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搜索文档
都江堰:连续3年入选“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案例”
搜狐财经· 2025-10-17 07:55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6日电 (唐倩)10月16日,在第十二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揭晓了"2025中国 旅游产业影响力案例",都江堰市入选"旅游产业赋能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据悉,都江堰市 是四川全省唯一连续3年获此荣誉的县(区)级单位。 石羊镇川西音乐林盘。朱冰峰 摄 在推动乡村资源存量转化的过程中,都江堰市打造出成都市A级林盘景区13个,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 25处,成功创建青城山镇泰安社区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龙池镇虹口社区等全省乡村旅游重点镇 村7个。 在乡村住宿产品方面,都江堰市先后完成60余家民宿风貌改造、景观提升和文化植入,评选首批"青城 名宿"11家,打造青城武术、香水主题等民宿消费场景12个。其中,宿仙谷获评中国西南地区首家罗莱 夏朵酒店,闲在•水云书、青城山书香民宿入选第八届黑松露奖"年度精品民宿榜",峨山大坪、饮马川 荣获"最成都·生活美学场景",青暇山居、青城朴舍荣获金熊猫天府创意设计奖,卿宿青城获评国家甲 级旅游民宿。 与此同时,都江堰市创新活化乡村传统文脉,成功申报青城马椅子、灌县泥塑等非遗代表性项目51个, 建立成都皮影戏传承基地、精庐雕塑艺术研究所等非遗传习所 ...
从“漏网之豆”到文旅新秀:内蒙古乡野“捡秋”成风潮
中国新闻网· 2025-10-17 07:30
各地文旅部门积极创新文旅项目,没想到人们竟然爱上了挖土豆。 最近一周,"在内蒙古的农田里,挖呀挖呀挖"是突然火起来的文旅现象。内蒙古多地农田里,来了 一群又一群城里的"土豆猎人",他们拖家带口赶赴田间地头,在完成秋收的农田中"捡漏"土豆。私家车 在路边排成长长车队,自成一道风景。他们中,有人自带装备跨省自驾数百公里,也有人是周边城镇居 民,在短途农村休闲游后变身"寻宝"高手。 10月13日,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田地间"捡秋"的人们。乐焱 摄 据了解,游客们捡拾的这些土豆,部分是村民使用大型机械秋收后,遗留在田地中的小土豆,还有 一些是被翻进地里的"漏网之豆"。如果没人捡拾,来年它们将会变成肥料滋养土壤。看着这么多人涌进 自家田地,当地村民也十分热情:"想捡多少捡多少,这些东西咱家都顾不上捡,游客来了捡走,正好 不浪费。" 今年国庆节假期里,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等交通便利的土豆主产 区迎来不少"土豆猎人"。关注到这一现象后,地方文旅部门反应迅速,将其作为金秋特色短途游亮点, 精心策划为文旅产品。 图为游客展示"捡秋"成果。锡林郭勒盟委宣传部 供图 图为在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田间捡土豆的"亲 ...
山水颜值为发展增值(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2025-10-17 06:09
乡村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消减超过一半,淤地坝累计拦截泥沙74亿吨,形成“拦沙—造地—富民”模式 [1] - 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向纵深推进,陕西绥德辛店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超80%,实现碳汇上市交易 [1] - 陕西榆林米脂县高西沟村通过荒山披绿改善环境,将窑洞改造为民宿,实现生态价值变现 [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通过改革激活生态产品价值,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发力,在生态保护补偿、市场经营开发、绿色金融等体制机制上探索 [2] - 浙江安吉打造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将竹子转化为“碳资产”,实现“竹子变票子,资源变资本” [2] - 福建长汀开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项目收益继续用于水土保持,形成保土、固碳、交易的长效运行机制 [2] 乡村绿色产业发展 - 乡村旅游持续火热,星空经济、露营经济、民宿经济、夜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3] - 甘肃天水麦积区花牛镇的苹果树产业不仅是农民致富主渠道,也成为保持水土的好帮手 [1] - 各地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3]
贵州江口:梵净山下,农旅融合绘就“诗与远方”
新京报· 2025-10-16 17:58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梵净山金顶,山脚下的贵州铜仁江口县慢慢苏醒。太平河畔的云舍村,土家阿妹 展示着古法造纸技艺;梵净山房车露营基地里,孩子们在儿童乐园玩得不亦乐乎;县城的"抹山集"中, 游客忙着体验宋代点茶……这幅和美画卷,正是江口县以农旅融合之笔绘就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近年来,江口县紧抓贵州省推介"黄小西吃晚饭"(即黄果树、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万峰 林、梵净山)旅游黄金线路和梵净山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的战略机遇,持续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2024 年,江口县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54.32万人次。其中,梵净山接待游客197.44万人次,同比增长 7.18%,为梵净山市场化经营以来的最高值。 在宝藏村寨邂逅"最炫民族风" 贵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据新华社报道,今年3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 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距梵净山景区大门仅三公里的山谷中,就隐藏着一 ...
内蒙古“捡秋”走红:游客需要真体验,乡村文旅需要接地气
中国新闻网· 2025-10-16 17:07
内蒙古"捡秋"走红:游客需要真体验,乡村文旅需要接地气 中新网呼和浩特10月16日电 (记者 尚虹波)国庆节过后,内蒙古的农田里仍热闹不减,锡林郭勒盟太仆 寺旗的土豆地边,私家车排起长队;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田埂上,"土豆猎人"们组团来"寻宝",手里的 小土豆刚装袋,就忙着拍视频发朋友圈。这股"捡秋风潮"从网友偶然分享的"秋游快乐",变成多地文旅 部门力推的特色项目,火得看似意外,实则戳中了当下旅游市场的要害:如今游客要的是真体验,乡村 文旅要的是接地气。 图为游客在锡林郭勒盟的田野里"捡秋"。锡林郭勒盟委宣传部供图 "以前旅游是'打卡拍照',现在就想干点'实在的'。"一位从北京自驾来太仆寺旗挖土豆的游客说。 这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饱览自然风光的标准化行程早已不新鲜,反倒是农田里捡土豆、烤土豆的烟 火气,让人觉得"有意思、不空洞"。网友"杨溜达"带家人捡土豆的视频能收获千万播放,正是因为视频 里没有精致的滤镜,只有收获的笑脸、泥土沾在裤脚的真实——这种不加修饰的生活感,恰恰成了吸引 城市游客的磁石。 游客要的体验感,从来不是刻意设计的表演,而是能融入乡村日常的参与感。 在武川县福如东村,村民们看着游客来捡自家 ...
北京市朝阳区2025年支援合作消费帮扶系列活动全面启动
环球网· 2025-10-16 16:42
活动启动与概况 - 活动主题为“绿色帮扶 京彩朝阳”,标志着朝阳区2025年支援合作消费帮扶系列活动全面启动 [1] - 活动由北京市朝阳区发改委主办,通过线上直播形式进行,打破时空限制以扩大群众参与 [1] - 活动首发了支援合作宣传片,展现了朝阳区支援合作工作五年来的显著成效 [1] - 内蒙古、新疆、山西、山东、河南及北京本地等10余个地区线上参与了活动 [1] 活动内容与特色 - 活动特别推介了来自内蒙古察右后旗、科左后旗、卓资县的三条精品乡村旅游路线,旨在推动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2] - 活动设置了“祝福送好礼”线上互动环节,并定制了“朝阳消费帮扶定制纪念品”以回馈支持者 [2] - 活动包含消费帮扶线下市集的消费者与企业代表分享,以及负责人讲述暖心故事与未来展望 [2] 过往成效与数据 - 过去五年间,朝阳区引导企业落地投资达10亿元,消费帮扶金额突破25亿元 [3] - 五年累计培育5个产业集群,共建6个园区,为当地3.7万名群众解决就业 [3] - 帮扶地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万元,增长44.2% [3] 近期举措与未来计划 - 自2025年8月起,朝阳区已开展多场消费帮扶线下市集,让帮扶产品进入公园、社区和机关单位 [3] - 联合网红直播间开展“产地溯源”直播,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近70万元,部分产品上线即售罄 [3] - 未来朝阳区将发挥消费市场优势,持续在产销对接、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区域品牌打造上发力 [2] - 系列活动将持续至11月底,计划在凤凰置业、左家庄社区、国门空港等地举办3场专场展销会,并于10月18日举办线上助农直播 [3]
塑造乡村振兴新生态
苏州日报· 2025-10-16 08:35
农文旅产业发展 - 张浦镇姜杭村通过打造姜里农文旅项目,发展集康养、民俗、农创文创等多业态的乡村旅游,其蓝莓园占地160亩,年产值超百万元,带动近百农户就业[2] - 淀山湖镇红星村打造“鱼乐东阳”农文旅品牌,建设“鱼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并串联周边营地、民宿等资源开发一体化旅游路线[3] - 周庄镇全旺村盘活闲置林地打造“城里尘外”露营基地,锦溪镇顾家浜村借势“昆山之链”工程带动3家民宿、5家农家乐落户,吸引外来创业者成为“新村民”[4] - 农文旅融合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秋研学”的产业链,将传统种植与休闲观光深度融合[2] 农产品品牌与销售渠道建设 - 锦溪镇长云村通过对接昆山市供销合作总社和昆山商厦,打响稻鸭米品牌,去年秋收后2500公斤稻鸭米作为店庆礼品提升市场曝光度,并入驻商超和电商平台,为村集体增收近4万元[5] - 周庄镇复兴村第一书记帮助开拓销售渠道,多销售大米10多万斤,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超40万元[6] - 长云村拥有近2000亩农田,年产水稻近90万公斤,今年小麦预计亩均产量达300公斤[5] 跨区域合作与产业引进 - 在南北共建战略下,昆山第一书记投身跨江合作,沭阳县条河园村引进高品质黄瓜示范种植项目[7] - 塘北村引入苏州农业企业,建成无土水培中心与包装生产线,每年为村集体贡献6%稳定租金收益,提供30至60个就业岗位,帮助该经济薄弱村成功“摘帽”[7] 乡村治理与民生服务改善 - 锦溪镇朱浜村创新“先锋带动”治理模式,设立“民情驿站”化解矛盾,推动便民就医服务点落地,并试种羊肚菌激活林地资源[8] - 朱浜村深挖砖窑文化,凝练出“窑韵砖心焕新田园”党建品牌,通过举办市集和民俗表演激发文化认同[8] - 锦溪三联村将2500平方米老旧厂房改建成“新风堂”,内设500人喜宴大厅及多功能活动室,配套生态停车场与滨水公园,预计2025年底投用[9] - 昆山开发区蓬莱社区聚焦“一老一小”,创新“1234N”润心工作法构建未成年人成长支持体系,并成立“夕阳红俱乐部”实施“一对一”陪伴计划关爱独居老人[10] 组织支持与政策保障 - 昆山明确在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第一书记干事创业提供优厚条件[6] - 自2015年至今,昆山累计选派六批共90名优秀干部扎根基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层基础和实践支撑[1]
助力乡村产业更有韧性、农文旅融合更富活力 浙川牵手 给四川乡间带来了什么?
四川日报· 2025-10-16 07:58
浙川东西部协作模式与成效 - 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运营模式,企业每年向当地村民发放工资上百万元,村民获得土地租金和就地务工收入 [2] - 企业在柏垭镇建成5000多亩油橄榄种植基地,年产值即将突破4000万元,实现企业与地方的共赢 [3] - 5年来,浙川两地通过农产品品牌打造、农业园区建设和乡村资源开发等举措,共同推动四川农业现代化与产业链延伸 [3] 就业促进与技能培训 - 振兴工坊项目已累计投入资金4.6亿元,落地173个项目,预估年产值12.8亿元,带动近2万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助力人均每月增收超2000元 [5] - “蓝鹰工程”在四川省68个县(市、区)推广,今年新增校校结对67对、校企结对88家,培养学生2641人,毕业生就业起薪均超6000元/月 [6] - 依托“天府建筑工”“川菜大师傅”等劳务品牌,累计培育建筑工匠超1万人,带动近百万人就业,创造千亿元级劳务收入 [6] - 今年1至7月,浙江帮助四川实现转移就业5.18万人、省内就近就业0.9万人 [7] 农产品品牌化与市场拓展 - 通过品牌化、市场化管理及共建产业园区,推动金阳青花椒、盐源苹果等凉山州农产品品牌走向全国,例如果园亩产值从不到1万元提升至超20万元 [9][10] - 川西“高山蔬菜”、川南“精品水果”等特色品牌已名声大噪,浙江企业参与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产业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生产向全链条发展 [10] - 依托东西部协作,四川推动“川字号”农产品与浙江市场、全国市场深度融合,例如举办茶叶评选、斗茶大赛等茶旅活动 [10] 农文旅融合发展 - 学习浙江德清、开化、缙云等地经验,四川集中发布10条特色旅游线路,并优选41条乡村漫游路线,助力18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革命老区县资源融合 [11] - 创新推出“红原大草原雅克音乐季+永嘉楠溪江雅克音乐季”双品牌模式,近五年累计举办相关活动30余场,每年设立不少于200万元文化交流专项资金 [12] - 对25个特色乡村、65个特色点位进行包装推介,打造人文美景体验、美食品鉴、非遗民俗休闲等沉浸式业态 [12]
江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初见成效乡村“同美”迈向乡村“共富”
新华日报· 2025-10-16 07:30
乡村片区建设进展与目标 -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进入第二年 目标为一年开局起步 两年打好基础 三到五年初见成效 [1] - 计划到2025年底高质量建成3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4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 [7] - 计划到2030年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 [7] 乡村环境与风貌提升 - 通过微改造和巧提升打造新乡景 例如路网黑化 水网连通 见缝插针绿化美化 一户一策改善住房 [2] - 统筹推进农田 道路 水系等基础工程建设 一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2] - 片区内和美乡村占比达57% 优化山水 田园 村落等空间要素 推进自然风貌 建设风貌 村容村貌协同塑造 [3] - 南京市江宁片区以80公里旅游大道为纽带 打造12座鲜花驿站 呈现一村一景 四季花开的景观 [3] 乡村产业发展与转型 - 产业联合联动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先行区 苏中苏北地区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苏南地区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并发展新兴产业 [4] - 积极培育果蔬 花卉 畜禽 水产等特色产业 连片扩大土特产种植养殖规模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5] - 围绕特色农业 民俗文化 山水风光发展旅游服务 规划建设农文旅综合体 一二三产融合项目 [5] - 宿迁市耿车镇从垃圾镇变身生态镇 做强绿色家居 多肉花卉 直播电商 快递物流四大产业 [4] - 宿迁市朱海休闲运动小镇以水环境整治为抓手 以渔文化为主线 主打休闲运动 乡村度假等四大业态 [6] 片区运营与长效发展机制 -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 人居环境 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完善乡村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和多元模式 [7] - 无锡市构建政府统筹+国资平台+整村运营+多元主体片区运营体系 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田园经济转型升级 [7] - 泰州市姜堰区坚持全域规划 梯次发展 在点上重点打造村庄 在团上联动发展村庄 在片上推进四大主题功能区建设 推动基础设施 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 [7]
陕西今年上半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508.86万人次
中国新闻网· 2025-10-16 03:50
陕西省政协调研显示,目前陕西还存在产业增收效能不足,特色产业仍面临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 同质化等困难,制约整体效益;龙头企业带动不强,全省仅3家企业入围全国农业企业500强,且均为粮 油流通类;收入结构依然较为单一,农民收入仍以家庭经营和务工收入为主等。 为此建议,加快产业集成提升,全面释放产业增值效能,主要推动特色产业培优提档、聚力补齐精深加 工短板、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等;同时,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主要培育壮大链 主企业、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健全扶持政策与增收效果挂钩机制等;再就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鼓励农户多元就业致富,主要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做强县域特色产业、优化农村创业环境等。(完) 中新网西安10月15日电 (记者梅镱泷)记者15日从陕西省政协召开的"发展特色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专 题协商会上获悉,陕西省今年上半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508.86万人次,营业收入37.74亿 元,同比增长2.69%。 近年来,陕西省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将"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作为工作的重点,立足 多样化农业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