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山水颜值为发展增值(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2025-10-17 06:09
乡村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消减超过一半,淤地坝累计拦截泥沙74亿吨,形成“拦沙—造地—富民”模式 [1] - 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向纵深推进,陕西绥德辛店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超80%,实现碳汇上市交易 [1] - 陕西榆林米脂县高西沟村通过荒山披绿改善环境,将窑洞改造为民宿,实现生态价值变现 [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通过改革激活生态产品价值,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发力,在生态保护补偿、市场经营开发、绿色金融等体制机制上探索 [2] - 浙江安吉打造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将竹子转化为“碳资产”,实现“竹子变票子,资源变资本” [2] - 福建长汀开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项目收益继续用于水土保持,形成保土、固碳、交易的长效运行机制 [2] 乡村绿色产业发展 - 乡村旅游持续火热,星空经济、露营经济、民宿经济、夜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3] - 甘肃天水麦积区花牛镇的苹果树产业不仅是农民致富主渠道,也成为保持水土的好帮手 [1] - 各地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3]
贵州江口:梵净山下,农旅融合绘就“诗与远方”
新京报· 2025-10-16 17:58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梵净山金顶,山脚下的贵州铜仁江口县慢慢苏醒。太平河畔的云舍村,土家阿妹 展示着古法造纸技艺;梵净山房车露营基地里,孩子们在儿童乐园玩得不亦乐乎;县城的"抹山集"中, 游客忙着体验宋代点茶……这幅和美画卷,正是江口县以农旅融合之笔绘就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近年来,江口县紧抓贵州省推介"黄小西吃晚饭"(即黄果树、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万峰 林、梵净山)旅游黄金线路和梵净山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的战略机遇,持续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2024 年,江口县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54.32万人次。其中,梵净山接待游客197.44万人次,同比增长 7.18%,为梵净山市场化经营以来的最高值。 在宝藏村寨邂逅"最炫民族风" 贵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据新华社报道,今年3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 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距梵净山景区大门仅三公里的山谷中,就隐藏着一 ...
内蒙古“捡秋”走红:游客需要真体验,乡村文旅需要接地气
中国新闻网· 2025-10-16 17:07
内蒙古"捡秋"走红:游客需要真体验,乡村文旅需要接地气 中新网呼和浩特10月16日电 (记者 尚虹波)国庆节过后,内蒙古的农田里仍热闹不减,锡林郭勒盟太仆 寺旗的土豆地边,私家车排起长队;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田埂上,"土豆猎人"们组团来"寻宝",手里的 小土豆刚装袋,就忙着拍视频发朋友圈。这股"捡秋风潮"从网友偶然分享的"秋游快乐",变成多地文旅 部门力推的特色项目,火得看似意外,实则戳中了当下旅游市场的要害:如今游客要的是真体验,乡村 文旅要的是接地气。 图为游客在锡林郭勒盟的田野里"捡秋"。锡林郭勒盟委宣传部供图 "以前旅游是'打卡拍照',现在就想干点'实在的'。"一位从北京自驾来太仆寺旗挖土豆的游客说。 这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饱览自然风光的标准化行程早已不新鲜,反倒是农田里捡土豆、烤土豆的烟 火气,让人觉得"有意思、不空洞"。网友"杨溜达"带家人捡土豆的视频能收获千万播放,正是因为视频 里没有精致的滤镜,只有收获的笑脸、泥土沾在裤脚的真实——这种不加修饰的生活感,恰恰成了吸引 城市游客的磁石。 游客要的体验感,从来不是刻意设计的表演,而是能融入乡村日常的参与感。 在武川县福如东村,村民们看着游客来捡自家 ...
北京市朝阳区2025年支援合作消费帮扶系列活动全面启动
环球网· 2025-10-16 16:42
活动启动与概况 - 活动主题为“绿色帮扶 京彩朝阳”,标志着朝阳区2025年支援合作消费帮扶系列活动全面启动 [1] - 活动由北京市朝阳区发改委主办,通过线上直播形式进行,打破时空限制以扩大群众参与 [1] - 活动首发了支援合作宣传片,展现了朝阳区支援合作工作五年来的显著成效 [1] - 内蒙古、新疆、山西、山东、河南及北京本地等10余个地区线上参与了活动 [1] 活动内容与特色 - 活动特别推介了来自内蒙古察右后旗、科左后旗、卓资县的三条精品乡村旅游路线,旨在推动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2] - 活动设置了“祝福送好礼”线上互动环节,并定制了“朝阳消费帮扶定制纪念品”以回馈支持者 [2] - 活动包含消费帮扶线下市集的消费者与企业代表分享,以及负责人讲述暖心故事与未来展望 [2] 过往成效与数据 - 过去五年间,朝阳区引导企业落地投资达10亿元,消费帮扶金额突破25亿元 [3] - 五年累计培育5个产业集群,共建6个园区,为当地3.7万名群众解决就业 [3] - 帮扶地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万元,增长44.2% [3] 近期举措与未来计划 - 自2025年8月起,朝阳区已开展多场消费帮扶线下市集,让帮扶产品进入公园、社区和机关单位 [3] - 联合网红直播间开展“产地溯源”直播,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近70万元,部分产品上线即售罄 [3] - 未来朝阳区将发挥消费市场优势,持续在产销对接、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区域品牌打造上发力 [2] - 系列活动将持续至11月底,计划在凤凰置业、左家庄社区、国门空港等地举办3场专场展销会,并于10月18日举办线上助农直播 [3]
塑造乡村振兴新生态
苏州日报· 2025-10-16 08:35
农文旅产业发展 - 张浦镇姜杭村通过打造姜里农文旅项目,发展集康养、民俗、农创文创等多业态的乡村旅游,其蓝莓园占地160亩,年产值超百万元,带动近百农户就业[2] - 淀山湖镇红星村打造“鱼乐东阳”农文旅品牌,建设“鱼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并串联周边营地、民宿等资源开发一体化旅游路线[3] - 周庄镇全旺村盘活闲置林地打造“城里尘外”露营基地,锦溪镇顾家浜村借势“昆山之链”工程带动3家民宿、5家农家乐落户,吸引外来创业者成为“新村民”[4] - 农文旅融合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秋研学”的产业链,将传统种植与休闲观光深度融合[2] 农产品品牌与销售渠道建设 - 锦溪镇长云村通过对接昆山市供销合作总社和昆山商厦,打响稻鸭米品牌,去年秋收后2500公斤稻鸭米作为店庆礼品提升市场曝光度,并入驻商超和电商平台,为村集体增收近4万元[5] - 周庄镇复兴村第一书记帮助开拓销售渠道,多销售大米10多万斤,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超40万元[6] - 长云村拥有近2000亩农田,年产水稻近90万公斤,今年小麦预计亩均产量达300公斤[5] 跨区域合作与产业引进 - 在南北共建战略下,昆山第一书记投身跨江合作,沭阳县条河园村引进高品质黄瓜示范种植项目[7] - 塘北村引入苏州农业企业,建成无土水培中心与包装生产线,每年为村集体贡献6%稳定租金收益,提供30至60个就业岗位,帮助该经济薄弱村成功“摘帽”[7] 乡村治理与民生服务改善 - 锦溪镇朱浜村创新“先锋带动”治理模式,设立“民情驿站”化解矛盾,推动便民就医服务点落地,并试种羊肚菌激活林地资源[8] - 朱浜村深挖砖窑文化,凝练出“窑韵砖心焕新田园”党建品牌,通过举办市集和民俗表演激发文化认同[8] - 锦溪三联村将2500平方米老旧厂房改建成“新风堂”,内设500人喜宴大厅及多功能活动室,配套生态停车场与滨水公园,预计2025年底投用[9] - 昆山开发区蓬莱社区聚焦“一老一小”,创新“1234N”润心工作法构建未成年人成长支持体系,并成立“夕阳红俱乐部”实施“一对一”陪伴计划关爱独居老人[10] 组织支持与政策保障 - 昆山明确在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第一书记干事创业提供优厚条件[6] - 自2015年至今,昆山累计选派六批共90名优秀干部扎根基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层基础和实践支撑[1]
助力乡村产业更有韧性、农文旅融合更富活力 浙川牵手 给四川乡间带来了什么?
四川日报· 2025-10-16 07:58
浙川东西部协作模式与成效 - 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运营模式,企业每年向当地村民发放工资上百万元,村民获得土地租金和就地务工收入 [2] - 企业在柏垭镇建成5000多亩油橄榄种植基地,年产值即将突破4000万元,实现企业与地方的共赢 [3] - 5年来,浙川两地通过农产品品牌打造、农业园区建设和乡村资源开发等举措,共同推动四川农业现代化与产业链延伸 [3] 就业促进与技能培训 - 振兴工坊项目已累计投入资金4.6亿元,落地173个项目,预估年产值12.8亿元,带动近2万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助力人均每月增收超2000元 [5] - “蓝鹰工程”在四川省68个县(市、区)推广,今年新增校校结对67对、校企结对88家,培养学生2641人,毕业生就业起薪均超6000元/月 [6] - 依托“天府建筑工”“川菜大师傅”等劳务品牌,累计培育建筑工匠超1万人,带动近百万人就业,创造千亿元级劳务收入 [6] - 今年1至7月,浙江帮助四川实现转移就业5.18万人、省内就近就业0.9万人 [7] 农产品品牌化与市场拓展 - 通过品牌化、市场化管理及共建产业园区,推动金阳青花椒、盐源苹果等凉山州农产品品牌走向全国,例如果园亩产值从不到1万元提升至超20万元 [9][10] - 川西“高山蔬菜”、川南“精品水果”等特色品牌已名声大噪,浙江企业参与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产业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生产向全链条发展 [10] - 依托东西部协作,四川推动“川字号”农产品与浙江市场、全国市场深度融合,例如举办茶叶评选、斗茶大赛等茶旅活动 [10] 农文旅融合发展 - 学习浙江德清、开化、缙云等地经验,四川集中发布10条特色旅游线路,并优选41条乡村漫游路线,助力18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革命老区县资源融合 [11] - 创新推出“红原大草原雅克音乐季+永嘉楠溪江雅克音乐季”双品牌模式,近五年累计举办相关活动30余场,每年设立不少于200万元文化交流专项资金 [12] - 对25个特色乡村、65个特色点位进行包装推介,打造人文美景体验、美食品鉴、非遗民俗休闲等沉浸式业态 [12]
江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初见成效乡村“同美”迈向乡村“共富”
新华日报· 2025-10-16 07:30
乡村片区建设进展与目标 -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进入第二年 目标为一年开局起步 两年打好基础 三到五年初见成效 [1] - 计划到2025年底高质量建成3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4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 [7] - 计划到2030年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 [7] 乡村环境与风貌提升 - 通过微改造和巧提升打造新乡景 例如路网黑化 水网连通 见缝插针绿化美化 一户一策改善住房 [2] - 统筹推进农田 道路 水系等基础工程建设 一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2] - 片区内和美乡村占比达57% 优化山水 田园 村落等空间要素 推进自然风貌 建设风貌 村容村貌协同塑造 [3] - 南京市江宁片区以80公里旅游大道为纽带 打造12座鲜花驿站 呈现一村一景 四季花开的景观 [3] 乡村产业发展与转型 - 产业联合联动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先行区 苏中苏北地区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苏南地区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并发展新兴产业 [4] - 积极培育果蔬 花卉 畜禽 水产等特色产业 连片扩大土特产种植养殖规模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5] - 围绕特色农业 民俗文化 山水风光发展旅游服务 规划建设农文旅综合体 一二三产融合项目 [5] - 宿迁市耿车镇从垃圾镇变身生态镇 做强绿色家居 多肉花卉 直播电商 快递物流四大产业 [4] - 宿迁市朱海休闲运动小镇以水环境整治为抓手 以渔文化为主线 主打休闲运动 乡村度假等四大业态 [6] 片区运营与长效发展机制 -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 人居环境 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完善乡村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和多元模式 [7] - 无锡市构建政府统筹+国资平台+整村运营+多元主体片区运营体系 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田园经济转型升级 [7] - 泰州市姜堰区坚持全域规划 梯次发展 在点上重点打造村庄 在团上联动发展村庄 在片上推进四大主题功能区建设 推动基础设施 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 [7]
陕西今年上半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508.86万人次
中国新闻网· 2025-10-16 03:50
陕西省政协调研显示,目前陕西还存在产业增收效能不足,特色产业仍面临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 同质化等困难,制约整体效益;龙头企业带动不强,全省仅3家企业入围全国农业企业500强,且均为粮 油流通类;收入结构依然较为单一,农民收入仍以家庭经营和务工收入为主等。 为此建议,加快产业集成提升,全面释放产业增值效能,主要推动特色产业培优提档、聚力补齐精深加 工短板、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等;同时,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主要培育壮大链 主企业、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健全扶持政策与增收效果挂钩机制等;再就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鼓励农户多元就业致富,主要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做强县域特色产业、优化农村创业环境等。(完) 中新网西安10月15日电 (记者梅镱泷)记者15日从陕西省政协召开的"发展特色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专 题协商会上获悉,陕西省今年上半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508.86万人次,营业收入37.74亿 元,同比增长2.69%。 近年来,陕西省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将"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作为工作的重点,立足 多样化农业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 ...
长三角的方言歌曲有多美?十余支团队在金山唱起“四季村歌”
新浪财经· 2025-10-15 20:30
活动概况 - 2025年10月15日于上海金山区朱泾镇花开海上生态园举办“四季村歌”秋季村歌展演暨长三角方言歌曲大会 [1] - 活动汇聚来自长三角区域的十余支优秀代表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呈现文化盛宴 [1][2] - 活动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等主办并得到江苏、浙江、安徽省文化馆共同协办 [8] 文化内容与特色 - 演出立足金山卫田山歌、青浦田山歌等上海本土民间艺术并联动江浙皖特色文化资源 [2] - 表演形式包括独唱、小组唱、合唱、情景表演生动展现长三角地区村歌 [2] - 具体曲目包括金山卫田山歌《田野飞田歌》、青浦《问花名》、浙江《䑩公䑩母》、安徽《家在淮上》等展现地域风情 [2] 行业模式与战略 - 村歌成为吸引游客、展示乡土风情、促进长三角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7] - 金山区探索“村歌+旅游”创新模式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 [7] - 公司战略为强化“文旅赋能”加快推动“文旅农商体展”深度融合以激活乡村经济 [7] 活动影响与展望 - 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并激发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6] - 未来将继续深入挖掘培育乡村文化资源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6] - 活动展现了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丰硕成果 [1]
成就丰收热土!“丰收节经济”带火铁岗村,带旺高桂虾
南方农村报· 2025-10-15 19:04
文章核心观点 - “丰收节经济”效应显著,带动肇庆高要区铁岗社区在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实现客流量与特色农产品销量的双丰收,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成效突出 [6][7] 旅游客流表现 - “双节”期间铁岗社区接待游客超2.2万人次,同比增长225%,创历史新高 [3] - 日均客流量超2800人,尽管受台风天气影响,仍出现游客“挤爆”小村的盛况 [10][11] - 乡村旅游实现“三个突破”:游客接待量创历史新高、境外游客零突破、中年客群占比突破50% [32][33] 农文旅融合项目运营 - 标志性项目“屋顶咖啡”“双节”期间营业收入金额同比增长56%,游客平均逗留时长超2小时 [20][21] - “屋顶咖啡”最多一天卖出近千杯饮品,丰收节至国庆期间客流量较平日增长约3倍,主要客群为20-40岁青年及亲子家庭 [21][22][23] - 游客倾向于“微度假+轻体验”的组合玩法,形成喝咖啡、体验农事、打卡乡村美景的复合型消费闭环 [34][35] 特色农产品销售与品牌影响 - 当地特色农产品罗氏沼虾(“高桂虾”)“双节”期间日均交易量达12万斤,日交易车辆突破210辆,同比增长约30% [4][5] - 养虾专业户表示,丰收节后罗氏沼虾日均交易量从7-8千斤/天增长到4-5万斤/天,交易额最高从28万元/天提高到175万元/天,增长率达600% [52][53] - 今年1-9月罗氏沼虾成交量约2300万斤,交易额达6.9亿元;全年销售量预计达5.5万吨,同比增加6% [45][46][47] - “高桂虾”微信指数从1.1万增长到56.8万,日环比增长1630.88%;“罗氏虾”词条微信指数在国庆期间高达9693万 [66][67][68] 产业带动与市场拓展 - 丰收节活动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的目光,为当地产业带来合作机会,采购商来源地从广东本地扩展至云南、广西等地 [61][62] - 通过盘活超百间闲置农房和古村落群,打造和美乡村的“铁岗样板”,并借助国际足球友谊赛等活动提升国际知名度 [14][15][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