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搜索文档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与浙江大学启动专项合作
杭州日报· 2025-09-30 10:05
双方将共同推进杭州超重力场顺利完成建设期目标,确保装置从试运行阶段向正式运行阶段平稳过 渡,打通科研成果产出"最后一公里"。 合作以杭州超重力场大科学装置为依托、以浙江人才大厦为实体化空间,建设大走廊超重力研究和 孵化平台,形成"两翼驱动"的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推动"浙大系""超重力系"科技成果在大走廊充 分集聚、"落地生金"。 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将积极推动杭州超重力场科技成果在大走廊内转化和产业化,大走廊 将支持相关产业基金的设立,引导安排政府其他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机构参与杭州超重力场项目合 作;同时,加速汇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构建"基金+项目+人才"的良性循环体系。 浙江大学将联动廊内相关主体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卓越创新群体项目等重 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落地大走廊,产出创新科技成果,推动科学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竞争 力。 科学优势转化为发展势能 杭州超重力实验大楼。 9月30日,我省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以下简称"杭州超重力 场")举行核心设备启动会,目前全球容量最大的离心机主机CHIEF1300开机运行。现场,杭州城西科 创大走廊 ...
之江实验室:贡献全球科技公共产品
科技日报· 2025-09-30 07:54
成立于2017年9月的之江实验室,是浙江省举全省之力打造的非营利新型研发机构。该实验室致力于建 设服务支撑浙江创新发展的策源地,打造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和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的实践 样板。 之江实验室聚焦智能计算,瞄准国家战略前沿、科技创新变革、战略产业创新三大战略需求,重点推 进"三体计算星座"、021 LSM大科学模型等科研任务。 当前,之江实验室积极践行开放科学行动,打造开放创新基础设施zero2x,以及地学领域大模型 GeoGPT和天文领域大模型OneAstronomy等全球科技公共产品,以"共商、共建、共享、共发展"的开放 创新机制,助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让人工智能成果更好惠及全球。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
31省份研发投入大数据:广东超五千亿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29 22:50
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体情况 - 2024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额达36326.8亿元,较上年增加2969.7亿元,同比增长8.9% [2]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69%,较上年的2.58%提高0.11个百分点 [2][4] 领先省份研发经费投入 - 研发经费投入超2000亿元的省份有6个,依次为广东(5099.6亿元)、江苏(4597.5亿元)、北京(3278.4亿元)、浙江(2901.4亿元)、山东(2597.3亿元)、上海(2343.7亿元) [2][4]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7个,依次为北京(6.58%)、上海(4.35%)、广东(3.60%)、天津(3.44%)、江苏(3.36%)、浙江(3.22%)和安徽(2.76%) [2][4] - 广东省研发经费投入自2016年起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突破5000亿元大关 [4][5] 区域创新能力与产业基础 - 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位居全国榜首,其经济总量达14.16万亿元,占全国10.5% [5] - 江苏省拥有超过120万科研人员及175所高等院校,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14.1%、全球4.2%,拥有61家省级以上高新区 [6] 研发经费投入梯队与增长趋势 - 研发经费投入在1000亿至2000亿元之间的省份有6个,使得2024年研发经费超千亿元的省份总数达12个,与上年持平 [7] - 与2014年相比,2024年全国研发经费增长179%,增速前十的省份中8个来自中西部地区,包括海南、江西、云南、贵州等 [7] 新兴产业发展与人才吸引 - 安徽省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24年汽车产量增长超40%达357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4.5%达168.4万辆,整车出口量跃居全国首位 [8] - 集成电路产量增长47.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81.4%,产业发展带动当地高校毕业生留存率提升及外部人才流入 [8]
印媒:全球科研机构十强,八所在中国
环球网资讯· 2025-09-28 06:49
全球科研格局变化 - 全球十大科研机构中有八所来自中国,标志着结构性变革重塑全球科学格局[1] - 自然指数显示,八所中国科研机构的得分均有所提高,而哈佛大学和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得分均有所下降[1] - 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位列第14位和第20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中分别位列第12位和第14位,证实了中国系统性变革的成效[1] 中国科研战略与投入 - 中国科研崛起是精心规划、历时数十年国家雄心的结果,其核心是“双一流”计划[2] - 中国每年研发支出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催生了高强度、注重成果的研究文化[2] - 科研评估体系从直接现金奖励调整为引入新指标,以避免重数量轻质量的激励效应[2] 人才吸引与培养体系 - 通过提供全球竞争力薪酬、先进实验室和研究自主权,成功吸引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牛津大学等院校的学者回国[2] - 回国学者成为院系领导和实验室骨干,确保量子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人才储备[2] - “新工科”改革将传统工程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生物技术融合,确保毕业生为未来做好准备[2] 产学研一体化生态系统 - 顶尖大学是政府支持的庞大科技园区的基石,例如北大和清华周边的中关村地区聚集了数千家科技公司[3] - 该模式正在全中国推广,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航空航天和船舶工业的深厚联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推动临床研究[3] - 学术界是国家战略和商业目标的引擎,将知识创造与经济繁荣直接挂钩[3][4] 全球影响与竞争领域 - 中国在高影响力论文产出和专利申请方面领先,是中美科技竞争的关键因素[3] - 在5G、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是中国减少对西方技术依赖的经济战略核心目标[3] - 中国大学在全球获得声望,成为国际合作的活跃中心,吸引世界各地的顶尖研究人员和学生[3]
青春华章丨向海图强:中国青年的深蓝答卷
新华网· 2025-09-27 12:03
智能焊接技术 - 天津大学与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T/K/Y管节点智能焊接装备可完成海上石油平台导管架的高难度钢管焊接作业[1] - 该技术攻克了多层多道变截面空间曲线焊缝的自适应智能焊接难题 使机器人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1] - 该智能焊接技术不仅适用于海上油气平台 更拓展至船舶制造等大型钢结构领域[1] 海洋探测与工程装备 - "海燕"水下滑翔机是我国新型无人无缆水下自主航行器 可实现海洋水文、环境声场等多要素观测[2] - "海燕"搭载了声学、视觉、温盐深仪等传感器 为深渊科学观测研究提供数据支撑[2][4] - 天津大学无人驾驶交叉研究中心团队将无人驾驶技术应用于高原筑坝 在海拔3000米的四川两河口水电站 1名安全员可同时监管5台无人碾压机 完成了当年该大坝碾压工程总量的三分之一[2][3] 地震工程模拟设施 - 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拥有世界上唯一可模拟复杂波浪、海流环境的水下地震模拟装置[5][8] - 该设施的水下振动台台阵可模拟不同位置的地震动以及各种河流、海流、海浪等涉水真实环境 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水工大坝、海上风电等海洋工程保驾护航[5] - 自2024年投用以来 该装置实验档期已排满 正与水利、海洋、交通、能源等领域的上百家单位合作[6] 工程实践与人才培养 - 工程硕士毕业生黄梓涵构建了有压梯级泵站运行管控数字孪生系统 为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提供了降本增效的解决方案[6] - 研究生祁航构建了生态挡沙堤为航道整治工程提供新思路 研究生冯丽艳开发了混凝剂精准预测模型为智慧水务提供成功范例[6] - 学位授予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解决了国家战略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6]
青春华章|向海图强:中国青年的深蓝答卷
新华社· 2025-09-27 11:54
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突破 - 天津大学与海洋石油工程联合研发T/K/Y管节点智能焊接装备 实现多层多道变截面空间曲线焊缝自适应智能焊接 技术拓展至海上油气平台和船舶制造领域[1] - 水下地震模拟装置配备世界唯一可模拟复杂波浪海流环境的水下振动台台阵 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风电等海洋超级工程提供实验支持[5] - "海燕"水下滑翔机搭载声学/视觉/温盐深仪等传感器 实现海洋水文与环境声场多要素观测 开辟海洋复杂装备研发新方向[3] 智能建造技术应用 - 无人碾压机群在海拔3000米高原筑坝工程中实现1名安全员监管5台设备 完成大坝碾压工程总量三分之一[4] - 数字孪生系统解决泵站系统智能化不足与高能耗痛点 为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构建实时交互的智能调控平台[5] - 人工智能混凝剂精准预测模型提升水厂效能 生态挡沙堤设计为航道整治工程提供新思路[6] 科研设施与产业协同 - 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自2024年投用后实验档期全满 与水利/海洋/交通/能源领域上百家单位开展合作[5] - 高校人才培养以解决国家战略与产业关键问题为学位授予标准 实践成果替代传统毕业论文模式[6]
财政助力新质生产力 新解
搜狐财经· 2025-09-26 06:18
财政引导资源配置 - 财政资金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中试平台建设和科技项目投资等环节发挥引导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2] - 通过“补贴+基金+采购”的政策组合工具培育产业,例如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累计发放研发补贴超50亿元,设立150亿元规模的产业基金,政府采购电动化比例超80% [2] - 政策引导带来企业高研发投入,例如比亚迪研发投入超200亿元,推出刀片电池等颠覆性技术 [2] 税收与补贴政策支持 - 对高新技术企业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近一年减免税额超过300亿元 [3] - 企业研发费用按实际发生额的175%在税前加计扣除,近一年优惠金额达850亿元 [3] - 对企业购置先进设备给予15%—30%的补贴,单个企业年度补贴最高可达5000万元,近一年发放设备购置补贴45亿元,支持1200多家企业 [3] - 发放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后补助60亿元,惠及3000多家企业 [3] 人才支持与成果转化 - 通过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和引进高端人才补贴提供人才保障,例如“珠江人才计划”对青年学者给予每人每年50万元资助,连续支持5年 [4] - 2023年、2024年省级财政分别安排16.34亿元、17.97亿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要求奖励成果完成人的比例不低于70% [4] 创新生态与产业成果 - 2024年广东财政科技支出884亿元,带动全省研发经费投入达5100亿元,其中企业投入占比超80%,企业研发人员占比75% [5] - 支持建设国家级高水平创新平台,如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 [5] - 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全国排名实现“八连冠”,“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位列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5] - 已形成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8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 [6] - 各级政府引导基金认缴规模达4913亿元,规模和数量均排名全国第一 [6]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10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9-25 12:35
华人学者在Nature期刊的科研产出 - 2025年9月24日,Nature期刊一次性上线24篇论文,其中10篇来自华人学者(包括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2] - 此外,9月22日和23日Nature提前上线了两篇华人学者的论文,使得近期华人学者在Nature的论文总数达到12篇[2][20][21] 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突破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张常华教授团队发现SPP1基因对维持胰腺癌间质细胞命运是必需的,为胰腺癌治疗提供新靶点[2] -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Tang Shangming团队研究保护双霍利迪连接点可确保减数分裂期间发生交叉互换,对遗传学有重要意义[16] 能源与材料科学创新 - 清华大学张强、赵辰孜团队通过调控聚合物电解质溶剂化结构实现600 Wh kg⁻¹锂电池,推动高能量密度电池发展[6] -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Zheng Haimei团队开发高熵合金合成的等温凝固法,为新材料制备提供新途径[12] - 麻省理工学院李巨团队开发多模态机器人平台用于多组分电催化剂发现,加速能源材料研发[21] 前沿技术与跨学科应用 - 西湖大学赵世钰团队实现垂直堆叠无人机的近端协同空中操作,推进无人机集群技术发展[10] - QuEra Computing公司Zhou Hengyun团队提出通用量子计算的低开销横向容错方案,助力量子计算实用化[18] - 麻省理工学院Kong Jing团队开发基于静电排斥的范德华材料转移方法,促进二维材料研究[17] 基础科学研究进展 -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毛方园团队揭示哺乳形类动物中不同颌关节的趋同进化机制[5] - 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与作物植物研究所Guo Yu团队基于单倍型重建大麦驯化进化史[14] -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沈其龙团队解码乌尔曼偶联反应中铜的氧化还原行为[20]
纳米级粒子“量子挤压”首次实现,有助高精度传感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
科技日报· 2025-09-23 16:52
研究成果核心突破 -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团队首次实现对纳米级粒子的量子挤压,使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小于量子力学零点涨落 [1] - 该成果为基础物理研究开辟新路径,并有助于推动未来高精度传感、自动驾驶及无GPS信号导航技术发展 [1] 实验方法与过程 - 团队选择由玻璃制成的纳米级粒子,将其悬浮于真空环境并冷却至最低能量状态以降低不确定性 [2] - 在确保囚禁势场得到最佳调制后释放粒子并测量其速度,通过重复实验获得速度分布 [2] - 实验结果显示,当释放时机最佳时,速度分布比最低能量状态下的不确定性更窄,证明实现了量子挤压 [2] 技术挑战与意义 - 创造合适的实验条件一直是巨大挑战,团队在多年探索中克服了粒子悬浮带来的额外涨落及实验环境微小扰动等技术难题 [1][2] - 该悬浮纳米级粒子体系对环境极为敏感,是研究量子与经典力学过渡现象的理想平台,为未来新型量子器件的研发奠定基础 [2]
【晶采观察·解码“十四五”】创新活力!这份成绩单“含新量”十足
央广网· 2025-09-22 15:22
政策与宏观环境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特别提及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 [1] - "十四五"期间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第10位 [2]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 [2] - 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 [2]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超过80% [2] 科技创新与应用 - 多光谱无人机巡田技术可为稻田拍摄"CT"并利用大数据生成成熟度地图指导收割 [1] - 从服贸会到进博会以及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展会上新技术新产品频频亮相 [1] - 第四届数贸会将于9月25日至29日举办杭州"六小龙"将首次齐聚呈现新技术 [3] - 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部分项目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0多岁 [2] 行业发展趋势 - 诸多创新成果正融入日常生活让生活更高效更温暖 [1] - 国家将在原创引领性研究以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 [2] - 对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探索5至10年长周期考核鼓励潜心研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