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搜索文档
打卡广东乡村“国际范”?跟着GO Guangdong就对了
南方农村报· 2025-07-04 12:15
文旅产业升级 - GO Guangdong国际参访服务平台上线 推出三条主题参访线 首推"古村漫行"线包含10个广东宝藏村落 以国际视角打造岭南乡村游 [3] - 广州塱头村以"修旧如故"理念活化300多座明清建筑 融合网红民宿 咖啡馆及建筑大师张永和设计的"春阳台"艺术空间 2025年将作为中国乡村代表亮相威尼斯双年展 [4][6] - 深圳大芬村曾占据全球70%油画市场 现拥有1000多家画廊和工作室 配套大芬美术馆 形成从创作到交易的完整产业链 [7][9] 文化跨界融合 - 珠海北山村保留780年历史建筑群 引入国际餐饮品牌和爵士Livehouse 2010年至今吸引105万游客 成为艺术人才聚集地 [11] - 佛山西樵镇举办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吸引31国271位艺术家 将废弃蚕房 祠堂改造为艺术空间 结合桑园围水脉打造沉浸式装置 [12][14] - 江门塘口镇活化开平碉楼文化遗产 推出"腐乳咖啡"特饮 改造老粮仓为先锋书店文艺空间 形成"非遗+现代消费"模式 [24][25] 乡村振兴实践 - 中山崖口村依托2000亩连片稻田和红树林生态 结合深中通道开通机遇 发展"稻田咖啡+海鲜餐饮"特色旅游 [18][19] - 惠州博罗县通过"最美公路"串联古村落与山水景观 推动民宿产业升级 实现"推窗见山 移步赏榕"的文旅体验 [20][22] - 茂名根子镇以千年荔林为核心 开发贡园采摘体验 配套柏桥服务区销售荔枝特产及非遗手作 形成"农产品+文旅"闭环 [26][28] 传统产业创新 - 潮州凤凰镇大庵古茶园开发千年古茶树资源 建设单丛茶博物馆 提供采茶制茶体验 深化"茶旅融合"发展路径 [29][31] - 东莞东坑镇应对老龄化挑战 整合社区医养资源建设"长者食堂" 探索基层养老服务体系创新 [16]
溯源藤桥河上游——保亭响水河:一汪碧水奏响生态经济“协奏曲”
海南日报· 2025-07-04 09:38
河流与地名 - 藤桥河流经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因水流与石头撞击发出洪亮声响而得名“响水河”[4][6] - 官方河流名录中称其为“大本河”,但“响水河”名称在民间更广为人知[6][7] - 黎族方言称该河为“水流很大的河”,与“响水”名称含义相近[6] 河流资源与生态 - 响水河水质清澈,水流充沛,周边动植物资源丰富,支撑什龙村、响水村等多个村庄的生产生活[7] - 河流孕育独特鱼类如“石头鱼”(依附河石易捕捉)和石鲮鱼(用于煮汤、炙烤或制作鱼茶)[8] - 当地村民遵循可持续捕捞原则,避免过度捕捞以保护河流资源[9] 河流衍生产业 - 雅布伦·享水谷共享农庄依托响水河上游的湍急水流和自然声景,吸引游客体验“白噪声”与山泉[10][11] - 河流滋养的茶园产出高品质茶叶,河谷气候还盛产红毛丹、百香果等热带水果,成为农民增收支柱[11] - 响水河保障水稻、冬季瓜菜等传统作物的品质,形成核心竞争力[12] 文化与旅游 - 响水河的自然景观(如什龙桥的小桥流水)与黎族文化(如《捡螺歌》描绘的田螺捕捞场景)结合,形成诗意旅游画卷[6][8] - 享水谷将响水河水引入旅游设施,供游客直接饮用或烹制茶饮,强化自然体验[11]
积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稳岗扩岗
辽宁日报· 2025-07-04 09:04
就业支持政策 - 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综合运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社会保障等政策引导经营主体稳岗扩岗 [1] - 加快推进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挖掘"人工智能+"、绿色经济、海洋经济、银发经济等就业机会 [1] - 聚焦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冰雪经济等新型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 - 统筹推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扩大第三产业就业容量 [1] 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 - 持续开展10项就业公共服务提早进校园活动,推广"就来辽"服务品牌,深化"访企拓岗"行动,挖掘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2] - 围绕基层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社区治理、司法辅助、乡村振兴、就业社保、科研助理等领域开发就业岗位 [2] - 扩大青年就业见习岗位数量,开展青年求职能力实训和大学生专业转换培训 [2] - 实施青年就业启航、"宏志助航"、"三支一扶"等计划,针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青年提供"一对一"结对帮扶 [2] 重点群体就业服务 - 健全退役军人自主就业创业支持体系,鼓励优秀退役军人到党的基层组织、城乡社区和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工作 [2] - 坚持就近就地就业与转移就业并举,强化产业就业帮扶,稳定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 [2] - 支持返乡入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优先入驻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 [2] - 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精准识别大龄、残疾、长期失业等群体,提供就业援助和社会救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2] 平等就业保障 - 指导用人单位合理设置招聘条件和用工管理要求,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不合理限制 [3] - 健全生育保障、普惠托育、就业扶持等支持体系,推广"妈妈岗"就业模式,构建生育友好就业环境 [3]
一个乡村“很好的样子”
四川日报· 2025-07-04 08:20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石椅村通过农文旅融合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以羌族文化为特色发展研学旅游和民俗体验项目 [4][5] - 北川创新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石椅羌寨为核心带动周边7个乡镇形成跨区联动发展 [4][8] - 该村已接待研学团队6.34万人次(1-5月),相关收入达1077万元 [6] 文旅产业发展 - 研学旅游成为核心业态,开设10余个羌族文化体验项目,提供定制化服务(中小学生侧重民俗体验,大学生侧重社会实践) [5] - 打造四季差异化体验项目:春季采茶赏花、夏季水果采摘、秋季赏林观叶、冬季民俗活动 [6] - 直升机起降点建设完成将开通永昌机场航线,预计带来高端客流 [3][10] 特色农产品销售 - 建立乡村振兴先行区农文旅交流中心,免费为农户提供近百种农特产品展销平台 [8] - 在绵阳龙门市场设立"石椅子"高山蔬菜销售点,统一收购销售山野菜和订单农产品 [8][9] - 正与四川商超洽谈农特产品进驻事宜,推动北川特产规模化输出 [10] 返乡创业现象 - 青年返乡创业案例:29岁王民豪放弃月入万元工作,开设山顶民宿(旺季20间全满)并开展农产品电商 [6][7] - 民宿经济带动常住游客消费,夏季避暑游客平均停留一周 [6] - 返乡创业者表示收入虽不稳定但成就感显著提升 [7]
(乡村行·看振兴)“中国黄花之乡”:小小黄花如何撬动乡村大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7-04 00:36
人才赋能 - 唐家堡村通过选拔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和退伍军人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这些人才在黄花种植和民宿产业等领域发挥带动作用 [2] - 党员带头示范黄花种植技术,从土壤改良到病虫害防治等环节传授经验,消除村民顾虑 [2] 产业升级 - 公司与科研院校合作搭建智慧农业监测系统,通过微气象设备和物联网传感器实现"三统一增"种植管理体系,提升黄花质量 [3] - 采用太阳能杀虫灯、生物天敌和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幅减少,保障黄花品质和生态环境 [3] - 全村黄花种植面积达4000亩,其中2500亩由合作社和大户流转经营,1500亩为村民自种 [4] - 村内拥有1家大型黄花加工企业和3户中小型加工户,实现鲜黄花直接加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4] 产业链延伸 - 开发黄花酱和黄花啤酒等深加工产品,成为畅销品并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4] - 通过参加展销会和电商直播等方式推广"唐家堡黄花"品牌,产品畅销全国 [4] - 采用"村集体+企业"模式发展黄花非遗手工产品加工坊和乡村旅游民宿产业 [4] 文旅融合 - 2018年建设黄花主题公园,2021年实施水美乡村项目,2023年建成融合黄花文化元素的忘忧小镇 [5] - 新增音乐公路和"小小森林"共享营地等特色旅游设施,提供多样化服务 [5] - 每年举办黄花文化节和民俗文化活动,年接待游客量达20万人次 [6] 经济效益 - 202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万元 [6] - 村民实现土地流转收入和打工收入双重增收 [4]
果香引路 水果美食节激活乡村消费新场景
搜狐财经· 2025-07-03 12:11
农文旅品牌发布与活动概况 - 翔安区举办"厦乡趣-闽地翔安"农文旅品牌发布会暨水果美食节,以荔枝、火龙果等夏季水果为主题,吸引市民游客参与乡村消费新场景探索 [1] - 活动设置30个农特产品摊位组成的"丰收市集",展示东寮豆干、古宅大蒜等特色农产品,现场交易活跃 [1] - "闽地翔安"品牌同步发布6条精品农文旅线路,串联"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引导都市人群走进乡村 [4] 消费与营收数据 - 活动单日带动村集体及村民增收近十万元,形成"从田间到舌尖"的消费闭环 [4] - 吸引500余名市民游客参与采摘、品鉴、手作等体验项目 [4] 农文旅融合创新模式 - 设置果香互动区,包括"水果捞捞乐""西瓜套圈王"等亲子游戏,增强游客参与感 [2] - 推出创意水果宴,融合菠萝糖醋排骨、火龙果炒虾仁等创新菜品,结合东寮豆干拌古宅大蒜等在地特色美食 [2][4] - 行业计划持续开发"鲜果+文旅+消费"融合模式,将乡村打造为消费目的地 [4] 特色农产品展示 - 重点推广东寮豆干(现做现卖)、古宅大蒜(新鲜度高)、大嶝海蛎等区域性农产品 [1][2] - 通过鹧鸪藜麦咸饭、青葱面线汤等传统美食强化在地农产品品牌认知 [2]
【视频】一线调研 | 到中山触摸“新岭南田园主义”,寻找“粤式新潮流”
搜狐财经· 2025-07-03 08:11
广东文旅新业态发展 -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以"粤式新潮流"为抓手,深度挖掘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自2023年起连续三年开展征集活动,累计吸引超800家单位申报,培育推出115个示范性场景 [1][25] - 第三批"粤式新潮流"申报单位数量创新高,覆盖科技潮玩、滨海旅游等十大领域,吸引近400个项目参与,成为广东文旅消费新IP品牌 [4][25] - 通过"场景创新+消费激活"模式擦亮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招牌,未来将举办多场实地调研分享活动,贡献"广东智慧"与"广东样板" [4][25] 崖口村文旅融合案例 - 2025年上半年游客量超300万,停车收入超200万元,通过深中通道引流效应显著 [4][27] - 形成25家"村咖"年营收超1000万元,13间民宿集群包括禾舍书屋等品牌,打造6公里美食经济带带动230名年轻人就业 [8][29] - 对标莫干山民宿标准,改造旧电厂为特色民宿,以"稻海+"多业态并联构建沉浸式田园生活综合体,保留原生态场景同时植入新业态 [11][30] 康公屿手艺人工坊创新模式 - 改造破败蚕种场为文化体验综合体,融合非遗展示、咖啡店等业态,成为小榄人气产业园 [12][15] - 近百家商户中90%为20-30岁青年创业者,通过文化赋能打造"文化体验+商业休闲+旅游民宿"多功能集聚区 [15] - 创新"生产+传承+体验+销售"融合模式,为非遗提供商业化路径,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重活化 [19] 专家观点与行业趋势 - 沉浸式体验、特色民宿等新场景成为广东文旅增长核心引擎,需解决新业态品牌宣传不足等问题 [23] - 成功路径在于深植本土文化基因,以跨界融合锻造沉浸式场景,聚焦"小而美"而非"高大上" [24] - "内容为王、场景为本、体验至上"模式是文旅创新关键,崖口村与康公屿为全国提供可复制样本 [23][24]
推动乡村振兴,莱芜打造“片区推进+乡村旅游”消费场景
齐鲁晚报网· 2025-07-02 13:31
济南市莱芜区副区长徐曰飞在会上介绍,莱芜区坚持以泉韵乡居和美乡村片区建设为载体,创新打 造"片区推进+乡村旅游"消费场景,形成依山依水齐振兴、有根有魂可沉浸的"新农潮",让乡村有了"新 赚头"。 莱芜区坚持"由表及里、内外结合、连片打造",统筹15个镇街、792个行政村,系统谋划、梯次创建, 打造东部"以药兴农"、西部"姜蒜飘香"、南部"红色记忆"、北部"山水田园"、中部"城乡共融"五幅振兴 图,先后建成"雪野三乡·和美画廊""齐鲁情·映山红"等4个省级、市级和10个区级和美乡村片区,累计接 待游客超4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7亿元。坚持"一镇一优品、一镇一节会",举办樱桃、酥梨等特色林果 采摘系列活动,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增加收入3000万元,让甜度爆表、流量变现;设立乡野市集、推 出"莱芜YOU选"品牌,汇聚土特产、"YOU 选"为"你选",将主动权交给消费者,吸引了5万名游客游玩 打卡,超35万人次参与"莱芜YOU选"线上线下(300959)活动,全网总传播量超过300万次,助力莱芜 农产品叫得响、传得开、卖得俏。 莱芜区以"新场景创造新需求"解锁乡村游流量密码,撬动"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 ...
京西600年古村,在诗画中重铸乡愁
新京报· 2025-06-30 19:05
乡村振兴政策推进 - 北京市启动"百千工程",门头沟区2024年开启"诗画乡村"建设,推动古老村庄现代化转型 [1] - 田庄沟域入选北京市第一批"百千工程"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集成1.7亿元建设"雁翔云谷"示范片区 [11] - 雁翅镇2023年试点建立田庄沟域党委,通过六项联动机制推动行政村和经营主体抱团发展 [11] 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 苇子水村研发香椿酱深加工工艺,2024年建成加工厂并获批门头沟区十年来首个生态涵养区食品生产许可 [4] - 加工厂采用"共享工厂"模式辐射整条沟域,解决香椿销售期短问题,此前单村剩余香椿达5000斤(损失15-20万元),泗家水村剩余量最高达2万斤 [3][4] - 同步开发苦杏仁加工产品,恢复传统"杏仁粥"工艺并商品化,为村民创造新收入来源 [4] 文化旅游产业开发 - 苇子水村利用600年古民居和北方旱作梯田发展民宿旅游 [3][5] - 高台村改造水库为亲水乐园,配套浮桥/荷花/凉亭等设施,2025年6月已吸引垂钓游客 [6] - 王平镇韭园沟域开发京西古道文化,修复马致远故居并创建"元曲习研所"互动体验项目 [9][11] 特色农业与休闲经济 - 红头香椿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沟域基础产业 [3] - 高台村发展林下养鸡,散养鸡蛋供不应求,同时建设梯田果园/登山步道/露营区/攀岩崖壁等复合业态 [6] - 王平镇结合大樱桃/京白梨等农产品打造农文旅融合产业,划分文化体验/休闲观光/综合服务功能区 [12] 基础设施与生态修复 - 高台村整修水库并建设跌水景观,松树村33亩山地改造为市民微享菜园 [11] - 淤白村白瀑云景水库开发为四季休闲地,苇子水村古梯田系统得到修复提升 [11] - 沟域党委实施风貌联控机制,统筹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 [11]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上市公司可做三件事
证券日报· 2025-06-28 00:26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达7.07亿,同比增长8.9% [1] - 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 [1] - 乡村旅游正从"粗放开发"向"精细运营"转型,强调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 [1]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措施 基础设施优化 - 部分地区存在道路狭窄、网络覆盖不足、民宿卫生条件简陋等问题 [2] - 建议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上市公司可加大公共服务设施投入 [2] - 上市公司可联合政府加强数字化建设,研发文旅微信小程序,探索5G、VR等技术应用 [2] 特色文化旅游开发 - 当前乡村旅游存在"千村一面"现象,缺乏差异化定位与文化IP构建 [2] - 文化原真性与创新表达成为核心竞争力,民俗、非遗成为新吸引力 [3] - 上市公司可借鉴"非遗活化"路径,让游客参与文化传播 [3] 产业链打造 - 乡村旅游需实现"农业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深度融合 [3] - 传统模式下村民常被排除在产业链外,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主体原则 [3] - 鼓励上市公司输出"运营管理+品牌营销"能力,降低创业门槛 [3] 上市公司在乡村旅游中的角色 - 上市公司应发挥带头作用,构建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 - 通过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项目,实现业务增长与多方共赢 [2][3] - 在赋能乡村旅游过程中,达成"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