[4] - 加强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与航空产业的融合创新,深化产业链协同,建设现代化民机产业体系[6][9] - 券商指出低空经济已迎来从宏观(国家产业规划)到中观(地方补贴)再到微观(基建招标、场景打造)的纵向落地,建议关注后续板块行情[2][9]
报告:长三角地区已形成2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占全国约三分之一
证券时报网· 2025-11-23 15:20
行业地位与集群效应 - 长三角地区已形成2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全国占比32.5% [1] - 2020至2025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在高端装备领域融资事件与金额均占全国近半 [1] -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点发展产业,上海松江将其定位为千亿级主导产业 [1] 重点细分领域动态 - 中国已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新兴品类增速显著 [2] - 能源装备行业在规模扩大同时面临“内卷式”竞争,政策正引导行业向需求驱动、以质取胜转型 [2] -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商业化重点领域集中在城市空中交通、农业化应用及低空旅游 [2] - 智能交通装备发展围绕5G与V2X、算法与大数据以及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展开 [2] 产业发展路径与策略 - 企业需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实现制造自主化,加快自主研发进程 [3] - 强化数字赋能,工业互联网通过全面连接构建覆盖产业链、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 [3] - 行业需撬动资本加大投入,鼓励企业拥抱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直接融资作用 [3] - 企业应加快出海步伐,深化全球化布局,以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3]
多轮驱动发力,1.5万亿元!低空经济增长强劲 向“规模化落地”跨越
央视网· 2025-11-23 14:52
央视网消息: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已从低空装备技术追赶阶段,逐步迈向局部引领的关键转变。 记者从正在江西举行的2025中国航空产业大会上获悉,预计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2万亿元,产业 发展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背后,是低空装备产业的全面突破。数据显示,我国已有969家企业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信息系统完成了登记注 册,备案产品3191种,超过478万架,全球首款四座电动飞机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体系持续完善,系列化发展进程加快,低空装备市场活力显著增强,企业数量产 品种类不断扩展。2024年,民用航空产品产值突破1600亿元,同比增长23.6%。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低空经济先行先试举措已在新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取得显著示范成效。其中,低空物流领域发展尤为迅猛。 2024年,全国新开低空物流航线超140条,即时配送行业订单量达480亿单。据行业预测,到2035年,我国无人机物流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未 来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20%左右。 中国交通 ...
一周落地三个项目 未来产业集链成群
搜狐财经· 2025-11-23 14:33
项目签约动态 - 11月13日,众航智飞全倾转旋翼eVTOL总部项目签约落地成都未来科技城,将构建研发—制造—验证一体化体系,预计达产后形成年产约100台eVTOL的产能 [4][6] - 11月19日,百度智能云AI+文体娱乐创智中心在成都东部新区揭牌,推动先进技术与文体娱场景深度融合,茵麦体育、匠体科技等首批6家企业签约入驻 [4][6] - 11月20日,郫都区与智元创新签署协议共建西南具身智能产业基地,该项目是成都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生产制造项目 [4][5][6] 低空经济产业 - 成都未来科技城已聚集低空经济产业链相关企业12家,产业链条日趋完备 [8] - 众航智飞团队具备从概念设计到适航取证的全流程产业化能力,其研发的飞行器最高速度可达300公里/小时 [8] - 沃飞长空AE200-100首架机已正式下线进入预生产阶段,其成都生产基地主体已封顶,预计2026年正式投产使用 [8]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 - 百度智能云AI+文体娱乐创智中心将以文心大模型、百度千帆平台等先进技术为核心,加速形成全国影响力的AI+创意产业集群 [9] - 智元机器人作为国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将助力成都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 [9] 产业发展战略 - 成都围绕重点产业链精准招商,对照产业链补空白、强弱项、国产自主化三张清单,推动产业由分散走向集聚、由单点走向成链 [9] - 项目密集落地彰显成都以高质量项目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决心,助推在未来产业赛道上加快成势、集链成群 [5][7]
低空经济的“金点子”在江西景德镇闪耀
新华财经· 2025-11-23 13:10
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旋翼飞行器专业赛颁奖仪式在江西景德镇高新区举行 [1] - 活动汇聚了低空经济领域的专家及企业代表,探讨前沿趋势、关键技术和产业未来 [1] - 活动期间发布《中国低空经济年度发展报告》和《低空经济发展格局与产业链竞争洞察》两份重要报告 [1][3] 大赛获奖情况 - 江西合锐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清航紫荆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分获初创组和成长组一等奖 [1] - 南京濯界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景德镇鲲航科技有限公司获初创组二等奖,江西神州六合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戎星科技有限公司获成长组二等奖 [1] - 景德镇竹蜻蜓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家企业获初创组三等奖,北京羽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家企业获成长组三等奖 [1] 政策与产业环境 - 从中央到地方,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2] - 未来需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技术与装备创新,加强多场景应用牵引 [2] - 活动是响应国家低空经济战略部署、推动技术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之举 [2] 行业报告与洞察 - 《中国低空经济年度发展报告》梳理了行业发展历程、特征和竞争格局,并遴选了11个地区创新实践案例和11个头部企业场景应用案例 [3] - 《低空经济发展格局与产业链竞争洞察》提出通过“创新攻坚、专利护航、区域协同、生态培育”四轮驱动,将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产业和竞争优势 [3] - 智慧城市建设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拓展应用场景、优化基础设施,二者协同可构建更高效智能的城市发展模式 [3] 区域发展与融合 - 江西省具有深厚的航空产业底蕴,是我国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 [2] - 景德镇市计划结合陶瓷文化、旅游资源等,推动低空经济与航空制造、文旅消费等产业深度融合 [4] - 高校需强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实现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 [4] 资本与投资趋势 - 资本对低空产业已从单一环节投资转向全产业链布局,核心零部件与整机企业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与运营服务配套融合成为新投资逻辑 [5] - 低空经济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特性,需构建“耐心资本+政策引导+生态赋能”三重保障 [5] 技术发展与挑战 - 中国低空旋翼飞行器发展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与“实战化应用”关键阶段 [5] - 在整机设计、核心零部件及前沿技术探索方面取得进展,但面临装备寿命、续航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等技术挑战 [5] - 未来技术迭代将围绕“更深度的融合”与“更系统的突破”展开 [5]
《中国低空经济年度发展报告》在江西景德镇发布
新华财经· 2025-11-23 13:10
低空融合发展创新实验室秘书长李济军表示,《报告》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这是一场"战略已定、未来已来"的产业浪潮。《报告》指出,低空经济已不再是纸面概念,而是 国家明确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策体系持续健全,立法保障稳步推进。特别是2024 年以来,一系列政策为产业发展扫清了障碍、注入了强心剂。全国多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 告,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更率先启动立法工作。 新华财经南昌11月23日电(记者崔璐)11月22日,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旋翼飞行器专业赛颁奖仪 式在江西景德镇举行。期间,低空融合发展创新实验室发布了《中国低空经济年度发展报告》(以下简 称《报告》)。 据介绍,《报告》梳理了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历程、发展特征和竞争格局,并遴选出11个典型地区的低 空经济创新实践案例和11个低空经济头部企业的场景应用探索案例,勾勒出一幅比较清晰的全国低空经 济发展画卷。 第二,这是一个"规模初显、增长可期"的万亿蓝海。《报告》引用相关数据,2024年,全国低空经济市 场规模已达到6702.5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截至2025上半年,我国实名登记无人机总数 已突破2 ...
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5万亿元
央视新闻· 2025-11-23 11:42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已从低空装备技术追赶阶段,逐步迈向局部引领的关键转 变。记者从正在江西举行的2025中国航空产业大会上获悉,预计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0年有望突 破2万亿元,产业发展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背后,是低空装备产业的全面突破。数据显示,我国已有969家企业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信息系统完 成了登记注册,备案产品3191种,超过478万架,全球首款四座电动飞机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低空经济先行先试举措已在新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取得显著示范成效。其中,低空物流领域 发展尤为迅猛,2024年全国新开低空物流航线超140条,即时配送行业订单量达480亿单。据行业预测,到2035年我国无人机物 流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未来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20%左右。 目前,深圳、成都、南昌等城市已形成低空产业集聚态势,在无人机物流、载人出行、低空旅游等领域培育出多个新业态。随 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深化和基础设施完善,低空经济将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深化场景验证 破解我国低空经济发 ...
当“煤城”遇上无人机
大众日报· 2025-11-23 09:02
产业发展目标 - 力争到2027年集聚低空经济链上企业50家以上,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1][7] - 构建以低空制造产业为核心、低空保障产业为支撑、低空创新服务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7] 产业发展背景与战略意义 - 发展低空经济是突破产业结构瓶颈的必然选择,传统产业占比超过65%,亟须培育“第二增长曲线”[4] - 产业链长、带动性强,涵盖研发设计、整机制造、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能与现有动力电池、数控机床等产业形成协同[4] - 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打造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引领市[7] 现有产业基础与投资 - 2024年总投资5亿元的动力谷一期建成启用,建设高标准定制厂房和配套设施15万平方米[4] - 薛城区低空经济动力谷主题园区已吸引航景创新、协氢科技等7家企业进驻,初步形成“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场景应用”的产业链条[4] 重点企业与技术优势 - 航景创新为国内重载无人直升机领域领军企业,95%的核心零部件实现自研自产,其FWH-3000无人直升机已入选省级重点产品名录[5] - 协氢科技拥有“小型风冷氢燃料电堆”技术,主要应用在两轮车、无人机、小型游船、无人快递车等场景[5] 人才与培训体系 - 山东枣矿技术学院创新“教室即车间、学生即学徒”培养模式,开设无人机组装、飞行控制等实战课程[5] - 通过“社会培训+定向就业”模式,为务工人员、返乡青年提供就业岗位,并为下岗职工、转型人员及大学生开展无人机驾驶技能培训[5] 基础设施与应用场景 - 已建成16个无人机机巢,覆盖核心区524平方公里,实现核心区域24小时自主巡检[6] - 在应急消防、交通疏导等9大领域开展智慧化服务,落地“低空+城市治理”、“低空+农业”、“低空+物流”等场景[6][7] - 薛城区无人机遥感网项目通过建设“一网统飞、多域协同”的低空数字基础设施,实现全域覆盖、智能调度、数据共享的低空应用生态[6]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物质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人民日报· 2025-11-23 06:04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重要性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的首位战略任务,旨在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1] - 实体经济是国家强盛之基,中国经济发展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1][3] - 现代化产业体系连接生产和消费,是国民经济的关键枢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5] 实体经济的现状与支撑作用 - 2024年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30%,今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4] - 实体经济吸纳就业超4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4] - 中国拥有24个全球百强创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排名首次跃居全球之首[4] 产业升级的路径与成效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推进实体经济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7] - 智能化转型案例:上海汽轮机厂通过“智能革命”,产能较传统模式提升12%至15%[7][8] - 绿色化转型案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从2010年不足1万辆增至2024年超1200万辆,渗透率达40.9%,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并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9] - 融合化转型趋势:企业从“产品制造商”转向“生态服务商”,通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10] 新兴支柱产业的定位与发展前景 -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其需兼具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特征,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11][12] - 新兴支柱产业是突破经济增长瓶颈的现实所需,部分传统重点产业如石油化工面临需求达峰和贸易环境挑战[14][15] - 预测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超17%,较“十三五”末提升约5.3个百分点[18] - 低空经济是新兴支柱产业例证,今年市场规模预计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19][20] 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协同发展 - 传统产业是当前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其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约80%,推动其提质升级未来5年预计新增10万亿元市场空间[21] - 未来产业作为今日的幼苗,未来10年新增规模可能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21]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人民日报· 2025-11-23 06:00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地位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列为“十五五”规划建议的首位战略任务,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1] - 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立身之本,一国强盛之基 [1][3] - 2024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30%,今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 [4] 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 实体经济吸纳就业超4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 [4] - 中国拥有24个全球百强创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排名首次跃居全球之首 [4] - 现代化产业体系连接生产和消费,是国民经济的关键枢纽,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5] 产业升级的路径与成效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推进实体经济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 [7] - 上海汽轮机厂通过智能化改造,产能较传统模式提升12%至15% [8]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从2010年不足1万辆增至2024年均超1200万辆,渗透率达40.9%,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首位 [9] 新兴支柱产业的定位与发展 -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其兼具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特征 [11][12] - 预测数据显示,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超17%,比“十三五”末高约5.3个百分点 [18] - 低空经济是新兴支柱产业代表,预计今年市场规模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 [20] 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的潜力 - 传统产业是当前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约80%,推动其提质升级未来5年预计新增10万亿元市场空间 [21] - 未来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21] - 山东滨州兴福镇通过坚守厨具产业并狠抓创新,其厨具产业现约占全国40%的市场,从业人员达4.2万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