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有资产运营
icon
搜索文档
一财社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国资责无旁贷
第一财经· 2025-10-27 21:13
国有资产总体规模与增长 - 国有资产主要由经营性、行政事业性、资源性资产三方面构成 [1] - 过去五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国有资本权益总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4%、11.7%、11.0% [1] - 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5%以内 [1]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 截至2024年全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为68.2万亿元,净资产为55.4万亿元 [1] - 部分行政事业性资产处于“沉睡”状态,有待开发和利用 [4] - 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是下一步改革重点,强调盘活利用 [4] 国有企业发展方向与责任 - 国有企业需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原创技术策源地、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 [3] - 在市场化竞争成熟的产业,国有企业应少参与甚至不参与 [3] - 国有资产需更好服务于全民,在养老、医疗等民生建设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3] 资源性资产管理 - 资源性资产价值体现在高质量农田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提升等 [1] - 需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严守资源安全底线 [5] - 维护资源资产权益,以深化改革完善管理制度体系 [5] 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趋势 - 推动国有资产治理开创新局面,全面摸清家底、盘活存量资源、提升管理效能 [2] - “三资三化”(国有资产、资源、资金的资产化、证券化、杠杆化)引起热议,旨在促使国有资产展现更重要功能 [7] - 国有资产需在引领产业发展、社会民生保障方面体现举足轻重的作用 [7]
破融资瓶颈、强市场活力!开平国资国企改革“成绩单”亮眼
南方都市报· 2025-09-29 12:17
国资国企改革核心成效 - 截至2025年8月底,江门开平市属国企资产总额达272.17亿元,净资产总额105.97亿元,较2022年底分别增长61.78%和124.42% [1] - 市公有资本集团和公用集团跻身“百亿级国企”行列 [1] 资产重组与体系构建 - 通过聘请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资产清查,推动771项历史遗留不动产完成确权登记 [4] - 将分散在财政、城管、民政等部门的经营性资产统一划转至国资平台,实现集中化运营 [4] - 构建起交通运输、建筑施工、资本投资、公用服务、城市更新、港口码头、农业投资、文旅产业、园区建设、氢能产业十大业务板块 [6] - 形成5家“资产办直管”和2家“管委会代管”的清晰布局 [6] 融资能力提升与渠道拓宽 - 市公有资本集团、公用集团、侨城集团获评AA+信用等级,市公控集团、翠山湖集团获评AA信用等级 [9] - 2022年至今,市属国企累计在证券交易所获批公司债额度52亿元,其中2025年7月公用集团和公有资本集团分别成功发行5亿元和3亿元公司债 [9] - 截至2025年8月底,市属国企累计获得银行授信118.62亿元,2024年新增银行融资50.04亿元,较2022年增长171.63% [9] 市场化运营与产业投资 - 通过与广东省建工集团合资恢复壮大建筑施工业务,与广发信德投资公司合作设立开平市首支产业投资基金,与中科富海集团携手布局氢能装备制造项目 [12] - 市城发集团投资的国汇誉港花园商业房地产项目开盘当日成交100套 [12] - 市农控集团参与“开平优品”行政区品牌运营,吸引68家企业合作,累计销售额超2亿元 [12] 重点产业发展项目 - 侨城产业投资集团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推进开平碉楼—赤坎古镇华侨文化旅游区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 [3] - 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投资三埠港区迁建工程项目 [6] - 农业控股集团投资马冈鹅预制菜产业园配套共性工厂项目 [12] - 启航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1]
中央企业资产突破90万亿“家底”更厚 国企改革走深走实年底前将完成主体任务
长江商报· 2025-09-22 07:01
中央企业综合实力增长 -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68.8万亿元增长至91万亿元,年均增速7.3% [1] - 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至2.6万亿元,年均增速6.5% [1] - “十四五”期间预计创造增加值比“十三五”增长40%,利润总额增长50% [1] 经营质效与科技创新 - 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至6.7%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59.4万元增长至81.7万元 [2] - 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投入强度从2.6%提升至2.8% [2] - 打造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组建23个创新联合体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累计投资达8.6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 [3] - 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 [3] -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5个领域收入均超过万亿元 [3] - 央企新能源累计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占全国一半,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占全国超20% [3] 布局优化与重组整合 - 以市场化方式重组6组10家企业,新组建9家中央企业 [4][5] - 重组整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增强产业协同、优化公共服务进行 [5] - 重组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解决重复投资、资源分散问题,形成“1+1>2”效果 [5] 有效投资与资本市场表现 - 2021至2024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万亿元,年均增速6.3% [5] - 2024年四季度以来拟发行稳增长扩投资专项债总规模达5000亿元 [5] -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超过22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 [6] - “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现金分红2.5万亿元 [6]
区县级国资平台加速向“产业组织者”“价值创造者”转变
中国发展网· 2025-08-22 16:32
发展形势 - 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处于政策传导—制度创新—效能释放的关键转型期 需从融资主体向产业组织者和价值创造者转变 [1] - 省级及以上国资平台在新兴产业投资已形成规模 但区县级平台整体参与度和营收贡献仍显不足 受制于资本实力与专业能力 多数处于探索阶段 [1] - 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技术赋能 研发投入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倾斜 但数字化投入更聚焦降本增效场景 核心挑战在于数据孤岛化与技术应用碎片化 [1] 区域协同 - 公司突破单点式发展局限 通过对接央企资源 推进跨域协作和共建飞地园区等方式 以小资本撬动大产业 融入跨区域产业集群 [2] - 公司从传统融资建设主体向区域经济组织者和产业赋能者转变 通过资本运作和平台共建提升资源统筹与产业组织能力 [2] 风险防控 - 公司面临债务结构优化与资产效能提升的双重挑战 部分公司正构建现金流平衡—资产流动—资本补充三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 [2] 战略重组 - 资产分散化和业务同质化是核心瓶颈 需明确各层级平台主业边界与协同机制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3] - 可借力区县龙头企业 通过产业基金或混改参控股等方式构建垂直产业生态链 将市场力转化为自身造血力 [3] 体制机制创新 - 市场化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生命线 地方政府可通过负面清单+契约化管理机制实现政府调控目标与企业经营效益同频共振 [3] - 需紧扣区县发展规划筛选核心业务 建立刚性业务准入与动态退出机制 优化结构与盈利模式 [3] 融资创新 - 可构建直融优先+低成本置换融资体系 打破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传统模式 [3] - 可通过建立资金集中管理体系 对各业务板块现金流实行统一归集与调度 [3] 数字化建设 - 组织复杂度高且数字底座完善的公司可率先探索财务和业务管理数字化 推动业财融合 搭建财务共享中心和一体化线上管理平台 [4] - 存在数据孤岛问题的公司可构建统一数据中台 实现科学化和精准化决策 [4] 产业生态构建 - 可立足区域比较优势 聚焦1~2条重点产业链 构建投资引领+空间承载+服务配套一体化的产业培育体系 形成全链条支撑能力 [4] - 创新产城融合+要素运营赋能模式 推动基础设施升级与产业服务供给深度融合 [4]
潍坊国资新动作!潍坊国投战略重组潍坊国资集团
搜狐财经· 2025-08-18 10:50
潍坊市属国企战略重组 - 美晨科技控股股东潍坊国投吸收合并潍坊国资集团 重组后潍坊国投存续并继续履行上级任务 [1] - 潍坊国投成立于2020年4月 注册资本21338万元 原为潍坊国资集团全资子公司 [2] - 潍坊国资集团成立于2023年12月 注册资本20亿元 控股4家子公司 含潍坊国投 [2] 国有资本布局优化 - 2023年9月潍坊市国资委将潍坊城投持有的美晨生态21.62%股权无偿划转至潍坊国投 使其成为第一大股东 [2] - 重组旨在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 - 潍坊市将原有17家市属国企整合为六大专业化集团 减少管理层级3级 [4] 专业化整合方向 - 聚焦城投 产投 金融 产业运营 化债纾困等领域 打造功能定位明确的主业企业集团 [3] - 形成"1个核心平台+多个专业化子公司"架构 突出主责主业 [3] - 重组后企业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5] 具体整合案例 - 潍坊市产业发展集团整合潍坊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 持股53.4%成为控股股东 [5] - 潍坊交通发展集团与交控科技合作低空经济领域 打造"空地一体化"智能交通生态 [5] - 2023年1月潍坊城投无偿划转文旅集团51.2794%股权及三河生态旅游100%股权 [4][5]
【省国资委】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地方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典型案例汇编》
陕西日报· 2025-08-05 08:14
公司入选案例 - 长安汇通集团的企业改制闲置资产盘活综合案例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地方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典型案例汇编》[1] - 该案例是陕西省唯一被收录的案例[1] 公司资产盘活策略与成效 - 公司坚持因"资"制宜,综合实施战略重组、资产处置、科学赋能、产业培育等举措[1] - 公司累计盘活企业18户,资产规模超过40亿元[1] - 通过资产价值重塑,有效解决了企业设备落后、债务诉讼、项目烂尾等问题,加速存量资产在国资体系内腾挪跃升[1] 公司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进一步深化存量资产盘活功能定位,充分发挥资产处置与盘活板块平台作用[1] - 公司将以存量资产盘活、资产价值提升及结构调整优化为出发点,解决制约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1] - 公司致力于打造区域内功能作用突出、品牌效益显著的存量国有资产集中处置平台[1] 行业案例汇编背景 - 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案例汇编收集整理了全国各地近两年来典型性、创新性较强的国有资产盘活案例[1] - 案例汇编分为综合类和项目类两大类[1]
宁波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体等级获“AAA”评级
搜狐财经· 2025-07-31 16:20
评级结果与核心观点 - 主体信用等级获"AAA"评级,未来12至18个月内信用水平将保持稳定 [1][3] - 评级机构认为宁波市经济财政实力在省内领先,对公司的潜在支持能力很强 [1] - 公司在推进城市建设和国有资本运营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宁波市政府的重要性高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1997年,初始注册资本2亿元,截至2024年3月末,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均为55.65亿元 [2] - 宁波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持股91.02%,为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2] - 公司是宁波市重要的国有资产运营主体,履行政府部分投资职能 [2] 业务与财务优势 - 公司多元化业务布局趋于稳定,资产规模将保持增长 [1] - 投资资产质量良好,能维持资本市场认可度,再融资能力保持强劲 [1] - 运用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对城市基础设施、能源电力等项目进行开发、投资和管理 [2]
太仓娄城高新集团有限公司主体等级获“AA+”评级
搜狐财经· 2025-06-10 16:29
公司评级 - 太仓娄城高新集团有限公司主体等级获"AA+"评级 [1] - 中诚信国际预计公司信用水平在未来12~18个月内将保持稳定 [3] 公司背景 - 公司前身为太仓经济开发区东洋咨询服务公司,成立于1993年4月 [2] - 2017年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均为高新区管委会 [2] - 2023年2月末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均增至70.00亿元 [2] - 2023年6月股东变更为太仓高新控股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高新区管委会 [2] - 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均为人民币70.00亿元 [2] 业务与运营 - 公司是太仓高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及保障房建设和资产运营主体 [1][2] - 主要承担高新区(除科教新城)基础设施及保障房项目的投资与建设任务及国有资产运营业务 [2] - 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子公司共70家,均具有实际控制力 [2] 财务与资本 - 公司资产规模将保持增长,能维持资本市场认可度,再融资能力较强 [1] - 需关注投资性房地产处置业务收入存在不确定性、资产流动性不足、债务规模增长较快、即期偿债压力加大等影响 [1] 区域经济支持 - 江苏省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备良好的经济财政实力,潜在的支持能力很强 [1] - 公司与当地政府维持高度的紧密关系,对当地政府的重要性较高 [1]
专题研究 | 2024年至今实现债券首次发行的地方产业类主体案例分析
新浪财经· 2025-05-27 16:44
地方产业类国有企业债券首发特征 - 2024年至2025年一季度超过150个地方产业类国有企业实现债券新增发行 [4] - 首发企业集中于经济发达且负面舆情少的地区,广东、浙江、山东、江苏等省份占比较高 [5] - 地级市及区县级主体发行分化明显,地市级主体集中于河南、湖北,区县级主体集中于山东、浙江、广东 [5] - 40%以上企业收入低于5亿元,利润不足0.5亿元,30%以上企业净资产低于40亿元 [5] - 交易所私募产品占绝大多数,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偿还债务 [4][5] - 带担保发行主体占比41.07%,弱主体普遍依赖外部增信 [5] 城投产业化转型方向及核心资源 - 转型方式包括城投集团内整合产业资源成立子公司或地方政府整合区域产业资源设立新公司 [6] - 国有资产运营方向核心资源包括土地、物业、特许经营权、上市公司股权、矿产等 [7] - 文化旅游方向核心资源为著名景区运营权及酒店资产 [7] - 城市综合运营方向核心资源为供水供热等公用事业资产及停车场 [7] - 金融控股方向核心资源为各类金融资产和企业股权 [7] - 园区运营方向核心资源为工业厂房、园区办公楼及配套管网 [7] 代表性企业案例分析 工程施工类 - 某企业市政项目收入占比超55%,应收账款占资产55.95%体现行业特性 [9][11] - 业务结构从单一市政工程向安置房、产业园等房建领域审慎拓展 [10] 国有资产运营类 - 某市属企业整合粮食储备、产业基建等业务,市场化资产占比超70% [12][14] - 资产结构包含34%采矿权、19%金融股权,工业材料销售业务持续增长 [13][14] 股权投资类 - 某集团整合医疗教育资源,塑膜和石油管类产品业务毛利率改善明显 [15][17] - 资产中26%为商品销售应收款,城投类资产占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17] 园区运营类 - 某功能区运营商存货占总资产75.88%,主要来自地块开发和旧城改造 [19][21] - 写字楼物业租赁合同期限不超过5年,租金定价随行就市 [20] 文化旅游类 - 某旅游集团5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百万,门票收入过亿占文旅收入44% [22][23] - 资产中27%为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21%为政府工程垫付款 [24] 公用事业类 - 某区域专营企业燃气销售占比最高,固定资产占资产29.37% [25][27] - 业务涵盖燃气、供水、污水处理,形成稳定现金流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