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
icon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从实验室到地铁站 前沿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10 12:58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 安徽合肥聚变堆园区正在研发安装"人造太阳"关键部件,包括聚变堆主机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装平台,目前进行偏滤器部件和遥操作系统的集成测试[1] - 园区2022年3月投入使用,19个子系统建设全面加快,预计2023年底基本建成[3]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预计2027年底建成,将首次在世界上演示聚变能发电[7] 核聚变技术发展 - "人造太阳"模仿太阳原理,氢同位素氘聚变反应释放能量,每升海水提取的氘相当于300升汽油能量,生成物无污染[5] - 核聚变可能在2040-2050年实现大规模并网发电和商用,带来能源革命[8] - 聚变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平台[7] 大科学装置布局 -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已有三个装置建成,三个在建,包括2026年建成的合肥先进光源和部分建成的雷电防护设施[9] - "十五五"规划可能纳入超级陶粲、行星环境模拟设施及强光磁等新装置,2027-2028年将形成完整科创体系闭环[9] - 合肥大科学装置建设速度全面加快[11] 产业链带动效应 - 可控核聚变拉动上中下游产业链发展,包括材料、关键零部件、加热系统、磁体系统和聚变反应堆[15] - 每100亿元聚变投入可带动1000亿元产业链升级,涉及高技术含量和高净值产业[17] - 聚变衍生技术如太赫兹检测已应用于食品工业,穿透果壳直接成像检测坚果品质[10][13]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合肥通过场景能力清单和场景机会清单对接供需,2023年场景机会超240项,响应企业超700家[22] - 政府部门设立场景创新推进处,成立国内首个场景公司,为量子等领域量身打造应用路径[26][28] - 累计发布场景机会约1000项,场景能力约1500项,落地项目超1200个,金额约7亿元[28] 资金与平台支持 - 安徽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截至2025年6月设立18只子基金,投资137个项目金额近24亿元[30] -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吸引1800家企业参展,落地项目超400个涉及资金260多亿元[32] - 全省219家省级以上孵化器在孵企业超万家,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32]
加快“人造太阳”研发 记者探秘大科学装置“夸父”
环球网资讯· 2025-05-03 14:09
大科学装置发展现状 -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批大科学装置已建成运行 [1]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是世界海拔最高(4410米)、规模最大、灵敏度最优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 [3] -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将人类观测范围扩展至百亿光年 [5] -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位于地下700米 可放大电信号1000万倍捕捉中微子 [7] 聚变能源研究进展 - 聚变能源具有原料丰富、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特点 有望实现零碳排放发电 [9]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项目预计2025年底全面建成 为聚变堆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13][14] - "夸父"项目包含19个课题 其中D形真空室装置总高20米 重295吨 采用超低碳不锈钢材料 已通过验收 [16][17] - 国际首创八分之一真空室装置 未来将组合成完整环形结构以约束上亿摄氏度高温等离子体 [17] 现有聚变实验装置成果 -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人造太阳)2006年建成 2024年初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运行 创世界纪录 [19][21]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已启动总装 将模拟商业化聚变堆运行状况 预计未来几年建成 [22] - 合肥科学岛已形成EAST、夸父、BEST组成的聚变研究装置集群 [22] 聚变能源商业化展望 - 聚变发电演示预计十年内实现 商用化需二十至三十年时间 [25] - "夸父"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发测试平台 [24] - 环向场原型线圈将于2024年8月完成子线圈研制并总装 用于产生约束等离子体的强磁场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