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平台

搜索文档
上海外国语大学忻华:彼此认知存落差,美欧关系如何重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22:50
美欧贸易谈判现状 - 欧盟争取在7月9日前与美国达成原则性双边贸易协议 目前双方仍在继续接触 欧盟致力于达成有利于欧盟企业、消费者和全球经济的协议 [1] - 美国对欧盟钢铝产品征收50%关税 汽车领域25%关税 其他商品10%基准关税 特朗普威胁若谈判无突破将对欧盟商品征收50%关税 [1] - 欧盟决定对210亿欧元进口美国产品加征最高50%关税 但报复措施推迟至7月14日生效 [1] 美欧关系重构 - 美国政治领导层对欧盟战略认知发生深刻变化 欧洲政治精英仍对美国心存幻想 双方认知落差导致谈判难以推进 [2] - 特朗普政府认为欧盟架构导致美国对欧巨额贸易逆差 需打击欧洲一体化 欧洲在战略安全上依赖美国却让美承担巨额支出 [2] - 欧盟认为特朗普政策破坏欧洲经济政治稳定 需对美国"去风险" 需联合其他经济体反制美国 加强欧洲"战略自主" [3] 欧盟内部意见分歧 - 德国和意大利可接受10%基准税率以稳住局面 法国等国家认为10%基准税率不可接受 但马克龙可能改变想法 [5] - 欧盟有意在购买美国农产品、武器和液化天然气方面让步 推动工业产品互免关税 美国要求欧盟在"非关税壁垒"方面让步 [5] - 欧盟认为美国涉及监管和税收事务自主权的要求几乎没有谈判余地 [5] 美欧技术与产业竞争 - 美欧各自采取"泛安全化"产业战略和干预主义宏观经济政策 互相防范竞争 [9] - 美国扶持钢铁、造船等传统产业和核能、无人机等尖端产业 欧洲对标美国保护和更新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 扶持AI、量子计算等新兴前沿产业 [9] - 欧洲强化对美国巨型数字平台公司的监管 [9] 贸易与投资政策 - 美国以畸高关税实施贸易保护 2025年4月威胁对欧盟征收50%关税 推动投资审查"国家安全化" [9] - 欧洲采用"贸易防御工具" 更新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政策 构建排除美国的新兴自贸架构 [10] - 2025年初与墨西哥和拉美"南方共同市场"建立自贸架构 考虑加入CPTPP [10] 供应链安全 - 美国致力于构建关键矿产供应链 2025年与乌克兰、刚果(金)和澳印日三国达成协议 [11] - 欧洲以《欧洲竞争力指南》为纲要 将供应链安全视作经济安全重要领域 对非洲关键矿产国家进行经济外交 [11] 欧洲战略自主 - 欧洲出台更强有力产业政策 提升技术与产业竞争力 减少对美国市场依赖 增强供应链"韧性" [12] - 欧盟和法德等国出台战略文件 依靠自身力量整军经武 提升军事工业实力和军队装备技术水平 [12]
不要再情绪化看待印度了
36氪· 2025-06-12 09:55
印度经济增长与技术扩散 - 印度1-3月经济增长7.4%,高于上一季度的6.2%,创下一年来最佳季度增长记录 [1] - 印度5月份新出口订单增幅达到三年来最高水平之一,受到来自亚洲、欧洲、中东和美国的强劲需求 [1] - 印度5月制造业PMI为57.6,虽环比略降0.6但仍呈现极强扩张性 [2] 制造业表现 - 2024/25财年印度汽车整车出口量达536万辆,同比增长19.2%,创历史新高 [6] - 印度汽车销量达每年4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消费市场 [6] - 2018年印度手机进口21亿美元,2022年出口达110亿美元,本土生产比例从2%提升至98% [4] - 2023年全球约13%的iPhone在印度组装,其中四分之三产自富士康印度工厂 [4] 技术扩散与产业升级 - 印度通过"复制+适配+消化"模式实现技术升级,在智能手机制造、制药、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取得进展 [10][13] - 塔塔集团2025年生产出第一颗自研芯片,每月产能达5万片晶圆 [11] - 印度IT生态快速崛起,2021年新增42家独角兽企业,是2020年的3.5倍 [8] - 印度数字基础设施"India Stack"大幅降低国内交易成本,Aadhaar系统覆盖率达95% [8] 产业集群与外资投入 - 泰米尔纳德邦形成多个产业集群,超过130家《财富》500强企业在该邦运营 [15] - 2023年印度吸引国际直接投资(FDI)超700亿美元,集中于芯片、电子、生物医药等高技术行业 [14] - 苹果供应商康宁投资1.2亿美元建厂,越南VinFast宣布投资20亿美元设厂 [17] 本土企业创新 - Reliance Jio自建5G生态,拥有约110万个5G基站,2024年开始销售自研5G堆栈技术 [18] - 教育科技公司Byju's通过数字教育技术拓展海外用户 [18] - 制药企业Bharat Biotech和Serum Institute从疫苗生产迈向mRNA平台与原创分子研发 [17]
国际经济协会秘书长:面对美关税战,东盟应选择战略性“脱钩”
搜狐财经· 2025-06-05 21:55
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 - 美国总统特朗普指责亚洲经济体"偷走工作机会",但2021年至2024年美国平均失业率仅3.8%,处于发达国家最低水平,反驳了这一说法 [3] - 美国2024年GDP达29.3万亿美元,保持世界最大经济体地位,服务业贡献81%的GDP并吸纳79%的劳动力,制造业就业份额极小 [3] - 特朗普以"保就业"为名加征关税,实际损害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全球网络 [3] 东盟与美国的经贸关系 - 东盟为美国供应半导体和机械设备,对美国维持制造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4] - 东盟对美国飞机和国防装备的需求为美国创造大量高技能岗位,同时是美国服务业出口主要目的地 [4] - 2024年美国对东盟服务贸易顺差达244亿美元,东盟地区美企年收入达数万亿美元 [4] 东盟的应对策略 - 东盟不应给予美国关税优惠待遇,应重申不结盟、多边主义和相互尊重的核心价值观 [5] - 东盟应说服美国工商界,开放稳定的市场符合长远利益,美企从东盟开放中已获巨额利润 [5] - 东盟应提升经济韧性、完善区域一体化、实现贸易伙伴多元化,并促进货币结算和支付体系多元化 [5]
中企赴美上市浪潮下的好运徕:守正创新,稳中求进
搜狐财经· 2025-05-16 09:41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趋势 - 2025年3月31日前已有25家中企成功登陆美股市场,纳斯达克交易所为主要上市阵地[1] - 2024年赴美IPO的中国企业创历史新高,纳斯达克占比超80%,较2019年增长79%[8] - 截至2024年5月10日,在美上市中企达162家,其中133家选择纳斯达克[8] 纳斯达克市场优势 - 纳斯达克高科技股平均市盈率为30-40倍,远高于香港、新加坡市场的8-10倍[2] - 采用注册制,注重信息披露真实性,为未达国内标准但前景良好的企业提供融资机会[3] - 日均交易量占美股总交易量50%以上,机构投资者为主,融资效率高,最快6个月完成二次融资[5] - 提供国际化市场环境,助力企业建立全球形象并吸引国际投资者[4] 好运徕公司战略 - 披露纳斯达克上市计划,精准把握产业变革窗口期[1] - 荣膺"2024新时代中国最佳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等两项国家级行业大奖,创始人获"十大创新人物"殊荣[10] - 核心引擎云拓客平台采用S2B2C全链路数字解决方案,智能匹配数百万商户与消费者[11] - 商户端通过智能算法实现精准流量分发,消费侧独创"消费返利与社交电商"复合模式,用户年均节省超万元[11] - 计划培育百万数字就业岗位,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1] 行业与市场动态 - 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知名中企均选择纳斯达克上市[2] -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热度反映全球化布局加速及国内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成果[1] - 好运徕上市被视为践行国际战略的重要里程碑,有望加速技术、资本与市场的多维共振[11]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明确用户权益与平台发展责任界限,为良性竞争提供行为指引
证券时报· 2025-03-08 19:35
涉互联网纠纷现状 - 近年来涉互联网民商事纠纷迅速增长,直播带货、直播打赏、付费点播等引发的纠纷类型日趋复杂 [1] - 北京四中院近三年受理的涉互联网民商事纠纷二审案件数量逐年递增,从2022年的200余件增至去年的700余件 [3] - 主要纠纷类型包括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产品责任纠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 [3] 平台责任与用户权益平衡 - 平台应加强对入驻商家的审核力度,提高高风险领域保证金额度,建立不良商家退出机制 [4] - 平台需保护消费者及商家个人信息,运用算法推送信息时做到客观公正 [4] - 法院审理案件时应依据《民法典》《电子商务法》精准界定平台责任,避免机械适用法律阻碍平台发展 [4] 直播带货纠纷特点 - 直播带货纠纷案件数量呈增长状态,涉及商品类型广泛,单个案件标的额高于传统电商 [7] - 涉诉主体包括直播运营平台、直播间运营者、主播、买卖交易平台、销售店铺及品牌方 [7] - 主播可能具有广告经营者、产品销售者、产品生产者等多重身份 [8] 直播带货责任划分 - 直播带货平台兼具直播平台与电商平台特性,存在性质混同和责任交叉问题 [8] - 商家在直播中应负有更高注意义务,如隐瞒商品重大瑕疵需承担违约责任 [8] - 主播对直播过程中的承诺应予履行并承担相应责任 [8] 数字平台运营规范 - 法院通过审理案件规范直播带货、付费点播等新交易模式,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11] - 加大对数字平台侵犯知识产权、数据安全、个人隐私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11] - 发布典型案例为数字平台运营提供参考,引导规范自身行为 [11] 内卷式竞争影响 - 内卷式竞争可能导致过度关注短期成果,忽视长期创新和发展 [12] - 部分企业盲目投入广告和低价竞争,忽视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 [12] - 法院通过统一裁判尺度,适用《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为市场主体提供行为指引 [12]