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核聚变能源
icon
搜索文档
超级赛道重磅不断,又有关键突破
证券时报· 2025-10-02 20:35
项目技术进展 - 中国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交付安装,该底座直径约18米、高约5米、总重400余吨,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主机[1][5] - BEST装置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将首次在国际上演示核聚变发电,项目总装工作已于2025年5月启动,预计两年后建成并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目标2030年点亮第一盏灯[5][6] - 德国政府通过“德国迈向核聚变发电站”行动方案,目标在德国建造世界首座核聚变发电站,计划到2029年累计投入超20亿欧元资助相关研究[2][7] 商业化进程与资本投入 - 2025年被业内称为中国核聚变商业化元年,核聚变概念受到一二级市场资本热捧,Wind核聚变概念指数月涨幅超过3%,部分概念股月涨幅超过15%[2][3] - 诺瓦聚变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于8月1日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创国内民营核聚变公司单笔融资新高[2][9] - 美国核聚变初创企业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在8月28日获得8.63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英伟达,公司累计融资约30亿美元,占全球聚变能源行业融资总额约三分之一[9][10] 企业战略与行业展望 - 中国聚变公司在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首次公开亮相,展示其技术路线及业务布局,目标2050年实现聚变能源商用,将在上海新建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四号(HL-4)”[7] - 多家上市公司宣布向可控核聚变等领域拓展,例如网达软件拟3000万元参设基金投资核聚变产业链项目,西子洁能表示将聚焦核岛关键设备研发并加快向可控聚变等领域布局[11] - 行业政策信号明确、融资规模提升、装置建设加速,基于大国竞争视角,行业长期成长趋势确立,国际及国内装置加速建设下,零部件企业订单有望得到充分释放[8][11]
利好!超级赛道,重磅不断!又有关键突破→
证券时报· 2025-10-02 20:33
项目与技术进展 - 中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在10月1日取得关键突破,其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直径约18米、高约5米、重400余吨)研制成功并完成交付安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进入新阶段[1][3] - BEST装置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主机,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演示核聚变发电,预计在建成后于2030年点亮第一盏灯[3][4] - 德国政府于10月1日通过“德国迈向核聚变发电站”行动方案,计划到2029年累计投入超20亿欧元,旨在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核聚变发电站[1][5] 融资与资本动态 - 中国民营核聚变公司诺瓦聚变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于8月1日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创下国内民营核聚变公司单笔融资新高[1][7] - 美国核聚变初创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CFS) 在8月28日获得8.63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英伟达旗下NVentures,公司累计融资约30亿美元,约占全球聚变能源行业融资总额的三分之一[8] - 多家投资机构参与核聚变领域投资,例如网达软件拟3000万元参设基金投资核聚变产业链项目[8] 商业化进程与行业展望 - 2025年被业内称为中国核聚变商业化元年,行业商业化进程明显加快[1][5] - 中国聚变公司在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首次公开亮相,展示其技术路线,目标在2050年实现聚变能源商用,并将在上海新建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四号(HL-4)”[5] - CFS的聚变示范系统已完成约65%,预计2027年实现关键技术里程碑,为其商用核聚变电厂开发铺平道路[8] 市场表现与产业链布局 - 截至9月30日收盘,核聚变概念指数月涨幅超过3%,部分概念股月涨幅超过15%[1] - 西子洁能表示在2025年将加大核电产业布局,重点向三代核电、四代核电、可控核聚变等领域拓展[9] - 券商观点认为,国际及国内装置加速建设下,零部件企业订单有望得到充分释放,对可控核聚变行业坚定看好[6][9]
中国核聚变装置,取得关键突破!
上海证券报· 2025-10-02 20:04
BEST项目工程进展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取得关键突破,其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于10月1日完成吊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1] - 杜瓦底座直径约18米、高约5米,总重400余吨,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主机,安装精度要求极高,表面水平高差需控制在15毫米以内,落位位置偏差不超过2毫米 [3] - BEST装置总投资85亿元,总装工作于2025年5月初正式启动,比原计划提前2个月,预计2027年完成建设并首次演示聚变发电,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3] 全球与中国核聚变发展格局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于2010年启动,带动全球核聚变关注度提升,风险资本开始大规模布局民营聚变企业,技术验证进入关键阶段 [4] - 全球聚变研究处于“实验堆向示范堆过渡”阶段,中国凭借持续政策支持与工程化优势,正加速向“聚变能商用化”目标迈进,整体处于全球前列阵营 [4] - 投资核聚变的背后逻辑是能源安全为国家顶层设计,布局核聚变是争夺未来能源战略制高点,同时科技巨头为保障AI算力等业务发展,必须寻找稳定、巨大的清洁能源 [4] 国内核聚变商业实体与规划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0亿元,控股股东为中核集团,将在上海基地投资120亿元建设“中国环流四号”聚变实验装置,瞄准2050年聚变能源商用目标 [5][6] - 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45亿元,预算超过100亿元,基于EAST装置 [5] - 民营企业多点开花,例如能量奇点目标5-79 Q>10,星环聚能目标2032年实现100MW,瀚海聚能计划2028年至2030年实现数十MW量级能量输出并启动能源商业化 [5] 产业链投资机遇 - 磁约束聚变核心部件包括超导磁体、低温系统、真空部件等,惯性约束聚变核心部件包括激光组件、燃料系统等,共同需求包括真空系统、电源、热管理、特种金属及软件等 [6] - 中国聚变公司建设HL-4装置将极大带动高温超导带材等发展,目前上海超导、东部超导、甚磁科技等公司的超导材料正在测试验证中,翌曦科技等公司将参与磁体部分研发 [6] - 高温超导材料处于产业化初期,原材料主要为钇钡、镁等,除核聚变外还可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粒子加速器、磁悬浮列车等领域 [8]
中德同步加码核聚变突破,天工国际(00826)受益材料赛道
智通财经网· 2025-10-02 15:37
全球可控核聚变竞争态势 - 中国与德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几乎同步取得重大进展,全球“人造太阳”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 [1] - 中国在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交付,总装工作于2025年5月启动 [1] - BEST装置预计在两年后建成,并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目标在2030年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1] - 德国政府通过“德国迈向核聚变发电站”行动方案,目标在德国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核聚变发电站 [1] - 德国计划到2029年累计投入超20亿欧元资助核聚变研究、基础设施和技术示范装置建设 [1] 产业发展与产业链构成 - 可控核聚变领域被视为未来能源的唯一方向 [2] - 全球约35个国家投身核聚变研究,中国、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等处于领先地位 [2] - 产业链主要由上游材料、中游超导磁体、第一壁相关结构、真空模块及下游电站运营等环节组成 [2] 投资视角与公司机遇 - 建议从产业发展阶段、高价值量、确定性、高弹性、AI赋能等角度关注深度参与核心项目的设备及材料标的 [2] - 天工国际(00826)卡位稀缺核心材料赛道,在钛合金、核聚变材料、人形机器人领域具有中长期成长空间 [2] - 公司利用粉末冶金优势可避免宏观偏析并增加有益合金元素成分,实现纳米级强化相的弥散分布,有望大幅提升聚变堆材料性能并助力新结构材料开发 [2]
中国核聚变震撼突破!1亿度狂奔1066秒,美国急追却吃尘,能源霸权要变天!
搜狐财经· 2025-10-02 10:46
技术突破 - 中国“人造太阳”EAST实现1亿摄氏度高温等离子体稳态运行1066.76秒,刷新世界纪录 [3] - 此次突破攻克了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精密控制等尖端技术门槛,实现了高约束模稳态运行 [4] - 装置利用-269℃超导线圈产生强大磁场,成功约束比太阳核心温度高6倍的1亿℃等离子体 [3] 行业影响与比较优势 - 中国磁场强度首次反超美国纪录,且装置体积缩小30%,建造成本降低50倍 [5] - 行业已形成从原子核能量释放到高效利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拥有2000多项专利 [7] - 与美国依赖私营企业探索及欧盟ITER项目推进迟缓相比,中国发展节奏形成鲜明对比 [7] 未来前景与应用潜力 - 核聚变燃料可从海水中提纯氘,1升海水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且几乎零碳排放 [4] - 根据路线图,行业计划于2035年建成聚变工程实验堆,2050年瞄准商用发电 [7] - 下一代装置“夸父”已启动建设,上海初创企业“能量奇点”计划2027年建成更紧凑的“洪荒170”装置 [7]
BEST装置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
央视新闻· 2025-10-01 14:52
项目进展 - BEST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其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完成交付安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1] - 杜瓦底座是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直径约18米,高度约5米,总重量400余吨,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主机[1] - 杜瓦底座安装精度要求极高,表面水平高差需控制在15毫米以内,落位位置偏差不得超过±2毫米,其安装精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 技术成就 - 项目团队攻克了高精度成型和焊接、毫米级形变控制、高真空密封等关键技术[5] - 杜瓦底座的制造交付和落位装配为BEST装置后续核心部件的安装和调试奠定了坚实基础[5] 项目目标与规划 - BEST是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装置,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将首次在国际上验证聚变可在真实燃料环境下实现净输出能量[7] - 项目总装工作于2025年5月正式启动,预计两年后建成,并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7] - 到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7]
民生证券:可控核聚变产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建议持续关注核聚变产业催化
智通财经网· 2025-09-30 10:00
文章核心观点 -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加速,民营资本开始进入该赛道,建议持续关注产业催化 [1][4] 核聚变技术路线 - 核聚变研究主要沿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大途径进行 [2] - 磁约束利用强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主要装置类型包括托卡马克、仿星器、场反位形直线形装置 [2] - 惯性约束利用粒子惯性在散开前发生聚变,主要方式包括Z箍缩和激光型 [2] 国内外核聚变项目 - 海外典型项目包括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美国CFS公司的SPARC实验堆、美国Helion Energy公司的Orion发电厂 [3] - 中国核聚变技术由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两大院所牵头,高校及民营企业共同参与 [3] - 中国典型项目包括BEST紧凑型实验装置、江西“星火”混合反应堆、成都“先觉”Z-箍缩反应堆、上海磁约束托卡马克项目 [3] 投资建议与关注领域 - 建议关注大功率电子管与真空开关、电源、堆内构件、超导相关、电容、IGBT开关等产业链环节 [4] - 具体建议关注公司包括旭光电子、英杰电气、爱科赛博、新风光、四创电子、国光电气、合锻智能、安泰科技、派克新材、江苏神通、永鼎股份、联创光电、西部超导、王子新材、宏微科技、赛晶科技等 [4]
中金 • 全球研究 | 2025年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4:候选人高市早苗
中金点睛· 2025-09-30 07:35
文章核心观点 - 高市早苗被视为“安倍经济学”的坚定继承者,其经济政策偏好为货币宽松、日元贬值和财政扩张 [2] - 若高市当选,预计日本资产价格走势将与“安倍经济学交易”方向一致,即日元贬值、日股上升、日债利率平缓上行,但变化幅度可能弱于2012-2013年 [2][11] 人物背景 - 高市早苗生于1961年,出身于非政治世家的双职工家庭,毕业于神户大学和松下政经塾 [3] - 拥有在美国国会的工作经历,并在回国后担任过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 [3] 从政经历 - 1993年以独立候选人身份首次当选众议院议员,后加入自民党,并成为安倍晋三的坚定支持者 [4] - 曾担任总务大臣长达1066天,为日本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总务大臣,并曾任自民党政务调查会长等要职 [4][5] - 2024年参选自民党总裁,在首轮投票中以国会议员票72票、党员票109票位列第一,但最终落选 [5] 个人资产状况 - 2022年9月时点,其个人及家族持有资产总计约6105万日元,包括土地房产2105万日元、存款1000万日元和贷款3000万日元 [5] - 不持有任何股票、债券等证券 [5] 经济金融政策主张 - 提出三项减税政策:提高“年收入壁垒”、实施附带现金补贴的税额抵扣、废除汽油暂定税率,这些政策组合被视为争取跨党派合作的策略 [7] - 在货币政策上偏好宽松,认为政府应决定政策方向,但具体手段由日本央行决定,并曾发表“现在加息就是笨蛋”的言论 [8] - 对弱日元存在偏好,认为日元贬值有利于出口和增加外汇储备盈余,并引用智库观点称弱日元对日本利大于弊 [9] - 拥护财政宽松,主张通过投资尖端技术促进增长,认为只要名义增长率超过国债利率,债务问题就可控 [10] 潜在市场影响 - 若高市当选,市场或再现“安倍经济学交易”,参考2012年安倍当选后6个月内,日元兑美元贬值约18%,日经指数上涨约37%,东证指数上涨约41% [11] - 当前环境下,预计短端利率平缓上行,长期利率面临上行压力,收益率曲线可能走向陡峭化 [11]
太阳能量的地球复刻,产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民生证券· 2025-09-29 19:23
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 维持评级 [5] 核心观点 - 核聚变是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 通过模拟太阳核聚变原理产生能量 具有原料丰富 能量巨大 清洁无污染等优势 [1][8][28] - 核聚变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主要分为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大路径 其中磁约束包括托卡马克 仿星器 场反位形直线形装置 惯性约束包括Z箍缩 激光型等 [1][67] - 全球核聚变商业化进程加速 海外典型项目包括ITER SPARC Orion 国内形成以两大科研院所为主 民营企业共同参与的开发格局 [2][43][125] - 核聚变产业化落地将沿实验堆 示范堆 商业化三阶段推进 若关键技术突破 有望在21世纪下半叶成为基荷能源 [46][55][59] 技术路线分析 - 磁约束路线利用强磁场束缚高温等离子体 包括托卡马克 仿星器 FRC装置 其中托卡马克是研究最深入的方向 可实现稳态运行但装置规模庞大 [67][69][93] - 惯性约束路线利用强激光或粒子束瞬间压缩燃料靶丸 依靠燃料惯性维持超高密度 包括Z箍缩 激光型 物理过程快但能量利用效率低 [67][103] - 托卡马克分为普通和超导两种类型 超导又分为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 2006年建成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 [73][80][82] - 仿星器通过精密设计的扭曲磁体形成螺旋磁场 无需等离子体电流 理论上可实现无限期连续运行 避免托卡马克的破裂事故风险 [93][97] - 场反位形直线形装置具有高β值特征 能在较低磁场强度下约束高密度等离子体 经济性较高 工程结构简单 [99][101] 国际项目进展 - ITER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核聚变实验装置 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 由35个国家参与 预计2034年实现首次点火运行 [47][49][113] - SPARC是美国CFS公司的高温超导托卡马克验证装置 体积仅为ITER的四十分之一 采用REBCO高温超导磁体 局部磁场强度达20T 远超ITER的5.3T 预计2027年达成Q>1的净能量增益目标 [115][117][119] - Orion是美国Helion Energy的世界首座核聚变发电厂 采用氘与氦-3燃料循环技术 直接转化为电能 减少中子辐射 计划2028年为微软提供50MW电力 [120][122][124] 国内项目布局 - 国内形成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两大科研院所为主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及相关民营企业共同参与的开发格局 [2][125][127] - 中核西物院系技术发展路径为HL-1→HL-2A→HL-3→聚变-裂变混合堆 等离子体所系为HT-7→EAST→CRAFT→BEST→CFEDR [127] - 国内主要可控核聚变装置累计15个 分布在安徽 四川 江西 上海等地 包括HL-2A EAST J-TEXT KTX等 [129] - 民营企业积极参与 诺瓦聚变融资5亿元 能量奇点完成两轮融资约8亿元 红杉资本 昆仑资本等明星机构现身 [43] 商业化进程 - 聚能商业化沿实验堆 示范堆 商用堆三阶段推进 ITER验证科学原理 SPARC等探索工程可行性 DEMO验证发电经济性 [46][55][59] - 中国CFETR示范堆计划分三步走 2021年立项建设 2035年建成聚变工程实验堆 2050年建设聚变商业示范堆 [55] - 全球50多家商业公司致力于聚变能源商业化 行业融资规模持续攀升 政府对聚变能开发关注度提升 [59][64][66] - 若聚变能2040年代商业化 2050年有望占据3万亿美元/年化石能源市场 [59] 投资建议 - 建议持续关注核聚变产业催化 重点关注大功率电子管+真空开关 电源 堆内构件 超导相关 电容 IGBT开关等环节 [3] - 具体公司包括旭光电子 英杰电气 爱科赛博 新风光 四创电子 国光电气 合锻智能 安泰科技 派克新材 江苏神通 永鼎股份 联创光电 西部超导 王子新材 宏微科技 赛晶科技等 [3]
万亿级能源革命来袭!可控核聚变6大龙头强势崛起,谁能问鼎能源之王
新浪财经· 2025-09-26 22:26
中国核聚变技术发展进展 - 中国聚变能源公司在上海启动中国环流四号实验装置建设 聚焦高温超导磁体技术验证 标志核聚变研发进入超导时代 [1] - 发改委与能源局联合印发《可控核聚变智能化发展实施意见》 要求基于AI技术构建智能控制系统 实现等离子体稳态运行的无人驾驶 [1] - 政策与技术双重赋能 加速人造太阳梦想实现 [3] 全球核聚变竞争格局 - 国际核聚变赛道竞争白热化 中国BEST项目总装工序较原计划提前2个月启动 [4] - 美国Helion公司与微软签订全球首份核聚变电力采购协议 计划2028年交付 [4] - 日本更新《聚变能源创新战略》将商业化目标提前至2040年 [4] -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2035年前全球将有超过10个示范堆进入建设阶段 [4] 核聚变产业链龙头企业技术优势 - 王子新材旗下宁波新容成为国内唯一能量产核聚变脉冲电容企业 产品循环寿命达10万次(国际平均3万次) 独家供货BEST装置并完成首批交付 [5] - 西部超导是全球唯一具备低温超导材料全流程生产能力企业 作为ITER项目中国区超导线材独家供应商 2025年新增200吨产能将保障5个国家重大专项需求 [6][7] - 合锻智能攻克聚变堆真空室制造三大技术难题 以2.09亿元订单100%国产化率成为BEST项目真空室唯一供应商 技术标准超越欧盟同类产品 [8] - 国机重装依托8万吨模锻压机成功制造CRAFT项目千吨级TF线圈盒 破解超大型部件整体成型技术 [9] - 安泰科技作为EAST装置偏滤器核心供应商 其钨铜复合部件助力创造1056秒长脉冲运行世界纪录 产品应用于ITER等国际项目 [10] - 某未具名公司联合院士团队推进Z-箍缩混合堆技术路线 独家承接燃料循环系统建设 产品覆盖EAST、HL-2M等国内主流装置 具有显著成本优势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