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
搜索文档
国务院食安办等部门积极推进预制菜餐饮环节使用明示
北京商报· 2025-09-21 20:44
北京商报讯(记者张天元)9月21日,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账号,针对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预 制菜相关话题,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已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 总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维护消 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
实探山姆超市,九毛九上架太二酸菜鱼等多款预制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13:06
公司业务动态 - 九毛九集团旗下太二酸菜鱼、松鼠桂鱼及九毛九西北菜卤牛腱拌凉皮等多款预制菜产品上架广州山姆会员店 售价分别为119.9元/份、129.9元/份及69.9元/份 [1] - 预制菜业务可能成为九毛九营收新增长点 [1] 财务表现 - 九毛九2025年上半年营收27.53亿元 净利0.61亿元 [1] - 三大核心品牌太二酸菜鱼、怂火锅、九毛九西北菜收入全线下滑 [1] - 货品销售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5496万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1.32亿元 增幅达140% 成为集团内唯一高速增长板块 [1] 行业趋势 - 预制菜市场竞争越演越烈 太二酸菜鱼被卷入行业风暴眼 [1]
罗永浩再发声!
搜狐财经· 2025-09-21 12:12
预制菜定义与分类 - 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过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需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5] - 行业存在对预制菜加工深度的分级定义,包括仅需清洗切配的I级净菜、需烹饪的II级浅加工生制、需复热调味的III级熟制半成品以及仅需加热的IV级即热预制菜[1][2] - 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明确,连锁餐饮中央厨房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和半成品,以及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面、盒饭、糕点、汉堡等不纳入预制菜范围[5] 行业争议与消费者关切 -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敏感度较高,争议点包括菜品缺少“锅气”影响味觉体验,以及常与“科技与狠活”划等号引发对卫生安全的担忧[8] - 核心争议并非完全反对预制菜本身,而在于商家侵犯知情权,或将预制菜以现制菜的价格出售[8] - 从商家运营角度看,中央厨房模式具有标准化、集约化和流程化优势,有助于实现降本增效[6] 行业规范与发展建议 - 破解争议困局的关键在于尽快出台更完善的国家标准,需明确预制菜的术语、分类,并结合菜系特点细化界定,例如标注全预制或半预制以及预制具体时间[9] - 建议在标准执行方面推行“牌照管理”模式,对硬件设施不达标、中央工厂规模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不发放预制菜生产牌照[9] - 预制菜发展的两个硬性要求是禁止添加防腐剂,以及必须全程冷链以维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5] - 行业可持续发展方向是通过国标、牌照管理等措施,平衡美味与工业化、新鲜度的矛盾[9]
罗永浩搅黄西贝上市跑路日本?京东、百度、美的等资本已间接潜伏
搜狐财经· 2025-09-21 00:29
公司上市计划与资本运作 - 公司计划在2026年完成高质量IPO,成为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6][8][11] - 公司已完成种子轮、天使轮及A、B、C轮融资,众多内蒙古地区有影响力的人物参与投资[3] - 公司股权结构已优化,大股东为贾国龙、张丽平夫妇,并设立了用于引进人才和投资者的股权平台以及员工持股平台[11] - 2025年1月,成都新潮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公司第十大股东,被视为最新一轮融资[12] - 分众传媒于2025年4月计划以83亿元人民币估值收购新潮传媒100%股权,此举被认为与公司上市计划相关[15] 公司业务发展与财务表现 - 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西贝莜面村、西贝海鲜和九十九顶毡房,聚焦餐饮经营本质[7][9] - 儿童餐业务实现显著增长,营收从2019年到2022年增长415%,2022年6月上新后成为门店销售第二,8月跃居外卖销售第一[7] - 外卖业务从2019年到2022年增长86%,其中部分分部增长超过140%[7] - 零售业务从2019年到2022年获得跨越式发展,营收增长257%[8] - 公司持续构建面向未来的能力,重点建设了六大研发中心和五大央厨,研发储备上百道功夫菜[6] 公司战略与未来展望 - 公司战略目标为到2030年实现营收超千亿、品牌登顶[8] - 2023年公司将坚持好吃战略,开打贾国龙-酒酿空气馍北京战役,并稳健推进零售业务高质量发展[9] - 公司定位美国食品控股公司(市值约176亿美元)为对标对象,预示其上市后市值潜力巨大[3] - 公司持续探索新业务,于2022年11月成功开发出产品与渠道创新的贾国龙-酒酿空气馍快餐模式[8]
纪科行:创业不是闪电战,《论持久战》的阶段论帮你熬到反攻时刻
搜狐财经· 2025-09-20 15:19
创业战略框架 - 创业本质是持久战而非闪电战 需分阶段实施策略 涉及战略防御 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1] - 创业者常犯错误包括猛冲猛打拓渠道 例如6个月砸300万拓渠道导致现金流断裂 或盲目跟随竞品价格战导致亏损[1] 力量对比分析 - 需计算自身实力 包括现金流支撑时长 例如每月固定支出5万时资金需支撑6-12个月 以及核心能力如产品研发或渠道资源[4] - 需评估市场容量 例如社区养老需统计60岁以上老人数量及月支出 儿童玩具需评估适龄儿童数量 某案例中200名儿童仅创造2万年市场容量[4] - 需分析竞品短板 例如SaaS企业发现竞品功能复杂后推出年费3000元轻量版工具 半年获取500客户[5] 战略防御阶段 - 聚焦单点突破 例如预制菜企业仅做上班族午餐 通过社区团长渠道每天销售50份 成本15元售价25元 日赚500元覆盖成本 3个月实现现金流平衡[7] - 聚焦成本管控 例如跨境电商将写字楼月租2万降至共享办公省1.2万 用免费设计工具替代500元兼职设计[9] - 聚焦客户留存 例如家政公司通过反馈卡和家政技巧推送 使复购率从30%提升至60% 并获20个新客户推荐[9] - 结束信号为现金流连续3个月为正且利润覆盖支出 或核心客户复购率稳定在40%以上[9] 战略相持阶段 - 建立产品深度壁垒 例如SaaS企业将客户管理升级为全生命周期管理 加入自动提醒和成交概率分析 使客户留存率从50%升至90%[11] - 建立运营效率壁垒 例如预制菜企业通过长期供货协议降低蔬菜成本15% 按预售生产使库存损耗从10%降至2% 社区团购企业优化结算流程使效率提升20%[12] - 建立客户信任壁垒 例如家居定制企业通过客户案例视频和老客户带新活动 构建品牌认知[14] - 该阶段需持续6-12个月 避免急躁策略调整[14] 战略反攻阶段 - 品类延伸需贴近核心 例如预制菜从午餐延伸至晚餐和家宴套餐 供应链复用使营收3个月增长50% 避免跨领域扩张如儿童绘本转服装导致100万库存[16][17] - 渠道拓展需精准 例如SaaS企业选择行业社群合作 转化成本比线下低60%并获取200客户 避免高成本低转化渠道[17] - 团队扩张需匹配业务节奏 按目标招聘 例如拓100客户需增3名销售 并设置3个月试用期淘汰机制[17] 战略执行原则 - 战略耐心基于力量对比计算和阶段策略坚持 例如某智能家居企业防御阶段8个月 相持阶段12个月 反攻阶段6个月成为区域头部[18] - 成功企业依赖持久战阶段论而非闪电战 需清醒认知力量对比和分阶段执行[20]
36氪精选:罗永浩大战贾国龙,预制菜闷声发大财
日经中文网· 2025-09-20 08:33
预制菜行业政策与市场动态 - 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于9月13日通过审查 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标志着行业首次拥有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12] - 政策推动下A股预制菜板块大幅上涨 截至9月15日收盘 得利斯涨停(10.10%) 龙大美食涨5.69% 惠发食品涨5.56% 国联水产涨5.03% 味知香涨4.93% 千味央厨涨3.96%[7][11] 预制菜行业发展历程 - 行业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 伴随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而发展 2000-2005年期间集中涌现一批代表企业如天康生物、国联水产、得利斯、惠发食品[13] - 2008年后中央厨房和冷链运输兴起推动行业规模化扩张 商场连锁餐饮品牌复制及明火限制政策进一步促进标准化发展[16] - 监管体系近三年快速完善 从2022年中国烹饪协会团体标准 到2023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再到去年六部门联合明确预制菜定义[13] 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特征 - 预制菜将餐饮行业起点拉平 连锁餐饮(如海底捞、外婆家、避风塘、永和大王)原本独有的中央厨房优势被打破[14] - 中小餐馆广泛采用预制菜 因成本低于聘用厨师 且通过多渠道采购可覆盖南北菜系[16] - 行业存在定义分歧: 国家标准排除中央厨房制品 而消费者认为非现场制作即属预制菜[14] 消费者行为与社会认知 - 争议本质源于知情权缺失 消费者对预制菜安全性的担忧实质是对选择权被剥夺的不满[14] - 社会快节奏生活催生外出就餐需求 但标准化预制菜无法满足消费者对"锅气"和传统烹饪风味的追求[14][17]
2025年第37周:食品饮料行业周度市场观察
艾瑞咨询· 2025-09-20 08:04
养生经济与Z世代消费趋势 - 老字号中药品牌如同仁堂、童涵春堂、片仔癀通过产品创新和场景拓展吸引年轻消费者,推出养生茶饮、香氛蜡烛等产品并结合社交媒体营销增强互动体验 [2] - 品牌年轻化是老字号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满足Z世代对轻养生的需求实现焕发新活力,跨界合作和文创开发拉近与年轻人距离如同仁堂开设复合概念店推出养生咖啡 [2] - 中式养生水市场快速增长,2024年规模达30亿元,年轻消费者占比77.7%,预计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长率超88%,伊利旗下伊刻活泉推出石斛西洋参养生水采用0糖配方和液氮锁鲜工艺 [19] 功能饮料与即饮茶市场动态 - 功能饮料和茶饮正快速取代传统矿泉水,2025年数据显示其增速显著超越传统矿泉水,农夫山泉、东鹏饮料等企业财报反映茶饮和功能饮料营收占比提升,电解质水等单品增长迅猛 [3] - 无糖茶市场从2015年22.6亿元飙升至2023年401.6亿元,预计2025年达616.6亿元,竞争焦点从健康概念转向口味体验,品牌需坚持健康加好喝双轮驱动 [11] - 能量饮料市场规模达1114亿元,消费群体从体力劳动者转向年轻人,消费场景包括运动、加班、电竞等,东鹏特饮推出无糖新品瞄准用脑过度白领,包装改为简约白色 [8] - 即饮茶市场预计到2034年将以5.6%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情绪满足和口味优化成为主要购买驱动力,创新集中在功能性成分、文化体验和季节限定等方面 [9] 预制菜行业调整与企业表现 - 预制菜行业进入调整期,味知香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4.5%,千味央厨净利润下滑39.7%,安井食品预制菜业务增速放缓,主因原材料成本上涨和行业竞争加剧 [4] - 2024年预制菜行业规模达4850亿元,但消费者接受度仍待提升,行业存在标准不统一、食品安全等问题,新规出台提高行业门槛推动规范化发展 [4] - 春雪食品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2.30亿元同比增长5.75%,净利润1428万元扭亏为盈,核心策略包括全产业链整合和聚焦预制菜赛道,鸡肉调理品销量增长10.53%,出口激增25% [24][25] 茶饮料市场分化与巨头策略 - 茶饮料市场呈现分化趋势,农夫山泉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长15.6%至256.22亿元,其中即饮茶收入增长19.7%至100.9亿元,康师傅茶饮料收入下滑6.3%至106.7亿元 [5] - 农夫山泉通过无糖茶品牌东方树叶和促销活动如一元乐享抢占市场,康师傅主因有糖茶需求下降、渠道收缩及涨价策略导致收入下滑 [5] - 元气森林凭无糖专门家定位迅速崛起,2024年销售额达117亿元,无糖气泡水市占率超50%,成功源于精准瞄准年轻群体健康焦虑和快速产品迭代 [18] 老年食品与功能性食品发展 - 中国老龄化加速,预计2030年老年人口达3.7亿占总人口25.5%,老年消费市场潜力巨大,2030年消费总量或达12万亿至15.5万亿元 [7] - 日本老年食品市场成熟,其介护食品按硬度、粘度分类便于老年人选择,2019年市场规模达1691亿日元,功能性食品针对认知、三高、骨关节健康等需求 [7] - 中国老年食品市场目前以保健品为主种类单一,需借鉴日本经验完善法规标准,开发多样化老年食品填补市场空缺 [7] 乳制品与奶粉行业创新 - 蒙牛奶粉板块2025年中期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2.5%,利润显著提升,通过科研创新如瑞哺恩推出Sn-2 DHA奶粉吸收率提升100%,儿童粉一米八八聚焦骨骼成长 [11] - 新乳业净利润增33.76%,良品铺子、金种子酒等亏损,蜜雪集团营收增长39.3% [5] - 李子园业绩停滞营收徘徊在14亿元左右,产品单一、渠道集中等问题凸显,2024年底浙商二代李博胜接任总经理推动新品开发和品牌升级 [26] 餐饮业转型与新业态探索 - 海底捞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主要因翻台率下降及客流减少,餐厅收入占比近九成但同比下降9%,外卖业务收入增长59.6% [13] - 为应对压力海底捞调整门店策略,关闭部分直营店并扩大加盟,同时加速创新场景和副牌孵化,如在上海开设超级甜品站推出咖啡、奶茶、甜点等产品 [13] - 紫光园在清河万象汇开设主打现制烘焙的奶皮子酸奶站,融合清真糕点和卤味小吃,尝试酸奶加模式结合社区档口与流量单品 [20] - 西餐品牌蓝蛙在北京国贸店推出全国首家Bakery门店,将原有酒水吧改为烘焙档口,售卖12-42元的蛋糕、面包等产品应对增长放缓 [23] 品牌创新与国际市场拓展 - 旺仔牛奶推出16款地域版限定包装,将城市文化符号与经典IP结合如长沙的吃臭豆腐仔、上海的上海滩仔,通过在地化设计唤醒消费者情感共鸣 [12] - 元气森林好自在系列红豆薏米水登陆韩国20家Costco超市,标志产品首次进入海外主流零售渠道,品牌自2019年出海以来已进入40多国市场 [22] - 2025年上半年食品饮料巨头积极应对动荡经济,可口可乐营收236.64亿美元净利润增28%,雀巢销售额442亿瑞士法郎聚焦高端健康领域收购徐福记 [12] 其他企业财报与产品动态 - 承德露露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3.84亿元同比下降15.30%,净利润2.58亿元同比减少11.97%,公司聚焦植物基产品创新推出露露植本养生水等新品 [23] - 永辉超市推出烘焙新品山茶花山泉吐司,主打新国风美学与健康理念,采用进口山茶花小麦粉和安佳黄油,结合低温发酵与烫种工艺降低糖油含量 [10] - 费列罗斥资31亿美元收购家乐氏布局蛋白质零食和欧洲市场,亿滋国际营收增3.8%靠产品微创新和拓展新品类 [12]
千亿产业狂奔背后的“身份焦虑” 预制菜如何破局?
第一财经· 2025-09-19 23:02
行业现状与争议 - 西贝餐饮因使用预制菜却宣传“现炒”引发公众对预制菜行业标准与监管的广泛讨论 [1] - 争议折射出行业在快速发展中面临定义模糊、标准认知不到位与消费者认知落差等多重困境 [1] - 预制菜行业规模已达4850亿元 [6] 现有标准体系评估 - 中国现行有效的食品国家标准总数为2242项,构建起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核心的统一标准体系 [2] - 现有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可以支撑预制菜行业对于食品安全底线的守护能力 [1] - 预制菜产品出厂需要企业综合引用多个现有标准,例如冷冻调理肉制品受GB/T 27302等标准规范,即食类产品受GB 29921等标准约束 [3] 标准制定的核心难题 - 争议核心在于是否将“预制菜”视为独立食品类别还是纳入现有标准体系管理 [4] - 制定新标准的难度很大,关键在于预制菜缺乏统一明确的定义和范围 [2][3] - 广东等地已尝试通过地方标准对预制菜予以初步界定,但国家层面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定义 [4] 解决路径与未来展望 - 解决困局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完善标准体系但避免“为标准而标准”,企业应加强自律明确标识并提升产品品质,消费者需提高食品标准认知 [7] - 企业最应发力于供应链控制及产品服务的标准,并用科学技术指标讲好生产经营故事 [7] - 重建信任是关键,预制菜未来可能像罐头食品、速冻食品一样从被质疑到被接受 [8]
外卖平台如何更好管控预制菜
搜狐财经· 2025-09-19 22:08
预计 宋玉茹 近日,预制菜频繁登上舆论热搜榜,从校园食堂到家庭餐桌,从堂食餐馆到外卖平台,它牵动着无数消费者的神经。 有人觉得预制菜代表着餐饮工业化的未来,是效率与安全的统一。也有人质疑其营养、口感以及商家的诚信,想弄清楚"吃到嘴里的,到底还算不算真正的 现做菜"。本质上,社会争论的焦点在于食品安全和性价比。 实际上,预制菜此次引发关注之前,外卖食品的品控问题就已多次引发社会关注。外卖平台是否在"管控"预制菜方面积极作为呢? 从生产环节看,预制菜迅速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便捷性与高效性。 传统餐饮依赖厨师现炒现做,这不仅需要大量人力投入,还受场地、原材料以及时间等因素的限制。 预制菜的产业模式是将大规模的食材加工、半成品处理集中在工厂完成。通过冷链运输与标准化包装,这些半成品能在门店快速加热、组合,极大地提高了 出餐效率。 例如,传统餐馆里一份需要厨师精心准备的红烧肉,可能要经历挑选、切割、腌制、烹饪等环节,耗时数小时;但如果是预制版本,只需加热、调味即可出 餐。对于餐饮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成本大幅降低和翻台率的提升。 预制菜被推崇的另一个理由是品控的加强。在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中,标准化、机械化、数据化占据主导地 ...
千亿产业狂奔背后的“身份焦虑”,预制菜如何破局?
第一财经· 2025-09-19 19:19
行业核心困境 - 预制菜行业面临定义模糊、标准认知不到位与消费者认知落差等多重困境 [1] - 近期舆论争议源于企业使用预制菜却宣传“现炒”,暴露了预期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1][6] - 解决困局的关键在于重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之间的信任 [8] 现有标准体系评估 - 中国现行有效的食品国家标准总数为2242项,已构建起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核心的统一标准体系 [2] - 现有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能够覆盖预制菜的安全底线要求,涵盖从原料到成品的各个环节 [2] - 预制菜产品出厂需综合引用多个现有标准,例如冷冻调理肉制品遵循GB/T 27302,即食类产品遵循GB 29921 [3][4] 标准制定的挑战与方向 - 制定专门预制菜国家标准的主要难点在于定义和范围缺乏统一共识,而非安全标准缺失 [2][3] - 预制菜更应被视为统称而非独立品类,其涵盖的产品在现有食品分类体系中已有对应标准 [2][3] - 行业更需要的是“标准体系指南”或“导航图”,以帮助企业高效组合运用现行标准,而非推倒重来制定新标准 [5] 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 - 预制菜行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2024年市场规模已达4850亿元 [6] - 产业本质是食品工业与餐饮服务业的融合,通过对农产品标准化、工业化预处理,可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6] -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鼓励预制菜产业发展,肯定其在减少食品浪费、提升原材料利用率和稳定品质方面的作用 [6] 破局路径与建议 - 企业端应加强自律,明确标识预制菜使用情况,并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品质 [7] - 企业需加强供应链控制,并用科学技术指标和检测数据向消费者有效解释产品的安全性与营养健康价值 [7] - 消费者需要提高对食品标准的认知,了解国家技术标准的兜底价值,从而减少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焦虑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