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
搜索文档
山东玻纤: 山东玻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调整股份回购价格上限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8-18 17:12
股份回购方案调整 - 股份回购价格上限由5.41元/股调整为10.22元/股 [1] - 调整后价格上限不高于董事会决议前30个交易日股票均价的130% [3] - 调整旨在保障回购方案顺利实施 基于对公司发展和市场价值的信心 [3] 回购方案基本情况 - 初始回购方案于2024年8月27日通过 使用自有资金5000万至10000万元 [2] - 回购期限为董事会审议通过后12个月内 回购价格原不超过5.41元/股 [2] - 2025年2月13日调整回购资金来源 由自有资金改为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 [3] 回购实施进展 - 累计回购股份6,220,980股 占总股本比例1.0182% [3] - 回购最高价5.30元/股 最低价4.08元/股 [3] - 已支付资金总额29,988,522.56元(不含交易费用) [3] 调整后回购规模测算 - 按新价格上限10.22元/股测算 需再回购1,958,070股至6,850,438股 [3] - 累计回购总量预计达8,179,050股至13,071,418股 [3] - 回购股份比例预计占公司总股本1.3387%至2.1395% [3] 决策程序与合规性 - 调整事项经第四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1] - 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1] - 调整符合《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及上交所相关监管规定 [4]
山东玻纤上调股份回购价上限至10.22元/股
新浪财经· 2025-08-18 16:49
股份回购价格调整 - 公司股份回购价格上限由5.41元/股调整为10.22元/股 调整幅度达88.91% [1] - 调整已获第四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无需股东会审议 [1] - 调整原因为资本市场和公司股价变化 旨在保障回购方案顺利实施 [1] 股份回购计划执行 - 公司于2024年8月启动回购计划 原计划使用5000万-1亿元自有资金 [1] - 2025年2月调整资金来源为自有和自筹资金相结合 [1] - 截至目前已回购622.098万股 占总股本比例1.0182% [1] - 累计耗资金额近3000万元 [1] - 预计仍需回购195.807万-685.0438万股 [1]
山东玻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的进展公告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5-08-02 07:13
回购股份基本情况 - 公司于2024年8月27日通过董事会决议,计划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资金规模为5,000万元至10,000万元(含),回购价格上限为5.41元/股,期限为董事会审议通过后12个月内,回购用途为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 [1] - 2025年2月13日调整回购资金来源,从"自有资金"扩展至"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其余回购方案条款保持不变 [2] 回购股份进展 - 2025年7月公司未实施股份回购 [3] - 截至2025年7月31日累计回购6,220,980股(占总股本1.0182%),最高成交价5.30元/股,最低4.08元/股,累计支付资金29,988,522.56元(不含交易费用) [3] 信息披露与后续安排 - 公司承诺按月披露回购进展,并严格遵循《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及交易所监管指引 [3][4] - 后续将根据市场情况择机实施回购,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4]
中邮证券:首予宏和科技“买入”评级,产能释放驱动营收增长
新浪财经· 2025-08-01 17:48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实现营收8.35亿元 同比增长26.24% [1] - 电子布产能释放驱动营收增长 主要因募投项目"年产5,040万米5G用高端电子级玻璃纤维布开发与生产项目"2023年全面投产 [1] - 高毛利产品结构优化助力利润提升 [1] 产能与市场地位 - 电子布产能释放进一步提高公司电子布产品市场占有率 [1] - 募投项目年产5,040万米5G用高端电子级玻璃纤维布 [1] 行业前景 - 5G设备及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AI、物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等高端市场需求发展推动电子布产品发展空间 [1] - 终端市场逐渐恢复导致市场需求量增加 [1]
中材科技:低介电、低膨胀及石英布等特种玻纤布产品已批量供货
证券时报网· 2025-08-01 16:28
公司产品与市场 - 公司拥有低介电、低膨胀及石英布等特种玻纤布产品 [1] - 上述产品已通过国内外头部客户认证并实现批量供货 [1] - 当前特种玻纤布产品需求旺盛,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1] 产能与供应 - 公司正持续提升供应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 [1]
中材科技(002080.SZ):目前有低介电、低膨胀及石英布等特种玻纤布产品
格隆汇· 2025-08-01 16:12
公司产品与技术 - 公司拥有低介电、低膨胀及石英布等特种玻纤布产品 [1] - 上述产品已通过国内外头部客户认证并实现批量供货 [1] 市场供需状况 - 特种玻纤布产品目前需求旺盛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1] - 公司正在持续提升供应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 [1]
九鼎新材最新筹码趋于集中
证券时报网· 2025-07-30 08:27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7月20日股东户数为50,924户 较7月10日减少18,807户 环比下降26.97% [2] - 本期筹码集中期间股价累计下跌9.39% 期间出现5次上涨和8次下跌 [2] 融资交易情况 - 7月28日两融余额1.16亿元 其中融资余额1.16亿元 [2] - 本期筹码集中以来融资余额增加286.22万元 增幅2.53% [2] 财务业绩表现 - 一季度营业收入2.93亿元 同比增长6.98% [2] - 一季度净利润1,643.64万元 同比增长84.89% [2] - 基本每股收益0.0252元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49% [2] - 预计上半年净利润4,000万元至4,600万元 同比增长121.41%至154.62% [2]
研判2025!中国玻璃纤维电子布行业特点、技术迭代路径、市场规模及企业产能布局情况分析:有望实现高端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9 09:12
玻璃纤维电子布行业概述 - 玻璃纤维电子布是以玻璃纤维为基材制成的高性能织物,具有绝缘、耐高温、耐化学腐蚀等特性,是电子信息产业关键基础材料 [1][2] - 产品按厚度分为厚布(>100μm)、薄布(36-100μm)、超薄布(28-35μm)和极薄布(<28μm),厚度越薄技术难度越高 [1][4] - 按功能可分为Low Dk/Df布、Low CTE布等8大类,分别应用于5G基站、IC载板、汽车电子等不同领域 [5][7] 产业链与市场规模 - 产业链位置:电子纱→电子布→覆铜板→PCB,电子布在全产业链中价值创造能力较高 [8][9] - 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达286.5亿元,较2020年185.2亿元增长54.7%,主要受AI算力、5G通信等高端需求驱动 [1][14] - 中国作为全球PCB制造中心,电子布需求与下游应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AI服务器)强相关 [14] 技术发展路径 - 技术迭代分三代:第一代Dk≈4.0满足基础绝缘,第二代Dk≈3.5适配5G/AI,第三代Q布Dk<3.0专为PCIe 5.0/6.0设计 [13][29] - 高端电子布技术壁垒高,全球仅日东纺、AGY等少数企业能稳定量产二代布,三代布更稀缺 [13][29] - 技术核心参数包括介电常数(Dk)、介电损耗(Df)、纱线细度等,直接影响信号传输性能 [13]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主要供应商包括中国巨石、OC、NEG、JM、泰山玻纤等,中国企业在产能占比持续提升 [16] - 国内重点企业:中材科技(三代布全覆盖)、宏和科技(极薄布领先)、光远新材(低介电布)、菲利华(Q布技术领先) [18][19][23] - 2024年行业呈现产能向中国集中趋势,中国巨石电子布产能达10亿米占全球20-30%市场份额 [17][18] 重点企业表现 - 宏和科技2024年营收7.8亿元,极薄布毛利率达42.94%显著高于厚布2.12%,产品结构持续高端化 [20][23] - 中材科技规划2026年产能扩至3500万米/年,拥有5条Low-Dk产线并获英伟达认证 [18][29] - 菲利华在三代布(Q布)技术领先,已形成5万米/月产能,2027年规划达200万米/月 [18] 未来发展趋势 - AI服务器(如英伟达GB200)单台PCB面积达2.5㎡,直接拉动2116型高端电子布需求 [27] - 2025年AI服务器用高端电子布供需缺口达25-30%,设备交付周期长导致短期紧张难缓解 [17] - 国产替代加速,2025年国产高端电子布市占率有望显著提升,实现从"跟跑"到"并跑"转变 [11][29]
中材科技: 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12 00:16
业绩预增情况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84,000万元~104,000万元,同比增长80.77%~123.81%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预计为67,000万元~83,000万元,同比增长186.13%~254.47% [1] - 基本每股收益预计为0.5006元/股~0.6197元/股,上年同期为0.2769元/股 [1] 业绩变动原因 - 玻璃纤维产品结构优化且价格同比上升 [2] - 风电叶片产品销量同比增长 [2] 财务数据说明 - 业绩预告数据为初步测算结果,未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1] - 公司已与会计师事务所就业绩预告事项进行预沟通,双方无分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